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章节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鲁科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章节测试(含解析)2023-2024学年上学期鲁科版(2019)高一化学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06 12:50: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认识化学科学》章节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1023个分子
B.1molNe中含有约6.02×1024个电子
C.1mol水中含2mol氢和1mol氧
D.摩尔是化学上常用的一个物理量
2.下列行为不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A.实验结束后,将废液倒入指定容器中
B.配制稀硫酸时,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C.大量氯气泄漏时,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应往低处去
D.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不得直接丢弃在废液缸中
3.以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2.4L的H2和CO2混合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总数为NA
B.常温常压下,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得到的电子数为2NA
C.标准状况下,5.6LO2和O3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为0.5NA
D.1 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
4.定量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下列操作规范且能达到定量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B.用图2所示装置测定硫酸溶液的浓度
C.用图3所示装置配制100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硫酸溶液
D.用图4所示装置加热硫酸铜晶体测定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5.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取用金属钠时,所需用品一般有小刀、镊子、滤纸、玻璃片
B.钠用小刀即可切割,说明其质软
C.金属钠可保存在煤油中,也可保存在中
D.钠投入到水中立即熔化成小球,说明其熔点低,且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6.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食品中加入维生素或钙、硒等是为了补充食品中缺乏的营养成分。
B.抗生素能消炎抗菌,经常大量食用对人体有益无害。
C.使用青霉素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用药前一定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
D.服用麻黄碱后可明显增加运动员的兴奋程度,但对其身体有极大的副作用。
7.某同学对Na2O2和CO2反应后所得的固体进行研究,下列实验方案中不能测得固体中Na2CO3的质量分数的是
A.取a g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加热蒸干、灼烧得到b g固体
B.取a g混合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浓硫酸干燥后再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 g
C.取a g混合物与足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到b g固体
D.取a g混合物与足量的水反应,加热,使气体完全逸出,冷却至室温测得气体体积为V L(标准状况)
8.关于和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向装相同质量和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几滴水,有结晶现象的是
B.向装相同质量和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几滴水,有放热现象的是
C.相同条件下,与盐酸反应的速率:
D.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性:
9.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11.2L O2中含有原子数为NA
B.0.5mol CO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C.100mL 0.1mol/L的NaOH水溶液中含有氧原子数为0.01NA
D.将40g NaOH固体配制成1L溶液,所得溶液的浓度恰好是1mol/L
10.某化学教师为“氯气与金属钠反应”设计了如图装置的实验。实验操作:先给钠预热,等钠熔融成小球时,撤火,通入氯气,即可见钠着火燃烧,生成大量白烟。以下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生成的大量白烟是氯化钠晶体
B.此反应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C.玻璃管尾部塞一团浸有NaOH溶液的棉球是用于吸收过量的氯气
D.氯气与金属钠反应属于吸热反应
11.下列关于物质鉴别和除杂的实验方法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
A 鉴别硬水和软水 取样,加入肥皂水,观察是否有大量泡沫
B 鉴别蔗糖和固体 取样,加少量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
C 除去固体中混有的少量 取样,足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D 除去中混有的少量 取样,加少量二氧化锰,充分加热
A.A B.B C.C D.D
12.三氯化硼(BCl3)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实验小组利用干燥的氯气和下列装置(装置可重复使用)制备BCl3并验证反应中有CO生成。
已知:i.实验室制备BCl3的化学方程式为:B2O3+3C+3Cl22BCl3+3CO;
ii.BCl3的熔点为-107.3℃,沸点为12.5℃,遇水水解生成H3BO3和HC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实验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①⑥④②⑦⑤③
B.装置④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
C.装置⑥的作用是冷凝并收集BCl3
D.验证有CO生成的现象是装置⑦中CuO由黑色变成红色,且装置⑤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填空题
13.硼镁泥主要成分是MgO(占40%),还含有Na2B4O7、CaO、Al2O3、Fe2O3、FeO、MnO、SiO2等杂质。以硼镁泥为原料制取MgSO4·7H2O的工艺流程如下
本实验中多次用到抽滤操作,其装置如图,相比普通过滤,抽滤的优点是 。
14.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现在形成的周期表经过了众多化学家的艰辛努力,历经142年。元素周期表体现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中所列的字母分别代表某一化学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元素B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 周期第 族,A、B、C三种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填元素符号)
(2)D简单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用电子式表示D2C的形成过程 。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①B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比C的稳定
②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E的强
③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比E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
④B的简单阴离子比C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强
(4)D单质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淡黄色粉末X(D2O2),X常用作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的供氧剂,可选用合适的化学试剂和下图所示实验装置证明X有提供氧气的作用。
①装置A使用石灰石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O2,装置B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 ;(填化学式)
②装置C中X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D盛放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 。(填化学式)
15.化学研究小组利用加热后的废旧铜丝与100g9.8%的稀硫酸溶液完全反应制备硫酸铜,再对溶液加热、冷却结晶得到硫酸铜晶体,并测定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能制得 克硫酸铜。
(2)取2.5g硫酸铜晶体加热失水,得到不同温度下固体的质量曲线(又叫热重曲线):
①通过计算确定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 。
②通过计算确定b点固体物质的化学式 。
16.已知某“84消毒液”瓶体部分标签如图所示,该“84消毒液”通常稀释100倍(体积之比)后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 mol L 1。
(2)取用任意体积的该盐溶液时,下列物理量中会随所取体积的多少而变化的是 (填字母)。
A.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B.溶液的浓度
C.溶液中NaClO的摩尔质量D.溶液的密度
(3)欲用NaOH固体配制950mL0.1 mol L 1的NaOH溶液,用托盘天平称取 gNaOH固体。
17.钠、氯及其化合物有如下转化关系,请按要求填空:
(1)Na、Na2O、Na2O2、NaOH久置空气中最终都是变为 (填化学式);
(2)Na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Na2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一小块金属钠投入CuCl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有: ,和 .
(5)在点燃的条件下Fe 与Cl2发生反应的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向100 mL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充分反应后,再向所得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的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盐酸体积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原NaOH溶液的浓度为 ;
(2)标准状况下,通入CO2体积是 ;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和物质的量之比为 (溶质成分用化学式表示)。
19.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1)以 NaOH为例,写出化学方程式
碱的主要化学性质 反应实例
i.与酸反应(H2SO4)
ii.与酸性氧化物反应(CO2)
iii.与某些盐反应(CuSO4)
(2)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 ,故碱的化学通性都由OH-体现。
(3)工业上制取NaOH不采用Na2O+H2O=2NaOH原因: 。
(4)过去曾采用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得方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类型为 。
20.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飞船的轨道舱内安装盛有Na2O2颗粒的装置,为宇航员供氧。回答下列问题:
(1)Na2O2的制取。将金属钠加热至熔化,通入一定量已除去CO2的干燥空气,加热并维持温度在180~200℃之间,钠被氧化成Na2O,进而增加空气流量,迅速升温至300~400℃,制得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之比为 。
(2)Na2O2的供氧。过氧化钠能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A.1mol任何物质不一定含有6.02×1023个分子,比如1mol NaCl不含有分子,故A错误;
B.一个Ne含有10个电子,因此1mol Ne中含有约6.02×1024个电子,故B正确;
C.1mol水中含2mol H和1mol O,故C错误;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物质的量是化学上常用的一个物理量,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B。
2.C
【详解】A.实验剩余废液要倒在指定容器中集中回收,不能直接倒在下水管道,且任何药品都不能带出实验室,符合安全要求,故A不选;
B.浓硫酸稀释产生大量的热,浓硫酸密度大于水,稀释时应将浓硫酸沿着烧杯壁缓缓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符合安全要求,故B不选;
C.氯气密度大于空气密度,大量氯气泄漏时,应该迅速离开现场并尽量应往高处去,不符合安全要求,故C选;
D.钠易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做实验剩余的金属钠不得直接丢弃在废液缸中,符合安全要求,故D不选;
故选C。
3.D
【分析】
【详解】A.缺少温度和压强,无法确定22.4L的H2和CO2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无法确定含有的分子总数,错误;
B、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电子,错误;
C.标准状况下,5.6LO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5NA,5.6LO3的物质的量为0.25mol,含有的氧原子数目为0.75NA,故5.6L二者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原子数介于0.5NA和0.75NA之间,错误;
D.1 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2NA,正确。
4.A
【详解】A.用图1所示装置可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故A正确;
B.利用中和滴定测定稀硫酸的浓度,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滴定,不能将碳酸钠固体放在锥形瓶中,用稀硫酸滴定碳酸钠,故B错误;
C.浓硫酸应该在烧杯中稀释并冷却后在转移至容量瓶中,故C错误;
D.加热固体应在坩埚中进行,不能用蒸发皿,故D错误。
故选A。
5.C
【详解】A.取用钠时,用镊子从煤油中取出钠,用滤纸吸干钠表面的煤油,再用小刀在玻璃片上切割,A正确;
B.可用小刀切割,说明钠质地较软,B正确;
C.金属钠的密度小于四氯化碳,不可保存在中,C错误;
D.钠投入到水中立即熔化成小球,说明钠与水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钠熔化,则钠熔点低,D正确。
故选C。
【点睛】不能用密度比钠大的有机物保存金属钠,因为金属钠会浮在有机物表面,起不到隔绝空气的作用。
6.B
【详解】A. 维生素或钙、硒维生素或钙、硒是以增强和补充食品的营养为目的而使用的添加剂,属于营养强化剂,故A正确;
B. 药物都有副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故B错误;
C. 使用青霉素可能产生过敏反应,用药前一定要进行皮肤敏感试验,故C正确;
D. 服用麻黄碱后可明显增加运动员的兴奋程度,但对其身体有极大的副作用,故D正确;
答案选B。
7.A
【详解】A.反应后所得固体无论是Na2CO3还是Na2O2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不能计算出Na2CO3的质量,A符合题意;
B.增重的是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可以计算出Na2CO3的质量,根据总质量计算出其质量分数,B与题意不符;
C.沉淀是碳酸钡,由此计算出Na2CO3的质量,C与题意不符;
D.气体为氧气,根据标况下体积计算未反应完的Na2O2固体,从而计算出Na2CO3的质量,D与题意不符;
答案为A。
8.C
【详解】A.向装相同质量和二支试管中分别加几滴水,碳酸钠会和水生成碳酸钠晶体,有结晶现象的是,A错误;
B.碳酸钠溶于水放热、碳酸氢钠溶于水吸热,B错误;
C.相同条件下,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速率更快,C正确;
D.相同条件下,在水中的溶解性碳酸钠大于碳酸氢钠,D错误;
故选C。
9.C
【详解】A.标准状况下,==0.5mol,氧气的原子数为NA,A正确;
B.0.5mol CO气体中含有的分子数为N=nNA=0.5NA,B正确;
C.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水也含有氧元素,故100mL 0.1mol/L的NaOH水溶液中含有氧原子数大于0.01NA,C错误;
D.= 1mol/L,D正确;
故选C。

10.D
【详解】A.钠与氯气反应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钠,A叙述正确;
B.此反应为钠在氯气中燃烧,可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B叙述正确;
C.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氯气,防止氯气污染环境,C叙述正确;
D.氯气与金属钠反应发光、发热,属于放热反应,D叙述错误;
答案为D。
11.D
【详解】A.加入肥皂水振荡,观察是否有大量泡沫,硬水泡沫少,软水泡沫多,可以鉴别,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少量水溶解,测量溶液温度,蔗糖温度变化不明显,NH4NO3固体溶于水吸热,可以鉴别,故B不符合题意;
C.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蒸发结晶过程中HCl挥发除去、可得到固体氯化钠,可以除杂,故C不符合题意;
D. 受热分解产生和氧气,但加入的少量二氧化锰为新杂质,应该进一步处理,故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12.A
【分析】用Cl2与B2O3、C反应生成BCl3和CO,三氯化硼的熔点为 107.3℃,沸点为12.5℃,所以收集三氯化硼要用冰水冷凝;检验CO之前,为防止未反应的Cl2、可能存在的CO2对CO的检验造成干扰,要先将气体通入NaOH溶液中;为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蒸气进入BCl3收集装置而使BCl3水解,在通入NaOH溶液之前需先通过干燥装置;气体通过NaOH溶液后又带上水蒸气,再次干燥后将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再将生成的气体通过澄清石灰水;若灼热的氧化铜变红且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证明原反应中有一氧化碳生成;未反应的CO有毒,不能排放到空气中,要用排水法收集后进行处理,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A.由分析可知,实验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①⑥②④②⑦⑤③,A错误;
B.气体通入装置④后,未反应的Cl2被NaOH溶液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Cl-+ClO-+H2O,B正确;
C.结合分析可知,装置⑥作用是冷凝并收集BCl3,C正确;
D.若原反应有CO生成,⑦中CuO将由黑色变成红色,装置⑤中澄清石灰水将变浑浊,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凡是涉及遇水水解、潮解、反应的物质,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在合适的位置加干燥装置,比如加干燥装置隔绝空气中的水蒸气、通入水溶液之前加干燥装置。
13.加快过滤速度、得到较干燥的沉淀
【详解】本实验中多次用到抽滤操作,根据装置图分析,抽滤属于减压过滤方法,采用减压过滤装置,可以加快过滤的速度,得到的沉淀较干燥,故答案为:过滤速度快,得到的沉淀较干燥。
14. 二 VA N> O> H ②③④ HCl 2Na2O2 + 2CO2 =2Na2CO3 + O2 CO2
【分析】根据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A为H、B为N、C为O、D为Na、E为Mg。
(4)D为Na元素,Na单质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淡黄色粉末Na2O2;实验的目的是证明X有提供氧气的作用,人呼出的气体中主要含有二氧化碳,则该实验中需要验证二氧化碳与Na2O2反应可以生成氧气,则装置A中可以利用石灰水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O2,之后利用装置B中利用饱和碳酸氢钠除去HCl气体,装置C中盛放Na2O2,进行CO2与Na2O2的反应,装置D中盛放NaOH吸收未反应的CO2,装置E中利用排水法收集产生的氧气。
【详解】(1)元素B为N元素,位于第二周期第VA族;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A、B、C三种元素原子半径从大到小的顺序为N> O> H;
(2)D为Na元素,Na+的结构示意图为;D2C为Na2O,其形成过程为;
(3)①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至右非金属性增强,所以非金属性O>N,则B的简单气态氢化物不如C的稳定,故①错误;
②同周期主族元素自左至右金属性减弱,所以金属性Na>Mg,则D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比E的强,故②正确;
③金属性Na>Mg,则D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比E元素的单质与水反应更剧烈,故③正确;
④非金属性O>N,氧化性O2>N2,则还原性N3->O2-,即B的简单阴离子比C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强,故④正确;
综上所述答案为②③④;
(4)①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所以生成的CO2气体中含有HCl,装置B中饱和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HCl气体;
②装置C中过氧化钠与CO2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Na2O2 + 2CO2 =2Na2CO3 + O2;装置D中盛放NaOH吸收未反应的CO2。
15.(1)16g
(2) CuSO4·5H2O CuSO4·H2O
【详解】(1)设100g 9.8%的稀硫酸与氧化铜完全反应制得硫酸铜的质量为x。
解得x=16g。
(2)①硫酸铜晶体受热到102℃时开始脱水分解,到258℃时完全失去水得到无水的硫酸铜。结晶水的质量:2.5g-1.6g = 0.9g,5:1 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5H2O。
②加热在113~258℃时失去部分水,其质量为2.5g-1.78g=0.72g。假设:此时的化学式为CuSO4·(5-n)H2O,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知:
解得n=4 ,故113~258℃时固体b的化学式为CuSO4·H2O。
16. 4 A
4.0
【分析】(1)按照进行计算。
(2)溶液取出的体积变化,但溶液的浓度、密度,溶质的摩尔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溶质的物质的量发生改变。
(3)要按照实际配制1000mL溶液的体积进行计算物质的量,再计算NaOH固体质量。
【详解】(1)该“84消毒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故答案为:4。
(2)A.取出的溶液体积变化,根据,则溶液中NaClO的物质的量改变,故A符合题意;B.溶液的浓度不会因取出溶液的体积的多少而改变,故B不符合题意;C.溶液中NaClO的摩尔质量是固定值,故C不符合题意;D.溶液的密度不会因取出溶液的体积的多少而改变,故D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答案为:A。
(3)欲用NaOH固体配制950mL0.1 mol L 1的NaOH溶液,必须选用1000mL容量瓶,则NaOH物质的量为,用托盘天平称取NaOH固体质量为;故答案为:4.0。
【点睛】计算称量的NaOH固体质量时要注意配制950mL溶液是按照溶液体积为1000mL进行计算,不能按照950mL计算。
17. Na2CO3 2Na+O2Na2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H2O=2NaOH+H2↑ 2NaOH+CuCl2=2NaCl+Cu(OH)2↓ 产生大量棕褐色的烟 2Fe +3Cl2 2 FeCl3。
【详解】(1)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空气中的转化过程:Na→Na2O→NaOH→Na2CO3 10H2O→Na2CO3,Na2O→NaOH→Na2CO3 10H2O→Na2CO3,Na2O2→NaOH→Na2CO3 10H2O→Na2CO3,NaOH→Na2CO3 10H2O→Na2CO3,所以久置空气中最终都是变为Na2CO3;故答案为Na2CO3;
(2)Na在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生成过氧化钠,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2Na2O2;故答案为2Na+O2Na2O2;
(3)Na2O2与H2O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故答案为2Na2O2+2H2O=4NaOH+O2↑;
(4)Na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其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CuCl2=2NaCl+Cu(OH)2↓;故答案为2Na+2H2O=2NaOH+H2↑;2NaOH+CuCl2=2NaCl+Cu(OH)2↓。
(5)在点燃的条件下Fe 与Cl2反应会产生大量棕褐色的烟,方程式为:2Fe +3Cl2 2 FeCl3,故答案为产生大量棕褐色的烟;2Fe +3Cl2 2 FeCl3。
18.(1)0.2 mol/L
(2)0.336 L
(3)n(Na2CO3):n(NaHCO3)=1:2
【分析】过程中发生的反应:2NaOH+CO2=Na2CO3+H2O、NaOH+CO2=NaHCO3、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由图可知0~25mL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而25mL~100mL是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当100mL时是单一溶质NaCl,根据组成,则n(HCl)=n(NaCl)=n(NaOH)。
【详解】(1)根据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结合图像可知0~25mL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而25mL~100mL是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当100mL时是单一溶质NaCl,则根据原子守恒可知n(HCl)=n(NaCl)=n(NaOH)=0.02mol,所以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2mol/L;
(2)25mL~100mL是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消耗盐酸的物质的量是0.075L×0.2mol/L=0.015mol,则根据方程式方程式NaHCO3+HCl=NaCl+CO2↑+H2O可知生成二氧化碳是0.015mol,在标况下的体积为0.015mol×22.4L/mol=0.336L;
(3)根据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结合图像可知0~25mL是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而25mL~100mL是盐酸与碳酸氢钠反应,即通入CO2后所得溶液的溶质成分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根据图像中消耗盐酸的体积可知二者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5:(100-25-25)=1:2,所以n(Na2CO3):n(NaHCO3)=1:2。
19.(1) 2NaOH+H2SO4=Na2SO4+2H2O 2NaOH+CO2=Na2CO3+H2O/NaOH+CO2=NaHCO3 2NaOH+CuSO4=Na2SO4+Cu(OH)2↓
(2)OH-
(3)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
(4) Ca(OH)2+Na2CO3=2NaOH +CaCO3↓ 复分解反应
【详解】(1)氢氧化钠是一元强碱,与硫酸反应的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和水或生成碳酸氢钠,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或NaOH+CO2=NaHCO3;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方程式为2NaOH+CuSO4=Na2SO4+Cu(OH)2↓。
(2)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故碱的化学通性都由OH-体现。
(3)工业生产中制取某种物质,除了要考虑反应进行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原料的来源、成本的高低、设备的要求等。Na2O作为原料,来源少,成本高,不用来制取NaOH;
(4)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方程式为Ca(OH)2+Na2CO3=2NaOH +CaCO3↓,属于复分解反应。
20.(1)2:1
(2)
【详解】(1)过氧化钠是由钠离子和过氧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中阳离子与阴离子的个数之比为2:1;
(2)过氧化钠能与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