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金属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章金属复习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科粤版(2012)九年级化学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粤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6 19: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章 金属 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是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化合物
B.结构:He、Ne、Ar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
C.性质: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来灭火
D.变化规律: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燃烧
2.将56 g不纯的铁粉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2 g氢气。下列有关铁粉的说法正确的是
A.铁中含有碳 B.铁表面有铁锈
C.铁中含有碳和锌 D.铁中含有碳和铝
3.现在X、Y两种金属,分别把它们插入到Cu(NO3)2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在Y表面无明显变化,则上述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XYCu B.YCuX C.CuXY D.XCuY
4.下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处发生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B处红棕色固体变黑,C处变浑浊
C.实验开始时,应先点燃酒精喷灯,再通CO
D.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应把尾气通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5.下列叙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所属基本反应类型都正确的是
A.清洗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 置换反应
B.验证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 置换反应
C.高炉炼铁: 置换反应
D.乙醇燃烧: 氧化反应
6.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发光、放热,生成白色烟雾
B.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
C.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D.电解水时,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7.一定条件下,在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CO N2 CO2 R
反应前质量(g) 20 14 18 23
反应后质量(g) X 21 40 8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R物质的化学式为NO2
C.该反应的中CO与N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D.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O和N2
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或方法
A FeCl2溶液 CuCl2 铜丝
B CaCO3固体 Na2CO3固体 溶解过滤
C NaCl Na2CO3 稀硫酸
D CuO Cu 稀盐酸
A.A B.B C.C D.D
9.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说法正确的是
A.甲图中电扇转动后托盘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小
B.乙图中导体棒向上或向下运动时,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C.丙图实验可比较铁和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D.丁图B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与氧化铁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10.关于反应:2Mg+CO2C+2MgO,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中CO2发生了还原反应
B.该反应中Mg元素从游离态变成化合态
C.该反应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与
D.该反应实质是镁条与CO2中的O2反应
11.下列现象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酒精挥发
C.钢铁生锈
D.塑料降解
二、填空与简答
12.金属制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1)有铝、锌、铜三种金属,其中不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的是 ,请写出能和稀硫酸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
(2)为验证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同学选用如下试剂组进行验证,其中不合理的一组是 (用序号①②③填空)。
①Zn、溶液、Ag ②溶液、Cu、溶液 ③Zn、Cu、溶液
(3)由所学知识可知,活泼性,。非金属与金属类似,活泼性,请写出将通入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3.大兴机场在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优质不锈钢材料。
(1)写出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的化学方程式 。
(2)在普通钢材中加入铬(Cr)、钒(V)等元素,可提高钢的耐腐蚀性、抗震性等。铬、钒属于 元素(填“金属”或“非金属”)。
14.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是因为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是 ;金属铝具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是因为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5.金属材料应用广泛。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是 。
(2)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 反应,防止铁钉生锈的措施之一是 。
(3)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将铁从赤铁矿中冶炼出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6.铁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金属,请回答:
(1)相比于黄铁矿(主要成分),工业上选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原料炼铁的优点是 。
(2)金属腐蚀造成的损失巨大,钢铁防腐尤为重要,下列钢铁制品的防护措施不合理的是 (填字母)。
A.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
B.将使用后的菜刀用布擦干
C.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锌
D.用洗涤剂把铁制品表面的油膜洗净
17.已知A、B、C、D、E、F、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B常温下是无色液体,C、D、F是黑色固体,G为红色固体,D为单质,E为年产量最高的金属,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连线代表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箭头代表物质间能够转化,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省略,请回答: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C D 。
(2)物质H的用途是 。
(3)写出B→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是 。
(4)若要将物质E转换成物质G可加入的试剂为 。
18.从废旧手机的某些部件中可以回收银和铜,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1)将废旧部件粉碎处理的目的是 。
(2)操作a的名称是 。
(3)步骤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写一个即可),步骤②加入硝酸银的目的是 。
(4)金属M是从硝酸铜溶液中得到铜,该金属可以是 (填化学式,一种即可)
三、科学探究题
19.兴趣小组的同学对铝的某些性质进行相关探究。
【实验回顾】如图所示,用坩埚钳夹住一块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较高温度时,轻轻摇晃,发现熔化的铝不滴落,好像有一层膜兜着(资料:铝的熔点660℃,氧化铝的熔点2054℃)。请解释原因 。
【实验探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
将打磨过的铝片放在15%氯化铜溶液中,观察到铝片表面逸出大量无色气体,且附着红色物质,过一段时间还有白色沉淀产生。利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监测实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实验反思】
(1)写出生成红色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结合图1分析,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无色气体是 。
【提出问题】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铝、氯化亚铜(CuC1)均是难溶于水的白色固体。
②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和Cl-。
③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
【实验方案】将上述实验中产生的沉淀过滤出来,并洗涤干净后,加入浓氨水,沉淀部分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进行实验。
用试管取其中一份溶液,滴加适量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该溶液中含有Cl-。
将另一份溶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 ,该溶液中含有。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该白色固体是CuCl。
[思维拓展](3)Al和CuCl2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CuCl呢?
小李同学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小李同学将Cu粉与15%CuCl2溶液混合,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在老师的启发下,结合图2“温度—时间变化曲线”,对实验进行改进,确证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CuCl。请你写出改进后的实验方案 。
(4)金属锌、铜和稀硫酸构成化学电池(如图)。观察到铜片表面有气泡(H2),小电珠发光、烧杯中溶液始终无色。下列关于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铜与稀硫酸发生了置换反应 B.铜的金属活动性变得比锌强
C.烧杯中溶液的pH会逐渐增大 D.该装置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四、计算题
20.小华测定Cu-Zn合金及Cu-Ag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实验室只提供一瓶未标明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和必要的仪器。
(1)你认为能测出其铜的质量分数的是_____合金。
(2)小明取该合金的粉末65g与足量该盐酸充分反应,经测定,产生了0.4g气体,请求出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A、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乙醇溶液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H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可用来灭火,符合题意;
D、镁条能在空气中燃烧,但金属不是都能在空气中燃烧,如银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D
【详解】解:正常情况下当有56g纯铁粉时可以生成2g氢气,
Fe+2HCl═FeCl2+H2↑
56 2
56g 2g
现在由于铁粉不纯生成的氢气同样是2g,这时一定有其他的物质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先看选项,选项中,除了Fe之外的物质有碳(C),锌(Zn),铁锈(Fe2O3),铝(Al)
碳不与稀盐酸反应;
锌与稀盐酸反应:
Zn+2HCl═ZnCl2+H2↑
65 2
65g 2g
铝与稀盐酸反应:
2Al+6HCl═2AlCl3+3H2↑
54 6
18g 2g
然后再依据选项组合一下,假如不纯的铁粉中除了铁粉外的物质是碳或是铁锈,而碳不反应,铁锈发生的反应但不生成氢气,所以A和B是错的;C选项中,等质量的锌产生的氢气要小于铁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所以C选项产生的氢气一定少于2g;D选项的铝产生的气体的质量要大于等量的铁产生的氢气的质量,所以在采取合适的比例混合时可能产生2g氢气。故选D。
点睛:根据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以判断加入56g纯铁时正好生成2g氢气,混入杂质中一定要有含有能生成氢气的物质,且含有的物质中一定含有同质量时比铁生成的氢气多与少的两种物质,采用极端假设法进行分析探讨即可。
3.D
【分析】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X、Y两种金属,分别把它们插入到Cu(NO3)2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在X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X的活动性强于铜,在Y表面无明显变化,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Y,则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CuY,故选D。
【点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
4.B
【详解】A、B处发生的反应,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A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会观察到B处红棕色固体变黑,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B正确;
C、实验开始时,应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喷灯,以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C错误;
D、图中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但不能把尾气通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故选项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A、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则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不能用稀硫酸除去,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因此可用来验证铜和银的金属活动性:,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此选项正确;
C、高炉炼铁: ,此选项错误;
D、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反应不属于反应类型,此选项错误。
故选B。
6.C
【详解】A、红磷燃烧,发光、放热,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镁条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电解水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与正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7.C
【分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反应后CO的质量=20g+14g+18g+23g 21g 40g 8g=6g,则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20g 6g=14g,反应后氮气的质量增加,生成的氮气的质量=21g 14g=7g,二氧化碳的质量增加,即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40g 18g=22g,反应后减少的R的质量=23g 8g=15g,且R中含有氮元素,并且氮元素的质量为7g,参加反应的14g一氧化碳与生成的22g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相同,所以R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为氧化物。
【详解】A、由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氧化碳与R,R是一种氧化物,置换反应是单质和化合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选项错误;
B、由分析可知,15gR中含有7g氮元素,氧元素的质量=15g 7g=8g,则R中氮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1:1,即R的化学式为NO,选项错误;
C、由以上可知,该反应是一氧化碳与一氧化氮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2CO2+N2,即该反应的中CO与N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选项正确;
D、由以上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为CO和NO,选项错误;
故选C。
8.B
【详解】A、铜丝不能与CuCl2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Na2CO3固体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再进行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2CO3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9.A
【详解】A、电扇转动后,气流会流经飞机机翼模型,机翼模型上方凸,空气通过的路程长,流速大,向下的压强小,从而形成了一个方向向上的压强差,使托盘测力计的示数变小,A正确;
B、导体棒ab向上或向下运动时,与磁感线平行,不切割磁感线,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B错误;
C、丙图中金属和酸的种类都不同,不能通过反应现象比较两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C错误;
D、因反应前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石灰水变浑浊不能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
10.D
【详解】A、该反应中CO2失去了氧,发生的是还原反应,故A选项叙述正确;
B、该反应中镁由单质变成了化合物,故B选项叙述正确;
C、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故C选项叙述正确;
D、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能将二氧化碳中的碳置换出来,故D选项叙述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还原反应及化学方程式意义的知识。
11.B
【详解】A、蜡烛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和水,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B、酒精挥发只是分子在运动,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钢铁生锈生成了新物质氧化铁,属于化学变化;
D、塑料降解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12.(1) Cu/铜 2Al+3H2SO4=Al2(SO4)3+H2↑或Zn+H2SO4=ZnSO4+H2↑
(2)③
(3)Cl2+2NaBr=2NaCl+Br2
【详解】(1)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铝和锌排在氢前面,能和稀硫酸反应,铜排在氢后面,不能和稀硫酸反应;硫酸与铝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Al+3H2SO4=Al2(SO4)3+H2↑、Zn+H2SO4=ZnSO4+H2↑;
(2)①Zn、CuSO4溶液、Ag:锌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该选项合理;
②ZnSO4溶液、Cu、AgNO3溶液:铜不能和硫酸锌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铜能和硝酸银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该选项合理;
③Zn和Cu都能与AgNO3溶液反应,说明银的活动性比铜和锌都若,不能证明锌和铜的活泼性强弱:该选项不合理。
故填:③;
(3)根据题意活泼性 Cl2>Br2>I2 ,Cl2能置换出Br2,将Cl2通入NaBr溶液中,氯气和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和氯化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l2+2NaBr=Br2+2NaCl。
13. 3CO+Fe2O32Fe+3CO2 金属
【详解】(1)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
(2)铬、钒属于金属元素。
【点睛】带有金字旁的都是金属元素,但不一定所有的金属元素都带有金字旁,例如汞元素。
14.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隔绝氧气 4Al+3O2=2Al2O3
【详解】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使得香水、汽油能够挥发到空气中,所以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故填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能够使酒精与氧气隔绝,切断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故填隔绝氧气;
金属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能够隔绝铝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对内层的铝起保护作用,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4Al+3O2=2Al2O3。
15. 铝 钢铁 氧气、水蒸气 涂油(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详解】(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使用最广泛的金属材料是钢铁;
(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水、氧气接触,故铁制品锈蚀的过程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水蒸气、氧气反应;
防止铁钉生锈的措施之一是刷漆、涂油,将铁制品置于干燥环境中等;
(3)工业上利用一氧化碳将铁从赤铁矿中冶炼出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6.(1)不污染环境
(2)D
【详解】(1)黄铁矿主要成分是,冶炼黄铁矿会生成二氧化硫,其属于空气污染物,会污染环境,而冶炼氧化铁会生成二氧化碳,其不会污染环境。
(2)A、在车船的表面喷涂油漆可以隔绝铁与水、空气的接触,避免其锈蚀,不符合题意;
B、将使用后的菜刀用布擦干使得菜刀保持干燥,可以避免其锈蚀,不符合题意;
C、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锌可以隔绝铁与水、空气的接触,避免其锈蚀,不符合题意;
D、用洗涤剂把铁制品表面的油膜洗净使得铁失去保护层,其可以与水、空气接触,会发生锈蚀,符合题意;
故选D。
17. CuO C 作燃料、冶炼金属 分解 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溶液
【分析】E为年产量最高的金属,E为铁。F是黑色固体,F是四氧化三铁,D为黑色固体单质,D为碳。C是黑色固体,G为红色固体,CG,且C与D之间能发生反应,则C是氧化铜,G为铜。B常温下是无色液体,B是水,BA,A可与铁反应,A是氧气,BH,H→G,H是氢气。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推断正确。
【详解】(1) 由分析可知,C是CuO ,D是C。
(2)物质H是氢气,氢气可作燃料、冶炼金属。
(3) B→A是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4)若要将铁转换成铜可加入的试剂为硫酸铜溶液或氯化铜溶液,反应为:Fe+CuSO4=Cu+FeSO4或Fe+CuCl2=Cu+FeCl2
【点睛】在解答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8.(1)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粗产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
(2)过滤
(3) Mg+H2SO4=MgSO4+H2↑(或2Al+3H2SO4=Al2(SO4)3+3H2↑) 除去固体中的铜单质
(4)Fe(或Zn等)
【分析】根据流程,部件经过粉碎后加入硫酸,其中的镁、铝溶解于硫酸形成硫酸镁、硫酸铝,铜和银成为滤渣,然后将铜、银加入硝酸银中,利用铜置换银,得到硝酸铜溶液,再向硝酸铜中加入金属M,置换金属铜。
【详解】(1)将废旧部件粉碎处理,增大了接触面积,目的是增大反应物间的接触面积,使粗产品与稀硫酸充分反应;
(2)步骤a将固体和液体分离,为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3)步骤①中,用硫酸溶解镁、铝,方程式为或;
步骤②中加入硝酸银,利用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的方式去除铜,故填除去固体中的铜单质;
(4)金属M能将铜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说明M的金属活泼性强于铜,则M可以为铁、锌或铝等,故填Fe(合理即可)
19. 氧化铝的熔点比金属铝的熔点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未能使氧化铝熔化
氢气/H2 硝酸银/AgNO3 溶液变蓝 取Cu与15%的CuCl2溶液混合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ABD
【详解】实验回顾:
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是一层致密的保护膜,氧化铝的熔点比金属铝的熔点高,酒精灯火焰的温度未能使氧化铝熔化,所以发现熔化的铝不滴落。
实验反思:
(1)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所以可以将氯化铜中的铜置换为单质,出现红色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结合图1分析,溶液显酸性,说明含有氢离子,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于氢,所以可以反应生成氢气,因此气体为氢气;
实验方案:
溶液中含有氯离子,所以加入硝酸银后,生成氯化银沉淀,可以看到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中含有,放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色反应,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溶液变为蓝色;
思维拓展:
(1)根据图2可以看出,当温度升高后,采用氯化亚铜的生成,因此改进后的实验方案是:取Cu与15%的CuCl2溶液混合加热,观察实验现象;
(4)A、铜金属活动性弱于氢,不会发生置换反应,故错误;
B、铜金属活动性弱于锌,故错误;
C、随着氢离子变为氢气,氢离子浓度降低,溶液pH将增大,故正确;
D、通过电解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错误,故选:ABD。
20.(1)Cu-Zn;(2)80%
【详解】(1)Cu-Zn合金中锌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铜不与稀盐酸反应,通过算合金中锌的质量,可以算出铜的质量,进而计算质量分数,Cu-Ag合金中铜和银都不与稀盐酸反应,无法求算,故填写:Cu-Zn;
(2)该合金中铜的质量分数80%。
【点睛】该题为计算题,要求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先通过纯净物的质量,计算出混合物中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样品总量与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的差值为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再求该物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