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单-【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单-【大单元教学】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名师备课系列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10:20: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任务单
【单元学习任务】
核心任务 课型安排 学习任务 课时安排
《我们爱科学》面向社会征稿。稿件要求:以“低碳生活处处有”为话题,宣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理念,写一篇事理说明文。为增加录用率,学校以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为研究对象,思考如何才能写好事理说明文。 单元导读课 任务一:掌握重点字词任务二:了解名家轶事任务三:再识说明文体 1课时
单篇精读课 《大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 任务一:筛选信息,读懂事理任务二:理清顺序,理解逻辑 4课时
第二课时 任务一:找方法,析作用任务二:品语言,明特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任务一:理清事实,建立联系任务二:理清顺序,读懂逻辑
第二课时 任务一:读懂事理,理清逻辑任务二:比较联系,思维扩容
整合联读课 说明方法 任务一:辨析方法,体会作用任务二:比较异同,探究方法 3课时
说明语言 任务一:评选“准确热词”任务二:体会“生动之语”
说明情感 任务一:回顾课文,感悟情感任务二:走近“我们”,感受作者情怀
读写共生课 第一课时 任务一:恰当选择说明顺序任务二:修改写作提纲 2课时
第二课时 任务一:推选优秀稿件任务二:学习邮寄稿件
单元小结课 任务一:梳理八上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知识任务二:梳理八下第二单元事理说明文知识 1课时
第一课时 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梳理、识记重点词语,了解相关文学文化常识。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并梳理四篇课文的说明内容。
3.比较、分析本单元与八上第五单元在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上的特点,初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课前预学】
1.关于作者
竺可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西莫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奥波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世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体知识——说明文
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分类:①按照说明对象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②按照语言风格分为____________(又叫科学小品)和______________。
(或者叫文艺性说明文和非文艺说明文。)
说明顺序:
___________(介绍人物生平、事物发展过程等):时间先后、朝代先后
___________(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南到北
___________(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说明):现象——本质、
原因——结果、整体——部分、一般——特殊、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
总——分
常见的说明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语言: __________(严密性)和___________(形象性)
3.字词积累
自主学习课后“读读写写”,给重点字词注音,并给成语批注释义。
【课中探究】
任务一:掌握重点字词
活动1 词语大闯关
1.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翩然(piān) 连翘(qiáo) 褶皱(zhě) 雾霭(ǎi)
B.狩猎(shòu) 龟裂(guī) 浑浊(zhuó) 地壳(qiào)
C.刨刮(bào) 两栖(qī) 掸去(tǎn) 沟壑(hè)
D.粗糙(cāo) 缄默(jiān) 琥珀(pò) 沉淀(dì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漂移 迁徒 帷幕 衰草连天
B.枯躁 沙砾 弥散 天衣无缝
C.携带 追溯 模糊 周而复始
D.稀疏 萌发 孕育 消声匿迹
3.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阳春三月万象更新,江南草长莺飞。经过严冬考验的动物们接二连三的用自己的方式宣告着他们的觉醒。
B.岁月流逝,总有不变的问候;世事变迁,总有不变的诺言;沧海桑田,情谊是永远;海枯石烂,祝福在每一天。
C.为保障游客权益,使游客在参差不齐的旅游信息中不受骗,国家大力整顿了旅游市场。
D. 骄傲随无知而增长;越是知识浅薄的人,越是目空一切。
活动2 梳理易错词
易错字音
易错字形
易错字义
任务二 了解名家轶事
抽取图片,根据课前所查找的资料,介绍抽取到的作家。
(介绍角度: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突出贡献、励志故事、名言名句等)
任务三 再识说明文体
回顾旧知 回忆八年级上册学过的说明文《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梦回繁华》《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完成表格。
文章标题 说明对象 说明文类型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蝉》
《梦回繁华》
活动1 看目录,猜一猜
看本单元目录,根据课文标题,猜猜本单元的4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又是什么类型说明文?
活动2 读课文,明类型
速读本单元的四篇文章,梳理课文的说明对象,辨析说明文类型。完成任务单上的表格。
文章标题 说明对象 说明文类型
《大自然的语言》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活动3 巧思辨,明区别
上学期的五篇说明文与本单元的说明文有何不同?从标题、说明对象上说说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的区别
自学 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表格
(提示:填写说明对象时应注意,若是事物说明文,则应将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说清楚;若是事理说明文,则应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
项目 说明对象 写作目的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蝉》
《梦回繁华》
《大自然的语言》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认真预习《大自然的语言》,完成第二课时课前预学部分。
第二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筛选主要信息,明确说明内容,了解物候与物候学相关知识。
2.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说明时严密的逻辑思维。
3.积极储备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思考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预学】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结构。
3.如果把标题改为《一门丰产的学科——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课中探究】
任务一 筛选信息,读懂事理
自学 请同学们阅读文章,找到四个小标题的出处。
                                   
                                   
                                   
方法小结:                                   
                                   
                                   
任务二 理清顺序,读懂逻辑
自学 再次阅读课文,圈画批注关键词句,参照已经给出的部分,完成这一课的思维导图(可重新设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疑问:文章6—10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复习八上所学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完成第三课时课前预学内容。
2.倾听大自然的语言,积累关于物候的谚语(至少三句)。
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第三课时 《大自然的语言》(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结合课文实例,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2.体会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3.拓展物候谚语,激发探究兴趣。
【课前预学】
补充表格,归纳常见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作用
举例子
列数字
引用(引资料)
作比较
把……比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
简明科学、本质概括地说明了……的概念
将……分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摹状貌
作诠释
画图表
【课中探究】
任务一 找方法,析作用
阅读课文,批注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方法小结:                                   
                                   
                                    任务二 品语言,明特点
活动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总结:                                   
                                   
                                   
活动2 品味语言的生动性
齐声朗读文章1、2段,小组讨论,找出语言生动性的体现,并说明理由。
方法总结: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阅读竺可桢、宛敏渭《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再课外查找资料,思考诗句中体现了怎样的物候特点或规律,制作“物候诗语”小卡片。
助读资料: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竺可桢 宛敏渭
我国古代相传有两句诗说道:“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但现在看来,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自然科学家的任务就在于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而且到现在,自然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做了不少工作。以石头而论,譬如化学家以同位素的方法,使石头说出自己的年龄;地球物理学家以地震波的方法,使岩石能表白自己离开地球表面的深度;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何况花卉是有生命的东西,它的语言更生动,更活泼。像上面所讲的,贾思勰(xié)在《齐民要术》里所指出的那样,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桃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来了,我们农民知道它讲的是什么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
我国唐宋的若干大诗人,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搜集了各地方大量的竹枝词、民歌;一方面又热爱自然,善能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这种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其中许多诗句,因为含有至理名言,传下来一直到如今,还是被人称道不置。明末的学者黄宗羲说:“诗人萃天地之清气,以月、露、风、云、花、鸟为其性情,其景与意不可分也。月、露、风、云、花、鸟之在天地间,俄顷灭没,而诗人能结之不散。常人未尝不有月、露、风、云、花、鸟之咏,非其性情,极雕绘而不能亲也。”换言之,月、露、风、云、花、鸟乃是大自然的一种语言,从这种语言可以了解到大自然的本质,即自然规律。而大诗人能掌握这类语言的含意,所以能编为诗歌而传之后世。物候就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对于物候的歌咏,唐宋大诗人是有杰出成就的。
唐白居易(乐天)十五岁时,曾经写过一首咏芳草(《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诗人顾况看到这首诗,大为赏识。一经顾况的吹嘘,这首诗便被传诵开来。这四句古诗指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在温带的人们,经过一个寒冬以后,就希望春天的到来。但是,春天来临的指标是什么呢?这从许多唐、宋人的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李白诗:“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宁,有句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据宋洪迈《荣斋续笔》中指出:王荆公写这首诗时,原作“春风又到江南岸”,经推敲后,认为“到”字不合意,改了几次才下了“绿”字。李白、王安石他们在诗中统用“绿”字来象征春天的到来,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重要指标之一。王安石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若把这首诗哼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象征,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虽则句中“胡沙”是暗指安史之乱,但河南春天风沙之大也是事实。
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指标,这是肯定的。但是,各种树木抽青的时间不同,哪种树木的抽青才能算是初春指标呢?从唐宋诗人的吟咏看来,杨柳要算是最受重视的了。杨柳抽青之所以被选为初春的代表,并非偶然之事。第一,因为柳树抽青早;第二,因为它分布区域很广,南从五岭,北至关外,到处都有。它既不怕风沙,也不嫌低洼。唐李益《临滹(hū)沱见蕃使》诗:“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在四川作《竹枝词》云:“江上朱楼新雨晴,瀼西春水觳(hú)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王之涣著《出塞》绝句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这句寓意诗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的曲子。但在今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随处均有杨柳。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如今春风杨柳不限于玉门关以内了。
唐宋诗人对于候鸟,也给以极大注意。他们初春留心的是燕子,暮春、初夏注意的在西南是杜鹃,在华北、华东是布谷。如杜甫晚年入川,对于杜鹃鸟的分布,在《杜鹃》诗中说得很清楚:“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fú)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南宋诗人陆游,在七十六岁时作《初冬》诗:“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他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如《鸟啼》诗可以说明这一点:“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陆游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诗人。
我们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也可以看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换言之,物候在我国南方与北方不同,东部与西部不同,山地与平原不同,而且古代与今日不同。为了了解我国南北、东西、高下、地点不同,古今时间不同而有物候的差异,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讨论,方能收相得益彰之效。
物候诗语
诗句摘录 物候学规律
示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春天就来得越晚。
第四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单篇精读课)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主要说明内容,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
2.完成思维导图,明确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3.探究推理的基本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课前预学】
1.查找资料,了解阿西莫夫的相关情况,看看作者的作品涉及了哪些科学爱领域。
2.初步阅读课文,了解作者在文中所讲的科学道理。
【课中探究】
任务一 理清事实,建立联系
活动1 我来推理
已知: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之前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也都有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恐龙无处不有。
自学 同学们,结合《恐龙无处不在》中1-3段内容,寻找已知条件,求证“恐龙无处不有”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龙无处不有
展学 简要口述你所找到的已知条件,填写求证过程。
总结:                                   
                                   
活动2 烧脑时刻
自学 1-4小组完成题目1的求证,5-8小组完成题目2的求证。(据本班小组数量分配任务)
题目1:已知:板块构造理论
求证(地质学角度):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题目2:已知: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鸟臀目恐龙骨骼化石。之前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也都有发现恐龙化石。
求证:大陆在漂移。
互学 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推理过程,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题目1求证过程:
∵地壳由板块构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亿年前,板块汇聚在一起又一次形成完整的泛大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期的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而且,在大约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出四部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陆继续相互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500万年前,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极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题目2的求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展学 中心发言人阐述推理过程,相同任务的小组评价或更正,其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理解推理过程并做好笔记。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不准确,表述不清。 不得星
已知条件准确,表述清楚,但不齐全。 ★★★
已知条件准确,表达清楚,但不齐全。 ★★★★★
推理思路 逻辑不清晰,有错误,推理不够严密。 ★★
逻辑清晰,没有错误,推理严密。 ★★★
任务二 理清顺序,读懂逻辑
自学 请再读课文,根据导图提示,填写本课思维导图。
互学 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要求填写简洁明确。确定小组发言人。
展学 小组发言人填写思维导图,其余小组评价或更正。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课后阅读《被压扁的沙子》,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2.完成“思考与探究”四:阅读材料,说说材料中描述的现象与课文中的哪个理论相联系的。
                                 
                                    
                                    
                                    
                                    
                                    
  
第五课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单篇精读)
【学习目标】
1.完成思维导图,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明确材料间的逻辑关系。
2.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课前预学】
1.阅读《被压扁的沙子》,了解作者所讲的科学道理。
2.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收集主要的说法,猜想恐龙灭绝的根本原因。
【课中探究】
任务一 读懂事理,理清逻辑
活动1 推理明事理
自学 运用上节课所学推理方法,1-4小组完成题目1的求证,5-8小组完成题目2的求证。(据本班小组数量分配任务)
题目1:
已知:斯石英的性质;证据显示一些发现斯石英的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它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求证: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题目2:
已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在一个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到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求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例:
∵1986年1月在南极发现了恐龙化石。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恐龙无处不有。
题目1:
已知:斯石英的性质;证据显示一些发现斯石英的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它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
求证: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求证过程:
∵二氧化硅(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会变成“斯石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题目2:
已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在一个年龄为6500万年的岩层中检测到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求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求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互学 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推理过程,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展学 中心发言人阐述推理过程,其余小组评价或更正。
活动2 构图理顺序
自学 请再读课文,根据提示,填写本课思维导图。
展学 小组成员填写思维导图,其余学生评价或更正。
互学 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推理过程,并确定中心发言人。
展学 小组成员填写思维导图,其余学生评价或更正。
评价要素 评价标准 评价等级
已知条件 已知条件不准确,表述不清。 不得星
已知条件准确,表述清楚,但不齐全。 ★★★
已知条件准确,表达清楚,但不齐全。 ★★★★★
推理思路 逻辑不清晰,有错误,推理不够严密。 ★★
逻辑清晰,没有错误,推理严密。 ★★★
小结:《被压扁的沙子》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序来介绍。
小结:同学们,《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三篇事理说明文,分别用了三种逻辑思路来说明事理:
①《大自然的语言》:描述现象 明确概念 揭示本质 阐述意义
②《恐龙无处不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被压扁的沙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逻辑顺序。
任务二 比较联系,思维扩容
互学:将《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这两篇短文编在一起,它们有什么联系吗?作者想用这两篇文章证明一个什么科学道理呢?
文体、作者上:                                     
  
说明内容上:                                     
  
推理方法上:                                     
  
两者都说明了:                                     
  
展学:小组发言人阐述两篇短文的联系,其余小组补充或评价。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完成“思考与探究”五:恐龙灭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课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假说。课外搜集整理资料,写一篇小短文阐述你的认识。
2.阅读教材50-52页资料夹,结合搜集的材料,参考本课学习的三种逻辑思路,构想“低碳生活处处有”逻辑思路。尝试列出写作提纲。
第六课时 说明方法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整合联读)
【学习目标】
1.辨析说明不同事理采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作用。
2.对比异同,探究运用说明方法的规律。
3.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自主思考等科学精神。
【课前预学】
1.用表格的形式整理已学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2.自学第五课、第六课,批说明方法,不懂之处标出疑问符号。
【课中探究】
回顾我们所学过的几种说明方法及作用吧!
说明方法 概念 作用
下定义 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简明、科学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说明。 全方位、多角度地说明事物或事理,使说明更有条理、更加清楚。
举例子 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能够反映一般的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 通过具体事例,准确、充分地说明事物或事理。
列数字 通过具体的数字来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或道理,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准确、具体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作比较 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等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突出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
打比方 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 使说明更形象、生动,更能吸引读者。
摹状貌 准确地描绘说明的事物的状态和形貌的一种方法。 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生动、描写更具体,令读者印象更加深刻。
自学 以“事理”为着眼点,体会作者为了说清楚某个事理,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效果如何?仿照示例填写表格。
篇目 说明的事理 涉及段落 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说明?有什么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5 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说明方法。作者通过举例1962年人们没有注意到物候延迟,仍然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从反面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8
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1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板块构造理论 6
板块的运动 7
南极洲冰雪覆盖的特点 4
展学 小组成员明确说明方法及作用,教师填写表格。其余学生纠学。
【资料补充】
作诠释: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任务二 比较异同,探究方法
活动1 总结学方法
互学 从前面的学习,我发现作者在说明某一事理时,有的只用一种说明方法,有的用了几种说明方法,有的连举两个例子说明,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在使用说明方法时有什么规律吗
小组内讨论,形成统一的结论。
                                   
                                   
展学 小组发言人陈述说明方法的使用规律,其余学生纠学或补充。
所以,在选择说明方法时要根据________________来确定。
活动2 对比学方法
自学 对比下列几组句子,说说例句和补句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第一组:物候
【例】草慕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补】物候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生长、发育、变迁、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第二组:物候学
【例】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就是物候学。
【补】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生命活动现象与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第三组:泛大陆
【例】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之为“泛大陆”。
【补】一个假定的,曾在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早期存在的,将地球上所有大陆联合为一体,并被原始大洋围绕着的超级大陆。
展学:小组成员指出例句和补句的说明方法,其余学生纠学。
【补充资料】
作诠释:指文章中对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作用是具体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
两者的区别:
区别点 下定义 作诠释
形式上 “××(种概念)是××的××(属概念);或“××叫××” “××是××”;或“××叫××”
内容上 要求完整性,即定义的对象与其外延必须相匹配,并从多个角度全面揭示概念的含义 侧重于描述事物的某个特定方面,或者阐释其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性因素,不是提供一个完整的定义。
作用上 简明、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事理的本质。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语义上 A=B可推论B=A A=B,而推论B≠A
教师设疑:这几篇文章的作者在介绍某个新概念的时候,在下定义和作诠释之间都选择了作诠释。这样的选择是偶然的还是有什么窍门在里面?
资料补充:在全国综合性青少年科普期刊中,《科学大众》创刊最早(1937年);1966年停刊前,在全国青少年中的影响最大。
阿西莫夫是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科学普及面对是大众。
所以,在说明事理时要根据_____________来选择适合的说明方法。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课后自读《时间的脚印》,批注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2.选择几种恰当的说明方法,完善所撰写的写作提纲。
第七课时 说明语言(整合联读课)
《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比较品味语言,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品读拟人句,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3.培养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严谨的表达态度。
【课前预学】
1.自读《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读懂两篇文章所讲的道理;
2.摘录文中的精美语句。
【课中探究】
任务一 评选“准确热词”
自学 同学们,请读下面的4组句子,选出“准确热词”,并能概括出同一组热词的共性,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句子 热词
①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②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③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①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10、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③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①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②很多地方都发现了一种海洋生物三叶虫的化石。③石头颜色的不同,也常常说明着地球上的变化。
温馨提示:热词不一定是某个具体的词,概括出这一类词的具体特性就可以。
互学 小组成员讨论每组句子中的热词,并概括出同一组热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形成统一结论。1人负责一组句子的汇报。
展学 小组1人负责一组句子,准确说出每组句子中的热词,并说出同一组热词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小结:说明文语言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感受“生动之语”
活动1 品读拟人之情味
默读不同版本的翻译,体会哪句话的用词更有情味。
原文: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郭丹妮翻译版:一落到水面上,他们就高兴地不得了,扯着嗓子大声喊叫,好像在催促冬天赶快走吧。
姚锦镕翻译版:一落到水面,我们新来乍到的客人欢快地引吭高歌,溅起大片水花,好像要把冬天从脑海中驱除出去。
自学 快速阅读《大雁归来》,勾画出你认为有情味的拟人句,采取朗读或换词体会的方式,品析说明文中拟人修辞的情味。
展学 有感情地朗读你所找的拟人句,并说说你从中读出的情味。
活动2 辨析拟人之效果
互学 《大自然的语言》《时间的脚印》也不同程度的使用了拟人修辞。请小组讨论:结合以三则材料中的拟人手法,说说作用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1《大自然的语言》第2段
材料2《时间的脚印》第9段
材料3《大雁归来》中前一学习任务中所涉及的拟人句
《大自然的语言》第2段中的拟人:                                   
                                 
  
《时间的脚印》第9段中的拟人:                                   
                                 
  
《大雁归来》中的拟人:                                   
                                 
  
展学 小组派3名学生分别阐述这三篇文章中的拟人手法的作用,其余小组评价或更正。
小结:说明文语言也讲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除了拟人手法,还有哪些方面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呢?请课后再读《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在书中批注说明。
2.《大雁归来》是一篇抒情性很浓的科学观察笔记,课后阅读,思考其抒情性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八课时 说明文的抒情性(整合联读)
《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
【学习目标】
1.品读语言,感受科学观察笔记的抒情性。
2.通过文字感受作者的人文情怀,理解思想内涵。
3.培养尊重自然生命的价值观,深化生命意识。
【课前预学】
1.阅读《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大自然的语言》,分析文中蕴含的情感。
2.阅读《大雁归来》,勾画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课中探究】
任务一 回顾课文,感悟情感
自学 请你阅读《中国石拱桥》《人民英雄纪念碑》《蝉》《大自然的语言》,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并分析作者情感。
互学 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的结论。确定小组发言人。
展学 小组发言人解说图表,其余小组认真倾听,随后评价或补充。
课文 句子 作者情感
《中国石拱桥》
《人民英雄纪念碑》
《蝉》
《大自然的语言》
《大雁归来》
我的发现
任务二 走近“我们”,感受作者情怀
活动1 独特人称蕴含真情
(1)《大雁归来》中,除了指代大雁的“它们”外,“我们”一词也反复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农场”“我们的沼泽”……
从“我们”这个称呼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大雁怎样的情感?
自学 在文中画出含有“我们”的句子,反复品读,体会“我们”蕴涵的情怀。
互学 小组成员交流,形成最佳发言材料,确定好发言人。
展学 小组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随后补充或评价。
                                   
                                   
(2)“我们的沼泽”“我们的农场”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向我们的农场宣告新的季节来临的大雁知道很多事情……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
                                   
                                   
活动2 “我”与大雁心有灵犀
对于大雁,除了喜爱之情,作者还有多种情感,你发现了吗?请你勾画相关句子,并分析作者的情感。
互学 小组成员勾画相关句子,交流、讨论,确定好发言人准备展学。
展学 小组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随后补充或评价。
                                   
                                   
活动3 仰望伟大思想
(1)大雁归来这一自然现象、作者的情感浓缩为一句话,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2)走近利奥波德
了解利奥波德一生的学习工作经历。
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 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利奥波德进人联邦林业局任职,后从事自由的野生生物考察研究,1935年创立“荒野学会”。同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一个叫“沙乡”的地方买了一块被废弃的农场,其后多年,他和家人种植了上千棵树以重新恢复土地的健康。他还以“沙乡”的木屋生活经历为素材写了很多随笔,后汇编成著名的《沙乡年鉴》。他发表了大量有关“土地道德”的论文,将毕生奉献给了生态保护工作。1948年4月21日邻居的农场发生火灾,他在奔赴火场救火的路上因心脏病猝发逝世。
人们对利奥波德的评价
美国享有国际声望的科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
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 。一个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沙乡年鉴》摘录
每年,从一月到六月的这几个月,大自然生机勃勃,活动范围异常辽阔。一月里,可以追踪臭鼬,寻找山雀的脚环,观察鹿吃掉哪些嫩叶,看看麝鼠如何占了貂儿的窝,顺便看看其他有趣的事件发生。一月的大自然,也还是白雪皑皑,大地宁静,寒冷经久不消。在这种环境里,我们不但可以去看看谁做了什么,而且可以思考其中的因由。
互学:小组成员概括这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思考、讨论利奥波德有什么样的思想,确定中心发言人。
展学:小组发言人展示,其余小组认真倾听,随后补充或评价。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必做:再读《梦回繁华》,分析其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选做:1.积累本文你喜欢的描写大雁的句子;
2.课外阅读《沙乡年鉴》。
第九课时 写作 说明顺序(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梳理说明顺序,把握事理说明文的多种说明顺序。
2.学习根据说明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的方法。
3.以“低碳生活处处有”为主题,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事理说明文。
【课前预学】
回顾八上第五单元的五篇课文,用导图形式梳理说明对象及说明顺序。
【课中探究】
任务一 恰当选择说明顺序
活动1 整理知方法
自学 回顾学过的课文,独立思考,尝试将表格补充完整。
课文 说明对象 说明顺序
《梦回繁华》 《清明上河图》
《蝉》 蝉的生活习性
《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的特点
《大自然的语言》 自然界的物候现象
《被压扁的沙子》 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展学 小组成员作答,教师及时填写学生的课堂生成。
小结:我们可以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选择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包括以下几种:
空间顺序:常用来说明一个事物的外观。
时间顺序:常用来说明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或者工序流程。
逻辑顺序:常见的常用来说明科学道理或事物的内在联系,遵循的是人的认知规律,目的都是呈现便于读者理解接受的内容。如:
由概括到具体:先概括整体,再从多个角度具体介绍。
由现象到本质:从某些现象入手,深入本质介绍整理。
由主要到次要:对若干说明内容进行恰当的主次排序。
由个别到一般:罗列个体案例,归纳总结一般特征。
由性质到作用:从介绍事物本身到介绍该事物的功用。
由原因到结果:介绍事物或现象的成因。
由质疑到解疑:从提出问题到回答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介绍某整理。
活动2 填图学方法
互学 根据《梦回繁华》《恐龙无处不在》两文,补充思维导图,探究在一篇文章中说明顺序的使用情况,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展学 小组代表发言,填写思维导图,明确两篇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使用情况,为什么要这样运用。
小结:一篇文章里的说明顺序并非是单一的,为了把一个事物或整理介绍清楚,往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务二 修改写作提纲
自学 根据自己所说明的对象及特征,对先前已拟写好的写作提纲中的说明顺序进行调整、修改,并准备全班阐述选择的理由。
展学 学生将写作提纲中的说明顺序及选择理由进行说明,其余学生可提出质疑或建议。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以“低碳生活处处有”为主题,按所拟写的提纲,自拟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准备投稿。
要求:
1.确定好说明对象,筛选所收集的资料,确定写哪些内容。
2.注意安排好写作顺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
3.为了使行文活泼,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第十课时 写作 说明顺序(读写共生课)
【学习目标】
1.依据说明文写作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明确写作中的优点和问题。
2.学习说明文的修改方法,把握说明文的写作要点。
3.培养科学严谨的表达习惯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
【课前预学】
小组内互相检查、阅读组员的作文,初步修改后,然后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课中探究】
任务一 推选优秀稿件
互评 小组内互读稿件,依据写作评价量表,推出一篇最佳稿件,评分并撰写推荐语,小组长做好记录。
“低碳生活处处有”事理说明文写作评价量表
项目 分值 标准 一类 二类 三类 四类 五类
说明事理 15 能考虑交流对象,通俗易懂的介绍事理。抓住本质,突出科学。 13-15 10-12 7-9 5-6 0-4
逻辑思路 10 逻辑清晰,没有错误。条理清晰,推理严密。 9-10 7-8 5-6 3-4 0-2
说明语言 10 做到既准确又生动形象;方法适当,注重文采。 9-10 7-8 5-6 3-4 0-2
说明方法 10 合理使用,明白说明事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 9-10 7-8 5-6 3-4 0-2
蕴含情感 10 积极向上。 9-10 7-8 5-6 3-4 0-2
字数卷面 5 卷面整齐、美观,字数符合要求。 5 4 3 2 0-1
最佳稿件推荐:                                 
总分:    
理由:                                 
                                    
                                    
                                    
                                    
                                    
                                    
                                       
温馨提示:推荐语要围绕评价量表的六个维度的标准,阐述给分理由。
展评 优秀稿件作者在展台展示稿件,小组发言人结合稿件内容宣读推荐语。其余小组学生点评,可指出稿件中的不足,提出建议。
自评 针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对稿件进行修改、完善,也可以请其他同学帮忙修改,争取投稿成功!
任务二 学习邮寄稿件
1.根据范例,学习信封的书写方式。(具体见配套课件)
2.填写信封,准备寄件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1.继续修改稿件,工整誊抄,邮寄稿件。
2.课外阅读《沙乡年鉴》。
第十一课时 (单元小结课)
【学习目标】
1.结合单元提示,梳理说明文单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利用说明文文体知识,梳理课文中的说明文知识。
3.归纳整理说明文写作技巧。
【课前预学】
1.阅读说明文单元(八上五单元、八下二单元)的阅读提示。
2.梳理课文中的说明文知识。
【课中探究】
任务一 梳理八上第五单元事物说明文知识
活动1 再读单元导学
自学 请你朗读八上第五单元单元导读,说一说收入本单元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展学 小组成员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
                                 
                                    
                                    
                                    
活动2 简要梳理第五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文知识。
自学 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顺序,再归纳事物说明文的写作策略。
互学 小组内讨论、完善表格,归纳写作策略,确定中心发言人。
展学 请小组中心发言人解说,其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课文 说明对象及特征 说明方法 说明语言 说明顺序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蝉》
《梦回繁华》
事物说明文的写作策略:
                                 
                                    
                                    
                                    
                                    
任务二 梳理八下第二单元事理说明文知识
活动1 再读单元导学
自学 请你朗读八下第二单元单元导读,说说收入本单元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展学 小组成员展示,其他小组成员认真倾听、补充。
                                 
                                    
                                    
                                    
  
活动2 请你简要地梳理第二单元课文中的说明文知识。
自学 用表格的形式梳理文章的说明对象、说明语言、逻辑思路、说明顺序,再归纳事理说明文的写作策略。
互学 小组内讨论、完善表格,归纳写作策略,确定中心发言人。
展学 请小组中心发言人解说,其余小组成员认真倾听,可进行补充或质疑。
课文 说明对象 说明语言 逻辑思路 说明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大雁归来》
《时间的脚印》
事理说明文写作策略:
                                 
                                    
                                    
                                    
                                    
                                    
  
【总结反思】
我在本节课的收获有:                                   
                                 
  
我还有这些疑问:                                   
                                   
【课后延学】
请你结合说明文写作策略,写作一则介绍智能手机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的说明文。(600字)
1.可以设想一个特定的读者,比如一位长辈,他对你所介绍的产品或技术不太了解,尽量用他能够理解的话进行说明。
2.为了使行文活泼,也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来组织全文,但注意要写成说明文,不要写成叙述类文章。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世界各地
追问:
地球上的其他大陆也发现了恐龙化石
2.25亿年前,泛大陆的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答案是:
质疑:恐龙如何能在南极生存?
结论:南极恐龙的发现为板块运动提供有力证据。
2亿年前……
6500万年前……
变为普通沙子
斯石英的性质______
稀有金属铱的发现说明,地球可能受过小行星或彗星撞击。
斯石英的概念
火山说
结论:
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