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3.11《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题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单元 第三单元 学科 历史 年级 纲要上
课标要求 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宋朝开始种植棉花,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 2.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经济重心的南移,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 3.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的发展,为城市人口增加提供了基础,进一步推动了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 4.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变化。 5.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宋元时期纸币的发行和使用,在世界商业史上大幅度领先。
重点 城市商业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
难点 社会的变化。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本,学案 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假如穿越到宋朝》 思考;宋朝经济为何如此繁荣 吸引学生注意
讲授新课 展示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展示一框题的相关概念: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榷场: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展示租佃关系的发展历程2.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特征 (1)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展示概括宋代经济繁荣的表现 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进一步分析商业革命的表现。 城市、金融、海外贸易 分析宋代社会转型宋代社会转型的启动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缺乏近代宪政秩序和法制框架的支撑,才是宋代原始工业化进程中辍及转型中断的根本原因。近代化诸因素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来孕育和容纳,而且要有一个宪政秩序加以支撑和呵护 总结宋代社会变化 学生快速浏览 做好相关知识储备,读 阅读相关课本材料,独立思考 过程繁琐,小组讨论 进行听讲,让学生复述夏朝的论证 讲解结束后学生负责背诵巩固。 思考,讨论 讨论 明确这堂课的任务 知识储备 通过实物史料的出土进一步论证相关结论,提高核心素养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常考题型,史料价值题 重点知识,重点巩固 了解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梳理时间脉络
板书设计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课后作业 同步练习册
课后反思 亮点:本课亮点在于引导学生进行史料实证的初步尝试,强化对史实的认知,启迪思维,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课堂教学内容问题化,使学生在迫切解决问题的要求下去求知,这是本课设计的出发点。 不足:本课不足之处在于,因为时间关系,对商周时期的历史信息没有深入挖掘,不能更好地让学生体会早期国家的特征。 教学建议:上课时需要根据新课标确立重点,做到以点带面,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层次清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还原历史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研读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同步分层练习
【基础篇】
选择题
1.
表1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2.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3.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4.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5.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 )
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
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 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7.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8.宋代曾规定:“市舶司监官及知州、通判等,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据此可知当时( )
A.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B.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
C.朝廷决定市的设立废止 D.政府规范管理海外贸易
9.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10.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条线之类”。材料反映了北宋( )
A.已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 B.商业活动脱离了官吏监管
C.“草市”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D.商人地位远比一般平民优越
11.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② 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③ “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④ 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①②④③ B.①④②③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12.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13.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
14.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关于宋代历史,海内外学者著述颇丰,叙述各有侧重,如《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 《宋史:文治昌盛与武功弱势》等,这些书名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特征的理解。
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16.(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西晋末年开始,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至于(南朝刘宋)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盖东西之极盛也。”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三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和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明清时期,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工商业市镇密集;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等行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エ场。
——摘编自宁欣主编《中国古代史(下)》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宋至明清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6分)
测试试题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C C A C B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答案 B D A A
1.【答案】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
2.【答案】B【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推知,北朝时,南茶已在北方出现,而不是唐代才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仅是喝茶习俗在北方的影响,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由“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可以看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在上升,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及北方城市中有很多南方的饮食习俗,无法体现经济水平的高低,更无法作出南北方的比较,故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
5.【答案】A【解析】材料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种植,大、小麦在南方的推广种植都增加了粮食的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故选A项;曹魏时已经改进翻车,且材料与灌溉工具的改进无关,排除B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均衡发展,排除C项;粮食作物的推广种植影响民众饮食结构,但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两宋城市坊市制度瓦解,“更为开放”,突破了空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经营,故选B项;A项只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排除A 项;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原有“市”的管理没有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须要突破原有限制,排除D项。
8.【答案】D【解析】据材料“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如违,当重置之法”可知,宋代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有利于保护蕃商的正当商业利益,并制定了法律规范海外贸易,故选D项;“明码标价”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不符,排除A项;“今后不得收买蕃商杂货及违禁物色”与海外商业运输发展迅速无关,排除B项;材料是禁止官员私自向蕃商购买蕃货,与市的设立废止无关,排除C项。
9.【答案】C【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答案】A【解析】材料“汴京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说明北宋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故选A项;“脱离了”说法错误,宋代商业活动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且材料不涉及,排除B项;“草市”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是提及汴京相国寺的庙会盛况,不涉及商人地位如何,排除D项。
11.【答案】B【解析】该题可通过关键信息进行判断。根据“微子受封”可知,①为周代;根据“政事堂、越窑、夜市”可知,②为唐代;根据“木活字”、“赵体”可知,③为元代;根据“象郡、直道、灵渠、小篆”可知,④为秦代,选择B项符合题意。
12.【答案】D【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赵匡胤建立宋朝,国姓“赵”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这说明《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就要存在不同地域的比较,而宋初《百家姓》只是一个时间的界定,“唐末五代……《敦煌百家姓》”既有时间的界定、又有空间的界定,两者无法进行空间上的对比,排除A项;崇文抑武政策指重视文官及文教事业,倾向于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流动日渐加快,“固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
13.【答案】A【解析】根据“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知井研县制盐业规模较大,并且井主所雇工匠具有选择权,可看出井研县制盐业不是官营手工业,而是民营手工业,故A项正确;材料所反映的工匠仅是少部分手工业者,而且材料只是提及工匠对工作有自主权,无法体现社会地位高,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以“佣身赁力”为生的仅是少数井研县制盐业工匠,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并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井研县制盐业的发展不能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体太过于绝对化了,故D项错误。
14.【答案】A【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
答案略
【解析】
题目要求“就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可见本题主要是分析某一历史时期在一个或者多个方面的时代特征,如秦朝政治上的时代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代思想上的时代特征是儒学成为正统,宋代经济上的时代特征是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明清经济上的时代特征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落后世界潮流。因此在拟定书名时,从各个朝代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时代特征入手,结合二轮通史的知识,列举出相关史实,进行分析论证,言之有理即可。
16.【答案】
(1)说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10分)
(2)例: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2分)
理由: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现象,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结合材料的图10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图片,可以从城市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的“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以及“衣冠更易”可以得出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第二小问联系,再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功利,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造成冲击,因而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举例,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作答即可,即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遭遇的冲击以及在唐朝出现的三教合流作答即可。
17.【答案】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统治者重视;南方相对稳定;人民辛勤劳作等。
(2)南方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南多北少的格局定型;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成为最重要的粮仓等。
(3)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南方成为政府财赋的主要来源地;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促进南方文化发展等。
【解析】略(共23张PPT)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与元朝的统一
⑨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⑩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程标准:认识辽宋夏金元时期在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01
目录
02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03
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概念补充: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起源很早,东晋时建康(南京)城外就有草市,大都位于水陆交通要道或津渡及驿站所在地。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
榷场: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 方能交易。
【重点突破一】农业领域新变化:宋朝的不抑兼并与租佃经济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01
02
03
04
赋税制度的变革
兵变起家的历史
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许诺“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对将领如此,对旧王朝的既得利益者和文官群体亦如此。
宋代统治阶层的人曾说过:“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
唐代两税法使得国家征税对象由人丁向资产(田地为主)转变,宋代沿袭,基本精神是只要国家租赋增收,即可不限制地主广置田产。
与大多数经历农民起义而建立的王朝不同,宋代通过兵变起家,既没有经历朝代建立初的重新分配,亦对农民起义的力量缺少切身体会。
居庙堂者的心思
笼络人心的需要
兼并合法化
租佃普遍化
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过程
(1)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
(2)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
(3)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租为主。
(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租佃经济
3.特征
(1)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
(2)租佃制下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
(3)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
3.特征
(4)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用权和使用权分离。
4.影响: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租佃农民通过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宋代某些地区的租佃制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土地所有者和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大十地所有者将土地整体出租给包佃主,再由包佃主分散转租给租佃户,从而表现出十地所有权,占佃权和使用权的分离。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 )
A.限制了土地兼并
B.推动了生产发展
C.改变了地租形态
D.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
二地主或者包佃主的出现,使土地与劳动力更加有效结合避免过多荒地的出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B
二地主或包佃主的出现有利于土地所有权的欺隐,不能限制土地兼并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农村市场相对繁荣)
草 市
在宋代两浙地区,农村市场快速发育和成长,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市场活动之中。在两浙地区,到北宋中期,镇作为农村经济中心地位的意义已基本确立。南宋时期,不少镇的市场发展水平不仅赶上,甚至超过了所在县城。
—陈国灿:《宋代两浙路的市镇与农村市场》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宋代经济繁荣的具体表现
01
目录
02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03
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社会的变化
外卖
茶坊
美容店
酒楼
修车店
饮料店
【重点突破二】商业领域的新变化:宋代的商业革命与社会转型
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宋代商业革命具体表现:
城市商业
金融
海外贸易
坊市制的瓦解与街市制的确立;
草市、夜市、晓市的出现;
娱乐场所(瓦舍等)发达;
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大量出现
海外贸易规模、范围、优势等的扩大;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纸币(交子、会子等)和信用票据(便钱、交钞等)的出现与大量使用
宋代战乱频繁,且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商品经济为何还如此发达?
提示:从政治、经济重心等角度思考,并适当联系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崛起阶段的某些特征。
1、政局相对稳定;
2、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3、经济重心南移基本完成;传统科技发达;
4、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边境贸易中占优势
近代化的启动与展开离不开国家力量的支持等
宋代的商业革命与社会转型的启动
与民争利——与民分利;经营者——管理者
社会阶层横、纵向广泛、持续的流动性;
贵族社会——平民社会
功利化、世俗化;
冲击传统伦理道德
经济政策与国家职能
社会阶层 结构
社会风气
宋代的商业革命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②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商业处于从属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
③文化上: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科技的创新等。
社会转型的表现
商业化、城市化、工业化、流动化、平民化、功利化、民主化、法治化
宋代社会转型的启动不是断裂式的突变,而是内在于文明积累的突破。缺乏近代宪政秩序和法制框架的支撑,才是宋代原始工业化进程中辍及转型中断的根本原因。近代化诸因素的成长不仅需要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来孕育和容纳,而且要有一个宪政秩序加以支撑和呵护
商业革命
推动
社会转型的启动
1.宋代社会的革命性变化与宋之前中国历史的关系如何?
唐代的“飞钱”孕育出宋代发达的商业信用,瓦解于宋代的坊市制在中晚唐已经出现松动,宋朝管理海外贸易的市舶司也是继承自唐朝。
——吴钩:《宋代中国已迈入了近代的门槛》
文明长期累积、演进(延续性)
驳斥
中国历史“停滞论”
2.宋代启动的社会转型发展艰难的原因是什么?
转型艰难(战争;制度性缺陷)
华夏文明“优越论”
反省
平等、包容
尊重、借鉴
3.能否就以上结论对中国历史“停滞论”和华夏文明“优越论”进行恰当评价?并简要说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中、西方不同文明?
【重点突破三】经济重心南移
魏晋南北朝
(开发江南)
奠定基础
唐朝中后期
(南方逐渐超越北方)
开始南移
南宋
(南移完成)
一、过程
政策:统治者的重视与政策支持
人口:北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社会: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二、原因
地理:气温降低,南方更适宜生产开发
元
(南北差距继续扩大)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江浙地区
经济:农作物品种交流和对外贸易发展
三、表现:
北宋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明显;
户口分布南多北少;
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苏湖熟,天下足)
01
目录
02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03
商业的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
社会的变化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宋】汪洙:《神童诗》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西晋】左思:《咏史》
魏晋南北朝
北 宋
“缙绅(有官职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王定保:《唐摭言》
唐 朝
1、门第观念淡化,平民社会的到来:
隋唐时期 宋代 变化的原因
门第观念仍流行 门第观念淡化 ①士族阶层的衰弱
②科举制的完善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
取士不问家世 婚姻不问阀阅
2、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人身自由的增加:
“不抑兼并”,对土地买卖、典当不加干预——依法办理手续,缴纳交易税;
“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普遍现象;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更自由,日常生活标准限制松弛;
宋代社会的变化
平民化
自由化
宽松化
3、国家对社会控制松懈:
辽(契丹)、西夏(党项)和女真(金)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的共同点……它们都经历了原始社会阶段,并从父家长制阶段进入奴隶制,后又演进到封建制。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部落贵族制走向瓦解,同时也冲击了社会等级观念。
契丹、西夏居住在高寒地区,草原与沙漠相间;开发中, 在许多生产部门都有自己的创造性的活动,其中契丹人尤以畜牧业为最……这些民族对纺织、制瓷、建筑也有了极为可观的成就……
宋辽夏虽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中原和边疆的经济联系却不容忽视……在非战争的和平年代里,相互往还则十分频繁,通过各种渠道展开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契丹、党项带来了“牛与驼羊”等产品,但自中原地区流入边疆地区的产品,诸如丝绸、茶、瓷器等生活用品,以及有关生产、医药方面的知识,对于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都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漆侠、乔幼梅 《论辽夏金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学习任务:对比两宋,从农业、手工业、商业、社会生活等角度概括辽、西夏、金政权的发展概况
社会中的部落贵族制走向瓦解,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社会生活新变化
农业
手工业
新变化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边疆地区进一步开发
商业
新变化
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密切,实现不同程度发展
检测
1.从苏轼《石炭》诗“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等中,我们能得出的结论是( )
A.木柴仍然是主要燃料 B.铸铁成为主要手工业部门
C.城市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D.已经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
D
解析:由“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等可知用煤冶铁提高了铁的质量,故选D项
2.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A
课后作业
完成同步分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