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市2023一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文化,自古皆注重音乐。由音乐的变化,可看出文化的变化:由音乐的盛衰,可看出
文化的盛衰。古代祭祀时有乐舞,外交酬酢时有赋诗,王公卿大夫的宫中都有替师组织的乐队,
士族子弟大多能歌善舞,平民的婚姻也以田野中的唱和歌舞为背景。孔子之后儒家提倡的乐礼
之治,的确是对于前代传统的一种崇拜,并非无根的理想。但如孔子所希望恢复的封建制度,
当孔子在世时已发展到没落的阶段,孔子所推崇的音乐也已不甚时髦。孔子死后不久,封建全
消,古乐也成为少数儒家抱残守缺的一种古董。对于一般的社会,古乐已不存在,连儒家崇尚
的音乐是否是真正的或完备的古乐,也很成问题。不只是技术问题,整个的文化背景若已变化,
旧的技术即使尚未失传,往往也无力继续维持一种旧的历史现象。在艺术史方面,此理尤为显
著。
音乐当初并无新旧之分。但春秋晚期产生一种新的音乐,于是旧乐从此就称“雅乐”,新
兴的称为“新声”,又称“郑声”或“郑卫之音”或“濮上之音”,反对的人甚至称之为“淫
声”或“亡国之音”或“靡靡之音”。新声发祥于郑、卫两国,在卫国的桑间濮上之地甚为发
达。《诗·鄘风》有“桑中”之篇,乃男女相悦之诗。由“国风”中可知与“桑中”篇相类的
情诗各国皆有,并不限于郑、卫,并且都是古代传下,而非春秋末年的产品。音乐史上的桑间濮
上之音是另一回事,与郑、卫关系虽密,但不见得只是男女相悦之音。新声虽出于郑、卫,但
最悦新声的是孔子幼年时在位的晋平公。《韩非子·十过篇》,“卫灵公于濮水命师涓代为写
谱,并献新声于平公”的故事中可见新声靡靡悦耳,哀怨声调特别凄惨动人。然而新的音乐,
一方面有人拥护,一方面有人反对。平公的乐师师旷,是春秋末期有名的大雅乐家,拥护古乐,
据《国语·晋语八》记载,他对平公的嗜好新声曾下断语:“公室其将卑乎!”而传统的雅乐,
比较深沉醇厚,近乎西洋所谓古典的音乐,不专以声调感人,尤为重要的是声调背后的信仰与
理想。历史上大的苹命时代,变化不限一方,而是普及于各部门。春秋末战国初,是中国历史
上的大革命时代,除政治社会的翻腾外,音乐也起了空前的变化:新声代替了雅乐,浪漫代替
了古典。
雅乐是祭祀与朝会或宴享时的必需条件之一。祭祀时,以乐“降神”,以乐“媚神”。至
于朝宴时,“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是当然的。这是封建制度下的一种礼数,并不是为消遣
或娱乐的。其中即使含有消遣娱乐的成分,也是附带的,主要的作用是媚神与礼客。到战国时,
古代的祭祀虽未全消,但祭祀大半已成了儒家的理想,各国实际多不注意。古代的宴享之礼,
高三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