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从西域回到汉朝,这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2.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取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3.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副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4.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唐宋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这反映出中国( )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5.下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品的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6.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7.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8.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A.交通非常发达 B.使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使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9.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是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
10.“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
A.全球化趋势出现 B.殖民扩张的开始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产阶级的形成
11.1913-1918年,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然而,从1948年开始的20余年间,这一增长率达到7.8%。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订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
C.跨国公司世界范围的建立 D.国家之间关税壁垒的消除
12.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13.荷兰是最早将中国茶叶输入欧洲的国家。17世纪70—80年代,饮茶成为荷兰全国的时尚,茶室应运而生,早茶、午茶、晚茶兴起,并融入中国以茶待客的礼仪,迎客、入座、敬茶、品尝、寒暄、辞别等步骤都很讲究。这说明( )
A.荷兰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C.茶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因素 D.荷兰的饮茶风尚呈现出下移趋向
14.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15.许多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民族传去了新的思想文化”。站在他们理解的角度,世界贸易( )
A.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16.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上海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创新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4分)
18.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的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美国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编自徐秀军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等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的有效机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并分析其不利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英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从张骞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我们或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第四单元达标检测
(时间:75分钟 分数: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从西域回到汉朝,这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这一观点说明( )
A.当时中国处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欧洲和中亚各国普遍希望与中国广泛交流
C.张骞通西域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加强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
D.张骞通西域刺激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答案】C
【解析】材料“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从西域回到汉朝,这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欧洲人的刺激”反映了丝绸之路的开辟开拓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加强了汉朝对西域以及西亚和欧洲的了解,故C项正确;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不是汉朝,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航路开辟发生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故D项错误。
2.两宋时期,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他们经常掠夺过往商旅的财物,或者强取货物,抽取十分之一的上等品。这一现象( )
A.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 B.导致了宋、夏之间战争频繁
C.推动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 D.阻断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和河套地区,并且经常劫掠过往商旅,不利于丝绸之路上正常的商业往来,这是两宋时期陆路贸易衰落的原因之一,客观上推动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故C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西夏的行为缓解了西夏政权的财政危机,排除A项;宋、夏之间战争频繁不是由材料中西夏的行为引起的,排除B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3.北方草原地区盛产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副产品,而缺少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
B.“皮毛路”和“茶马路”相互辉映
C.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
D.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草原丝绸之路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主要是指北方草原地区用其盛产的牛、马、羊及皮、毛、肉、乳等副产品与中原的粮食、纺织品、手工制品等进行交换,以解决生活所需,这可以用来说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经济交流,故A项正确;“皮毛路”和“茶马路”都是指草原丝绸之路,不能说它们相互辉映,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农耕文化受到游牧文化剧烈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草原地区最早形成茶马互市,故D项错误。
4.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唐时期。唐宋以来,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亦被称为“瓷路”。这反映出中国( )
A.瓷器技术高度发展 B.瓷器外销地位日益重要
C.丝绸贸易逐渐衰落 D.瓷器种类增多,产量提高
【答案】B
【解析】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对外销量越来越高,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反映出对外贸易中瓷器地位日益重要,故B项正确。
5.下图为辽宁北票十六国时期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其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据考证,此时期我国虽已掌握加工玻璃的技艺,但尚不具备制作如此复杂的玻璃工艺品的技术。该文物能够佐证当时( )
A.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B.东北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
C.玻璃制品应用于普通民众生活 D.统治者不断推动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燕重臣冯素弗墓出土的鸭形玻璃注的制作工艺属于罗马吹制技术,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故A项正确。
6.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瓷器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适合不同阶层的人使用;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A.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B.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激烈碰撞 D.促进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
【答案】D
【解析】中国的瓷器通过古代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这些都促进了各地人民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故D项正确;新航路的开辟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排除A项;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排除B项;丝绸之路体现的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排除C项。
7.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这说明( )
A.异域艺术成为石窟艺术的主流 B.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C.莫高窟是多元文明交流的见证 D.中西审美趋于一致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莫高窟的一幅壁画上描绘的日神、月神图像既有印度和中亚(粟特)艺术的要素,又受到希腊、波斯艺术的影响”可知,莫高窟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元素的风格,见证了多元文明交流的成果,故C项正确;材料可以体现异域艺术的元素,但无法看出其处于主流地位,排除A项;材料探讨的是中外文化的交融,并未展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排除B项;“趋于一致”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8.德国人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使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
A.交通非常发达 B.使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使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名胜古迹众多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故C项正确;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排除A项;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排除B项;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9.杰里·本特利在《新全球史》中写道:“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以及哥伦布交换,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材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是为了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 B.促使全球一体化体系正式形成
C.促使各地保留原来的文明习俗 D.推动世界各地经济文化的融合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使得世界各地区相互依存”“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迁徙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图景”“粮食作物、牲畜品种与人类移民的漂洋过海,极大地影响了全世界的各个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故D项正确;粮食、牲畜与人口的交换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不是目的,排除A项;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一体化开始形成,排除B项;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文明习俗的交流与融合,排除C项。
10.“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上述状况反映了( )
A.全球化趋势出现 B.殖民扩张的开始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产阶级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材料“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故C项正确;全球化趋势出现于新航路开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殖民扩张开始于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产阶级开始出现,排除D项。
11.1913-1918年,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率约为0.7%。然而,从1948年开始的20余年间,这一增长率达到7.8%。二战后世界贸易的增长主要得益于( )
A.世界经济贸易规则的制订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
C.跨国公司世界范围的建立 D.国家之间关税壁垒的消除
【答案】A
【解析】二战后世界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故A项正确;B项属于金融体系,排除;C项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12.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出现了巨大的“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以丝棉贸易为主的互补型商品流通使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一个丝棉贸易圈。基于地缘经济基础上的移民网络及其衍生而来的华侨汇款则成为密切东南沿海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经贸联系的纽带。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 )
A.经济合作发展迅速 B.经济贸易联系密切
C.合作机制日益完善 D.产业互补特色明显
【答案】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近代中国通过“商品流”“移民流”和“汇款流”加强了与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材料中均无法体现,排除。
13.荷兰是最早将中国茶叶输入欧洲的国家。17世纪70—80年代,饮茶成为荷兰全国的时尚,茶室应运而生,早茶、午茶、晚茶兴起,并融入中国以茶待客的礼仪,迎客、入座、敬茶、品尝、寒暄、辞别等步骤都很讲究。这说明( )
A.荷兰是国际茶叶贸易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C.茶叶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决定因素 D.荷兰的饮茶风尚呈现出下移趋向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茶室应运而生,早茶、午茶、晚茶兴起,并融入中国以茶待客的礼仪,迎客、入座、敬茶、品尝、寒暄、辞别等步骤都很讲究”可知,伴随着中荷之间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华文化也相应地输出到荷兰, 这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中华文化影响力,故B项正确。
14.17—18世纪,中国商人在海外贸易中主营的瓷器等商品引发了欧洲装饰艺术中的“中国风”。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这种“中国风”的形成主要体现了( )
A.西学东渐的趋势 B.全球贸易网形成
C.商品的文化价值 D.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他们从中国的装饰纹样中寻找灵感,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典雅、华丽、异国风情的装饰风格”可知,欧洲人通过与中国之间的瓷器贸易,结合中国的瓷器纹饰风格,实现了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创新,这说明商品贸易促进文化交流,体现了商品的文化价值,故选C项。
15.许多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贸易不仅扩大了财富,在新旧大陆之间交换了作物和新发明,而且还给许多民族传去了新的思想文化”。站在他们理解的角度,世界贸易( )
A.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B.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
C.是连接新旧社会的桥梁 D.传播了欧洲先进的制度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扩大了财富……而且还给许多民族传去了新的思想文化”可知,这些学者认为世界贸易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A项对材料信息的理解不全面,排除;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制度的传播,排除D项。
16.自清末开埠以来,许多西方舶来品在上海汇聚,饮食文化从此变得更加多元复杂。德大色拉是西式色拉融入上海本地特色后改良而成的一道海派西菜,舶来西式炸猪排搭配上海特制的辣酱油也深受上海食客的喜爱。这表明( )
A.近代上海的餐饮业成就已领先全国 B.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创新
C.菜品改良改变了中国民众生活方式 D.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逐渐走向没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开埠后西方饮食传入,但这些饮食传入后都进行了改良,说明商品流通中伴随着文化的传播创新,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近代上海餐饮业领先全国,排除A项;材料仅反映了菜品的改良,没有涉及中国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排除C项;出现改良菜品不代表传统菜系受到冲击并走向没落,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有关茶的记录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在食用茶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茶叶的药理功能。在汉代,日常饮茶不仅成为民间的生活习俗,更逐渐进入上层生活,就连贵族也将饮茶作为一种享受。成书于东汉的《神农食经》,对茶的功能和作用则转向精神层面,“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因契合当时儒家、道教、佛教的精神追求而进化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时尚。
——摘编自赵建建《茶文化起源初探》
材料二 1658年,伦敦《政治快报》上刊登了一则茶叶广告,称饮茶可以改善体质,这是英国最早的关于茶的记载。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786年,一名法国人到英国旅行时注意到:即使是贫困百姓家,也能和富裕人家一样,一天喝两次茶。因为廉价而且能够迅速补充能量,茶叶特别受工人阶层的欢迎。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艾伦·麦克法兰、[英]艾丽斯·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茶文化的特点和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盛行的原因。(8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世界传播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功能多样;影响阶层广泛;同主流文化相互渗透;茶饮日益时尚化、大众化。(任答四点即可,4分)
作用:丰富了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推动了中国农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6分)
(2)原因: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茶是一种优良的饮品,符合大众需求;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殖民掠夺和制茶技艺的传播。(8分)
(3)积极意义: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与传播;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4分)
18.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的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美国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编自徐秀军等《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二 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等
材料三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实现共同繁荣。
——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6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的有效机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并分析其不利影响。(6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的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4分)
【答案】(1)特征:第一阶段是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寻求贸易垄断;第二阶段是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第三阶段是世界各国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强国靠贸易致富。(6分)
有效机构:关贸总协定。(2分)
(2)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2分)
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4分)
(3)主要理念: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4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英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从张骞通西域到“一带一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我们或将发现,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摘编自[英]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阅读材料,自行选取或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观点:丝绸之路促进了不同文化出现和相互融合。(2分)
阐释: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此后逐渐本土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中亚和西亚的音乐、舞蹈、绘画技术等也陆续传到中国。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不同的文化、思想在丝绸之路上碰撞,交汇整合之后迅速传播出去,这是新的文化能够诞生的重要前提。总之,在丝绸之路上,各种文化经过交流与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