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经典常谈》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卜法用牛骨最多。
B.《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说。
D.《春秋》一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
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叙事为主,左氏却以解经为主。
C.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
D.《诗序》有“大序”“小序”。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3.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
B.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C.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 方苞是第一个提倡“义法”的人。
D.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概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
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汉声”和“新声”。
B.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C.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 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
D.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 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
5.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 “三表”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B.《庄子》多用神话,《墨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墨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C.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
D.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他的文“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
二、填空题
6.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 部 。
7.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8.《 》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9.《战国策》,是汉代 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
10.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 “五经”是《 》《 》《 》《 》《 》。
三、名著导读
11.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12.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 根据选段,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 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 请分析选段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801 班开展了集体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又举办了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14.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语》《孟子》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有删改)
15.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16.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17.好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及情感主旨等,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其中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
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
18.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经典常谈》的阅读批注。
阅读策略 原文例句 补充式批注
关注价值 西汉史官司马迁作了一部经典,它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是“正史”的源头。 批注一:这部“经典”是 。
关注风格 唐朝一位诗人身经离乱,亲见民间疾苦,他的诗用来书写那个时代,具有“沉着痛快”的风格。 批注二:这位诗人是 。该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 “ , ”
联结知识 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因此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作礼治主义。 批注三:“大道”是儒家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其中<大道之行也> ”(填写原文)等语句,就是从三个方面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谈经典名著。
19.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小杭写了下面这段文字。其中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有一些同学说:中学课程很多,我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其实,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____。 所以趁着现在青春年少,让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吧。
①这种兴趣要在青少年时期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
②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
③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④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长大一岁,你感觉趣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20.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诗文,小州发现这些诗文在《经典常谈》中都有提到。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
朗读诗文 《经典常谈》篇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 ③
A.《尚书》第三 B.《诗经》第四 C.《战国策》第八 D. 辞赋第十一
21.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常谈》有何意义 请联系自身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22.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
23.《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矜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
24.《苏菲的世界》中,苏菲第 次收到神秘信件中的问题是“ ”,苏菲收到的第二封信中的问题是“ ”,这一封封信引发了苏菲的不断思考。
25.《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善于列举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例如在《谈作文》中,作者列举作家莫泊桑也是费功夫才写出极自然轻巧的文章。请你也尝试调动你的阅读记忆,列举这些信中一个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
26.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
B.《经典常谈》中,朱自清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
C.《〈周易〉第二》中说,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
D.“诗言志”是一句古话。 古代的“言志”和现在的“抒情”是一样的。
(2) 根据《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卡。
《经典常谈》读书卡
摘抄一 《春秋》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 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 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摘抄二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 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 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 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 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 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摘抄三 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 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 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 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 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 ” 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
[基本内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① 。 “春秋三传”分别是②
[读书笔记] 摘抄三中,张仪为什么认为舌头还在“就成” 你的理解是:③ 。
(3)为吸引同学们去阅读经典,请以《经典常谈》为例,写一则推介语。
27. 名著阅读。
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 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 这起于魏代……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 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1) 结合语段内容,分析汉字演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B.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
C.《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八书,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D.《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
28.(2023八下·京山月考)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小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9.(2023八下·曾都期末)阅读《经典常谈》中节选的语段,完成 各 小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 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 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8] 。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 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 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 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
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 10] 。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 的人生。 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 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 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 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 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 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选段应该是《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章?
(2)朱自清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你了解的杜甫诗歌进行简单的说明。
30.(2023八下·吉林期末)李老师在班级里组织《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请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方法 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辑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筌,指捕鱼工具)为鱼,未免辜负编辑者的本心了。” (《序》) ①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关注内容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第一) ②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 (填人名)的名著《经典常谈》。 ③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D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BC正确;
D不正确,“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不对应该是趋向“散文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4.【答案】A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5.【答案】B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韩非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6.【答案】《吕氏春秋》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
故答案为:《吕氏春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答案】《尚书》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故答案为:《尚书》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
8.【答案】大学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故答案为:大学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9.【答案】刘向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
故答案为:刘向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要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即可。
10.【答案】易;书;诗;礼;春秋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故答案为:易;书;诗;礼;春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11.【答案】示例:同意。《经典常谈》这种涉及面较广的作品适合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知识点】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我们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所以,这样选择性的阅读是很好的一个建议。
故答案为:
示例:同意。《经典常谈》这种涉及面较广的作品适合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点评】本题考查对选择性阅读的理解。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也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或者根据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
12.【答案】(1)《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是单行的;程颢、程颐兄弟用力提倡这四种书;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大学》里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大学》比《论语》《孟子》分明易晓,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熹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先学《大学》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3)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⑴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四书”的形成过程可以结合“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等内容概括得出。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观点的掌握,结合“《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知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和“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概括答案。
⑶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故答案为:⑴《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是单行的;程颢、程颐兄弟用力提倡这四种书;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⑵ 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大学》里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大学》比《论语》《孟子》分明易晓,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熹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先学《大学》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⑶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答案】13.A
14.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带给我们的启示。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分析即可。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3.A:错误。八卦中,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
故答案为:A
14.《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选择性阅读可以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更能加深印象。
循序渐进式阅读是从名著目录展开,按照顺序逐个阅读,如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带给我们的启示。
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答案】15.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16.①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②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7.示例一:兴趣选择。 我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善于调用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温文尔雅的叙述口吻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
【知识点】材料探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二程和朱子评价《大学》的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的指导意义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分析即可。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5.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①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②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故答案为: 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16.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第二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理解了才能有发展,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
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即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即是为了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
故答案为:①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②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7.①兴趣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如自己对屈原感兴趣,就读《辞赋第十一》,了解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②问题选择,根据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阅读更能加深印象,如对《诗经》不了解,可以阅读《〈诗经〉第四》,这里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让人了解到《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故答案为:示例一:兴趣选择。 我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
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善于调用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温文尔雅的叙述口吻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
18.【答案】①《史记》;②杜甫;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对社会有较大的正面教育的作用,作品被称为“诗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古名句,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出自两汉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此句展现了儒家的治理理念和价值观,主张在治理中追求公平、贤能、和谐。
故答案为:①《史记》;②杜甫;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内容、名句、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答案】19.C
20.①B ②D③C
21.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经典常谈》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 阅读《经典常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知识点】句子排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排序。 解答此类题,要求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做此类题,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此题考查综合读写题。做此类题,答案不要求统一, 主要考查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19.根据前句“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可推知,横线处首句应回答“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重要性。第③句“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从反面论说了没有“寄托心神的东西”的危害,因此可做第一-句;第②句“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既从正面论说“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又承接第③句的“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第①句“这种兴趣”承接第②句中‘“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第④句承接第①句“过了正常时节, 它便会萎谢”。因此正 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 C。
20.①该诗选自《诗经●卫风●硕人》,而“《诗经》第四”就是讲解《诗经》的由来、发展历程等内容,故选: B。②此句讲的是屈原放逐的故事,而“《辞赋》第十一’里面就有讲到屈原放逐的原因、经历以及《离骚》的写作缘由等,故选: D。③此句讲述的是苏秦刺股的故事,而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曾经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而《战国策》就是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一-本书,故选: C。故答案为: ①B ②D③C
21.原名《古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书中随处可见新旧兼容的通达历史观、文化观,无论是对于初学入门者,还是有一定基础需要寻找正确的治学途径的人,都很有益。书中口语化的叙述、将文言翻译成白话的功力、筛选史料改写故事的技巧、对学术界各家观点的宽容气度等等,都可见出作者为普及中华优秀经典所做的不懈努力。
故答案为: 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经典常谈》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 阅读《经典常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答案】22.纵横家。
23.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24.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25.示例一:《谈读书》中作者列举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都坚持读书来说明读书取决于是否有决心。示例二:《谈动》中作者列举晋人陶士行(陶侃)老来闲居便去搬砖之事来说明人需要多活动活动。
【知识点】外国文学;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与分析。先要仔细阅读文段的内容,然后看这些内容是如何写的,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也可从修辞角度看,也可从句式角度看,或从遣词造句看,确定好之后,再结合段落内容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与掌握。阅读名著要记住重点人物的重点情节,便于对人物的熟悉了解。阅读名著一定要沉下来真阅读,不要跑马观花,浮光掠影。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情况。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22.由文中的: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还有后面的苏秦、张仪,“连横、合纵”等词语,可知“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纵横家。
故答案为:纵横家
23.普及性和通俗性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深奥,比如: 谁用他们就帮谁 , 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 。举例表述则可。
故答案为:
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24.《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故答案为:
第1空、你是谁
第2空、世界从何而来
25.朱光潜教授在《谈读书》中举了孙中山和富兰克林的例子:原文是这样的: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在谈到读书的兴趣时又举了达尔文: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故答案为:示例一:《谈读书》中作者列举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都坚持读书来说明读书取决于是否有决心。示例二:《谈动》中作者列举晋人陶士行(陶侃)老来闲居便去搬砖之事来说明人需要多活动活动。
26.【答案】(1)D
(2)编年史;《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谷梁传》 );张仪是游说之士,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取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要他的舌头还在,终有出头之日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著作,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代经典的入门向导。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其他常识;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D:错误,是不一样的。古代的言志,是表示自己的志向。现在的抒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2)《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写《穀梁传》)。
摘抄三中交代了张仪读书游说,所以对他来讲挨打不可怕,只要舌头还在,自己还能去游说,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的。
(3)写推介语时可以结合作品的价值意义展开即可,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故答案为:(1)D
(2)①编年史
②《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③张仪是游说之士,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取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要他的舌头还在,终有出头之日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著作,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代经典的入门向导。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语句理解。1)常识题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2)语句理解这类试题,注意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写推介语。读懂《经典常谈》,理解名著主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根据题目要求写推介语,可以写名著的意义及影响,一句话概括重点即可。
27.【答案】(1)汉字演化遵循简化、美观、适用,应用便利的原则。
(2)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在语段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2)C:错误。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故答案为:(1) 汉字演化遵循简化、美观、适用,应用便利的原则。
(2)C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语段,抓住语段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语段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汉字演化遵循的原则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8.【答案】(1)经典常谈;司马迁
(2)继承先业,做太史公,成就父亲整理史籍之志。我学习到了要学习前人的努力,发奋图强,完成自己的使命。
【知识点】作家作品;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由“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可知出自《经典常谈》,句中的“你”是司马迁。
(2)本题考查名著理解。
根据原著可知,司马迁三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我们从中可学习到要继承前人之志,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图强。
故答案为:(1)经典常谈 司马迁(2) 继承先业,做太史公,成就父亲整理史籍之志。我学习到了要学习前人的努力,发奋图强,完成自己的使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名著知识谈阅读体会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熟悉所给名著的内容,再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答题即可。
29.【答案】(1)《诗第十二》
(2)我同意朱自清的观点。我们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其实就是从杜 甫诗歌“反映真实历史”这一角度而言的。杜甫的《石壕吏》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官兵夜晚去一户百 姓家抓丁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普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真实的再现了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社会民生造成的破坏。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 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学生答案不要求全,能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反映真 实的社会现实这个层面即可。)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出自《诗第十二》。
(2)杜甫称为诗圣,杜诗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写诗是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的,如《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真实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称为历史化。散文化是指杜甫的诗语言优美,如《春望》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诗的形式自由,符合散文化的特点。
故答案为:(1) 《诗第十二》
(2)我同意朱自清的观点。我们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其实就是从杜 甫诗歌“反映真实历史”这一角度而言的。杜甫的《石壕吏》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官兵夜晚去一户百 姓家抓丁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普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真实的再现了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社会民生造成的破坏。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杜甫的作品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分析是否体现历史化和散文化的特点即可。
30.【答案】①这本书只是经典阅读的向导和门径,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经典,更好地学习经典,如果以这本书代替阅读经典,便失去了意义。②朱自清;③有了文字,人们就会争着做商人,辛苦种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就降下粟来,让人们存着救急。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指导。
根据文段“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分析,“一 只船” 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这句话作者表达了自己编写这木书的美好愿望,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激发出阅读经典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更为美丽的风景,更加深入地去品读研讨中国古代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根据“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签,指捕鱼工具)为鱼"分析,“以鉴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作者的这部书只是 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目的就是引导我们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果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就有违作者本意了。作者提醒并告诫读者,不能把捕鱼的工具当作鱼,也就是说不要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万事大吉,对博大精深的经典就能全面了解了。《经典常谈》这本书只是一个认识经典的工具,通过这本书的导引,去深入阅读原著,认识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经典。这才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所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①本题考查名著篇目的识别和名著常识。根据“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可知出自著名学者朱自清的名著《经典常谈)。这本书共十三篇,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②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由“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分析,仓颉造字导致人们对自然失去了朴素的敬畏,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原因就在于“文字的产生会使得诈伪萌”。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百姓抛弃耕作而追求锥刀之利(比喻微小的利益)。上天知道将要发生饥荒,所以降 下雨粟。
故答案为:①这本书只是经典阅读的向导和门径,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经典,更好地学习经典,如果以这本书代替阅读经典,便失去了意义。②朱自清;③有了文字,人们就会争着做商人,辛苦种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就降下粟来,让人们存着救急。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 / 1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经典常谈》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卜法用牛骨最多。
B.《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说。
D.《春秋》一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
【答案】C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汉代所见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小戴记》。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
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叙事为主,左氏却以解经为主。
C.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
D.《诗序》有“大序”“小序”。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答案】B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榖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
B.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C.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 方苞是第一个提倡“义法”的人。
D.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概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
【答案】D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ABC正确;
D不正确,“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不对应该是趋向“散文化”。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汉声”和“新声”。
B.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C.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 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
D.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 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
【答案】A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楚声”和“新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
5.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 “三表”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B.《庄子》多用神话,《墨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墨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C.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
D.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他的文“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
【答案】B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庄子》多用神话,《韩非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韩非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二、填空题
6.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 部 。
【答案】《吕氏春秋》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门客合撰了一部《吕氏春秋》。
故答案为:《吕氏春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7.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答案】《尚书》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尚书》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故答案为:《尚书》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
8.《 》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答案】大学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故答案为:大学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考查形式有填空、选择、简答等多种形式,考查内容有名著的作者、年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性格、艺术特色、相关情节等。平时需要广泛阅读课外名著,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并积累相关知识。
9.《战国策》,是汉代 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
【答案】刘向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
故答案为:刘向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文学常识关键在平时积累,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好)、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要抓住文字信息根据知识积累来判断即可。
10.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 “五经”是《 》《 》《 》《 》《 》。
【答案】易;书;诗;礼;春秋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名著常识。“五经”是《诗》《书》《礼》《易》《春秋》
故答案为:易;书;诗;礼;春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
三、名著导读
11.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同意。《经典常谈》这种涉及面较广的作品适合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知识点】见解表述;语言得体;语言连贯;语言简明;《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部分,按我国古代经、史、子、集分类法的顺序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文化的基本面貌。文字要言不烦、通俗流畅,讲透我国文化遗产中的典籍精髓。我们可以进行选择性阅读。《〈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所以,这样选择性的阅读是很好的一个建议。
故答案为:
示例:同意。《经典常谈》这种涉及面较广的作品适合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点评】本题考查对选择性阅读的理解。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可以根据兴趣选择,也可以根据问题选择,或者根据目的选择和方法选择
12.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 根据选段,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 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 请分析选段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答案】(1)《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是单行的;程颢、程颐兄弟用力提倡这四种书;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大学》里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大学》比《论语》《孟子》分明易晓,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熹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先学《大学》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3)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知识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⑴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把握。“四书”的形成过程可以结合“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等内容概括得出。
⑵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观点的掌握,结合“《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知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和“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概括答案。
⑶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故答案为:⑴《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是单行的;程颢、程颐兄弟用力提倡这四种书;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⑵ 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大学》里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大学》比《论语》《孟子》分明易晓,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熹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先学《大学》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⑶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名著阅读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801 班开展了集体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又举办了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14.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答案】13.A
14.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带给我们的启示。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分析即可。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3.A:错误。八卦中,乾是天,是父等;坤是地,是母等。
故答案为:A
14.《经典常谈》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共十三个专题。
选择性阅读可以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有选择,有目的的阅读更能加深印象。
循序渐进式阅读是从名著目录展开,按照顺序逐个阅读,如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
故答案为: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带给我们的启示。
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语》《孟子》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有删改)
15.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16.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17.好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及情感主旨等,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其中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
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
【答案】15.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16.①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②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7.示例一:兴趣选择。 我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善于调用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温文尔雅的叙述口吻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
【知识点】材料探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二程和朱子评价《大学》的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即可。
(2)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的指导意义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能力。读懂文章及题目要求,分析现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名著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分析即可。主观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5.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①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
②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故答案为: 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16.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概括即可。
第二段: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理解了才能有发展,即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
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即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即是为了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
故答案为:①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②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7.①兴趣选择,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如自己对屈原感兴趣,就读《辞赋第十一》,了解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②问题选择,根据出现的问题,针对性的阅读更能加深印象,如对《诗经》不了解,可以阅读《〈诗经〉第四》,这里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让人了解到《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故答案为:示例一:兴趣选择。 我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
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善于调用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温文尔雅的叙述口吻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
18.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经典常谈》的阅读批注。
阅读策略 原文例句 补充式批注
关注价值 西汉史官司马迁作了一部经典,它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是“正史”的源头。 批注一:这部“经典”是 。
关注风格 唐朝一位诗人身经离乱,亲见民间疾苦,他的诗用来书写那个时代,具有“沉着痛快”的风格。 批注二:这位诗人是 。该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 “ , ”
联结知识 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了。因此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作礼治主义。 批注三:“大道”是儒家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其中<大道之行也> ”(填写原文)等语句,就是从三个方面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答案】①《史记》;②杜甫;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作家作品;《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对社会有较大的正面教育的作用,作品被称为“诗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千古名句,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出自两汉礼记的《大道之行也》,此句展现了儒家的治理理念和价值观,主张在治理中追求公平、贤能、和谐。
故答案为:①《史记》;②杜甫;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内容、名句、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谈经典名著。
19.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小杭写了下面这段文字。其中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有一些同学说:中学课程很多,我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其实,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____。 所以趁着现在青春年少,让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吧。
①这种兴趣要在青少年时期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
②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
③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④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长大一岁,你感觉趣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20.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诗文,小州发现这些诗文在《经典常谈》中都有提到。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
朗读诗文 《经典常谈》篇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①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②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 ③
A.《尚书》第三 B.《诗经》第四 C.《战国策》第八 D. 辞赋第十一
21.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常谈》有何意义 请联系自身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9.C
20.①B ②D③C
21.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经典常谈》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 阅读《经典常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知识点】句子排序;作家作品;作品的基本内容;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句子排序。 解答此类题,要求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2)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识记。 做此类题,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又要知道一些细节,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此题考查综合读写题。做此类题,答案不要求统一, 主要考查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19.根据前句“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可推知,横线处首句应回答“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重要性。第③句“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从反面论说了没有“寄托心神的东西”的危害,因此可做第一-句;第②句“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既从正面论说“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重要性,又承接第③句的“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第①句“这种兴趣”承接第②句中‘“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第④句承接第①句“过了正常时节, 它便会萎谢”。因此正 确的排序是:③②①④。
故答案为: C。
20.①该诗选自《诗经●卫风●硕人》,而“《诗经》第四”就是讲解《诗经》的由来、发展历程等内容,故选: B。②此句讲的是屈原放逐的故事,而“《辞赋》第十一’里面就有讲到屈原放逐的原因、经历以及《离骚》的写作缘由等,故选: D。③此句讲述的是苏秦刺股的故事,而苏秦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曾经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而《战国策》就是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一-本书,故选: C。故答案为: ①B ②D③C
21.原名《古典常谈》,是学术性的普及读物。全书共十三篇,每一篇都是专题研究的成果。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书中随处可见新旧兼容的通达历史观、文化观,无论是对于初学入门者,还是有一定基础需要寻找正确的治学途径的人,都很有益。书中口语化的叙述、将文言翻译成白话的功力、筛选史料改写故事的技巧、对学术界各家观点的宽容气度等等,都可见出作者为普及中华优秀经典所做的不懈努力。
故答案为: 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经典常谈》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 阅读《经典常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22.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
23.《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矜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
24.《苏菲的世界》中,苏菲第 次收到神秘信件中的问题是“ ”,苏菲收到的第二封信中的问题是“ ”,这一封封信引发了苏菲的不断思考。
25.《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善于列举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例如在《谈作文》中,作者列举作家莫泊桑也是费功夫才写出极自然轻巧的文章。请你也尝试调动你的阅读记忆,列举这些信中一个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
【答案】22.纵横家。
23.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24.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25.示例一:《谈读书》中作者列举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都坚持读书来说明读书取决于是否有决心。示例二:《谈动》中作者列举晋人陶士行(陶侃)老来闲居便去搬砖之事来说明人需要多活动活动。
【知识点】外国文学;分析文章语言特点;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作品的综合评价;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2) 本题考查对写法的理解与分析。先要仔细阅读文段的内容,然后看这些内容是如何写的,可以从表达方式角度看,也可从修辞角度看,也可从句式角度看,或从遣词造句看,确定好之后,再结合段落内容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对名著情节的识记与掌握。阅读名著要记住重点人物的重点情节,便于对人物的熟悉了解。阅读名著一定要沉下来真阅读,不要跑马观花,浮光掠影。
(4)本题考查对名著的阅读情况。在阅读名著时要重点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
22.由文中的: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 ,还有后面的苏秦、张仪,“连横、合纵”等词语,可知“他们”就是春秋战国时的纵横家。
故答案为:纵横家
23.普及性和通俗性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不深奥,比如: 谁用他们就帮谁 , 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 。举例表述则可。
故答案为:
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24.《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故答案为:
第1空、你是谁
第2空、世界从何而来
25.朱光潜教授在《谈读书》中举了孙中山和富兰克林的例子:原文是这样的: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在谈到读书的兴趣时又举了达尔文: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时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当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比登天还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故答案为:示例一:《谈读书》中作者列举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都坚持读书来说明读书取决于是否有决心。示例二:《谈动》中作者列举晋人陶士行(陶侃)老来闲居便去搬砖之事来说明人需要多活动活动。
26.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
B.《经典常谈》中,朱自清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
C.《〈周易〉第二》中说,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
D.“诗言志”是一句古话。 古代的“言志”和现在的“抒情”是一样的。
(2) 根据《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卡。
《经典常谈》读书卡
摘抄一 《春秋》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 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 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摘抄二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 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 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 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 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 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摘抄三 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 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 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 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 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 ” 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
[基本内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① 。 “春秋三传”分别是②
[读书笔记] 摘抄三中,张仪为什么认为舌头还在“就成” 你的理解是:③ 。
(3)为吸引同学们去阅读经典,请以《经典常谈》为例,写一则推介语。
【答案】(1)D
(2)编年史;《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谷梁传》 );张仪是游说之士,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取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要他的舌头还在,终有出头之日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著作,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代经典的入门向导。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其他常识;语言得体;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D:错误,是不一样的。古代的言志,是表示自己的志向。现在的抒情,是抒发自己的情感。
(2)《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鲁国的重要史实。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写《穀梁传》)。
摘抄三中交代了张仪读书游说,所以对他来讲挨打不可怕,只要舌头还在,自己还能去游说,总会有出人头地的一天的。
(3)写推介语时可以结合作品的价值意义展开即可,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编撰的国学研究专著,它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把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的基本知识,用简练明晓的文字加以介绍,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
故答案为:(1)D
(2)①编年史
②《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③张仪是游说之士,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取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要他的舌头还在,终有出头之日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著作,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代经典的入门向导。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及语句理解。1)常识题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2)语句理解这类试题,注意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
(3)本题考查写推介语。读懂《经典常谈》,理解名著主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根据题目要求写推介语,可以写名著的意义及影响,一句话概括重点即可。
27. 名著阅读。
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 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 这起于魏代……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 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1) 结合语段内容,分析汉字演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B.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
C.《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八书,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D.《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
【答案】(1)汉字演化遵循简化、美观、适用,应用便利的原则。
(2)C
【知识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在语段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2)C:错误。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故答案为:(1) 汉字演化遵循简化、美观、适用,应用便利的原则。
(2)C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语段,抓住语段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语段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汉字演化遵循的原则即可。
(2)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8.(2023八下·京山月考)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小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答案】(1)经典常谈;司马迁
(2)继承先业,做太史公,成就父亲整理史籍之志。我学习到了要学习前人的努力,发奋图强,完成自己的使命。
【知识点】作家作品;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名著常识。
由“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可知出自《经典常谈》,句中的“你”是司马迁。
(2)本题考查名著理解。
根据原著可知,司马迁三十八岁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我们从中可学习到要继承前人之志,不畏艰难险阻,发奋图强。
故答案为:(1)经典常谈 司马迁(2) 继承先业,做太史公,成就父亲整理史籍之志。我学习到了要学习前人的努力,发奋图强,完成自己的使命。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知识的积累能力。关于名著,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等,并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对于课本中有关名著的内容更引要起重视。这样,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
(2)本题考查学生结合名著知识谈阅读体会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要熟悉所给名著的内容,再结合自身经历进行答题即可。
29.(2023八下·曾都期末)阅读《经典常谈》中节选的语段,完成 各 小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 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 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 [8] 。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 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 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 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
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 10] 。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 的人生。 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 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 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 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 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 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选段应该是《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章?
(2)朱自清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你了解的杜甫诗歌进行简单的说明。
【答案】(1)《诗第十二》
(2)我同意朱自清的观点。我们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其实就是从杜 甫诗歌“反映真实历史”这一角度而言的。杜甫的《石壕吏》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官兵夜晚去一户百 姓家抓丁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普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真实的再现了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社会民生造成的破坏。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 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学生答案不要求全,能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反映真 实的社会现实这个层面即可。)
【知识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作品的经典情节;对作品的体验感受;《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1)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出自《诗第十二》。
(2)杜甫称为诗圣,杜诗称为诗史。是因为杜甫写诗是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的,如《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真实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可以称为历史化。散文化是指杜甫的诗语言优美,如《春望》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诗的形式自由,符合散文化的特点。
故答案为:(1) 《诗第十二》
(2)我同意朱自清的观点。我们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其实就是从杜 甫诗歌“反映真实历史”这一角度而言的。杜甫的《石壕吏》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官兵夜晚去一户百 姓家抓丁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普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真实的再现了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社会民生造成的破坏。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
【点评】(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作者的文学常识,包括作者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2)本题考查语句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杜甫的作品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分析是否体现历史化和散文化的特点即可。
30.(2023八下·吉林期末)李老师在班级里组织《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请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记录
关注方法 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辑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筌,指捕鱼工具)为鱼,未免辜负编辑者的本心了。” (《序》) ①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关注内容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第一) ②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 (填人名)的名著《经典常谈》。 ③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
【答案】①这本书只是经典阅读的向导和门径,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经典,更好地学习经典,如果以这本书代替阅读经典,便失去了意义。②朱自清;③有了文字,人们就会争着做商人,辛苦种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就降下粟来,让人们存着救急。
【知识点】作品的基本内容;《经典常谈》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名著阅读指导。
根据文段“当做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分析,“一 只船” 指的是通过阅读《经典常谈》带领我们走进经典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更加深刻地理解古代经典。这句话作者表达了自己编写这木书的美好愿望,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本书,激发出阅读经典的兴趣,并以此为契机,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海洋,看到更为广阔更为美丽的风景,更加深入地去品读研讨中国古代经典,增强文化自信。根据“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签,指捕鱼工具)为鱼"分析,“以鉴为鱼"是对我们的告诫,指的是不能把捕鱼工具看作是鱼,作者的这部书只是 了解经典作品的工具,目的就是引导我们去阅读经典作品。如果阅读了这本书,就不去阅读原著,就有违作者本意了。作者提醒并告诫读者,不能把捕鱼的工具当作鱼,也就是说不要以为读了这本书就万事大吉,对博大精深的经典就能全面了解了。《经典常谈》这本书只是一个认识经典的工具,通过这本书的导引,去深入阅读原著,认识实实在在的中国文化经典。这才是作者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所在。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①本题考查名著篇目的识别和名著常识。根据“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可知出自著名学者朱自清的名著《经典常谈)。这本书共十三篇,分别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②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的把握。由“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分析,仓颉造字导致人们对自然失去了朴素的敬畏,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原因就在于“文字的产生会使得诈伪萌”。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百姓抛弃耕作而追求锥刀之利(比喻微小的利益)。上天知道将要发生饥荒,所以降 下雨粟。
故答案为:①这本书只是经典阅读的向导和门径,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经典,更好地学习经典,如果以这本书代替阅读经典,便失去了意义。②朱自清;③有了文字,人们就会争着做商人,辛苦种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就降下粟来,让人们存着救急。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好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