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共66张PPT)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人口 第三节 人口容量(共66张PPT)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6 10:09: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6张PPT)
第三节
第一章 人口
人口容量
1.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综合思维)
2.通过对比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树立人口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人地协调观)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目标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目标二 人口合理容量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
<
目标一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1.定义:是指在保证_____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
2.影响因素
(1)_________状况
①某区域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由当地的自然资源“_____”所决定的。
②资源_____的区域能承载较多的人口。
③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如
_____、水、矿产等。
资源
良好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
短板
丰富
耕地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
效率

他地方
(3)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_____。
(4)人口受教育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5)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
降低
思考
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贫乏,他是依靠什么条件来提高本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
答案 依靠岛国的位置、众多的良港、发达的科学技术,通过进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出口本国产品,提高了本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判断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  )
3.一个国家的资源越少,其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越小。(  )
4.科技水平和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都会使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大。(  )
×
×
×
×
HEXINTANJIU
核心探究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缓解西北地区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可明显提高。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提高。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HEXINTANJIU
核心探究
1.[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分析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哪些因素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
答案 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和人均消费水平。
自然资源状况、科技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人均消费水平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
2.[综合思维]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可采取哪些措施来提高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答案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等。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图”,回答1~2题。
1.以某地的四类要素为标准测得的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 000、10 000、6 000、4 500,则该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为
A.8 000 B.10 000 C.6 000 D.4 500

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可知,该地四类要素中最小供养量决定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图”,回答1~2题。
2.下列影响我国不同省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中相当于木桶短板的是
A.四川—水力资源 B.山东—气候资源
C.黑龙江—矿产资源 D.内蒙古—水资源

内蒙古位于我国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制约内蒙古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短板”为水资源。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河南郑州期中)西藏“一江两河”地区是指雅鲁藏布江中部及其支流拉萨河和年楚河的中部流域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一江两河”地区人口数量约占西藏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西藏其他地区。图1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密度与距河流距离的关系图”,图2为“‘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关系图”。据此完成3~4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3.“一江两河”地区人口分布的特点有
①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
②距河4 km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人口分布均匀
③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
④海拔位于3 600~3 700 m之间时,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最多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一江两河”地区距河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河越远,人口密度越小,①正确;
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距河1.5 km范围内,②错;
海拔位于3 500~3 850 m之间时,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波动较大,海拔位于3 850 m以上时,人口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不断减小,③错;
海拔位于3 600~3 700 m之间时,人口密度最大,人口总数也最多,④正确。故选D。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4.“一江两河”地区比西藏其他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生产力高
B.人口密度大
C.矿产资源丰富
D.科技水平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资源环境承载力小。“一江两河”地区,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温较高,土壤比较肥沃,有灌溉水源,土地生产力高,A正确;
人口密度大是资源环境承载力高的表现,不是原因,B错;
“一江两河”地区的矿产资源不一定丰富,C错;
该地科技水平不高,D错。
人口合理容量
>
<
目标二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1.概念
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
生活质量
最适宜
2.特点: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_____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_____”。
3.意义:影响人口战略;影响人口政策;影响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
4.追求人口合理容量的原因:现代社会已经出现了人口_____增长,由此引发了严重的资源、_____和社会问题。
小于
虚数
过快
环境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5.措施
区域 具体措施
整个世界 发展中国家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建立公平的________,保证人人拥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各国、各地区 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__________战略
国际秩序
可持续发展
核心归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关联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人口合理容量
实质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 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 (极限人口)——是一个警戒值 强调的是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人口数量(最佳人口)——是一个合理值
不同点 角度 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
意义 生存 发展
数量 大 小
核心归纳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与关联
相同点
历史时期不同、影响因素发生变化,使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但在一定历史时期,影响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进行相对定量估算,即具有相对稳定性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河北衡水月考)香港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为1 113.8 km2,人口约747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市区平均人口密度2.1万人/km2。下图示意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发展趋势。据此完成1~2题。
1.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大主要得益于
①生活消费水平低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科技水平高 ④矿产资源丰富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香港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①错误。
香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气候条件优越,②正确。
香港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高,人口合理容量大,③正确。
香港矿产资源匮乏,④错误。故A正确。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河北衡水月考)香港特别行政区陆地面积为1 113.8 km2,人口约747万,是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市区平均人口密度2.1万人/km2。下图示意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合理容量发展趋势。据此完成1~2题。
2.制约香港特别行政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状况
C.经济水平 D.地区开放程度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香港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所以制约香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状况,B正确。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据此完成3~4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3.青海可承载人口数量少的原因是
A.资源匮乏 B.土地面积小 C.生态脆弱 D.气候干旱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气候高寒,生态系统很容易被破坏,且不容易恢复,生态脆弱性明显,可承载人口数量少,C符合题意。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下表示意我国部分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据此完成3~4题。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4.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其过去预测的极限,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消费水平降低 B.矿产资源增多 C.科技水平提高 D.耕地资源增多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一个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资源数量和配置,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利用资源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获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可承载人口数量有可能增加,因此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其过去预测极限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科技水平提高,C符合题意;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排除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矿产资源没有明显增多,排除B;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增多,还有部分耕地因生态保护而减少,排除D。故选C。
地区 年生物量(万吨) 可承载人口数(万人) 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人/km2)
东北地区 105 100 23 000 229
长江中下游地区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吉林长春期末)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统计,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 200万左右。据此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16亿”和“1 200万”分别代表
A.人口容量、户籍人口数量 B.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外来人口数量 D.人口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

“16亿”是根据我国的土地资源,在保证基本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也就是资源环境承载力;“1 200万”是依小康消费水平北京市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即北京市人口合理容量。所以选B。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吉林长春期末)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研究认为:从土地资源来看,我国人口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据统计,北京市2023年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是1 200万左右。据此完成1~2题。
2.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①自然资源状况 ②对外开放程度 ③民族文化观念 ④居民消费水平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外开放程度、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等,①②④正确;
民族文化观念不是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所以选A。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3~4题。
3.下列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解,错误的是
A.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C.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
D.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环境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消费水平的高低,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有较大的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A、C、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人类可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否则会导致一系列的环境问题,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完成3~4题。
4.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排列,三种模式依次为
A.Ⅰ、Ⅲ、Ⅱ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Ⅱ、Ⅲ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人口数量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且保持稳定,人与环境关系较理想,Ⅰ阶段最好;
Ⅱ阶段人口数量有一段时间超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但后来一直稳定在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内;
Ⅲ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数量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导致生态失调、环境恶化,降低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与环境关系最差,所以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Ⅰ、Ⅱ、Ⅲ,D正确。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面两图分别示意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选项中,影响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水资源 B.土地资源 C.经济结构 D.生活水平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读图可知,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小的是土地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成了限制西藏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故选B。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下面两图分别示意西藏地区不同发展模式下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读图完成5~6题。
6.若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
A.小于0.04亿人 B.介于0.04亿人到0.25亿人之间
C.介于4.05亿人到33.34亿人之间 D.大于33.34亿人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土地资源是衡量西藏人口合理容量的重要指标,据图可知,如果保持现有的发展模式,西藏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应该小于0.04亿人,故选A。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浙江温州期末)在测算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如图为2015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某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7~8题。
7.可能-满意度为0.9时,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有
A.能源供给 B.人居环境
C.粮食供给 D.土地资源

当可能-满意度为0.9时,能源供给所能承载的人口规模最小,故其为制约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故A正确。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浙江温州期末)在测算区域人口合理容量时,可能-满意度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可能-满意度0.9为最满意临界点,0.6为可接受临界点。如图为2015年基于可能-满意度法绘制的“某省人口合理容量图”。完成7~8题。
8.为提高湖南省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A.限制人口增长 B.山区全面开垦
C.扩大对外开放 D.降低消费水平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限制人口增长并不能提高人口合理容量,A错误;
山区全面开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不可持续,最终会造成土地资源的减少,B错误;
扩大对外开放,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能够提高人口合理容量,C正确;
降低消费水平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基础过关
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P为较低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②P′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③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下的人口合理容量 ④P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P和P′是最佳人口规模,即人口合理容量。生产力水平低时人口合理容量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口合理容量会增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基础过关
读“某地区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生活质量与人口规模之间的关系图”,回答9~10题。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②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 ③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④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增长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读图可知,当人口规模小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呈正相关;当人口规模大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会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2023·山西运城期末)人口密度是单位土地面积上的人口数量。我国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相邻,但人口密度差别很大。如图示意该区域地形状况和人口密度。据此完成11~12题。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1.导致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两地合理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科技水平 B.消费水平
C.水资源 D.对外开放程度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能力提升
据图可知,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大,鄂尔多斯高原合理人口密度较小。两地的科技水平、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相差不大;图中显示,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贫乏,而黄土高原位于黄河中游,水资源较多,导致黄土高原合理人口密度大于鄂尔多斯高原,故C正确。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2.据材料推测鄂尔多斯高原
A.自然条件优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大
B.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
C.通过增加耕地,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D.应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迁入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沙漠广布,水资源缺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故A错误;
据图可知,鄂尔多斯高原实际人口密度是合理人口密度的近5倍,人口密度较大,环境问题突出,故B正确;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鄂尔多斯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水资源,所以增加耕地不能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
鄂尔多斯高原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小,若大规模开矿,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会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故D错误。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3~14题。
要素 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13.2019年,各省市人才争夺硝烟不断,西安、南京、杭州、天津等地落户条件再度降低。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经济贸易中心当然不甘示弱。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
A.ECQ不变 B.ECC降低 C.EBC降低 D.EBC增加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要素 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通过概念可知,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环境承载力-实际环境承载量,若短期内成都人才落户政策得到积极响应,则会有一批人才落户成都,使成都实际环境承载量(ECQ)增加,而环境承载力(ECC)不变,则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降低,故选C。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EBC)是指一定区域内,某一时期该地区环境承载力(ECC)与实际的环境承载量(ECQ)之间的差值。下表为“成都市2019年单要素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统计表”。据此回答13~14题。
要素 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14.成都市
A.人口合理容量为109万人
B.经济人口总量为826万人
C.限制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要素是产业结构
D.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可提升人口合理容量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要素 剩余量 经济总量 水资源 土地资源 产业结构 森林资源
EBC(万人) 826 364 283 1 021 109
根据统计表可知,109万人是成都市森林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不是成都市的人口合理容量,故A不符合题意;
同理,B也不符合题意;
人口合理容量取决于资源的短板,即环境承载力相对剩余量最小的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可以有效提升人口合理容量,故D正确,C错误。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米,夏季凉爽宜人,被誉为“夏都”。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22.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9.4%。下表示意2011年西宁市不同因素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数量。据此完成15~16题。
约束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 人均绿地面积 水资源
适度人口/万人 400.1 426.72 171.45 203.29
实际人口/万人 222.8 15.现阶段限制西宁市适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
A.城市建设用地 B.人均居住用地
C.人均绿地面积 D.水资源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依据表格数据可知,在不同因素约束下,西宁市的适度人口数量不同,根据“木桶效应”理论可知,适度人口数量是由“短板”决定的,因此现阶段限制西宁市适度人口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为人均绿地面积。
约束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 人均绿地面积 水资源
适度人口/万人 400.1 426.72 171.45 203.29
实际人口/万人 222.8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西宁市位于青海省东部的湟水谷地,平均海拔2 261米,夏季凉爽宜人,被誉为“夏都”。2011年西宁市常住人口为222.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9.4%。下表示意2011年西宁市不同因素约束下的适度人口数量。据此完成15~16题。
约束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 人均绿地面积 水资源
适度人口/万人 400.1 426.72 171.45 203.29
实际人口/万人 222.8 16.西宁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①资源丰富 ②气候条件优越 ③对外开放程度高 ④生活消费水平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西宁市位于湟水谷地,气候条件较为优越;西宁市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对外开放程度高,②③正确。
与青海省其他城市相比,西宁市不具有资源优势;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排除①④。
约束因素 城市建设用地 人均居住用地 人均绿地面积 水资源
适度人口/万人 400.1 426.72 171.45 203.29
实际人口/万人 222.8 能力提升
17.(2023·山东临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477万(2021年4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右面两图分别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图1)和气候分布图(图2)。
(1)简述澳大利亚的人口分布特点。(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人口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及西南部沿海地区,其他地区人口稀疏。
能力提升
17.(2023·山东临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477万(2021年4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右面两图分别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图1)和气候分布图(图2)。
(2)分析澳大利亚中部内陆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4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中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能力提升
17.(2023·山东临沂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澳大利亚领土面积769.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 477万(2021年4月),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国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是全球第十二大经济体、全球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多种矿产出口量居全球第一的国家。右面两图分别为澳大利亚人口分布图(图1)和气候分布图(图2)。
(3)有人认为澳大利亚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理由。(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国土面积广大;矿产、草地等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水平高。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