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6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3.1《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课件(共6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0:13: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1张PPT)
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文艺青年
一、历史背景:
宋徽宗:赵 佶
zhào jí
栏目索引
另类的皇帝混乱的社会
官兵们在街上横行霸道,百姓流离失所
奸臣把持朝政
农民起义不断
北宋末年,封建统治者昏聩淫逸,外族入侵,加之连年自然灾害,民不聊生,正如书中所写的: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见《水浒》第十六回)
《水浒》生动地描写了一支以宋江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军诞生、发展、失败的全部历程;深刻地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根源以及起义终于演为悲剧的历史原因;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黑暗统治,歌颂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个个为人民喜爱的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英雄人物。也可以说《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章回体小说。
施耐庵, 时期的小说家,生平事迹缺乏可靠记载。其作品《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 为题材的优秀长篇 体小说。
元末明初
农民起义
章回
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是分章回叙事的长篇小说,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
“讲史”不能把一段有关兴亡和战争的历史故事有头有尾的在一两次“说话”中讲完,必须连续讲话若干次,每讲一次,就等于后来的一回书。再则由于说书人谋生的需要,每讲到关键之处或一部分的高潮之处就停下来,听书人急于要听下去就掏钱给说书人。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章回体。
在每次讲之前,要用“题目”向听众揭示主要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章回小说中经常出现“话说”“看官”“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这可看出它与“话本”之间的继承关系。
二、成书过程:
关于梁山英雄的故事,
早在南宋时就广为流传
宋元时期,涌现大批说水浒故事的山民间艺人,施耐庵加以整理创作。
原籍江苏兴化。他出身船家,家境贫寒。童年时随父至苏州。
二十九岁时中举人,30岁赴元大都会试,结果落第。
经友人推荐,到山东郓城任训导,他遍搜梁山泊附近有关宋江等人的英雄事迹,熟悉了山东的风土人情。
施耐庵35岁考中进士,到钱塘任县尹。
但只当了两年,便因与当道权贵不合,愤然悬印回到苏州。
张士诚农民起义队伍占据苏州以后,施耐庵投笔从戎,为张士诚的幕僚,这使他熟悉了农民起义军的军营生活和许多起义军首领。
后发现张士诚等首领日益骄逸,料日后必败,随后离开张士诚,以教书为生,并潜心创作《水浒传》。
施耐庵生平
张士诚失败,朱元璋在苏州搜捕有关人员,施耐庵为避祸到现属大丰市的白驹镇定居,并继续《水浒传》的创作。《水浒传》书成后,民间广为传阅。
朱元璋看到此书后很生气,很快施耐庵被捉,关进刑部天牢。
后来在他人的帮助下,托病就医被释放,由其弟子罗贯中接到淮安暂住养病,并继续整理《水浒传》。
不久施耐庵去世,遗体安葬在淮安,后迁移到兴化白驹场施家桥。
抗日战争时期,当地抗日民主政权将施耐庵墓整修交立碑保护至今。
施耐庵生平
生活在祝塘附近——《水浒传》地名
教授学生画画 —— 108将原型由来
武艺高强 —— 鲁智深倒拔垂
杨柳故事原型
参加起义 —— 创作源泉
三、作者:
1、《水浒传》的结构独具一格,先以单个英雄故事为主体,上一个人物故事结束时,由事件和场景的转换牵出另一个人物,因人生事,开始下一个故事。就好象一个个环,环环相扣,环环相生。俗称鲁十回,宋十回,林十回,武十回。
艺术成就
2、《水浒传》成功地塑造了宋江、武松、林冲、鲁智深、李逵等人物形象。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真实的历史环境中,紧扣人物身份和经历刻画人物性格;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斗争中生死存亡的关头来描写人物性格,还善于运用比较法、反衬法来突显人物性格。
3、《水浒传》对后世的影响,不限于文学的范围。几百年来,《水浒传》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直接推动了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水浒传》对后世小说、戏剧有较大影响,到今天水浒故事仍然是戏剧剧目中的重要内容。
《水浒传》《离骚》《庄子》《史记》《杜诗》《西厢记》 —— 金圣叹
文学常识
六才子书
四大奇书
《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 —— 冯梦龙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前情后事,四次逼迫
东京岳庙娘子受辱
白虎堂上中奸计
野猪林刁难谋害
草料场火烧断后路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
自主学习
1、通读全文,扫清字词障碍。
2、每位同学各自独立写一段文字:代林冲写一份入伙申请书,以表明心迹。申述入伙理由时必须扣住文章情节,尽量运用文中语言。
(8)髭须( )
(9)提防( )
(10)洗漱( )
(11)消耗( )
(12)?( )
(13)彤云( )
(14)仓廒( )
(15)毡笠( )
(16)拽上( )
(17)草帚儿( )
(18)掇( )
(19)屋檐( )
(20)央浼( )
(21)肐察( )
(1)赍发( )
(2)投奔( )
(3)玷辱( )
(4)虞候( )
(5)酒馔( )
(6)尴尬( )
(7)连累( )
自知自疑 自学在前
语言积累

shù

bèn
diàn
zhuàn
ɡān ɡà
lěi


hào
chuài
tónɡ
áo
ɡē
zhān
zhuài
zhǒu
duō
yán
měi
hòu
重点字音
1
【赍发】资助。
【碎琼乱玉】比喻地上的雪。琼,美玉。
【昭然】很明显的样子。
【央浼】恳求,请托。
【辖制】管束;控制。
【战战兢兢】①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②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文中取义项②的含义。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形容人心绪慌乱,不安宁。
【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词语解释
3
【光景】①风光景物。②境况,状况,情景。
③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用在表时间或数量的词语后面)。
④看样子,表示推测。文中取义项③的含义。
【迤逦】缓慢前行,文中有颠沛流离的意思。
【刺配】脸上刺字,发往远地充军。刺,古时的肉刑,在罪犯额面或肌肤上刺字,用墨染上颜色。配,发往远地充军。
【不尴尬】鬼鬼祟祟,行为、态度不正常。
【交头接耳】彼此在耳朵边低声说话。
【彤云】浓云。
【讥诮】冷言冷语地讥讽。
【大快人心】指坏人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课文的情节结构
序幕
第一部分 (1节)
林教头沧州遇故知
高潮和结局
第四部分(10-12节)
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开端
第二部分(2-5节)
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
第三部分(6-9节)
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金圣叹: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无数小文字,都有一丘一壑之妙。
《水浒》之文谨严,读之即得读一切书之法也。
文本齐探究:
讲有逻辑的故事
读有故事的细节
《豹子头林冲》这部电影有高衙内调戏林娘子以及林冲误入白虎堂等内容,却没有“风雪山神庙”这个精彩情节。假如你是编剧,让你给电影补上这一情节,你准备选取那些最典型的镜头?重点阐述你这样设计的理由。(以下环节抽签决定)
演员形象组:林冲外貌造型;性格说明。(可推荐2-3位艺人或本班同学)
环境场景组:场景选取与布置,含天气安排
行为动作组 :演员动作分析及指导
道具准备组:使用道具及选择原因分析
要求各小组成员先自主思考,之后讨论形成书面发言提纲(发言提纲需提交老师拍照发群里),各组发言人根据发言提纲进行阐述。
研究小说细节镜头的“精严”
人物形象组
林冲形象
豹头环眼 武艺高强
善良细心 扶危济困
忍辱求安 急躁刚烈
随遇而安 愤起抗争
李小二:次要人物妙处:
1、生活美满欲报恩
2、头脑灵活消息通
真乃林冲初来乍到帮手的不二人选。
环境场景组
渲染气氛
推动情节
烘托人物
(渲染了紧张、悲凉的气氛)
(烘托出林冲孤独,悲壮,勇敢的英雄形象)
(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林冲杀敌报仇,走上反抗道路的悲壮气氛,北风呼啸,大雪纷飞,草料场烈焰腾空。山神庙前,雪地上溅满鲜血。这时,林冲毅然决然地顺大路投东而去,奔上梁山,这是多么悲壮的情景啊!
“紧”暗示了人物处境“危急”,通过风雪变化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草厅被压塌的情节做铺垫。
风雪(自然环境)作用
风雪是怎样推动情节发展的
隔门 偷听


身 寒 沽 酒
途 中 见 庙
压 倒 草 厅
投 宿 庙 中
大 石 倚 门
风:没有风,大火就有救;火扑灭,林冲就还有生路;没有风,就不必用石头挡门,也就无法听到密谈,了解真相。 写风真真密不透风
雪:下雪冷→烤火→生火;
压塌草厅→离开草料场
风雪是东京来的两个“尴尬人”的密谋条件。
茶酒店:密谋之所;林冲常来。必备条件分析:
1、离牢城营不远
2、酒菜品质不差
3、有东京口味菜品
山神庙:
寄身之所
密谋之地
揭开真相之地
火:
侧面反衬雪大
林冲盖火,谨慎
火被雪浇灭,不是失火而是纵火
火苗的火势与林冲内心的怒火映照。
画一画
牢城营、草料场、山神庙、市井的方位图
注:此分析及改写文章是名师徐江所写。
根据前边分析,可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轨迹是“风、雪、酒、庙、火”诸元素所引发的“条件”与“结果”的连环演变的故事发展轨迹。
有人提出可以取消“山神庙”这一因素,因为按照原故事的“条件”看,林冲本来用不着去山神庙栖身。施耐庵构想林冲去山神庙借宿这一情节有不妥处。
从草厅坍塌后林冲借屋架空隙探身火盆的情景看,他是一个很谨慎的守岗人。当他摸触到火盆的火种已被雪水浸灭,这时才放下心来。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擅离职守的,只要在草料场找到暂时栖身之所熬过这一夜,他是不会去山神庙的。
那么,草料场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呢?
有的,那就是他随差拨刚进草料场大门,就看见的一排储存马料的仓廒,有七、八间之多。草厅坍塌了,可仓廒没有坍塌呀!只要有三尺宽、七尺长的一个空间就足可以安身的。
因此,沽酒路上见山神庙,在那里拜一拜,求山神保佑平安就可以了,用不着挾着被絮去山神庙借宿了。山神爷果然保佑了他,他在大门附近的仓廒里住下,从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后续的故事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仍然设定陆谦等人还会来草料场害人,林冲晓得仇人的阴谋并杀死了他们。这时便可去重构林冲复仇的过程。请读拟想的故事:
改编后的故事:林教头火烧草料场
话说林冲依照老军指点,在市井沽酒回到草料场,见那草厅早已被雪压塌。林冲寻思:“怎地好?”他担心火盆内有火种,依着屋架空隙探进半身摸时,火盆内火种早已被雪水浸灭了,顺手拽得一条被絮。待退出身来,只见天色已晚,到哪里宿得一晚?于是,想起大门近前有一排仓廒来,且去那里看一看吧!很走运,在靠大门最近的一间仓廒内觅得栖息之地。他忙抱来马草在地上厚厚地铺了一层,又扯来一领苇铺在上面,将那条被絮半铺半盖坐在上面,且把酒葫芦提来,就了牛肉慢慢地吃。林冲不由得想起东京的娘子,不知何时才能回到她身边,十分地伤感。
正在此时,仓廒外“扑通!扑通!扑通”连响三下。想那林冲乃是习武之人,耳聪眼疾手快是他的本事。林冲立即警觉起来,拿了花枪贴门屏息静听,先是觉得有人来到他的仓廒门前站定,接着便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说:“烦劳差拨先去看看林冲那厮熟睡没有,快快回我。”呀!这不就是陆谦吗?林冲忍住怒火,且听他们下面如何算计。这时,便听得有人回道:“往里走草垛中间是草厅,林冲便住那里,日间已来过,熟悉得很,我去去便回。”哦!这是那差拨,听他快步走了,想是去了草厅。接着,又听得一人操东京口音说:“端的亏管营用心,赚得林冲到草料场。待林冲那厮熟睡,我等四下点上十几把火,既便那厮逃得性命,烧了大军草料场也是死罪,永无回东京之日,那张教头便无可推脱了。衙内事不想而今办妥了。”林冲料定此人是随陆谦而来的高衙内亲信。
林冲至此,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怒火。他轻轻打开廒门,大喝一声:“林冲在此!”说时迟,那时快。林冲朝那背对廒门的身影挺枪刺了过去。可叹他还不明就里被刺了个透心凉,枪尖都从前胸冒了出来。那林冲仇恨满胸,浑身的气力都聚于枪尖上,那是多么大的劲儿啊!另一人见此情景,想逃,但腿软不给力,跪在地上只是求饶。听声音知是随陆谦而来的高衙内亲信,当然林冲知道枪下已做鬼的是陆谦。于是,双手一拧把陆谦甩挑在一边。接着便一脚踢翻了告饶人,把花枪狠狠地朝其前胸戳了下去,不消说肯定是一命呜呼了。
这边厢,那差拨走到草厅前,见草厅已坍塌。他也从屋架空隙处探身进去,听了听,没有一丝人的气息。林冲压死了!心中不由得暗自窃喜,听得大门那边有响动,不敢怠慢,急忙跑来报信儿。林冲一见,挺枪直抵差拨胸口,厉声喝道:“吾乃林冲也!且将缘故说个仔细!”差拨斜眼望见陆谦二人已躺在旁边,战战競競说:“都是管营与陆谦设计赚教头至此,好趁夜黑风大放火,加害教头。”林冲亦看到有两柄火把丢在高衙内亲信身旁。于是,不再多问,用力将枪一挺刺了过去,差拨倒翻在地。
此时,风愈加大了,雪愈加紧了。林冲手握花枪,四顾茫茫,唯有那一垛垛马草似小山峰佇立于眼前。那就是他要守护的大军草料场啊!可是,他还能守护它吗?至此,林冲已断了回东京的念想,去差拨身上搜出火镰火石打着了火把,四下放起火来。
在火光的映照下,林冲提了花枪投东而去。
学生对比此文与原文。认为原文好,逻辑缜密
梳理意见如下:
1、徐江老师提到仓厫可以居住,原文中写到:“七八间草屋做着仓厫,四下里都是马草堆”而后文中写林冲寻思“又没打火处,怎生安排”,可见林冲由于天冷需要烤火取暖,仓厫并不是一个理想场所。反而“团团看来,又没邻舍,又无庙主”且距离草料场只有半里路的山神庙更是一个理想住所。
2、徐江老师说林冲抱过来一堆马草铺上,原文说“仓厫内自有官司封记”。想来小心谨慎如林冲不至于这样做。
3、有学生提出林冲到了山神庙也并未点着火,另有学生解释此时林冲刚到山神庙,安顿好正在吃肉喝酒,还未准备烤火睡觉,且不久陆虞侯几个就来了。如果此时写林冲点火取暖,那么门外三人就会知道里面有人不敢毫无忌惮说出阴谋了。这正是施耐庵的严谨所在。经典是经得起我们拿着放大镜看的。
山神庙、(联系岳庙)
对神明庇佑的感激。(神明思想)
以人头为贡品,视三人为牲畜,
三人放火后观察火势之所,方便看清火势又不至于自己被烧伤。
行为动作组
道具准备组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具体地向我们展示了在被封建统治者逼得无路可走的情况下,林冲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拔刀而起、怒杀仇敌,最终走向反抗的道路的过程,有力地突出了“官逼民反”这个主题。
中心主旨
一壶浊酒,十分惆怅。
漫天风雪,无尽悲伤,
正义已死,
问苍天,
路在何方?
熊熊烈火,长天茫茫!
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
一把刀,
一杆枪,
把江湖走尽,
不再彷徨!
欣赏:这首礼赞英雄的歌
豹子头林冲告辞!
文本深阅读
每位学生各自独立写一段文字:从梁山好汉的角度为林冲写一份鉴定,紧扣本文内容,反映林冲性格的两重性。
林冲: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
思想共享
金圣叹说:“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现在的读者将“一百八人”统称作“英雄好汉”,这让我不能接受。
在我的理解中,《水浒传》中能够称得上英雄的,
恐怕只有林冲一人,
鲁智深尚能算义勇侠客,武松勉强算个好汉。李逵之流,那就是地痞和恶棍。
一概称他们为“英雄好汉”显然不太妥当,
这种认知偏差激发了我讨论“英雄”与“好汉”的欲望,
我希望借此机会来给《水浒传》“消毒”。
在传媒发达的今天,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虐杀的信息:杨佳袭杀警察,马加爵杀戮室友,郑民生刀砍小学生,韩磊摔死幼儿,陈严富砍杀师生,还有一桩一桩的灭门惨案……
我们几乎已经麻木了。
这一股股杀戮之气、血腥之气究竟从何而来?
我不能说与《水浒传》这本书有什么直接关系;
但我想,这蔑视生命、发泄仇恨的暴戾之气,
与鲁迅所批判的“水浒气”有没有关系呢?
与我们对英雄、复仇、造反、杀戮、
江湖义气的理解有没有关系呢?
面对《水浒传》,思辨,或许比无视更有价值。
我的逻辑是,在百八将中,
林冲才是有着正常的生命感觉和正常的生活热望的人,
他的一忍再忍、直到忍无可忍,
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懦弱、逆来顺受,
这是一个渴望正常生活的人的正常选择。
事实上,林冲就是无数普通人的影子。
他们有道德,心眼不坏,对人厚道,也有爱别人的能力。
但是面对压力的时候,他们可以一步步后退。
只要能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他们会把自己珍贵的东西一点点都舍弃掉。
这个世界只要不把刀架到他脖子上,他就会假装岁月静好。
这样的人到最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杀了仇人,
足见社会之邪恶,足见恶人之不可恕;
但他并不因此就滥杀无辜,
他守住了为人的底线。
而这一点,恰恰是同样一忍再忍最终
忍无可忍的武松最终堕入罪恶的地方
(“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
我认为林冲有血性,也有理性;林冲冷血,但不嗜血。
尊重生命的人,才称得上英雄;
而武松,最终越过了这条底线,所以,
好汉武松在“血溅鸳鸯楼”的那一刻,沦落为暴徒武松。
如果这样的武松也算英雄,
那么,人性何在,天理何在?
《水浒传》的暴力描写本身就是个客观存在。以前我们可禁、可删、可改写,
而今,谁还能彻底屏蔽掉这些内容?
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样的暴力!
无论是谁,无论你功业多么伟大,
无论你多么神武英明,无论你有多少冠冕堂皇的理由,
如果不尊重生命、敬畏生命,那么你就不配称为英雄。
鲁迅在他的《拿破仑与隋那》中感慨:横扫欧洲的拿破仑,“以一己之心力,主万姓之浮沉”,屠戮的生命何止千万;发明了“牛痘”的英国医生隋那,从“天花”手中拯救的生命又何止千万。
悖谬的是,拿破仑被我们奉为英雄顶礼膜拜,
而以救人为己任的乡村医生隋那,有几个人还记得他?
在文学与历史领域,
如果不能确立一个基本的人道底线,
那么,孩子们在无数次的反复与强化后,
将会混淆英雄与恶棍、英雄与独裁者的界限,这是很可怕的。
基于以上考虑。教学生涯中我在认知和情感态度上产生了一些变化:
对林冲,以前我“怒其不争”,现在我发自内心地欣赏;
对武松,以前我欣赏他快意恩仇,现在我厌恶他滥杀无辜。
有人说中国人有三个梦,
所谓的明君梦、清官梦与侠客梦,
以此嘲弄中国人懦弱、糊涂和缺乏血性。
其实,我们从来不乏用生命捍卫尊严、鲜血维护道义的英雄。
就林冲而言,他值得我肯定的,
不是他最终杀了人,
不是他杀陆谦时的那种残忍和决绝,
而是他在法律与理性的框架内保持了最大的克制,
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生命最大的尊畏和礼赞。
我郑重其事的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我是林冲,我会怎么办?
思前想后,我觉得最好的答案就是:像林冲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