冀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1.2.1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同步练习
1.能彻底消化淀粉的器官是( )
A.口腔 B.小肠 C.胃 D.大肠
2.脂肪的消化场所是( )
A.胃和小肠 B.口腔和小肠 C.大肠 D.小肠
3.图A表示小白鼠呼吸耗氧量随其生活环境温度不同而变化的情况;图B表示一定量的淀粉酶和足量的淀粉混合后,麦芽糖积累量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该酶的最适温度是T2;图C表示一片小树林的空气中,CO2浓度在一天内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图D表示大豆种子还在泥土下萌发的过程中,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4.如图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有三组对照实验
B.三支试管一起放到25℃的温水中10分钟
C.①滴加碘液不变蓝,证明其中有葡萄糖
D.①②装置可用于探究唾液能消化淀粉
5.下列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四组实验,在相应温度下保温10分钟后滴加碘液,不变蓝的一组是( )
A.馒头碎屑+2mL清水+37℃
B.馒头碎屑+2mL唾液+100℃
C.馒头碎屑+2mL唾液+0℃
D.馒头碎屑+2mL唾液+37℃
6.人体下列各组器官中,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开始消化的一组是:( )
A.小肠、小肠、小肠 B.口腔、胃、小肠 C.胃、小肠、小肠 D.口腔、小肠、小肠
7.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民俗。粽子主要由糯米制成,有红枣、豆沙、蛋黄等多种馅料。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糯米富含淀粉,其最终被分解为葡萄糖
B.红枣中的维生素需要消化后才能被吸收
C.蛋黄中的蛋白质在胃中被初步消化
D.各种营养物质主要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
8.谷类和薯类食物富含淀粉,是城乡居民的主食。淀粉在消化道内开始消化的部位和最终分解成的物质分别是( )
A.口腔、麦芽糖 B.口腔、葡萄糖
C.胃、脂肪酸 D.胃、氨基酸
9.如图曲线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被消化的示意图(甲、乙、丙表示消化道部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②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B.部分淀粉在口腔内被分解成葡萄糖
C.丙内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D.该图说明了丙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10.如图为“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四组实验操作,在37℃水中保温10分钟后滴加碘液,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组馒头中的淀粉被分解成为葡萄糖
B.甲组和丙组对照,可以探究牙齿的咀嚼作用
C.甲组和丁组对照,可以探究舌的搅拌作用
D.甲组和乙组对照,可以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
11.馒头在嘴里咀嚼的时间长了会有甜味,这是因为馒头里的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变成了( )
A.葡萄糖 B.麦芽糖 C.蔗糖 D.甘油
12.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兴趣小组同学设计相关实验,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编号 处理 检验
1号试管 馒头屑 唾液2mL 搅拌 37°水溶10分钟 滴加碘伏, 观察颜色变化
2号试管 馒头屑 清水2mL 搅拌
3号试管 馒头屑 唾液2mL 搅拌
4号试管 馒头块 唾液2mL 不搅拌
A.实验用试管模拟口腔,37℃模拟口腔温度
B.1、2号试管比较,可探究唾液的消化作用
C.3、4号试管比较,可探究温度对酶消化作用的影响
D.预测1号试管不变蓝、2号试管变蓝
13.根据你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些同学从小就不喜欢吃水果、蔬菜导致身体中缺乏维生素C,则可能患坏血病
B.贫血的原因都是由于身体中缺少含铁的无机盐引起的
C.咽、食管既无消化功能,也无吸收功能;因此,咽、食管可有可无
D.细细咀嚼米饭会觉得有甜味,是因为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葡萄糖
14.以下是唾液淀粉酶的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和结果如下表:
试管编号 实验过程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①注入物质 2mL 淀粉溶液 2mL 淀粉溶液 2mL 淀粉溶液 2mL 淀粉溶液 2mL 鸡蛋清 2mL 淀粉溶液
②水温处理 7℃ 37℃ 97℃ 37℃ 37℃ 37℃
③加入物质震荡 1mL唾液 1mL蒸馏水 1mL唾液 1mL唾液 1mL唾液 1mL稀释2倍的唾液
④滴入碘液并观察现象 变蓝 变蓝 变蓝 不变蓝 棕黄色 不变蓝
(注:碘液与蛋白质混合显棕黄色)
据此分析,以下有关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本实验包含的变量有多个,其中2号和5号是一组对照实验
B.1、2、3号试管说明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受温度影响
C.4号和5号试管说明唾液淀粉酶既能分解淀粉,也能分解蛋白质
D.4号和6号试管说明,稀释对消化酶的分解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15.小金做了如下实验:①取甲、乙两试管,分别加入1%淀粉溶液各1毫升。
②甲试管内加入2毫升唾液,乙试管内加入2毫升蒸馏水。
③同时将两试管恒温37℃,水浴10分钟后取出,冷却后分别滴加1滴碘液。
④观察结果,发现只有乙试管内液体变蓝色。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加碘液的目的是为了让试管内的溶液呈蓝色
B.该实验结果可用水银温度计直接测量并记录
C.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唾液是否能催化淀粉的分解
D.该实验结论是甲试管内液体不变蓝,乙试管内液体变蓝
16.食物消化后的终产物是( )
A.二氧化碳、水、无机盐 B.葡萄糖、维生素、脂肪酸
C.脂肪酸、无机盐、葡萄糖 D.葡萄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
17.淀粉被彻底消化成葡萄糖的地方是( )
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18.下图为与人体消化有关的模式图,M代表物质,L代表结构,N代表M在L结构中被分解所形成的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 ( )
A.若M代表淀粉,L代表小肠,则N代表葡萄糖
B.若M代表蛋白质,L代表大肠,则N代表氨基酸
C.若M代表麦芽糖,L代表口腔,则N代表葡萄糖
D.若M代表脂肪,L代表肝脏,则N代表甘油和脂肪酸
19.如图是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淀粉在口腔内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对于他们预测的结果和得出的结论,你认为最符合事实的是( )
A.滴加碘液后1号变蓝,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B.滴加碘液后1号不变蓝,2号变蓝,此实验说明水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C.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均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对淀粉没有消化作用
D.滴加碘液后1号和2号不变蓝,此实验说明唾液和水对淀粉都有消化作用
20.花生被称为“长生果”,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但有的人却不宜多吃花生。你认为下列哪种病人不宜多食花生( )
A.肝炎病人 B.坏血病病人 C.糖尿病病人 D.脚气病病人
21.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分解过程如下,请分析回答:
淀粉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多肽氨基酸
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淀粉最终被分解成 ;蛋白质最终被分解成 ;而脂肪经 的乳化分散为许多脂肪微粒,再在脂肪酶作用下分解为 和 .
22.营养物质中,大分子有机物只有经消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在营养物质中,口腔就开始消化的是 ,胃内开始消化的是 ,全部在小肠消化的是 .
23.馒头、米饭,在口腔中充分咀嚼后变甜,是由于 变为 的结果.
24.糖类、蛋白质、脂肪的消化。
① 、② 、③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有机物,也称为生物催化剂。受到温度、pH的影响。
25.参与消化蛋白质的消化液有 、 和 。
26.淀粉遇 变蓝。
27.牙齿的咀嚼能将大块食物磨碎成小块,这样有利于消化的主要道理是 .
28.细嚼馒头感觉有甜味,主要是因为 。
29.歌曲《老鼠爱大米》唱遍大江南北,大米中的淀粉在老鼠体内最终被分解成 成分才能被吸收。
30.消化是指食物在 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 的物质的过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D
3.B
4.D
5.D
6.B
7.B
8.B
9.C
10.A
11.B
12.C
13.A
14.D
15.C
16.D
17.C
18.A
19.A
20.A
21. 葡萄糖 氨基酸 胆汁 脂肪酸 甘油
22.淀粉;蛋白质;脂肪
23. 淀粉 麦芽糖
24. 麦芽糖 酶 胆汁的乳化
25. 胃液 胰液 肠液
26.碘(碘液)
27.增大了食物与消化液接触面积
28.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转变成了麦芽糖
29.葡萄糖
30. 消化道 吸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