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课件(10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古诗文复习课件(10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11:34: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00张PPT)
八年级下册
诗文名句
知识点一 古诗文名句
(一)记忆性默写
1.关关雎鸠,________。窈窕淑女,________。(《诗经·关雎》)
2.________,寤寐思服。(《诗经·关雎》)
3.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 (《诗经·关雎》)
4.参差荇菜,________。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
5.蒹葭苍苍,白露为霜。________,________。 (《诗经·蒹葭》)
6.蒹葭萋萋,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蒹葭》)
7.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诗经·蒹葭》)
8.蒹葭采采,________。(《诗经·蒹葭》)
9.溯洄从之,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10.微君之故,__________?(《诗经·式微》)
1.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 3.琴瑟友之
4.左右芼之 5.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 6.白露未晞
7.宛在水中坻 8.白露未已 9.道阻且右
10.胡为乎中露
11.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12.青青子衿,________。纵我不往,__________?(《诗经·子衿》)
13.一日不见,________!(《诗经·子衿》)
14.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5.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6.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7.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__________,端居耻圣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9.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0._______,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1.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存者且偷生,_________! (杜甫《石壕吏》)
24.夜久语声绝,_________。 (杜甫《石壕吏》)
25.天明登前途,_________。 (杜甫《石壕吏》)
11.微君之躬 12.悠悠我心 子宁不嗣音
13.如三月兮 14.城阙辅三秦 15.天涯若比邻
16.无为在歧路 17.气蒸云梦泽 18.欲济无舟楫
19.徒有羡鱼情 20.八月秋高风怒号 21.秋天漠漠向昏黑
22.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3.死者长已矣
24 .如闻泣幽咽
25.独与老翁别
2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4.______________,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卖炭翁》)
25.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6.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白居易《卖炭翁》)
27.______________,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28.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9.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0.______________,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1.青山横北郭,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2.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3.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4.______,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5.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23.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4.满面尘灰烟火色 25.心忧炭贱愿天寒 26.晓驾炭车辗冰辙
27.半匹红纱一丈绫 28.曲径通幽处 29.潭影空人心
30.万籁此都寂 31.白水绕东城 32.浮云游子意
33.萧萧班马鸣 34.缺月挂疏桐 35.缥缈孤鸿影
36.拣尽寒枝不肯栖,__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7.已是黄昏独自愁,__________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38.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二)理解性默写
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雎》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主人公长夜无眠、思绪万千以及难耐的相思之苦,形象地表现出来。
3.《蒹葭》中展现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景,起笔就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4.《子衿》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是女子表达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6.寂寞沙洲冷 37.更着风和雨 38.零落成泥碾作尘
(二)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2.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3.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4.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一反送别诗的悲戚之态,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6.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写洞庭湖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表达自己渴望从政却无人引荐,深感有愧于圣明天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石壕吏》中写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又表现出老妇凄苦、可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9.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济世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白居易在《卖炭翁》一诗中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6.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7.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8.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9.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0.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11.《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
12.《卖炭翁》中突出交易的不平等,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剥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美学中的曲折美、层次美。
14.万物的声音常常牵动诗人的情思,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下“_____,___”的诗句,以声衬静,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和内心的宁静。
15.李白《送友人》中对仗工整,运用比喻表达离别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李白《送友人》中化用古典诗句烘托出深情厚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_____,______”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
18.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写孤鸿选取栖息处的情景,表达了词人洁身自好、不愿随波逐流的人生态度。
19.陆游《卜算子·咏梅》中赞美梅花即使化成泥土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12.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13.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14.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15.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16.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17.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18.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19.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知识点二 文言文名句
(一)记忆性默写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___,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4.________,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5.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 (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_,皆若空游无所依。 (柳宗元《小石潭记》)
7.潭西南而望,________,________。 (柳宗元《小石潭记》)
8.__________,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9.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______。(《北冥有鱼》)
10.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阡陌交通 4.黄发垂髫
5.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6.潭中鱼可百许头
7.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8.以其境过清
9.其翼若垂天之云
10.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11.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12.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虽有嘉肴》)
13.知不足,______________;知困,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14.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信修睦。(《大道之行也》)
15.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大道之行也》)
16.千里马常有,______________。 (韩愈《马说》)
17.故虽有名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以千里称也。(韩愈《马说》)
18.呜呼!__________?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11.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13.然后能自反也 然后能自强也 14.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15.盗窃乱贼而不作 16.而伯乐不常有
17.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18.其真无马邪
(二)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写武陵人刚进入桃花林,看到桃林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和孩子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周围树木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石潭记》中描写小石潭源头悠远、两岸曲折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北冥有鱼》中描绘大鹏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北冥有鱼》中举现实生活中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2.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青树翠蔓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4.其岸势犬牙差乎 不可知其源
5.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6.野马也 尘埃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7.《虽有嘉肴》中,用美味来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虽有嘉肴》中论述“教学相长”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大道之行也》中体现人才得到重用,社会成员间和睦相处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韩愈《马说》的主旨句是________;怀才不遇的人常感叹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1.韩愈《马说》中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虽有嘉肴 弗食 不知其旨也
8.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9.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10.其真不知马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1.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第三部分 文言知识
(一)桃花源记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
(2)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
(3)豁然开朗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邀”,邀请
2.(1)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
(2)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今义:似乎,好像
(3)古义:开阔敞亮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
(4)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运输事业
(5)妻子:妻子儿女 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遂与外人间隔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无论魏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寻病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义:隔绝、不通音讯 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
(7)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
(8)古义:不值得,不必 今义:不充足
古义:桃花源外的人 今义:没有亲友关系的人
(9)古义:随即,不久 今义:找
3.一词多义
(1)舍:便舍船 ____________
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
(2)出: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
皆出酒食 ____________
(3)志: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
(4)寻:寻向所志 ____________
寻病终 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
(3)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未果,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____
3.(1)舍弃,离开 房屋 (2)出去 拿出 (3)做记号 记号
(4)寻找 随即,不久
4.(1)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2)形容词用作动词,尽
(3)名词用作动词,做记号 (4)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5.其他实词
(1)缘溪行 缘: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 缤纷:____________
(3)初极狭,才通人 才:__________
(4)屋舍俨然 俨然:____________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____________
(6)阡陌交通 阡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悉如外人 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黄发垂髫 黄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具答之 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咸来问讯 咸:________
5.(1)沿着,顺着 (2)繁多的样子 (3)仅仅、只
(4)整齐的样子 (5)类 (6)田间小路 (7)全,都
(8)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 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9)详细 (10)全,都
(11)皆叹惋 叹惋:______
(12)停数日,辞去 去:______
(1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______
(14)此中人语云 语:______
(15)便扶向路 扶:____________
(16)及郡下 及:____
(17)诣太守 诣:______
(18)欣然规往 规:____________
(19)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感叹惋惜 (12)离开
(13)邀请 (14)告诉 (15)沿着、顺着 (16)到
(17)拜访 (18)打算,计划
(19)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与: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
(2)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______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
(3)之:忘路之远近 ______________
渔人甚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
具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
处处志之 ________________
闻之,欣然规往 ________________
(4)其:欲穷其林 __________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______________
既出,得其船 ____________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__________
(5)乃: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
乃不知有汉 __________________
6.(1)介词,跟、和
(2)动词,作为 介词,对、向 介词,对、向
(3)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眼前看到的景象 代词,这 代词,指桃花源的人 音节助词,不译 代词,指这件事
(4)代词,那 代词,自己的 代词,他的 代词,他
(5)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1.世外桃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落英缤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豁然开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人问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鸡犬相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
2.林尽水源。( )
3.便舍船,从口入。( )
4.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
【知识点二】
1.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
3.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4.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
5.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6.村落间能相互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指人烟稠密,也指一种安宁的生活环境。
【知识点三】
1.判断句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3.省略句,省略主语“渔人”
4.省略句,句首省略主语“村人”,“问”后省略宾语“渔人”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错杂。
2.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惊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3.(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4.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5.(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6.(这里的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7.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请你说说村中人为什么“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是作者追求的社会理想,请谈谈你对作者这一社会理想的积极意义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______________的描绘,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1.发现桃花源 访问(探访)桃花源 离开(辞别)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
2.叹惋桃花源外面的世界变化之大,叹惋外面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叹惋外面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
3.说明桃花源神奇美好,令其向往。
4.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客观上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也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要求。)
【知识点六】
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 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二)小石潭记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全石以为底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
(2)以其境过清 古义:______ 今义:_____
(3)不可久居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
(4)乃记之而去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
(5)崔氏二小生 古义:_______ 今义:______
2.一词多义
(1)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__________
隶而从者 ______
(2)乐:心乐之 ____________
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
1.(1)古义:以……为 今义:认为
(2)古义:凄清 今义:干净;纯洁等
(3)古义:停留 今义:住
(4)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5)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2.(1)介词,自 跟随 (2)以……为乐 逗乐
(3)环:如鸣珮环 ______
四面竹树环合 ______
(4)清:水尤清冽 ______
以其境过清 ______
(5)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______
不可知其源 ______
3.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__________________
(2)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岸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
(5)斗折蛇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岸势犬牙差互 ________________
(3)玉饰 环绕 (4)清澈 凄清 (5)大约 能够
3.(1)名词作状语,向西 (2)意动用法,以……为乐
(3)形容词用作动词,靠近 (4)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5)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那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那样
(6)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4.其他实词
(1)水尤清冽 尤:______(2)日光下澈 澈:______
(3)佁然不动 佁然:___(4)俶尔远逝 俶尔:______
(5)往来翕忽 翕忽:___(6)悄怆幽邃 悄怆:___ 邃: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与:似与游者相乐 ______________
(2)其: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
(3)乃: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
(4)之: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卷石底以出 ______________
以其境过清 ____________
(6)而:潭西南而望 ______________
乃记之而去 ______________
隶而从者 ______________
4.(1)格外 (2)穿透 (3)静止不动的样子
(4)忽然 (5)轻快迅疾的样子 (6)凄凉 深 
5.(1)介词,跟、和 (2)代词,指小石潭
(3)副词,于是、就
(4)代词,指眼前看到的听到的 代词,指小石潭美景
(5)相当于“而” 介词,因为
(6)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1.斗折蛇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全石以为底。(          )
2.坐潭上。(          )
3.斗折蛇行。(          )
4.影布石上。(          )
5.心乐之。(          )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1.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2.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知识点三】
1.省略句,省略主语“水潭”;倒装句,宾语“全石”前置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3.省略句,省略主语“溪流”
4.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5.省略句,省略主语“余”
【知识点四】
1.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
2.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3.俶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简要分析课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四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简要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______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的感情。
3.(鱼儿)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4.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5.(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知识点五】
1.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衬托。
2.写出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孤独忧伤(痛苦)的心情。
3.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一乐一忧似难相容。在文中,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凄苦才是作者感情的主调。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他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暂时的欢快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4.意在表现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六】
小石潭 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
(三)核舟记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    ________________
(2)左手倚一衡木 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可二黍许 可: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1.(1)同“屈”,弯曲
(2)同“横”
2.(1)古义:零数、余数 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2)古义:大约 今义:表示同意
古义:上下 今义:允许;许可;称赞等
(3)古义:靠近 今义:比较;较量等
(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词多义
(1)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____________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__________________
(2)为:为宫室、器皿、人物 ____________
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
(3)可:高可二黍许 ____________
珠可历历数也 __________________
(4)端:东坡右手执卷端 __________________
其人视端容寂 ______________
(4)古义:竟然 今义:曾经
(5)古义:挑选 简单(跟“繁”相对)
3.(1)qí,奇妙 jī,零数、余数
(2)动词,雕刻 动词,是
(3)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能够
(4)名词,一头、一端 形容词,端正
4.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_
(2)石青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居右者椎髻仰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能以径寸之木 径:______
(2)罔不因势象形 罔不: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
象:______
(3)尝贻余核舟一 贻:____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徐:________ 兴:____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峨:____
(6)如有所语 语:______
4.(1)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糁:名词用作动词,用颜料等涂上
(3)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名词用作动词,梳着锥形发髻
5.(1)直径 (2)无不、全都 顺着、就着 模拟 (3)赠 (4)慢慢地 起 (5)高 (6)说话 
(7)佛印绝类弥勒 类:____
(8)矫首昂视 矫:____
(9)神情与苏、黄不属 不属:__________
(10)珠可历历数也 历历:________________
(11)其船背稍夷 夷:____
(12)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钩画了了 了了:__________
(14)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盈:____
(1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修: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以:能以径寸之木 __________
(2)焉:雕栏相望焉 __________________
(3)与:神情与苏、黄不属 ______________
(7)像 (8)举 (9)不相类似 (10)分明的样子 (11)平 (12)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13)清楚明白 (14)满 (15)长
6.(1)介词,用 (2)助词,表陈述语气
(3)介词,跟、和
(4)者:中轩敞者为舱 _______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
(5)之:能以径寸之木 ______________
箬篷覆之 ______________
闭之 ______________
左臂挂念珠倚之 ______________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
(6)而:启窗而观 ______________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______________
(7)其:其两膝相比者 ______________
而竖其左膝 ____________
其船背稍夷 __________
则题名其上 ____________
(4)代词,……的部分 代词,……的人
(5)结构助词,的 代词,指船舱 代词,指窗户 代词,指左膝
代词,指核舟
(6)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7)代词,他们的 代词,他的 代词,那 代词,它的 
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3.各隐卷底衣褶中。( ) 4.其两膝相比者。(   )
5.细若蚊足。( )
知识点三 重点句子翻译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佛印绝类弥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1.判断句2.省略句,省略主语“佛印”3.省略句,省略介词“于”4.倒装句,定语“相比”后置
5.倒装句,状语“若蚊足”后置
【知识点三】
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2. (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3.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
4.佛印极像弥勒佛。
5.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6.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
知识点四 问题探究
1.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16字,而不刻别的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采用什么顺序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三段介绍苏东坡、佛印、鲁直于船头的位置,为什么先从中间的苏东坡介绍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文章中心
本文是事物说明文,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空间顺序和__________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四】
1.引发读者的联想,以展开舟外的艺术空间,从而巧妙地暗示核舟的主题。
2.①用料体积小;②所刻事物繁多;③所刻人物情态毕备。
3.先总写,再分写,后总写。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
4.因为这样写符合核舟的主题,苏东坡是“泛舟”的主角。
【知识点五】
从中间到两头 先整体后局部 从正面到背面 总—分—总 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四)《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同“溟”,海
2.(1)古义: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
(2)古义:海水运动 今义:用船舶在海洋上运输
(3)古义:气息,文中指风 今义:呼吸时进出的气;休息等
(4)古义: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今义:一种哺乳动物
3.词类活用
《齐谐》者,志怪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其他实词
(1)水击三千里 水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扶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亦若是则已矣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
(1)于: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其几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视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志:名词用作动词,记载 怪:形容词用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4.(1)击水,拍打水面
(2)盘旋飞翔 旋风
(3)这样
5.(1)介词,到
(2)代词,它的 代词,它 表示选择 代词,代大鹏
(3)之:鹏之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鹏之徙于南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扶摇直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南冥者,天池也。(          )
2.《齐谐》者,志怪者也。(          )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谐》者,志怪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介词,凭借 介词,用 
【知识点二】
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
【知识点三】
1.判断句2.判断句
【知识点四】
1.当它用力鼓动翅膀飞起的时候,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3.《齐谐》这本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书。
4.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5.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6.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知识点五】
1.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
2.这里采用类比手法。展示了庄子超凡的想象力:在空中飞行还只是梦想的年代,庄子能设想空中的大鹏“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十分惊人;尤其是对苍天颜色的追问:“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深奥的问题。
【知识点六】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是鱼之乐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循其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词多义
固:固不知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固非鱼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他实词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1.(1)古义:这,这是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2)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装等
(3)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2.固然 本来 
3.完全,全备
4.虚词意义及用法
之: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之不知鱼之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
知识点三 重点句子翻译
1.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代词,我知道鱼的乐趣
【知识点二】
1.判断句
2.倒装句,状语“于濠梁之上”后置
【知识点三】
1.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乐趣,这是可以肯定的!
2.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的话,既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乐趣还来问我,我是在桥上看到的。
知识点四 问题探究
1.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可以看出两个人的心境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辩论中的庄子与惠子,你欣赏的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五 文章中心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____文,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的一场小辩论。
【知识点四】
1.惠子求实的态度近乎呆板,而庄子极富灵性,有诗人一般的心境。
2.示例1:欣赏庄子,因为庄子能以愉快的心境,对待周围的事物,追求天人合一,推崇自然,机智善辩。
示例2:欣赏惠子,因为惠子机智好辩,善于抓住对方的漏洞,对事物有着寻根问底的求知态度。
【知识点五】
议论 庄子与惠子两人在濠水桥上游玩时
(五)《礼记》二则
虽有嘉肴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虽有嘉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旨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教然后知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相长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1.同“敩”,教导
2.(1)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古义:味美 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3)古义:困惑 今义:困难;疲乏等
(4)古义:促进 今义:生长;成长等
3.一词多义
学: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虽有至道 至道:_____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__________
(3)教学相长也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其:不知其善也 ____________
其此之谓乎 __________
3.xiào,同“敩”,教导 xué,学习 
4.(1)名词用作形容词,味美
(2)形容词用作名词,好处
5.(1)最好的道理
(2)自我反思
6.代词,它的 表示推测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教学相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其此之谓乎? ( )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曰:教学相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本文集中论述了______与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2.(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________”这个结论。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知识点三】
1.判断句 2.倒装句,宾语“此”前置
【知识点四】
1.所以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2.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3.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知识点五】
1.教 学 教与学互相促进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教学相长 3.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运用____手法引出要阐明的观点,指出_____________,告诉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选贤与能 _______(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___
2.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
(3)盗窃乱贼而不作 乱: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
贼:古义: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
【知识点六】
类比 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工作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 
大道之行也
【知识点一】
1.(1)同“举”,推举
(2)同“鳏”,老而无妻
2.(1)古义: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大路
(2)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还给等
(3)古义:作乱 今义: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古义:害人 今义:偷东西的人
3.一词多义
(1)独: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矜、寡、孤、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 _________
(3)子: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选贤举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使老有所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壮有所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幼有所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故外户而不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只是 老而无子
(2)以……为亲 父母
(3)以……为子 子女
4.(1)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能:形容词用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
(2)意动用法,以……为亲
(3)意动用法,以……为子
(4)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
(5)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人
(6)形容词用作名词,幼童
(7)名词用作动词,从外面把门带上
5.其他实词
(1)讲信修睦    修:______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寡:__________
孤:__________
(3)男有分,女有归 分:____________
(4)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______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之:大道之行也 _________
(2)者: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__________
(3)于:货恶其弃于地也 __________
(4)而:是故谋闭而不兴 ______________
(5)其:故人不独亲其亲 ______________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__________
知识点二 成语探源
1.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讲信修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不闭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1)培养 (2)老而无夫 幼而无父 (3)职分,职守 (4)厌恶
6.(1)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代词,……的人 (3)介词,在
(4)连词,表并列 (5)代词,自己的 代词,它
【知识点二】
1.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国家属于公共的,后来指一种权利平等的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2.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夜间不用关闭门户睡觉,形容社会安定,风气良好。
知识点三 特殊句式
1.是谓大同。(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
知识点四 重点句子翻译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问题探究
1.“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请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六 文章中心
本文通过阐明儒家理想中的____________的基本特征,表达了________ 的愿望。
【知识点三】
1.判断句 2.倒装句,状语“于地”“于己”后置
【知识点四】
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2.所以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3.因为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作理想社会。
【知识点五】
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知识点六】
“大同”社会 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六)马 说
知识点一 重点词语
1.通假字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
(3)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马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一】
1.(1)同“祇(只)”,只,仅
(2)同“饲”,喂
(3)同“现”,表现
2.(1)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古义:这 今义:对,正确(跟“非”相对)
(3)古义:同样 今义: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
(4)古义:怎么 今义:安定;安装等
3.一词多义
(1)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食不饱,力不足 ____________
(2)能: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
(3)策: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执策而临之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___________(2)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
(3)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他实词
(1)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_____(2)不以千里称也 称:______
(3)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____(4)策之不以其道 道:____
(5)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____________
(6)执策而临之 临:______
3.(1)sì,同“饲”,喂 shí,吃 (2)能力 能够
(3)动词,用马鞭驱赶 名词,马鞭子
4.(1)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尽
(2)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3)使动用法,使……竭尽
5.(1)本意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2)著称 (3)吃一次
(4)正确的方法 (5)才能、才干 (6)面对
6.虚词意义及用法
(1)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
(2)且: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_________
(3)而:而伯乐不常有 ______________
执策而临之 ______________
(4)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
马之千里者 ____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____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
(5)以: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 ____________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
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________
其真无马邪 __________________
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
6.(1)介词,在 (2)犹,尚且 (3)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4)结构助词,的 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指千里马 音节助词,不译 (5)介词,凭借 介词,按照
(6)代词,指千里马 代词,它的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恐怕,表推测
知识点二 特殊句式
1.策之不以其道。(          )
2.马之千里者。(          )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知识点三 重点句子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
1.省略主语
2.倒装句,定语“千里”后置
3.倒装句,状语“于奴隶人之手”后置
【知识点三】
1.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2.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
3.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4.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知识点四 问题探究
1.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
知识点五 文章中心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________问题,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四】
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来发现人才;而龚自珍的诗句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示例1: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例2: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示例3: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5.食不饱,力不足 食马者不识马
【知识点五】
人才 愤世嫉俗之意、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