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案例,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说明该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结合案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认识生态脆弱区的含义,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主要环境问题、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情境] 阅读教材图文内容。 任务1:圈画出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说明两者有何关系? 参考答案:土地退化是生态脆弱区的主要生态问题。 任务2:查阅资料,了解你家乡有没有土地退化现象,如果有,主要表现在哪个(些)方面? 参考答案:略。 任务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土地退化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原因:①自然原因: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多大风;②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任务4: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树立生态脆弱区要以保护、恢复自然环境为第一要务的观念;②综合运用生物、工程、经济、社会等措施解决问题、实现人地和谐发展。 任务5: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参考答案: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构筑防护林体系;以地养地,自然恢复;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2.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加剧土地退化,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水资源 利用不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5)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7)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四个地区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于夏季;且都有山地或丘陵的分布,具备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故选B。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D 【解析】B地区地处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交界处,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河流多为内流河,故选D。 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3~4题。 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答案】B 【解析】甲地主要表现为过度农垦造成的环境问题,解决措施应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4.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在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现在位置 D.北方 【答案】B 【解析】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带位于现在的东南方向,由于过度农垦造成过渡带向西北方向移动。
目标二:结合案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情境1] 阅读教材P.27活动材料。 任务1:根据图2.14和材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参考答案: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任务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参考答案: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 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任务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参考答案: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情境2]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高寒多风少雨,每年积雪长达7个月,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历史时期的滥垦乱伐和过渡樵采,使该地森林几乎荡然无存,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风沙肆虐之地。1962年,国家在此建立塞罕坝林场,经过三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从一棵树到115万亩人工林,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绿色奇迹”。如今,塞罕坝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花开遍野,美不胜收!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任务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参考答案:塞罕坝是我国暖温带向中温带、半湿润向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向大陆性气候区的过渡地带。 任务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参考答案:海拔较高,气温较低,热量不足;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较大,气候条件较差;长期植被破坏,沙漠化加剧;土壤较贫瘠,含水量较低;地处山地向高原的过渡地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任务3:塞罕坝林场50多年艰苦造绿的案例,给予我们哪些启迪?谈一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参考答案:经济发展不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绝不能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绝不能一味索取资源。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即可)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2题。 1.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 【答案】C 【解析】黄土高原由于自然原因(夏季多暴雨,土质疏松)和人为原因(植被破坏等),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区 B.它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区 C.它处于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D.它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地区 【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即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从沿海向内陆过渡、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够稳定,表现为地质地震灾害、水旱灾害和气象灾害,以及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和严重。而人类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如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都会引起自然环境的强烈反应,使得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大。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读图完成3~4题。 3.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答案】B 【解析】采用麦草方格沙障可以增加地面粗糙度,从而降低风速、减小风力,减轻沙丘风沙侵害。 4.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 D.地面沉降 【答案】A 【解析】该处绿洲附近引水灌溉发展种植业,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出现盐碱化。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第2课时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整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1.结合案例,了解生态脆弱区的含义,说明该区的环境问题及其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2.结合案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的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学习任务
目标一:阅读教材,认识生态脆弱区的含义,了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主要环境问题、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情境] 阅读教材图文内容。 任务1:圈画出生态脆弱区和土地退化的概念,说明两者有何关系? 任务2:查阅资料,了解你家乡有没有土地退化现象,如果有,主要表现在哪个(些)方面? 任务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主要环境和发展问题是什么?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4: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原则是什么? 任务5: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 (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 (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 2.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原因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 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 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 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其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另外,人类对水资源利用不当,也会加剧土地退化,比如在绿洲地区,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等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生态恶化和次生盐渍化。 判断不同地区土地退化人为因素的技巧 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退化发生、发展的主要人为因素有所不同: 人为因素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能源缺乏地区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到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的进程过度开垦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水资源 利用不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古城遗址上游用水过多,下游因缺水而使绿洲退化、沙化
3.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在西部地区,不同的区域合理用水的措施不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4)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5)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6)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7)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A,C,D,E四个生态脆弱区共同存在的生态问题为( ) A.森林破坏 B.水土流失 C.草场退化 D.生物多样性锐减 2.B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包括( ) ①深居内陆,气候干旱 ②地处第二、三级阶梯交界处 ③土地贫瘠,植被稀少 ④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3~4题。 3.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 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 4.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的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在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现在位置 D.北方
目标二:结合案例,分析生态脆弱区环境问题的原因及综合治理措施。 [情境1] 阅读教材P.27活动材料。 任务1:根据图2.14和材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出现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任务2: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游牧业向商品性定居牧业转变,根据图2.15分析这一转变对草场带来的影响。 任务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急剧增加,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地区以南的旱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用地之争加剧。人口过快增长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请解释图2.16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情境2]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这里高寒多风少雨,每年积雪长达7个月,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历史时期的滥垦乱伐和过渡樵采,使该地森林几乎荡然无存,成为“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风沙肆虐之地。1962年,国家在此建立塞罕坝林场,经过三代人艰苦不懈的努力,从一棵树到115万亩人工林,造就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绿色奇迹”。如今,塞罕坝成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这里水草丰美,森林茂密,花开遍野,美不胜收!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在京津冀区域中的位置。 任务1:从气候过渡性方面描述塞罕坝地理位置特征。 任务2:指出塞罕坝人工育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任务3:塞罕坝林场50多年艰苦造绿的案例,给予我们哪些启迪?谈一谈你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 黄土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之一,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黄土分布区。这里虽有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的劣势。根据所学内容,回答1~2题。 1.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酸雨 C.水土流失 D.气候变暖 2.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它处于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地区 B.它处于从湿润区向干旱区过渡区 C.它处于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 D.它处于从森林向荒漠过渡地区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 km,全线有140 km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读图完成3~4题。 3.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4.图中绿洲在发展种植业的过程中,最有可能出现的农业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酸化 D.地面沉降
【学习总结】 回顾本课时及教材内容,用思维导图或知识树等形式建立本课时知识结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