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第1课
一、选择题
1.中国女性的传统服饰崇尚红色而忌讳白色,但是清末民初以后“通都大邑之女子,无不穿一套缟素(白色)衣裳矣。”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受( )
A.经济水平的影响 B.民族危亡的影响
C.民族工业的影响 D.西洋风尚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服饰的变迁。西方人视白色为纯洁高贵,中国传统文化中视白色为不祥(死亡)。由“清末民初”“大邑”(大城市)的中国女子开始穿白色服饰可知,因受西方文明影响,传统观念有所转变。故选D。
2.下列近代中国的几种人最先穿上西装的应该为( )
A.通商口岸的码头工人 B.内地高校里的生员
C.乡下的土财主 D.洋行里的职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西装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最先出现在通商口岸及与外国人联系密切的人群中,据此综合分析,洋行里的职员应最先穿上西装。
3.(2015·福建南平)19世纪60年代末,某地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开始变为“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该地最有可能是( )
A.厦门的租界 B.杭州的断桥
C.北京的街头 D.重庆的学堂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19世纪60年代末中国社会服饰的变化,也就是这个时候开放的通商口岸,即厦门。所以答案选A。
4.近代人民的饮食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为( )
①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②西餐逐渐由通商口岸流入市镇,由沿海进入内地
③日常西式食品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
④酒、茶、烟等日常食品逐渐西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近代西风东渐,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①②④均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但受自然物质条件和生活习惯影响,饮食文化变迁速度较慢。故③结论不符合史实。
5.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婚姻自主是近代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这种变化开始于( )
A.清道光年间 B.清末民初
C.20世纪30年代 D.新中国成立后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
6.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应恪守“三从四德”。但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却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权利;(六)婚姻自由之权利。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B.辛亥革命的推动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D.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题干来看,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享有六项权利,说明了妇女地位的提高。结合时间信息,排除C。A、B也是影响因素,但最根本的是妇女经济地位独立性的形成,由此判断D正确。
7.中国传统民居特别重视墙高、门窗严实等条件,而现代居室则注重方便、采光、采暖、通风等要素。下列与这一变化无关的是( )
A.自我封闭意识被打破
B.科技水平提高
C.社会治安改善
D.传统审美标准被彻底抛弃
【答案】 D
【解析】 住房的变化离不开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D项错在“被彻底抛弃”中的“彻底”太过绝对。
8.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
A.服饰的西化 B.洋货倾销中国
C.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不完整式选择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注意全面理解材料的含义,A、C两项仅反映了一个方面的现象,材料的本意在后一句“碧眼(西方人的眼)生成学不来”,意在讽喻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9.(2015·湖北省蕲春一中期中)下图是于江西某古代民居中拍摄到的“裹脚凳”。凳子最上方横梁为3寸,中间横梁用于缠布,最下方的盒子用于放置药物和香料。女子缠足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畸形,更是心理的禁锢。最初以法令形式明确禁止此陋习的政府是( )
A.晚清政府 B.湖北军政府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D.南京国民政府
【答案】 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故选C项。
10.下表来自“千龙网”: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近代部分)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此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
①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②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
③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
④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原因。注意从表格中抽取信息解答。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可以看出女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从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中西合璧的名女人等,可以分析其受到西方文明的深刻影响,封建礼教进一步受到冲击,而女子与男子享有同等的政治权利不能从表格中得出。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二与图一的着装有何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与图一、二相比有何不同?主要原因是什么?
(3)三幅图片说明什么问题?
【答案】 (1)图一穿长衫,图二青年着西装。主要原因是受西方思潮的影响。
(2)着装从单一色彩走向五彩缤纷,款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主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解放。
(3)说明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被称为“有学问的革命家”的章太炎,在报刊上登载征婚广告,所列三条“特征”条件包括:文理通顺可以写短文章;大家闺秀,不染自由之气;有服从性质。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阻止的了”。
材料二 1897年10月,梁启超应邀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在当地提倡不缠足,按察使黄遵宪马上予以支持。黄遵宪首先列名不缠足活动发起人,接着亲撰布告,劝告人民不要缠足:天地生人,本无生女悲惨之意,父母爱子,时仅生疾毁伤之忧。故圆颅方趾,麻木偏枯则为疾,属毛离里,疾痛弱化之谓慈。自薄俗流传,公理蒙晦,求工纤趾,肆彼忍心,毒螯千年,波靡四域,肢体因而脆弱,民气以之凋残,几使天下有识者伤心,贻后世无穷之唾骂。
材料三 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将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民国时期湖南社会习俗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一中章太炎的征婚条件,从根本上说明了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的原因。
【答案】(1)变化:婚姻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女交际自由、婚姻自由;废止缠足。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对旧思想的打击;近代教育的发展。
(2)封建思想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3)女子缠足是为了迎合男人的审美观,因此,女子要放足,就必须先解放男人的思想。缠足的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
课件53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 题 四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破了天朝之梦,国门就此打开,洋货如潮水般涌来,国人在惊叹国运危亡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西方的先进;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影响下,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衣食住行、风俗习惯,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无一不体现出近代社会以来的巨大变化,而中国近代的变化又明显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等方面的变化。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知识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强。在学习时应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国社会习俗和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交通和通讯工具的演进,报刊、影视以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不断发展的史实及其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等。本专题与现实的联系密切。学习时,可以通过访问长辈,调查本地的历史,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进一步了解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并找出引起这种变迁的因素。第1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专 题 四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在女童五六岁时开始用5尺长2寸宽的布条,把脚紧紧地缠住,使4指下屈压至足心,变成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成为中国女性病态美的象征,给女子带来了无限痛苦。近人林纾曾写道:“小脚妇,谁家女,裙底弓鞋三寸许。下轻上重怕风吹,一步艰难如万里……”中华民国成立后多次明令禁止缠足,得到普遍响应,当时有的妇女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随着历史的发展,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妇女缠足的陋俗逐步被废除。
近代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方面有哪些变化?其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本课第一、二、三、四目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在衣、食、住和习俗方面的变迁。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________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平民化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旗袍西式服式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变化。3.现代服饰的变化:
(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①穿衣打扮与________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②中山装和以________、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________”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式样和颜色趋于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后:受_________________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政治生活列宁装干部服单调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受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方面的影响,民众服饰和人们生活的变化呈现阶段性特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有________、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传统菜系,到清朝末年特色更加鲜明。
2.西餐:
(1)传入:从19世纪40年代起,西方人大批来华,西餐随之传入。
(2)区别:在烹饪方式、________、就餐环境、礼节要求等方面都与中餐存在明显区别。鲁菜食品种类
(3)影响:
①________中常用的原料大量进入百姓饭桌。
②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
③西菜、西点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餐 1.社会生活的变迁往往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有哪些?
(1)通商口岸最早受到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影响早,也较为深入。
(2)这些地区在历史上商品经济比较繁荣,人民的思想比较开放,受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而封建统治基础相对较为薄弱。
(3)这些地区人员混杂、流动性特别强,家庭宗族的血缘关系受到严重冲击,个性比较自由。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1.传统民居:
(1)地位:蕴涵着深刻的________,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2)代表:________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文化内涵四合院2.西式住房:
(1)出现。
①鸦片战争后,在________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前后,________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2)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________成为典型特征。租界京、津中西合璧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变革原因:________、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________等,都对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辛亥革命改革开放2.导致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①西方礼仪的传入。②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推动。③教育的普及,人们思想的解放。2.表现:
(1)婚姻风俗。
①古代:缔结婚姻凭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②近代:________,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③现代:________、________成为一种时尚。清末民初恋爱自由婚姻自主(2)丧葬礼俗。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统丧礼和带有强烈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并存,传统丧礼趋于________。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改为________。
(3)其他习俗。
①民国成立后,男子________,女子迫令放足。
②________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③________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简化火葬剪辫易服公历点头鞠躬辛亥革命前后,民主、共和、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握手成为社交的常见礼节,既体现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趋势,也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和等级秩序的进步的革命意义。
在近代新潮冲击下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的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追求民主、进步、文明的过程,实质上是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过程。
④女子在获得___________的同时,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受教育权利 3.近代以来新式礼俗的出现,是不是取代了传统礼俗?
不是。近代以来新式礼俗出现,但传统礼俗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实际上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交融、东西碰撞的特点。同时,广大农村的传统习俗长期沿袭,改变缓慢。【史料】
材料一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膻之俗,当其初,高士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缁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当时强劲的革命思潮的影响,中国人的服饰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学习借鉴苏联服饰的趋势。在当时,服装除了最基本的功能外,更承载着表达政治倾向和社会主义国际阵营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的政治使命。列宁装、依照苏联坦克兵服装设计的“坦克服”、根据苏联款式仿制的各种“布拉吉(连衣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闪耀在民众服装中的亮丽风景。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文化大革命”兴起,在“破四旧”运动中,谁的穿戴如果被认为不符合无产阶级式样,或带有“封、资、修”的影响,就会在大街上被勒令停下来,强制剪掉头发,撕烂衣服,红卫兵拿着剪刀专干此事,小脚裤管是他们最为仇视的对象,见了就剪。
——彭国亮《印象中国民生记忆六十年》【问题】
(1)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社会服饰变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著名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曾说:“冠服、发型的形成同人们的政治意识紧密联系。”因此,在特定历史时期,相对应的服饰就成为特定的政治符号。
请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150字左右)【提示】
(1)因素: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政治变革的促进;外来文化的渗透。
(2)论证: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创立民国,随后中山装、西装以及改进后的旗袍流行,凸显了人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追求。新中国成立初,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象征着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及中苏友好关系的开创。
“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众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的盛行,体现了极“左”的革命色彩。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文明的窗口,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2)政府政策的影响:清政府开办商埠,发展近代工商业;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改革传统社会风气的政令。如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3)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
(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生活的演变。2.特点
(1)发展不平衡: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农村和内地变化不大。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受西方舶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3)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4)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5)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6)变化首先从通商口岸开始,逐步向内地扩展,这与资本主义列强势力的侵入路线相同。
(7)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虽有较明显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2015·云南曲靖期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A.欧风美雨
B.西学东渐
C.中西合璧
D.洋为中用【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的再认再现能力。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C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D三项。1.香港歌星张明敏以歌曲《我的中国心》红遍大江南北,歌中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洋装”开始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洋务运动后
C.民国建立后 D.国民革命后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以西装为代表的洋装是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2.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
【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辛亥革命后,西式服装开始在中国流行,北伐战争时期始渐流行新式旗袍,30年代后期出现的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与旧制迥然不同,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A、B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只符合“中西合璧”特点。3.(2015·福建漳州市八校联考)民国之初,广东流传这样的歌谣:“革命世界,新式派头。女子解放,自由选婿。”歌谣内容反映的新风尚,适应于当时的( )
①内地乡村 ②发达地区
③受新式教育的国人 ④满洲贵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变迁。依据所学及材料可知,④明显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D;辛亥革命、思想解放主要在城市,故①错误,排除A。故②③符合题意,所以应选C。4.下图所示的餐馆在中国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广州 B.杭州
C.北京 D.济南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最早的西餐馆伴随西方列强的侵略较早地出现在通商口岸,西方的生活方式便移植过来,注意题中“最早”的限定语。5.在清末民初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张三穿着西装去访友
B.李四在上海吃“中西大餐”
C.民国成立时城市中的人们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D.王小姐身穿洁白的婚纱和爱人走入婚姻的殿堂
【答案】 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史实的能力。因为西装和西餐在鸦片战争后就已传入中国,所以A、B两项是有可能的;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D项也是有可能的。而C项所说属传统的婚姻,在民国时已改革。所以C项最不可能出现。专题四 第2课
一、选择题
1.关于近现代自行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一种机械动力车
B.在19世纪早期传入中国
C.20世纪初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
D.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
【答案】 D
【解析】 A项明显错误;自行车是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的,B项错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所以C项错误;D项正确。
2.下列各项最能完整地反映民国时期我国交通特点的是( )
A.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代步工具是自行车
B.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城乡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
C.人力车、电车与公共汽车成为并存的交通工具
D.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
【答案】 C
【解析】 旧中国经济实力弱,电车与公共汽车数量有限,所以不可能成为城乡公共交通的主要运输工具,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现代交通获得快速发展,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火车、飞机的运营;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A、D两项错误。
3.古迹、图片承载了历史,老照片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是中国近代某城市的双层公共汽车,此照片可能拍摄于( )
A.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戊戌变法期间 D.国民政府时期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公共汽车。
4.下列有关中国的民航事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
②20世纪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③新中国成立后绝大部分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④成为乡村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飞机不可能成为乡村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排除④。
5.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下所带来的客观进步
B.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学生易错选C。错因在于对近代交通事业发展的特点认识不全面,错误地认为外国的侵华行为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正确的理解是:近代化交通工具随着列强的侵华传入中国,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也使近代交通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但还要看到其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6.近代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但中国的公路交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包括( )
①旧中国的政治腐败
②民生凋敝
③汽车和燃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④轮船运输航运业发达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是一道原因分析型选择题。公路交通是一项投资较大的基础设施工程,影响其发展的原因除了技术设施外,政府的政策、国家的实力、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物质条件也是影响公路发展的重要原因。至于水运,完全可以与公路交通各取所长,并行发展。所以选C。
7.中国人的第一条电报线出现在( )
A.上海 B.北京
C.台湾 D.广州
【答案】 C
【解析】 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8.关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通信建设的步伐加快
③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④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1896年,清政府正式办理邮政,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排除④。
9.下列不属于通讯工具变迁和电讯事业发展影响的是( )
A.信息传递快捷简便
B.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C.阻碍了人们的感情交流
D.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答案】 C
【解析】 注意是“不属于”,通讯工具和电讯事业发展便于人们交流,故C项不正确。
10.(2015·湖北黄梅一中期中)街道、路桥命名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时还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下列哪些街道、路桥最有可能是90年代命名的是( )
①民营街 ②惠民路
③革命桥 ④和谐路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解答此题注意时间“20世纪90年代”。此时已处于改革开放时期,故③与题意不符;和谐这一主题是21世纪才提出的,故排除④。所以应选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图二现象的出现,说明了什么?
(2)图三反映了怎样的历史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图片反映的内容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说明随着西方交通工具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革。
(2)反映了电讯产业的快速发展。说明我国通讯工具变化巨大。
(3)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掀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从唐山至胥各庄的唐胥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中国第一台机车:“龙号”蒸汽机车,奠基了唐山作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的基础。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
材料三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太后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太后仅试坐一次便将其“打入冷宫”,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材料四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请完成:
(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
(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
(3)据材料四归纳铁路的修建对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何积极影响。
【答案】 (1)义和团对铁路、电线、轮船的态度,是农民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反应,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性质,但也说明了近代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
(2)清政府对待新式交通工具的态度,纯粹是愚昧的表现,清政府的举动延缓了新式交通工具的推广,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3)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有利于与铁路交通相关部门的生产;有利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课件48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 题 四第2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专 题 四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哼哈二将是以千里眼、顺风耳而为人所知的神仙,哼将生就一双千里眼;哈将长有一对顺风耳,他们神通广大。1882年,出生在西方的“顺风耳”来到了中国,人们见到了现实中的“神仙”,它就是电话。鸦片战争后,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有哪些新的变化?本课第一目“交通工具的更新”和第二目“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分别讲述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在陆、海、空、交通方面以及邮电通信设施方面取得的成就。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1)更迭快:
①轿子、马车等逐渐被人力车、三轮车、________所取代。
②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________比较显著。自行车城市2.人力牵引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________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
3.机械牵引
(1)轮船:在洋务运动推动下,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______________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50上海轮船招商局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创办的民用工业,虽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是客观上却推动了中国的水运近代化。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公路交通进入一个新时期。2006年,________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青藏 1.你如何来评价近代铁路的修建作用?
①铁路的修筑可带动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加强经济、文化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有助于发展与之相关的产业,有利于打破落后地区的封闭状态。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的色彩,列强控制中国的交通运输业,控制沿海地方,把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便于在军事上镇压人民的反抗,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富。(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________建成。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地铁:1969年________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6)磁悬浮列车:2003年________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7)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天津北京上海
4.现代交通的发展特点
(1)发展快速: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层次多样: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鸦片战争以后,近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传统交通工具的革新首当其冲。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各种具体环境的影响,新旧交通工具长时间并行存在。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________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____________”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__________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驿站大清邮政局辛亥革命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________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年。
②发展:________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台湾1932
(3)电话:
①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
②发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地位: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邮电部 2.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主要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近代阻碍中国邮电通信事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近代中国人的愚昧迷信;清政府观念的落后;列强的侵略和控制;近代经济发展的滞后;中国政局的动荡等。
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________进程。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邮电通信事业为什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中国社会制度的巨变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技术的发展;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史料】
材料一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二 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建铁路,如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等。同时,列强激烈争夺庐汉、粤汉、津镇等铁路的修筑权。
材料三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旧铁路进行改造,重新修建了许多新铁路,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如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新建的宝成铁路、鹰厦铁路、兰新铁路、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改革开放以来修筑的大秦铁路、青藏铁路等。【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归纳影响近代中国铁路业缓慢发展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谈谈新式交通的出现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新旧中国铁路发展史上的变化,并谈谈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提示】
(1)原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外国列强的阻挠和侵略。
(2)影响:便利了各地之间的联系,方便了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3)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挠,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启示: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1.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1)特点
①从时间上看: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②从产生上看,中国近代先进的交通工具都是从外国传入。
③从发展水平看,受到顽固势力和帝国主义的排挤,加上政治腐败,近代交通发展缓慢。
④从地域看,近代交通主要出现在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发展缓慢。城市比乡村显著。
⑤从作用上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③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015·四川雅安)周积明的《最初的世纪》写道:“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的铁路占46%,贷款修建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铁路……为总率的14%。”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甲午战后,铁路事业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列强新的侵华方式
③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客观上推动了自然经济的瓦解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并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把握住题干时间是解题的关键,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形成,依据材料“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格局为之一变”可知①正确。依据材料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修建”结合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机会,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择D。
2.中国近代邮电事业兴起的原因和积极影响
(1)兴起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国外新技术的传入。
②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③军事政治的需要。(2)积极影响
①加快信息传递,有利于航运、防汛等。
②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加强了国防建设,改进了军情的及时性与军队的机动性。
④加强了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对时间观念的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
A.服饰的中西合璧
B.报刊的创办
C.传统建筑与西洋建筑并存
D.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材料主要强调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而交通、通讯工具的改变恰恰推动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变化,故D项符合题意。1.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
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火车、轮船、飞机是西方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它的传入逐渐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因其运行时间相对固定,因而人们不得误时,同时它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是其结果,排除②。①③④正确,故选C。2.徐志摩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看,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3.1896年,中国的铁路里程是370千米,三年之后,发展到650千米,到20世纪初期,铁路里程为9 292千米。铁路建设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清政府摆脱了旧有的观念
C.民间筑路风起云涌
D.清末“新政”成就突出
【答案】 A
【解析】 中国近代的铁路大多由列强所控制,西方国家把修筑铁路作为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的重要手段。B、D两项表述错误,C项反映的内容在当时所占比重较少。故答案为A。4.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于( )
A.洋务运动期间 B.戊戌变法期间
C.辛亥革命期间 D.一战期间
【答案】 A
【解析】 1865年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终于建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这是中国近代轮船业的发端,之后才逐渐步入水运的近代化。5.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电信事业发展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无线电报 ②有线电报
③移动电话 ④固定电话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②④①③
【答案】 D
【解析】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专题四 第3课
一、选择题
1.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电视 B.电报电话
C.报刊杂志 D.铁路交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准确再认能力。注意时间:近代社会;作用: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在中国报刊比电报电话出现要早。
2.“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使广大民众更热心地关注国事、天下事
③大大降低了中国文盲的人数
④进步的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结合重难点讲解,可知①②④可选,但报刊的发展却起不到扫除文盲的作用。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如果此时你在广州,想要最快了解大会的实况,你可以借助的传媒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答案】 B
【解析】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广播比报纸要快,故选B项。
4.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正式开播是在( )
A.南京 B.上海
C.哈尔滨 D.北平
【答案】 B
【解析】 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
5.广播影视的普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关于其普及历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建成于新中国成立后
B.与广播和电视相比,电影在中国产生、放映相对要早
C.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快速发展
D.目前,我国已建成了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
【答案】 A
【解析】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6.下列现象在中国近代出现,其先后顺序是( )
①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②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
③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④外国电影在中国放映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④③① D.①③②④
【答案】 C
【解析】 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在京津等地开始出现;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是在1896年。
7.上海这个深受近代西方文明影响的城市因5年前世博会的举办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如果世博会上举办以“民国初年的上海”为主题的展览,以下情景不可能列入展览内容的是( )
A.看电视剧 B.到徐园观看电影
C.穿上中山装 D.品尝西餐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解题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时间为“民国初年”,此时中国的电视事业还没有诞生,故A项错。
8.(2015·成都七中期末)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使人民“开眼界”的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1909年、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可知正确选项为B。A项是20年代后出现,C、D项与材料无关,俱排除。
9.7月份是世界杯举行的时间,待在家中的中国居民为及时迅速地掌握世界杯第一手的资讯,并就赛事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好选择哪一媒介( )
A.报纸 B.电视
C.广播 D.互联网
【答案】 D
【解析】 互联网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广泛性等特点,人们上网除了观看节目,还可以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
10.互联网正在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关于互联网的作用,正确的有( )
①互联网使世界上的人们共享知识和信息
②电子商务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贸易方式 ,足不出户就可以和全世界的人做生意
③互联网在缩短世界距离,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④网络世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更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②、③、④选项分别从知识提供、贸易往来、加强交流、个体发展方面讲述了因特网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1898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种)
中国人自办报刊
总数(种)
所占百分比(%)
1895年
7
3
42.9
1896年
11
7
63.6
1897年
49
45
91.8
1898年
47
39
83
注: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自办报刊。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材料二 《福报》的宗旨是“欲以开风气,广见闻,速变通,强国势”。……《广仁报》的内容有论著、时事新闻、地方要闻、中西译述、杂谈等。论著多以外患日急,非变法维新不能挽救为中心问题,意在唤起国人发愤图强,开通风气。
——汤志钧《中国编辑史》
材料三 中国近代的办报活动,如果从1815年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算起,最初的六十年,没有一份报纸或期刊是由中国人创办或主持的。……从1874年到1895年的二十年间,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总共只有十种……除了香港地区清政府鞭长莫及外,其他地方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在专制政权的压制下,寿命都很短暂。……1895年堂堂中华帝国在甲午战争中竟败于东洋“岛夷”之手,这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刺激太大了,他们在各地组织学会,采取办报刊、设学堂等办法鼓吹“变法图强”。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概述19世纪末期国人办报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
【答案】 (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业的主体;寿命大多很短;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
(2)成因: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提供了借鉴。但维新变法失败后,报业遭受重创。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外纪闻》和《强学报》被封禁后,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力倡变法维新,广泛介绍西方的政教风情,适应了官方“讲求时务”和民间渴求新知的需要,是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影响最大的报纸,发行量创中国报刊发行新纪录。……所刊载的《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为中国报刊倡导民权之先声。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材料二 湖广总督张之洞称其“识见正大,议论切要……实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并饬令“湖北全省文武大小各衙门……各局、各书院、各学堂”均须订阅《时务报》。以此为开端,浙江等省上至巡抚、布政使、学政,下至书院山长,也纷纷通告本省官界、学界订阅《时务报》,致使该报风行全国,几乎无省无之。
——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汪康年、梁启超等创办《时务报》的主要目的与报刊的性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时务报》“风行全国”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创办《时务报》的历史意义。
【答案】 (1)目的:宣传维新变法。性质:政论性报刊。
(2)原因:广泛介绍西方的政教风情,适应了官方“讲求时务”和民间渴求新知的需要,地方官员饬令各级官吏订阅。
(3)意义:宣传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促进大众报业的发展。
课件43张PPT。成才之路 ·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 必修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 题 四第3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专 题 四第十五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于2010年3月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举行。《新来的李老师》在本届电影节获得最佳外语喜剧片奖及最佳女主角奖,这也是电影节评委会首次将该奖项颁发给非美国本土的影片,评委及与会代表给予该片极高的评价。近代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及作用怎样?近代以来,我国在大众传播媒介方面有哪些发展呢?本课三目“大众报业的发展”、“广播影视的普及”、“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分别讲述了近现代史上中国报刊业、影视创作、互联网的发展概况及其各自的影响。一、大众报业的发展
1.原因
(1)内因:19世纪,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
(2)外因:西方人办报热潮的推动。
2.外国人办报
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________兴起办报热潮。传教士
3.国人办报
(1)开始: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 ________》,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2)高潮:维新运动期间,影响较大的有《________》《强学报》《时务报》等。昭文新报中外纪闻现代媒介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广泛性和及时性。
二、广播影视的普及
1.广播事业
(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
(2)外国人开办:1923年,英美报商在________创办中国境内最早的广播电台。上海 (3)国人自办:
①1926年,中国人自办第一座广播电台——________广播无线电台。
②1927年,上海出现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
③1928年,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在________开播。
④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哈尔滨南京2.电影事业
(1)趋势: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
(2)产生: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
(3)发展: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发展迅速。
(4)新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事业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后,我国共有近五百部影片在国际国内电影节上获奖。3.电视事业
(1)起步:1958年5月1日,________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2)发展:
①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___________。
②到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③目前已建成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北京中央电视台电视普及的因素有哪些?
①电子信息等技术的提高。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强,电视成为家庭中的普通电器。③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电视节目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适合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人群,容易与观众形成互动。④是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开阔人们视野,对社会影响大。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
1.历程
(1)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___________正式开通。
(2)截至________年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应用
(1)政治生活: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普通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服务。互联网专线2008
(2)经济生活: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________成为其兴起后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形式。
(3)其他:电子邮件、即时通信、博客、论坛、电子报刊等,都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购物 3.评价
(1)性质:是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
(2)积极:
①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
②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________。
(3)消极: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新模式 【史料】
材料一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材料二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农村网民规模增速远远超过城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
【问题】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互联网的积极影响有哪些?【提示】
(1)主要特点: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居世界前列;覆盖人数多;农村增速快。
(2)积极影响:促进了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构筑了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1.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发展原因及影响
(1)原因
①外来影响:受到西方报业发展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扩张的影响。
②国内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大众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③思想宣传:近代资产阶级宣传维新和革命思想,无产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都需要借助报刊。
④时代需求:近代中国社会局势动荡多变,通过各种报刊了解掌握信息成为时代需求。(2)影响
①报刊作为实效性较强的新闻媒介,是人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重要渠道。
②报刊发挥着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实行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③报刊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和政治变革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④报刊为现代的经济发展、教育科研、文化娱乐和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方便。(2015·四川·6)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题目中的新潮社和《新潮》杂志在《新青年》的直接影响下出版,故A项的表述错误;C项中“尚未认同”、D项中“决定”的表述均过于绝对化,故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可知新式青年仍然可以接受传统婚俗,故本题应选B项。2.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1)积极
①促使知识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其不但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创造的社会财富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大的部分;命名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的重视,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作用日益加强,促使了传统产业不断得到更新改造。②工作和生活方式的革命:人们的工作方式不仅突破了空间限制,而且提高了效率,增加了乐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的革命:互联网不仅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
④思维方式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对生产、生活、社会交往的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2)消极影响:不良的网络信息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甚至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误入歧途。不少成年网民也深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难以自拔,造成社会交往障碍,甚至诱发网络犯罪。电影《搜索》已上映3周年,它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不能完全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故③的说法错误。
1.下列报刊哪一个不是维新运动中创办的( )
A.《昭文新报》 B.《中外纪闻》
C.《强学报》 D.《时务报》
【答案】 A
【解析】 《昭文新报》是在1873年创办的。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答案】 B
【解析】 《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体现了报纸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的功能。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不够准确。故选B。3.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下列西方事物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装在中国出现是在鸦片战争前后,电话的出现要早于无线广播和电影,电影在中国出现是在19世纪末,最晚出现的是无线广播,故答案为B。4.国民政府宣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主要是通过( )
A.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
B.上海新新公司开办的广播电台
C.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
D.南京中央广播电台
【答案】 D
【解析】 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这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5.顺口溜是民生诉求的重要反映,往往凸显出重要事件的影响、老百姓的期盼。顺口溜——“百货商店频打折,超市购物有赠品;不如网上淘淘宝,鼠标一点廉价美!”突出反映出“第四媒介” ( )
A.传播信息的功能
B.学习、办公的功能
C.娱乐的功能
D.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第四媒介”指互联网,互联网的逐渐普及,由于其具有传播信息量大,高度互动,双向传授的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