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考试
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 《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 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 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2. 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
A. 大一统局面巩固 B.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 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3. “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技术的成熟 B. 书法艺术的进步 C. 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国家教育的普及
4.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 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5. “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可说明宋代( )
A. 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 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
C. 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 D.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6. 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引进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B. 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 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 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7. 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 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 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 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 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8. 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该仪式反映了( )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C. 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 D. 国家治理程序规范
9.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 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 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 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10.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 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 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 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11. “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 时局战局的恶化
C. 基层政权建设的巩固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12. 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说:“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
A. 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B. 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 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 D. 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13.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14. 1802年,北意大利地区成立了拿破仑任元首的意大利共和国、1806年,在拿破仑保护下德意志的莱茵区建立了莱茵联盟国、它们均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807年,波兰部分地区脱离了普鲁士,在拿破仑保护下建立了华沙大公国。这些国家的建立( )
A. 有利于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 巩固了维也纳体系
C. 体现了欧洲民族独立浪潮出现
D. 加速了德意志统一
15. 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 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 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16. 1984年,江苏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1987年,“燕舞”的广告费达到了40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就在“燕舞”牌收录机厂的门口排队等着提货。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的公司,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该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江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 广告投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C. 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D. 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企业发展
第Ⅱ卷
本卷包括3道大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总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的枢密令明确所有要进入文官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委员会举行的考试,然后经过实习考验并获得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枢密令要求财政部及各部门领导协助文官事务委员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它还将考试细化为两个等级;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对应不同的职位、参照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1870年枢密令颁布后,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虽然改革是在斗争中艰难推进的,但是公开竞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不可取代。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理性化》
材料二
1982年,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接问题。这是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颁布。在推进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公务员制度也进一步健全。2004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相继颁布。
——摘编自余绪鹏《干部制度改革:历史回顾、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趋势。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初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 《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 《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 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 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分封制规定,诸侯王在封国内享有军政大权,周王命人掌管诸侯国的军事,反映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D项正确;朝觐周王、向周王缴纳贡赋属于诸侯的义务,要求诸侯尽义务不属于对诸侯权力的侵夺和对诸侯国内政的干预,排除A项、C项;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也即承认诸侯国君有营建都城的权利,给予帮助算不上侵犯诸侯王的权力和干预诸侯国内政,排除B项。故选D项。
2. 先秦时期强调“夷夏有别”,春秋战国时期“尊王攘夷”成为诸侯称霸的重要条件。而《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汉武帝时期泰山刻石碑文中“四夷”臣服、万邦来朝是帝王功成业就的重要标志。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汉代( )
A. 大一统局面的巩固 B. 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 著史规范逐渐形成 D. 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先秦“夷夏有别”“尊王攘夷”,汉朝《史记》中认为“匈奴是黄帝的后裔,与华夏民族共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华夷共祖”的思想体现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和华夏认同观念的强化,D项正确;材料强调先秦时期和汉朝关于“民族认同观念”的变化,并不只是为了说明汉代大一统局面的巩固,排除A项;一般说是唐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而不是汉代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材料虽涉及到《史记》,但不能得出“著史规范”是什么,是否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3. “书手”又称“佣书”,是指专职于抄写书籍的人员。唐代是“书手”职业最盛行时期,无论民间或官府都存在众多“书手”,而到宋代,“书手”职业迅速衰落,直至消失。导致此职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 印刷技术的成熟 B. 书法艺术的进步 C. 商业经济的发展 D. 国家教育的普及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书手”是专职的抄写书籍人员,唐代印刷技术还不成熟,大量的私人书籍或国家书籍,都需要人员进行手工抄录,而宋代印刷技术进步,可以大批的复制书籍,从而使手工抄录书籍的“书手”这一职业走向衰落,A项正确;书法艺术与“书手”职业衰落无关,排除B项;商业经济发展本应使“书手”职业更兴盛,但其迅速衰落,说明与此无关,排除C项;封建时代,国家教育并没有普及,且教育发展并不能导致“书手”职业衰落,排除D项。故选A项。
4.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 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 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 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据材料可知,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了缙绅马少卿同意了浙江商人蒋生与女儿的婚事,并且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基于文化是对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可知,小说中马少卿在女儿婚姻问题上不在乎蒋生商人的身份,同时认为“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这一行为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据所学,封建社会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明代,时间不相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
5. “谏官”又称“谏臣”,指规谏君过之臣、劝谏天子过失之官。到了宋代,谏官的监督对象由皇帝转向朝中文武百官,特别是以中书、枢密院等执政大臣为主要目标。这可说明宋代( )
A. 权力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B. 中枢机构存在大量冗员
C. 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 D. 宰相职权受到严重削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谏官从规谏皇帝转向文武百官,说明对皇权又少一层制度制约,体现了皇权制约体制严重弱化,C项正确;谏官监督百官并非是权力制衡,而是监察的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数量的增多,不能说明存在大量冗员,排除B项;对宰相加强监督,不等于削弱了宰相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
6. 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 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 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 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 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特点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和日本。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目的都是要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巩固统治,中国洋务运动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日本明治维新以巩固天皇政权,殖产兴业,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B项正确;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排除A项;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日本殖产兴业是建立官营工 厂,扶植民营企业,排除C项;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指导之下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7. 1898年粤汉铁路修筑权被美国合兴公司攫取,引起国人不满。后该公司违约把三分之二的股票出售给比利时,至1904年,修筑权已呈易人之势。对此,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这反映出( )
A. 保路运动广泛开展 B. 列强在华利益一致
C. 民主革命思潮兴起 D. 民众路权意识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战后(中国)。据材料“湘人‘大动公愤,纷电政府疆吏,立持废约之议,自行筹办’,鄂、粤两省亦有此议”可得出,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的行为非常愤慨,要求自行筹办,民众路权意识增强了,D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当时湘、鄂、粤等地百姓对清政府出卖铁路利权行为的愤慨,但尚未发展成为“保路运动”,保路运动兴起的时间是1911年,排除A项;列强在华利益并不一致,B项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民主革命思想指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等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8. 亵渎国王仪式是新巴比伦王国新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届时,国王将所有象征权力的饰物交给祭司,随后祭司抽打国王面颊,推搡他来到神像前,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该仪式反映了( )
A. 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 B. 祭司拥有绝对权威
C. 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 D. 国家治理程序规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西亚。据材料“国王向神报告一年的业绩后,祭司归还饰物”并结合所学,古巴比伦宣扬君权神授,可得出,该仪式反映了在古巴比伦,王权合法性源于神权,C项正确;祭祀抽打、推搡国王的行为,也是为加强王权服务的,无法得出社会等级观念弱化,排除A项;古巴比伦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祭司没有绝对权威,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国家治理”和“具体的治理过程”,无法得出“国家治理程序是否规范”,排除D项。故选C项。
9. 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A. ①护乌桓校尉②单于都护府州③伊犁将军
B. ①安西都护府②北庭都元帅府③伊犁将军
C. ①护乌桓校尉②北庭都元帅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D. ①安西都护府②单于都护府③西宁办事大臣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元朝设北庭都元帅府,清朝设伊犁将军,B项正确;汉代护乌桓校尉,唐代设单于都护府州,排除ACD项。故选B项。
10.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 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 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 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书院曾经一度衰落,后来中央太学、地方书院都是人才培养的机构,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材料“五代学校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可知,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后库序之教兴,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可知,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材料“国朝偃武崇文,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可知,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1. “讲道理”是太平天国对士卒民众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19世纪50年代中期,太平天国在各占领地区的“讲道理”侧重于政治说教和宗教宣传;19世纪60年代初,以经济劝导为主,要旨劝谕民众进贡、交赋、纳税。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权指导思想的改变 B. 时局战局的恶化
C. 基层政权建设巩固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太平天国时期。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军事和政治形势急剧恶化,急需通过征收赋税来应付开支、巩固政权,B项正确;太平天国政权的指导思想并没有改变,排除A项;这一时期太平天国处于衰退时期,基层政权不稳,排除C项;经济劝导不等于发展商品经济,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梁启超曾在《新民说》中说:“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从中可以看出( )
A. 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 B. 革命派认识到民族主义的作用
C. 梁启超思想中天朝上国观念深厚 D. 维新派缺乏群众基础脱离实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可知,梁启超认为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想要救中国,没有别的办法,必须要建立民族国家,这样没有那个国家敢侵略中国,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梁启超不属于革命派,排除B项;材料强调建立民族国家以救国,并非是“天朝上国”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群众不支持维新派,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梁启超建设民族国家的政治理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各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③发明数字符号“0”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玛雅人创造了玛雅文字,羽蛇神金字塔是玛雅文明中最神秘和充满智慧的建筑之一,①②都是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A项正确;印度人发明数字符号“0”,西亚苏美尔人广泛使用马拉战车,排除③④,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 1802年,北意大利地区成立了拿破仑任元首的意大利共和国、1806年,在拿破仑保护下德意志的莱茵区建立了莱茵联盟国、它们均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1807年,波兰部分地区脱离了普鲁士,在拿破仑保护下建立了华沙大公国。这些国家的建立( )
A. 有利于传播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B. 巩固了维也纳体系
C. 体现了欧洲民族独立浪潮出现
D. 加速了德意志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2—1807年。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此时处于拿破仑帝国统治时期,当时拿破仑统治欧洲大陆,拿破仑主要挑战的是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等,这些国家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和普鲁士,有利于成为法国的屏障,从而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A项正确;维也纳体系是在拿破仑战争失败后确立的,排除B项;这是受法国控制的国家,拿破仑失败后,民族独立浪潮出现,排除C项;这些独立国家不仅仅涉及到德意志,排除D项。故选A项。
15. 据淮关税收统计,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石之多。此外,每年由海路从山东半岛和东北输入江南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的大豆和豆饼。上述史实反映了乾隆年间( )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 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
C. 北方粮食亩产量国内领先 D. 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乾隆年间由运河输往江南的大豆、豆饼每年达数百万斤,东北输入的上千万石粮食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用粮”可知,清朝时,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手工业较北方发达,农业产量高,需要较多大豆和豆饼作为手工业原料和农业肥料,因此北方生产的大豆就大量运输至南方,A项正确;材料还提及了运河运输,不能说明长途贸易依赖海路运输,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北方粮食亩产不及南方,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商人资本控制了生产领域,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84年,江苏盐城的“燕舞”牌收录机投入4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大打广告。1987年,“燕舞”的广告费达到了40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卡车就在“燕舞”牌收录机厂的门口排队等着提货。这个始建于一九六八年的公司,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该局面出现主要得益于
A. 江苏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B. 广告投放扩大了企业的市场
C. 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 D. 市场经济体制引领企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燕舞”牌收录机花费大量资金在广告宣传方面,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销路,这是思想解放引起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这一企业在八十年代的时候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收录机生产基地,说明思想解放改变生产经营方式,C项正确;“燕舞”牌收录机的宣传主要是在国内,因此江苏的对外开放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项;广告投放是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1992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第Ⅱ卷
本卷包括3道大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总分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0年的枢密令明确所有要进入文官系统的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考试委员会举行的考试,然后经过实习考验并获得委员会颁发的资格证书,枢密令要求财政部及各部门领导协助文官事务委员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强调实习的重要性。它还将考试细化为两个等级;高等级考试和低等级考试,对应不同的职位、参照不同的考试内容和标准。1870年枢密令颁布后,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虽然改革是在斗争中艰难推进的,但是公开竞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不可取代。
——摘编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理性化》
材料二
1982年,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的制度,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接问题。这是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颁布。在推进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公务员制度也进一步健全。2004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相继颁布。
——摘编自余绪鹏《干部制度改革:历史回顾、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干部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其发展趋势。
【答案】(1)积极影响:使公开竞争的思想深入人心;提升了官员的素质和国家治理水平;对其他国家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示范。
(2)成就: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推行公务员制度;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
发展趋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根据材料“但是公开竞争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不可取代”可知影响是使公开竞争的思想深入人心;根据材料“这种更为客观、更能体现候选人任职能力的选拔方式,最终取代了主观性极强的赐官制和政党分肥制”可知影响是提升了官员的素质和国家治理水平;从对其他国家的借鉴角度分析影响是对其他国家文官制度建设提供了示范。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成就:根据材料“建立老干部离休退休和退居二线制度,妥善解决新老干部交接问题。这是干部制度方面的深刻改革”可知成就是实行干部退休制度;根据材料“在推进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干部制度改革深入发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公务员制度也进一步健全”可知成就是推行公务员制度;根据材料“2004年,《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相继颁布”可知成就是开展竞争性选拔工作。趋势:从实行干部退休制度的成就可知趋势是科学化;从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成就可知趋势 是民主化;从各种干部建设法规的出台可知趋势是法制化,现代化。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太祖朱元璋曾言:“商贾之士皆人民也。”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商人可以贩粮到边境,领盐引回内地取盐。山(西)陕(西)、江淮等地商人纷纷奔走于各边镇,边地也随之繁荣起来。朱元璋认为“治国以教化为先”,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随着恤商政策的实施,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在他们的带动下,元末遭到破坏的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简编》
(1)据材料概括明初恤商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恤商政策的影响。
【答案】(1)内容:优恤商贾;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放松专卖政策;教商贾读书。
(2)影响: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明朝建立之初,他即实行恤商的新法”可知,推行新法,优恤商贾;根据材料“将税率降为三十分之一,下诏令官府采购应照时价公平给付”可知,减免商税,推动官府公平采购;根据材料“明初虽实行专卖政策,但比元代已大为放松,像盐这样的专卖品也与商家分利”可知,放松专卖政策;根据材料“鉴于商贾多不读书,特命儒士编书教之”可知,教商贾读书。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初中国。根据材料“城市中的商人活跃起来……历代名城逐渐恢复”可知,促进明朝商品经济发展,推动明初城市繁荣;根据材料“城市的繁荣带动了娱乐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戏曲、说书等通俗文艺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可知,带动通俗文艺发展。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在16-18世纪繁荣的中欧贸易中,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涌入欧洲,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
1753年7月24日,瑞典王后收到国王赠送的一件特殊生日礼物:一座木结构的中国屋。她描述道:“我的长子穿得像个中国王子一样在入口处恭候,随侍的王室侍从则扮成中国文官的模样……里面有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印度风格装饰成的大房间,四角各有一只大瓷花瓶。……欣赏过所有东西之后,国王陛下下令演出一场配土耳其音乐的中国芭蕾。”
——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材料三 为加强对印度的统治,185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个新特许状法案,规定印度文官应向全体英国臣民开放,实行公开竞争考试。但印度人进入印度文官殿堂的大门非常狭窄。……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文官分为全印文官、邦文官和中央文官。
——整理自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写出马铃薯的洲际传播路径。结合所学,概括马铃薯成功跨洋传播的必备条件。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8和19世纪的相关史实,围绕文明互鉴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路径:从美洲到欧洲,再到亚洲等洲。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
(2)举例:
论题:东西方经济联系促进文化交流。论述:随着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市场逐渐形成,东西方的经济联系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作为东方商品之一的茶叶在西方的传播也得到逐渐加强。 17 世纪上半叶茶传入英国,此时饮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消费量较为有限;至 18 世纪中叶,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量猛增,其影响范围从17世纪的社会上层扩展至18世纪的几乎所有家庭,逐渐形成了英式饮茶的习惯性做法。“下午茶”也在英国社会日渐流行起来。此后,饮茶逐渐发展成为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之一,形成英国自身的茶文化特点。这说明随着经济联系的加强,东方文化随之传播到西方,并逐渐与西方本土文化结合,从而呈现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局面。综上,世界经济的联系对文化的发展会产生推动作用,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路径:根据材料一地图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欧洲殖民者到美洲后把马铃薯运输到欧洲,再带到亚洲。条件:结合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人口跨洋迁移、马铃薯适应性强角度分析。
【小问2详解】
此问是开放式问题。论题:根据材料一从物种交流分析。根据材料二“瓷器、漆器、织物、壁纸、家具和玩具等各式各样的中国特产”可知产品交流;根据材料二“饮茶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丝绸与瓷器的魅力促使欧洲人致力于将其生产本土化”可知茶文化丝绸、瓷器本土化的文化交流互鉴。根据材料三“印度成为主权共和国后,肯定了当时已存在的印度行政官等系统,并根据宪法有关规出定制定了全印文官法”可知,制度的交流互鉴。综上材料分析,可从物质、思想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来拟定东西方的交流。论述:史料举例:物质类:如马铃薯、茶叶等。思想文化类:如茶文化、印度风格等。制度类:如文官制度、《拿破仑法典》等。阐述角度:结合物质类史料、思想文化类史料和制度类史料来阐述文明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