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中猴王出世的背景与故事情节。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感受猴王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勇敢、机智与叛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猴王出世的情节,感受猴王的形象特点。
难点:理解猴王性格的多面性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猴王出世》故事背景、人物介绍、插图等)
学生准备《西游记》相关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吴承恩,引出猴王出世的故事。
实录片段: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西游记》中的一个著名故事——猴王出世。你们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吗?”
学生:“吴承恩!”
教师:“很好,吴承恩笔下的《西游记》是一部充满奇幻色彩的小说。而猴王孙悟空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角色之一。那么,他是如何出世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由默读课文。教师提示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语句先大致猜懂后就继续往下读。
名曰 (名字叫做)
唤为 (叫做)
遂称 (于是称为)(以上三个词语意思差不多)
盖自 (自从)
既久(已久)
狼虫(狼蛇)(古今异义)
顽耍(玩耍)(通假字)
2.引导学生反馈交流文中难理解的词语,说说自己用了哪些方法猜读。教师相机指导。
3.学习生字
易读错的字有:迸bèng、镌juān、劣 liè、挈qiè、瞑míng、耶yé。读准多音字:呵。
4.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介绍猴王出世的背景和情节。
(1)学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猴王的形象特点。
(2)教师展示多媒体课件,介绍花果山、仙石和猴王出世的情景。
学生阅读后,教师提问:“谁能概括一下猴王出世的情节?”
学生:“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就是后来的孙悟空,他出世后成为了猴王。”
教师:“很好,那石猴出世后有哪些表现让你印象深刻?”
学生:“他很快就学会了说话和走路,还展示了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猴群的首领。”
预设: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出一只石猴。有一天它与群猴发现一处瀑布,它第一个跳进瀑布,发现了水帘洞,于是被群猴拜为猴王。
(三)深入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猴王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分组讨论:“(1)出示表格,默读课文“石猴称王”部分,想一想,画一画,哪些描写让你觉得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在讲故事的时候添进去。(2)填写表格,交流石猴的部分语言、动作描写。
语段一: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①自由读,思考:这是一段描写石猴出生的文字,你觉得石猴出生怎样?为什么?(预设:学生会说神奇,竟然会从石头中蹦出来,猴都是猴妈妈生的,是凡胎,而他竟然是石头生的。再抓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理解,天地间最好的东西孕育滋养的石猴,肯定是不同凡响的。)石猴不凡还表现在哪里?(环境奇特,这里是一处风水宝地,预示着这里即将有大人物出生。)板书:出生神奇
②指生读。
师评:对呀!石猴不凡的出生也为后来孙悟空降妖伏魔,保唐僧西天取经铺垫。
③齐读,把感受到的神奇朗读出来。
④补充:古典文学名著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往往神化他们的出生。比如《封神演义》中的哪吒,出生就自带乾坤圈、混天绫,法力无边。《红楼梦》中贾宝玉口衔通灵宝玉出生。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传说是赤帝的儿子。
接下来,同学们来说说,石猴不凡还表现在哪里呢?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现在来交流一下。(根据学生交流逐段出示)
语段二: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①自由读,这段写了什么?(石猴找东西吃,与呼朋唤友玩耍,住宿游玩)小结:写了石猴的日常生活
②引导,发现形式齐整
指生读,你有什么发现?先点第一句,设计链接,排列成四行,(让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形式齐整的特点。)学生会说都是三个字的,句式整齐,是一组排比句;(齐读)第二句,要照样子设计成四行,再让学生说。四字的,也是排比。(齐读)第三句,排成对联的形式,问学生,这是什么?(一幅对联)师:对,是对偶句,对仗工整,夜宿对朝游,石崖之下对峰洞之中。(齐读)
齐读一遍,问学生,读起来有什么感觉?
师:正因为形式齐整,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这就是古代白话文的魅力。
③引导,发现用词准确。
食、饮、采、觅这几个动词加粗,这几个动词能够互换位置吗?为什么?食、饮分别是什么意思(吃、喝)能调换吗?(不能,涧泉只能用饮);采、觅什么意思(采摘、寻找)这些词语能够交换吗?(不能的)树果找起来不容易,只能用觅。由此可见用词准确。接下来,写石猴广交朋友,用了伴,群,友,亲,字体加粗,这些词能不能调换呢?(不能)为什么?(为亲戚的只能是猕猿,与獐鹿为朋友,而狼虫虎豹只能群伴)这些词意思相近是——(词义相近是近义词)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写呢?(生动有变化,读起来不会显得枯燥乏味。)
师:经典作品就是这样,用词非常准确而且富有变化。
师:要学会细细品味语言,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样你的语言表现能力就会增强。
⑤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说说理由 如果一时不会,让学生可再读读
预设:活泼快乐,聪明能干(能自己找吃的东西),亲和友善、神通广大(有众多朋友),快活自在,无忧无虑(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板书:(神通快乐)
语段三:又道:“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
①指生读两至三名学生读。学生读后,如果读得好可以问,为什么这样读?比如:为什么连得这样快?(急切)为什么这样坚决?(他下定决心要进去的,毫不犹豫的,表现石猴的勇敢无畏)如果读得不好,也问学生,为什么这样读不好?(从声音高低,我进去我进去要读得快而坚决,感叹号)一边交流,一边加粗重点词语。
指导:别的猴子为什么不敢进入?(担心会有危险)石猴为什么这么急切?这么坚决?(预设:他想称王。可见他有远大的志向,有胆略,有冒险精神等。)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板书:(勇敢无畏)
②比较:“我进去!我进去!”“我进去吧!我进去吧!”哪句好?为什么?(这个好像是勉强的,不坚决,犹犹豫豫的,不能突出石猴勇敢无畏的品质。)
师小结学法: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了语言的秘密,两个“我进去!”写出了一个勇敢无畏的石猴!一个志向远大的石猴!
③表演读,一生呼,一生读石猴应声高叫,叙述者话语去掉。找要男生表演。评:老师为他们的表演深深折服,掌声送给他们。
语段四:“这是个我们安身之处。里面且是宽阔,容得千百口老小。我们都进去,也省得受老天之气。”
齐读
①受老天之气,指的是什么(没有家,过着风餐露宿的野外生活,饱受日晒雨淋之苦。)
②“我们”与“我们都”加粗,从这两个词语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有了好处想到大家,一心为民,胸怀博大 )板书:(胸怀博大)
语段五: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①指生读,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一个人不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讲诚信。
②师:石猴的话语说得有条理,我们连理一理它们的关系。让学生填关联词:因为、不仅、还、所以 【品味语言之序】
③石猴了这一番话后,如果你们是众猴,会愿意拜他为王吗?为什么?如果学生一时回答不了,读一读再回答。
预设:(做人要讲信用,石猴按要求做到了,而且寻了一个安身之处,因此,要拜他为王。)
师: 指几名生朗读最后一句,让学生评读得怎样?(读出了王者霸气,感情强烈,很有说服力。)
⑤进行比较:何不拜我我王?请拜我为王吧。你觉得哪句好?为什么?指名读。
(预设:第一句是感情强烈,不容辩驳,表达效果更好。有当仁不让的王者霸气。第二句是请求。)
师:如果说前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石猴的勇敢无畏,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智勇双全。
板书:智勇双全
齐读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猴王的形象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猴王出世故事的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孙悟空这一角色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