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文革”结束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
遵循“两个凡是”的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
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
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严重地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在邓小平的支持下,
1978年全国掀起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
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此背景下,1978年底,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1)“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会议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的讲话为会议确立了指导思想;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一五计划”末期,随着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⑵基本特征:
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
⑶积极作用:
在共和国早期,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
⑷消极作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严重不足,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计划经济体制
⑴建立:
资源配置方式:行政手段调节资源的配置
计划经济时代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 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内容:1978年12月
(1)思想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
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4)经济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3、意义:
(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
(2)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的道路的起点;
(3)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第一,遵义会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组织路线和军事路线,在中国革命的危机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转折点,它全面纠正了自1957年以来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发生的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错误,重新恢复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政治路线。
第二,遵义会议上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比较十一届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的相同之处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2、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3、前提:
4、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1983-今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今
二、经济体制改革
4、内容: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1983-今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今
①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
② 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③ 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意义: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平均主义,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① 中心: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 管理体制: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③ 所有制:变单一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④ 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使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5、意义: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即内容)
1、经营管理: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2、分配方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
3、基层组织: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
4、经济管理: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
5、产业结构:由单一型到多样型,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凤阳花鼓(汉族)流传于安徽的一种民间歌舞曲。旧社会里,淮河流域的人民在封建阶级的压迫和连年的水患下,迫于生活,向外逃荒,有的沿街卖唱。《凤阳花鼓》就是当时卖唱的舞歌。表演时手拿花鼓小锣,配以简单的动作,边唱边舞。曲调有抒情叙事性,歌和舞相结合,富有浓郁的民间歌舞风格。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明朝)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30年前)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大包干”给这小小的村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1979年10月,小岗村包干到户见成效,粮食总产量6.6万公斤,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还了贷款。1980年,小岗村产粮6.95万公斤,1997年增至38万公斤。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原来的22元猛增到1997年的1300元。实践证明,大包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目前,年均家庭收入在2500元以上,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今日小岗村
基本特征: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推动资源的流 动与分配。
积极作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提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作用:市场不是万能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公有制为主体;
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市场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方式:市场调节资源的配置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国内:
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
苏东剧变;国际社会主义遭遇挫折。
2、过程:
(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
(5)到二十一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意义:
(1)我国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创造了世界经 济增长史上的奇迹;
(2)社会主义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发生天翻地覆 的变化;
(3)我国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变化1 衣——过年买新衫 想买就去买
变化2 食——分分必计较 靓菜不讲价
变化3 食——有证才能买 有钱就能买
变化4 住——三代五平方 一家两套房
变化5 行——踩单车上班 开轿车度假
变化6 行——打的也心痛 机票不算贵
变化7 ——联络靠传呼 人人拿手机
变化8 ——万元成首富 百万也寻常
变化9 ——七十古来稀 百岁老人多
变化10 ——有钱就去存 有钱去充电
广州人20年生活十大变化盘点
材料一:“又出新车了!”“又有车降价啦!”这是近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进入2003年,市场价格下降和企业新车下线就出现了多米骨牌效应:有十多款轿车宣布降价,另外有索纳塔等多款新车下线。表面上看,这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是都与一只看不见手息息相关。
材料二:电子打火机的生产,最初几百元一只,导致几百家企业一哄而上,走私也很猖狂。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价格逐渐下跌至1-2元,高档的也不过几十元,很多企业因而破产,然而打火机质量却直线上升。
1、材料一中所说的“看不见的手”是指什么?这只手通过哪些影响社会生产?
2、为了充分发挥这只手的作用,党在1992年作出了什么样的战略决策?
思考:
按照价值规律进行市场调节;
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积极+消极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会议名称 召开时间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八七会议 1927年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 1935年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 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归纳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会议
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领导核心 形成标志 思想成果
第一代 毛泽东 1945年中共七大 毛泽东思想
第二代 邓小平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理论
第三代 江泽民 1992年十四大 三个代表思想
归纳党在历史上的三代领导集体的形成
巨变 结果 任务
1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护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生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9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奠定了思想基础;
(3)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全会的召开确立了
指导思想。
2.时间: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
(3)经济路线: (4)组织路线: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4.意义: (1)
(2)
(3)
第19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内容:
① 经济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 管理体制:撤人民公社,建乡、镇政府;
撤生产大队,建村民委员会。
(2)特点(实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不变 ——公有制
②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上享有自主权 ——积极性提高
(3)意义:① ② ③ ④
第19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1978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1984年后全面展开
(1)背景 :
(2)开展:①1984年后全面展开;
②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主要内容: ① 管理制度:
② 所有制结构:
③ 分配方式:
(4)意义: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弊端:
①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②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经济失去了活力;
第19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进入关键时期,但改革
开放却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思想)
2.过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确立框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3)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