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与文学常识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与文学常识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5 15:46:11

文档简介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与文学常识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后写的一篇小说,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
B.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如《土地的誓言》铺陈描述各种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邓稼先》一文中的议论饱含敬仰之情。
C.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D.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2.(2023七下·浦江月考)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D.“立”有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2023九上·石林月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下”指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B.《十五从军征》《木兰诗》都是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
D.古代有很多代称,如“庙堂”指朝廷,“社稷”代表家乡,“桑梓”借指国家。
4.(2020八上·下城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华阴在华山的北面。
B.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抒写生命哲思、人生感悟;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笔下的托翁拥有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却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C.同样是表达家国情深,茅盾寄意白杨,激情满怀地写下《白杨礼赞》,热情歌颂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汪曾祺却用和风细雨的笔调信手写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把对民族的忧思深藏在字里行间。
D.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根据生理状况,孩子七八岁换牙,乳齿脱落,长出恒牙,这时叫“龀”;“丈夫之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5.(2023九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与“迁客骚人”中的“迁”意思一样,都指古代官员的贬谪或降职,表达此意的还有“左迁”,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一个谦辞,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常见的谦辞还有“家父”“小女”“高邻”等。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等应考,中试称为“举人”,如范进,他就是在乡试中取得第七名,成为了举人。
6.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脸谱中黑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红脸表示忠勇耿直;白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
D.“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7.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8.(2023七上·正定期中)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就是曲牌名。
C.梅、莲、菊、松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世人常用它们来寓指高尚的品德。
D.古代对男子的称呼有“子”“公”等。
9.(2024·浙江模拟)下列是某同学搜集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
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社稷”常用来作为国家的代称,“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
指史册。“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
子二十岁。
10.(2023七上·福田期末)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高就”“奉劝”“大作”“垂念”“赏光”都是敬辞。
B.《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
C.“里头”“传统”“昨天”都是名词。
D.《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11.(2023七下·长沙月考)【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其中,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
D.《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12.(2023八下·建平期末)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属“唐宋八大家”。
C.《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代表作有《野草》《朝花夕拾》等。
D.“记”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马说》等,但前者侧重于记事写景状物,后者偏向于说理议论。
13.(2023七上·道县月考)下面的内容摘自某位同学的语文积累本,其中记录有问题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水,在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汤镬之刑”中的汤就是指热水,是把人放在大锅中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C.雁,在古典诗词中有特殊含义,代表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鸿雁传书”,与青鸟、鲤鱼类似,可以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
D.同样是写秋天,曹操眼中的秋景是波澜壮阔的,马致远眼中的秋景是凄凉孤寂的,刘禹锡眼中的秋景是明丽豪迈的。
14.(2022七上·枣阳竞赛) 词和元曲中分别有“词牌”和“曲牌”,下列各项中属“曲牌”的是(  )
A.天净沙 B.水调歌头 C.浪淘沙 D.西江月
15.(2023七上·河北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中的“书”是书信的意思,此文一般被认为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信。诫,有告诫、劝勉的意思。
B.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的一部文言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
C.安徒生,丹麦作家,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
D.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16.(中考新考法·引用教材图片)小玉将课本上诗歌的配图——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登飞来峰》打印出来,同学们据此进行了赏析和讨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错落有致,轻重混搭,上下贯穿。
B.用笔简省,以圆转代替方折。
C.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D.字形方整,横平竖直,点画完整,结构合理。
17.(2023八下·宜都期中)猜谜,需要超常的思路,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如果以“落汤鸡”为谜面,它的谜底是下列哪个选项?(  )
A.油 B.酒 C.汁 D.湿
18.(2021七上·贵州期末)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所著文言小说集有《聊斋志异》。
B.童话中的故事是虚构的,想象和夸张是它的重要特性。它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C.《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在殷殷教诲中蕴含深切的希望。
D.谦辞中的“家”用于称自己的长辈或亲戚,如家父、家母等,也可以说自己的父亲为“令尊”。
19.(2023八上·深圳期中) 运动赛事,裁判员都会宣誓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公平公正。“人无信不立”,以下经典故事中没有体现“诚信”的一项是(  )
A.韩信背水一战 B.商鞅立木为信
C.曾子烹彘育子 D.季布一诺千金
20.(2023七下·怀柔开学考)在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关于交友的名言或古诗、成语典故等,下列与交友无关的一项是(  )
A.成语:莫逆之交
B.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
C.成语:割席断交
D.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1.(2022七上·郑州开学考)下列歇后语错误的是(  )
A.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B.孔子搬家——净是书(输)
C.泥菩萨过河——纹(问)到底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2.(2023八上·深圳期中) 小深同学对新闻知识充满兴趣,他的认知里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
C.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23.(2023八下·北林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汗青”指代史册,”南冠” 指代俘虏,”烽烟” 指代战争,”社稷” 指代国家。
B.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剧情繁简,戏剧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郭开贞的《屈原》是一部多幕剧。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2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等。
B.1945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执笔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D.《回延安》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二、填空题
25.(2023九下·杭州期中)小海看见阅览桌上放着上一位读者未放回书架的几本古代典籍,打算按不同体例进行分类放还,请选择。
A《左传》 B 《史记》 C《战国策》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26. 文常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字   ,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   》。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前两空填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说明   。 比如《   》(填学过的课文)等作品。
27.作家魏巍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最可爱的人”。小明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也选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人”。请你根据下列句子帮他写出相应的人。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三、语言表达
(2023七下·期末)【传美德】
28.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9.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古今留下了很多关于孝的故事。请你任写出一个故事名称。
四、名著导读
(2023八下·上海月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30.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31.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32.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五、综合题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33.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节日:   
B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节日:   
34.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
【解析】【分析】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后写的一篇小说“表述有误,<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而不是小说。
B.《土地的誓言》铺陈描述各种富有关东息的事物,属于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接抒情。
C.正确。
D.“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表述有误。“公 是对男子的尊称,“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语言得体;称谓;历法
【解析】【分析】B.既然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那么小明的属相就是“酉”,即属鸡。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文化常识大概包含这些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等。
3.【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木兰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十五从军征;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错误。社稷,国家。桑梓,家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4.【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白杨礼赞;我为什么而活着;称谓;地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罗素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5.【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科举
【解析】【分析】A、风骚是汉语词语,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无误;
B、“ 谪 ”特指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无误;
C、“舍弟”意思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高邻”是古代人们对邻居的敬称。有误;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无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6.【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宗法;礼俗
【解析】【分析】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答案】C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A:有误,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B:有误,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有误,中秋节亲人团聚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8.【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花中四君子通常是指我们常见的四种植物:梅花、兰花、竹子、菊花,“君子"就代表了它们具有让人值得学习的品格和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文化常识大概包含这些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9.【答案】A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BCD.正确
A.“舍生取义”出自《孟子》,不是《论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0.【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称谓;历法
【解析】【分析】ABC无误;
D项《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做,D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平日的积累,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可做笔记,勤于积累。
11.【答案】D
【知识点】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
【解析】【分析】A.有误,《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作品;
B.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C.有误,“五经”中没有《论语》《孟子》,应该是《易经》《春秋》;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2.【答案】B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其他常识;社戏;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错误。唐宋八大家中没有白居易。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3.【答案】A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BCD.正确。
A项:《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4.【答案】A
【知识点】曲的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天净沙,元代的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
B: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C: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D: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5.【答案】D
【知识点】书信常识;寓言;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无误。
B、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无误。
C、安徒生,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无误。
D、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不是真实的故事。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
16.【答案】D
【知识点】书法
【解析】【分析】D:错误。该书法作品是行书。字形方整,横平竖直,点画完整,结构合理是楷书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要求掌握常见书法字体及特点。小篆字体特点: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上紧下松。隶书:蚕头燕尾,左右分展。楷书:清寒硬瘦,神气充足。行书:笔断意连,潇洒自如。草书: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篆书:比较圆滑,简洁明了。
17.【答案】B
【知识点】谜语
【解析】【分析】“酉”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十位,可以用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鸡”,因此“落汤鸡”也就是湿水的“酉”,谜底应该是“酒”。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猜谜能力。猜谜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谜语的内容非常广泛,俗话说:“事事皆可入谜。”可见谜的内容可说是无所不包。因此,要多关心各种事物,多看报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18.【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诫子书;童话;称谓
【解析】【分析】D.“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9.【答案】A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A.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没有体现“诚信”。
B.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体现了“诚信”。
C.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体现了“诚信”。
D.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楚地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体现了“诚信”。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20.【答案】B
【知识点】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
【解析】【分析】ACD.都和交友有关;B.是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积累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之外还要注意课外积累,不能只关注课本知识。
21.【答案】C
【知识点】歇后语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故错;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歇后语的理解与辨析。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平时学习要多积累。
22.【答案】C
【知识点】新闻常识
【解析】【分析】ABD正确。C.认知不正确。标题不属于新闻的正文。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新闻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牢记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结构包括: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3.【答案】C
【知识点】外国文学;文化典籍;戏剧戏曲常识;称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4.【答案】B
【知识点】诗句与人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不是话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5.【答案】A;C;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A;C;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26.【答案】(1)韩愈;退之;唐;杂说
(2)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马说;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
(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杂说》等。
(2)“说”是 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学过的《爱莲说》
故答案为:
⑴韩愈;
退之;
唐;
杂说;
⑵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⑵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27.【答案】屈原;鲁迅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①空,这是屈原庙前的一副对联,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就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做了概括。 意思是说屈原具有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举动,洁白的品格,又是楚国的忠臣、名士,他投江而死,感天动地,使得汨罗江上刮起万年不息的悲愤之风。据此,应填写“屈原”。
②空,出自鲁迅的《自嘲》一诗。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各路来的敌人的指责,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表现了鲁迅甘于奉献的精神。据此,应填写“鲁迅”。
故答案为:1、屈原 2、鲁迅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答案】28.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孝心诗句、俗语、名言均可。)
29.黄香温席 卧冰求鲤 等(任写一个故事名称即可)
【知识点】其他常识;俗语;格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言、俗语、古诗句的积累。按题干要求,写出有父爱或母亲的名言、俗语或古诗句即可,注意是三种形式中任选一样。
(2)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故事积累。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8.本题考查名言、俗语、古诗句的积累。
表现父母之爱的名言如雨果的“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俗语如“羊跪乳,鸦反哺”,古诗句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故答案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孝心诗句、俗语、名言均可。)
29.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故事积累。
平时要多读相关的故事书籍,多做笔记,有意识地去记去背,考试才能信手拈来。写出两个故事名称即可。比如: 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拾葚供亲、单衣顺母。
故答案为: 黄香温席 卧冰求鲤 等(任写一个故事名称即可)
【答案】30.诗经
31.重章叠句
32.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古代音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诗歌特点。《诗经》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
30.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结合“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可知,本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31.本题考查诗歌特点。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所谓重章叠句,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选文“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重章叠句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答案】33.A清明节(寒食节);B中秋节
34.看法: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节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33.本题考查古诗中的节日。根据A中的“寒食“可知这个节日是清明节,又名寒食节。根据B句中的“平分秋色一轮满“可知这个节日是中秋。
节故答案为: 清明节(寒食节) ; 中秋节
34.材料列举了一种现象,“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持否定态度,过传统节日不能一吃了之,更多的应该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拟写宣传标语时要注意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表述,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故答案为:看法: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
1 / 1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化与文学常识
一、单选题
1.(2023七下·慈溪期中)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后写的一篇小说,一经发表,引起强烈反响,“最可爱的人”这个亲切而充满敬意的称呼也由此广为传颂。
B.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如《土地的誓言》铺陈描述各种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如《邓稼先》一文中的议论饱含敬仰之情。
C.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是古诗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秦时明月汉时关”等。
D.古人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陈康肃公善射”“有卖油翁释担而立”中的“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称谓
【解析】【分析】 A."《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中国人民志愿军采访后写的一篇小说“表述有误,<谁是最可爱的人》 是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所著报告文学,而不是小说。
B.《土地的誓言》铺陈描述各种富有关东息的事物,属于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接抒情。
C.正确。
D.“公"翁是对男子的谦称表述有误。“公 是对男子的尊称,“翁”是对男子的谦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2023七下·浦江月考)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C.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D.“立”有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语言得体;称谓;历法
【解析】【分析】B.既然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那么小明的属相就是“酉”,即属鸡。
故答案为:B。
【点评】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文化常识大概包含这些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等。
3.(2023九上·石林月考)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足下”指古代下称上或者同辈相称的敬辞;“舍弟”是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B.《十五从军征》《木兰诗》都是乐府诗,乐府原是汉代朝廷的音乐官署。
C.《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贬官、降职。
D.古代有很多代称,如“庙堂”指朝廷,“社稷”代表家乡,“桑梓”借指国家。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木兰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十五从军征;称谓;职官
【解析】【分析】D:错误。社稷,国家。桑梓,家乡。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4.(2020八上·下城期末)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衡阳在衡山的南面,华阴在华山的北面。
B.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抒写生命哲思、人生感悟;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笔下的托翁拥有看透事物本质的眼光,却缺少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C.同样是表达家国情深,茅盾寄意白杨,激情满怀地写下《白杨礼赞》,热情歌颂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汪曾祺却用和风细雨的笔调信手写来,“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把对民族的忧思深藏在字里行间。
D.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根据生理状况,孩子七八岁换牙,乳齿脱落,长出恒牙,这时叫“龀”;“丈夫之冠”指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
【答案】B
【知识点】其他常识;白杨礼赞;我为什么而活着;称谓;地理;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罗素是英国人。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5.(2023九上·兰溪期中)下列关于文化常识、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 雪》中“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的“风骚”,本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B.“三年谪宦此栖迟”中的“谪”与“迁客骚人”中的“迁”意思一样,都指古代官员的贬谪或降职,表达此意的还有“左迁”,如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C.《月夜忆舍弟》中的“舍弟”是一个谦辞,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常见的谦辞还有“家父”“小女”“高邻”等。
D.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秀才或监生等应考,中试称为“举人”,如范进,他就是在乡试中取得第七名,成为了举人。
【答案】C
【知识点】文化典籍;称谓;科举
【解析】【分析】A、风骚是汉语词语,原义是《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并称,后代用来泛称文学。无误;
B、“ 谪 ”特指官吏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左迁”降低官职,即“降官”。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无误;
C、“舍弟”意思是对自己弟弟的谦称,“高邻”是古代人们对邻居的敬称。有误;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唐宋时称“乡贡”、“解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无误。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针对此类题目,除了平时的积累 之外,还可以通过平时的学习记忆。其次,应熟练掌握作品的作家,年代,作品以及文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第三,老师在讲课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做好笔记,加强记忆。
6.下列关于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B.“持节”“揖”“拜”“改容式车”都是与古代礼仪有关的词语。其中“改容式车”是表示敬意的行为。
C.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脸谱中黑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红脸表示忠勇耿直;白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
D.“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C
【知识点】其他常识;宗法;礼俗
【解析】【分析】黑脸表示忠耿正直,铁面无私;白脸表示阴险奸诈、善用心计。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7.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有关,中秋节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答案】C
【知识点】礼俗
【解析】【分析】A:有误,八月十五吃月饼,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
B:有误,八月十五喝桂花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D:有误,中秋节亲人团聚与嫦娥奔月的传说有关。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8.(2023七上·正定期中)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B.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就是曲牌名。
C.梅、莲、菊、松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世人常用它们来寓指高尚的品德。
D.古代对男子的称呼有“子”“公”等。
【答案】C
【知识点】名人事迹;称谓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C.有误,花中四君子通常是指我们常见的四种植物:梅花、兰花、竹子、菊花,“君子"就代表了它们具有让人值得学习的品格和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文化常识大概包含这些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等。根据识记答题即可。
9.(2024·浙江模拟)下列是某同学搜集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
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B.“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社稷”常用来作为国家的代称,“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
指史册。“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我国古代的年龄也有特定的称谓:总角和垂髫代指童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弱冠指男
子二十岁。
【答案】A
【知识点】文化典籍
【解析】【分析】BCD.正确
A.“舍生取义”出自《孟子》,不是《论语》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10.(2023七上·福田期末)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高就”“奉劝”“大作”“垂念”“赏光”都是敬辞。
B.《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写而成。
C.“里头”“传统”“昨天”都是名词。
D.《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
【答案】D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称谓;历法
【解析】【分析】ABC无误;
D项《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做,D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在于平日的积累,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可做笔记,勤于积累。
11.(2023七下·长沙月考)【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呐喊》《彷徨》《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B.《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C.四书五经是历代儒客学子研学的核心书经,其中,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论语》《孟子》。
D.《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答案】D
【知识点】楚辞汉赋骈文(歌行、乐府)
【解析】【分析】A.有误,《呐喊》《彷徨》是鲁迅的作品;
B.有误,《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
C.有误,“五经”中没有《论语》《孟子》,应该是《易经》《春秋》;
D.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12.(2023八下·建平期末)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属“唐宋八大家”。
C.《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代表作有《野草》《朝花夕拾》等。
D.“记”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马说》等,但前者侧重于记事写景状物,后者偏向于说理议论。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应用公文类(含奏议、赠序、铭文、祭文等);其他常识;社戏;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B:错误。唐宋八大家中没有白居易。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3.(2023七上·道县月考)下面的内容摘自某位同学的语文积累本,其中记录有问题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B.水,在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汤镬之刑”中的汤就是指热水,是把人放在大锅中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
C.雁,在古典诗词中有特殊含义,代表着对故乡、亲人的思念。“鸿雁传书”,与青鸟、鲤鱼类似,可以传递爱情、亲情、友情之书。
D.同样是写秋天,曹操眼中的秋景是波澜壮阔的,马致远眼中的秋景是凄凉孤寂的,刘禹锡眼中的秋景是明丽豪迈的。
【答案】A
【知识点】词的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BCD.正确。
A项:《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刘义庆所撰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
14.(2022七上·枣阳竞赛) 词和元曲中分别有“词牌”和“曲牌”,下列各项中属“曲牌”的是(  )
A.天净沙 B.水调歌头 C.浪淘沙 D.西江月
【答案】A
【知识点】曲的文学常识
【解析】【分析】A:天净沙,元代的曲牌名,又名“塞上秋”,属北曲越调,用于剧曲、套数或小令。
B: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水调歌”“花犯念奴”“花犯”。
C: 浪淘沙,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D: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15.(2023七上·河北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子书》中的“书”是书信的意思,此文一般被认为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信。诫,有告诫、劝勉的意思。
B.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的一部文言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意思是记述,“异”指的是奇异的故事。
C.安徒生,丹麦作家,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等。
D.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答案】D
【知识点】书信常识;寓言;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A、《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无误。
B、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朝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 无误。
C、安徒生,19世纪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坚定的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无误。
D、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作用。不是真实的故事。有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学生应在平时注意积累和背诵,加深记忆。
16.(中考新考法·引用教材图片)小玉将课本上诗歌的配图——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登飞来峰》打印出来,同学们据此进行了赏析和讨论,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错落有致,轻重混搭,上下贯穿。
B.用笔简省,以圆转代替方折。
C.大小相兼,收放结合,疏密得体,浓淡相融。
D.字形方整,横平竖直,点画完整,结构合理。
【答案】D
【知识点】书法
【解析】【分析】D:错误。该书法作品是行书。字形方整,横平竖直,点画完整,结构合理是楷书的特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书法。要求掌握常见书法字体及特点。小篆字体特点: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平衡对称;上紧下松。隶书:蚕头燕尾,左右分展。楷书:清寒硬瘦,神气充足。行书:笔断意连,潇洒自如。草书: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篆书:比较圆滑,简洁明了。
17.(2023八下·宜都期中)猜谜,需要超常的思路,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如果以“落汤鸡”为谜面,它的谜底是下列哪个选项?(  )
A.油 B.酒 C.汁 D.湿
【答案】B
【知识点】谜语
【解析】【分析】“酉”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十位,可以用来表示十二生肖中的“鸡”,因此“落汤鸡”也就是湿水的“酉”,谜底应该是“酒”。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道题考查猜谜能力。猜谜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谜语的内容非常广泛,俗话说:“事事皆可入谜。”可见谜的内容可说是无所不包。因此,要多关心各种事物,多看报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18.(2021七上·贵州期末)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所著文言小说集有《聊斋志异》。
B.童话中的故事是虚构的,想象和夸张是它的重要特性。它通过曲折离奇的情节让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C.《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在殷殷教诲中蕴含深切的希望。
D.谦辞中的“家”用于称自己的长辈或亲戚,如家父、家母等,也可以说自己的父亲为“令尊”。
【答案】D
【知识点】其他常识;诫子书;童话;称谓
【解析】【分析】D.“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19.(2023八上·深圳期中) 运动赛事,裁判员都会宣誓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公平公正。“人无信不立”,以下经典故事中没有体现“诚信”的一项是(  )
A.韩信背水一战 B.商鞅立木为信
C.曾子烹彘育子 D.季布一诺千金
【答案】A
【知识点】成语典故
【解析】【分析】A.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背水布阵,作最后的殊死战斗,指最后决一死战。没有体现“诚信”。
B.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说: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体现了“诚信”。
C.曾子妻哄小孩时随口答应儿子要杀猪给他吃,事后,曾子为了实现这个承诺真的杀了猪。体现了“诚信”。
D.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楚地流行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体现了“诚信”。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选择作答即可。
20.(2023七下·怀柔开学考)在第二单元“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同学们积累了关于交友的名言或古诗、成语典故等,下列与交友无关的一项是(  )
A.成语:莫逆之交
B.名言:择其善者而从之
C.成语:割席断交
D.古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答案】B
【知识点】成语典故;俗语;谚语;格言
【解析】【分析】ACD.都和交友有关;B.是学习态度;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积累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之外还要注意课外积累,不能只关注课本知识。
21.(2022七上·郑州开学考)下列歇后语错误的是(  )
A.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B.孔子搬家——净是书(输)
C.泥菩萨过河——纹(问)到底
D.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答案】C
【知识点】歇后语
【解析】【分析】A正确;B正确;C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故错;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歇后语的理解与辨析。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一般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水仙不开花——装蒜;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平时学习要多积累。
22.(2023八上·深圳期中) 小深同学对新闻知识充满兴趣,他的认知里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消息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和真实客观。消息必须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要用事实说话。
C.消息的正文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D.消息正文的结构通常是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结构”。
【答案】C
【知识点】新闻常识
【解析】【分析】ABD正确。C.认知不正确。标题不属于新闻的正文。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新闻常识的积累。平时学习时一定要牢记消息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五结构包括: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23.(2023八下·北林期末)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汗青”指代史册,”南冠” 指代俘虏,”烽烟” 指代战争,”社稷” 指代国家。
B.戏剧是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按剧情繁简,戏剧可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郭开贞的《屈原》是一部多幕剧。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是编年体史书。
D.《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三巨匠“。
【答案】C
【知识点】外国文学;文化典籍;戏剧戏曲常识;称谓
【解析】【分析】ABD.正确;
C.有误,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化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作答即可。
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2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声歌唱》等。
B.1945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执笔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D.《回延安》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答案】B
【知识点】诗句与人
【解析】【分析】ACD,正确;
B,有误,《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不是话剧。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二、填空题
25.(2023九下·杭州期中)小海看见阅览桌上放着上一位读者未放回书架的几本古代典籍,打算按不同体例进行分类放还,请选择。
A《左传》 B 《史记》 C《战国策》
编年体:   
国别体:   
纪传体:   
【答案】A;C;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历史记载类(二十四史、地方志、野史等);其他常识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
《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著,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儒客学子重要研习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纵横家的实战演习手册。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本书亦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史记》是纪传体史书。
故答案为:A;C;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识记能力。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
26. 文常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   ,字   ,   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   》。
(2)“说”是一种文体,可以   ,也可以    (前两空填表达方式),都是为了说明   。 比如《   》(填学过的课文)等作品。
【答案】(1)韩愈;退之;唐;杂说
(2)记叙;议论;一个道理;爱莲说
【知识点】古代散文、兵法农医、天文术数、艺术杂学等;马说;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
(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的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著有《杂说》等。
(2)“说”是 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如学过的《爱莲说》
故答案为:
⑴韩愈;
退之;
唐;
杂说;
⑵记叙;
议论;
一个道理;
《爱莲说》
【点评】⑴本题考查课文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⑵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体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27.作家魏巍称呼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最可爱的人”。小明同学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也选出了自己心目中“最可爱的人”。请你根据下列句子帮他写出相应的人。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答案】屈原;鲁迅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①空,这是屈原庙前的一副对联,简简单单的十六个字就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做了概括。 意思是说屈原具有深邃的思想,高尚的举动,洁白的品格,又是楚国的忠臣、名士,他投江而死,感天动地,使得汨罗江上刮起万年不息的悲愤之风。据此,应填写“屈原”。
②空,出自鲁迅的《自嘲》一诗。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各路来的敌人的指责,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表现了鲁迅甘于奉献的精神。据此,应填写“鲁迅”。
故答案为:1、屈原 2、鲁迅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三、语言表达
(2023七下·期末)【传美德】
28.请写出一句与父爱、母爱有关的名言、俗语或两句前后连贯的古诗。
29.孝是中华传统美德,古今留下了很多关于孝的故事。请你任写出一个故事名称。
【答案】28.示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孝心诗句、俗语、名言均可。)
29.黄香温席 卧冰求鲤 等(任写一个故事名称即可)
【知识点】其他常识;俗语;格言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言、俗语、古诗句的积累。按题干要求,写出有父爱或母亲的名言、俗语或古诗句即可,注意是三种形式中任选一样。
(2)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故事积累。要解答好此题需要考生有较好的分析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做这类试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题干要求,能揣摩理解出题者意图,当然考试时这类题型以主观题为主,在备考时还应多练习、多积累。
28.本题考查名言、俗语、古诗句的积累。
表现父母之爱的名言如雨果的“慈母的胳膊是由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香甜?”,俗语如“羊跪乳,鸦反哺”,古诗句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故答案为: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孝心诗句、俗语、名言均可。)
29.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孝的故事积累。
平时要多读相关的故事书籍,多做笔记,有意识地去记去背,考试才能信手拈来。写出两个故事名称即可。比如: 黄香温席、卧冰求鲤、拾葚供亲、单衣顺母。
故答案为: 黄香温席 卧冰求鲤 等(任写一个故事名称即可)
四、名著导读
(2023八下·上海月考)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咨;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30.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   》
31.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   的形式。
32.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   。
【答案】30.诗经
31.重章叠句
32.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知识点】诗歌文学常识;古代音律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这是对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的知识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诗歌特点。《诗经》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重章叠句。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从文中筛选出相关信息进行回答,语言要简洁。
30.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结合“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可知,本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31.本题考查诗歌特点。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句的形式。 采用重章叠句的复沓形式来抒情达意,是《诗经》在艺术表达上一个显著特点。所谓重章叠句,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结合选文“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重章叠句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均齐,韵脚调谐。
五、综合题
节日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
33.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节日:春节
A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节日:   
B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节日:   
34.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看法:    
宣传标语:   
【答案】33.A清明节(寒食节);B中秋节
34.看法: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知识点】拟定标语、宣传语等;节气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宣传标语的拟写。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33.本题考查古诗中的节日。根据A中的“寒食“可知这个节日是清明节,又名寒食节。根据B句中的“平分秋色一轮满“可知这个节日是中秋。
节故答案为: 清明节(寒食节) ; 中秋节
34.材料列举了一种现象,“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面对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持否定态度,过传统节日不能一吃了之,更多的应该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拟写宣传标语时要注意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进行表述,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故答案为:看法:我们不仅要过“物质的节”,而且要过“精神的节”,传统文化需要发扬光大,传统节日不能仅是“小吃节”。;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彰显民族文化瑰宝 。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