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达标检测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印欧人入侵前,虽然西亚、南亚、南欧已经出现了古代文明,但这些文明中心只是零星地散布在个别地区。印欧人入侵后,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由此可知,印欧人的迁徙( )
A.促进了众多新的文明出现 B.引发了沿途民族的大转移
C.加速了被征服地社会发展 D.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
2.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经历了200年左右的向海外移民时期。海外移民通常是由某一城邦发起的,它提供船只和海外移民所需的各项生产资料,被称为“母邦”;母邦把部分公民迁移到海外某地另立家园,新家园被称为“子邦”。母邦可从子邦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手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的商品与子邦相互交换。由此可知,希腊的海外移民运动( )
A.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剧了城邦间的社会矛盾
C.开启对外殖民历史先河 D.促进了古代希腊人的形成
3.公元前13—前7世纪,雅利安人在征服整个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由此可知,雅利安人的迁徙( )
A.造成了古印度文明的中断 B.加剧了农牧世界的冲突
C.将印度卷入“希腊化时代” D.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
4.东汉以后,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相继内迁中原地区,逐渐建立起许多政权,即“十六国”。唐代所修的《晋书》记载,匈奴、鲜卑、氐、羌均为黄帝后裔。对此最准确的解读是( )
A.民族交融推动文化认同 B.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C.战乱频仍导致国家分裂 D.黄帝是各民族共同祖先
5.“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6.从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古代亚欧大陆的整个农耕世界,都经历了由北方来的以战车为武装的部族的入侵。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游牧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B.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流
C.农耕文明发展严重停滞 D.不同文明区域发展模式迥异
7.下表是1650-1750年欧洲、美洲、非洲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的变化。据此推知( )
年份 欧洲 美洲 非洲
1650年 18.3% 2.4% 18.3%
1750年 19.2% 1.6% 13.1%
A.欧美国家政府鼓励移民 B.奴隶贸易的发展和泛滥
C.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加快 D.高产作物的引进和种植
8.南美洲有多种类型的混血人种,如卡博克洛人(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穆拉托人(白人与黑人混血)等。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与新航路开辟后西葡殖民政府的鼓励有关。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削弱了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力 B.改变了南美洲社会的族群结构
C.反映了白人文化侵略大大加深 D.推动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
9.在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上,至今屹立一碑,碑文对16世纪初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的历史作如下评价:“这不是任何人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混血民族痛苦的诞生。这就是今天的墨西哥。”这主要说明( )
A.人口流动推动文明交融 B.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
C.自由移民促进美洲发展 D.人口迁移导致“人口置换”
10.1820年,为吸引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流向澳大利亚,英国政府根据自由移民所带来的资金和劳动力数量,向他们免费授予或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大量澳大利亚的土地。英国的措施( )
A.推动了英国的圈地运动 B.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化
C.加剧了英国的经济危机 D.解决了英国工人就业问题
11.19世纪后期,英国招募的华工主要在澳大利亚、南非、东南亚等地采矿,美国也大量引进华工修筑铁路或在种植园从事繁重的劳动。这些华工( )
A.对当地的开发作出重要贡献 B.推动了当地人口结构的改变
C.成为当地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D.为清政府赚取了大量的外汇
12.英语中的“移民”一词最早出现在1787年,当时专指从欧洲迁移到美洲的人,在此之前,这些人被称为“殖民者”,后来移民变成一种持久的全球性的现象,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B.重商主义的推行
C.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 D.国际组织的推动
13.阅读下面的《欧洲移民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目的地 时间范围 人数
美国 1821—1932年 3 420万
俄国的亚洲地区 1800—1939年 1 200万
阿根廷 1856—1932年 640万
加拿大 1821—1932年 520万
A.移民潮加速了欧洲文明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
B.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欧洲向外移民的主要原因
C.大量移民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交通工具的进步
D.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
14.20世纪以后,世界难民问题日益突出。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难民的数量依然呈现增加态势,其主要原因是( )
A.救助速度满足不了难民的需要 B.面对目前现状联合国无能为力
C.地区性的非和平因素难以终止 D.国际社会缺乏必要的联合机制
15.美国1952年的移民法在加强政治安全甄别的同时,还规定:凡申请就业的移民和临时劳工,都须申明入境后从事的职业。若其就业会引起美国劳工的失业,或对其工资和工作条件产生消极影响,则不得入境。这( )
A.扩大了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
B.是美国建设福利国家的一种努力
C.体现了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针对性
D.有利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16.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1650—1900年的世界人口数量变化表:
(单位:百万)
年份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
1650年 100 1 12 2 100 330 545
1750年 150 2 16 2 106 515 791
1850年 263 26 38 2 111 822 1 262
1900年 396 82 74 6 133 959 1 650
材料二 1650—1900年的世界人口占比变化表:
年份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拉丁 美洲 大洋洲 非洲 亚洲 总计
1650年 18.3% 0.2% 2.2% 0.4% 18.3% 60.6% 100%
1750年 19.0% 0.3% 2.0% 0.3% 13.4% 65.0% 100%
1850年 20.8% 2.1% 3.0% 0.2% 8.8% 65.1% 100%
1900年 24.0% 5.0% 4.5% 0.3% 8.1% 58.1% 100%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亚洲、非洲人口变化的特点及其原因。(12分)
(2)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世界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8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1939年德国军队侵占波兰后,纳粹德国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建立“德国人移民区”的殖民历史进程。但到1944年10月,最后一批移居到东部地区的25万德国人尚未建立好家园,便在苏联红军面前成为回迁的难民……在安置难民的过程中,德国的农村地区比那些遭到盟军飞机轰炸的城市工业区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战后的德国分裂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德国之间的难民的流动依然继续,东德人持续不断地通过柏林逃向西德,苏联因此在1961年修建了柏林墙……被战争破坏和被分裂的德国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难民安置,盟国占领当局又寻求海外迁移与安置。1948年以后,德国的外迁难民受到接纳国家的欢迎。从1946年到1961年,总共有77.97万德国人迁居海外,大量高素质的熟练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移民到了其他西方国家。
——摘编自宋全成《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材料二 仅是1933年这场知识难民潮就为美国送来了以爱因斯坦为代表的7名诺贝尔奖的得主和8个即将要拿到诺贝尔奖的人,德国1933年以前的获奖者在世的只剩下7个人。由于有以德国科学家为代表的这批欧洲新生科学家的加盟,美国远远地超过了德国,拥有的获奖者达到了25人,成为世界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得主最多的国家。这25人当中还不包括1945年以后在美国获奖的欧洲流亡科学家,也不包括那些当年随着父母来到美国,完成学业,最后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二代流亡者。正是这些杰出人物的到来,为美国带来了德国科学体系中最科学的方法论、最严谨的学风。今天美国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的得主已经超过了200人,显然与这批流亡科学家在美国开拓的新方向以及由此在美国营造出的那种特殊的学术竞争氛围密切相关。当然,这些欧洲的精英们对美国的贡献远远不止在自然科学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运用领域,他们的才华也照样大放光彩。
——摘编自李工真《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初期德国难民问题的成因和安置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后欧洲的知识难民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768年,为扩大英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 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8 000多千米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原住民的冲突中被杀死。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原住民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原住民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
——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世界史:英国》
结合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知识,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印欧人入侵后,南亚次大陆到西欧几乎连成一片”可知,印欧人的迁徙促进了区域文明间的交流,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母邦可从子邦获得粮食及铜、铁、锡等原料,同时以本土所产手工业品和油、酒之类的商品与子邦相互交换”可知,希腊的海外移民运动促进了母邦与子邦之间的商品交换,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利安人在征服北印度的过程中吸收了当地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从游牧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实现了向奴隶社会的过渡”,这说明雅利安人的迁徙塑造了早期的印度文明,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在内迁过程中,逐渐与汉族等民族进一步交融,共同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才会在之后被认为是黄帝后裔,这也体现了民族交融推动文化上的认同,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区域开发,排除B项;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几个民族,不能说是各民族,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并保留日耳曼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在中古时期统治欧洲,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公元前2千纪初开始,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遭到北方游牧部落的入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也是一种特殊的文明交流方式,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战争客观上会促进两个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B项正确;游牧文明入侵农耕世界,不代表其发展水平较高,排除A项;当时亚欧大陆的农耕文明正在持续发展,而不是严重停滞,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明区域的发展模式,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表格数据表明,1650—1750年,美洲人口比例减少,这是西方国家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政策及传染病造成的,非洲人口比例减少,是西方列强进行奴隶贸易造成的,这些都和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有关,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能反映美洲人口比例减少的原因,排除;D项与表格数据变化无关,排除。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欧洲白人和非洲黑人来到南美洲,他们与当地的印第安人之间相互通婚,最终导致南美洲族群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南美洲出现多种类型的混血人种并不能削弱西葡对殖民地的控制,排除A项;南美洲出现混血人种并不能证明当时白人文化侵略加深,排除C项;南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兴起并非由于混血人种的出现,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殖民扩张中形成混血民族,这种族群混合有利于推动文明交融,故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西班牙人在墨西哥建立殖民地,进行殖民统治,无法得出全球普遍联系逐渐建立,故B项错误;到达美洲的多是奴隶,为被动人口迁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人口置换”,故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英国政府为吸引过剩资金和劳动力流向澳大利亚,将澳大利亚的土地免费授予或以较低价格出售给澳大利亚移民,这一措施有助于澳大利亚移民的增加,促进了澳大利亚的殖民化,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后期,华工到国外从事采矿、修筑铁路等繁重劳动,对当地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移民由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现象到全球性的普遍现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故C项正确;A、B两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移民多数是自愿发生,并非国际组织推动,排除D项。
13【答案】D
【解析】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大规模移民是世界整体化的重要原因及表现,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由于巴勒斯坦版图的变动、阿以冲突加剧等,中东难民问题严重;由于饥饿、贫困等因素,苏丹、索马里等国战乱不休,流离失所的人数与日俱增;由于局部热战等因素,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难民数量增多。因此,难民数量增加主要原因是地区性的非和平因素难以终止,故C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材料中的“1952年”说明当时处于冷战时期,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引进人才时不仅加强了对人才的政治安全甄别,还对职业等有所规定,体现了人才引进的针对性,故C项正确;美国1952年的移民法对于人才引进更多的是限制,无法扩大美国对抗苏联的人才优势,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冷战背景下美国人才引进的限制,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是美国对移民和临时工入境作了限制,目的是减少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与美国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并无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材料中“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多元对话”等措施有利于增进德国人与移民的相互了解,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故C项正确;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缓和德国人与移民的矛盾,不是提高移民的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故B、D两项错误。
17【答案】(1)特点:欧洲人口和所占比例增加;亚洲人口继续增长,但是在世界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相对下降;非洲人口增长缓慢,总人口所占比例持续下降。(6分)
原因: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物质基础;亚洲地区人口基数大,新航路开辟后外来物种的传入有利于亚洲地区人口的增加;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造成非洲地区人口增长缓慢,19世纪奴隶贸易的终止造成非洲人口增速上升。(6分)
(2)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基数;奴隶贸易;外来物种的传入;人口流动;战争。(任答四点即可,8分)
18【答案】(1)成因:纳粹德国在二战中战败;对外实施殖民的失败导致人口大量回流;大批苏联占领区(东德)居民逃往美、英占领区(西德)。(6分)
特点:农村地区比城市接纳了更多的难民;渗透着深刻的冷战背景(西方国家积极接纳东德难民);得到美、加等国的支持(海外移民多)。(6分)
(2)贡献:使美国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为美国开辟了多领域的研究;为美国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的发展蓄积了大量人才。(6分)
19【答案】[示例]情节:库克到达澳大利亚等地的航行使这些地区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2分)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对外殖民侵略扩张。(2分)
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库克抵达澳大利亚等地,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澳大利亚等地,打破了澳大利亚等地与世隔绝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澳大利亚等地的开发。但是,库克的航海活动给当地的原住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经历了残酷的殖民统治。(10分)第三单元 第6课
【基础巩固】
1.有学者指出,印欧人最初可能生活在里海地区,曾在那里牧牛,并从事少量的耕作。因为主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该学者旨在论证( )
A.牛耕对农业具有革命性影响 B.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生产方式
C.原始畜牧业起源于里海地区 D.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人类种群分布
2.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大大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交流与发展”主要体现在( )
A.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B.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
C.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
D.《荷马史诗》成为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
3.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建立起了吠陀文化,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反映了( )
A.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
B.亚欧游牧民族迁徙中断了古印度文明
C.农耕文明不断向古代印度扩张
D.东正教发展成为古印度时期主要宗教
4.从公元前13世纪下半叶起,在南起埃及、北至希腊半岛、东抵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西达塞浦路斯和克里特岛的地中海东部广大地区内,出现了许多古代文化中心迅速衰落以至灭亡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上民族的崛起 B.印欧人的大迁徙
C.赫梯王国的征讨 D.阿拉伯人的西征
5.贵霜帝国的建立,对佛教的东传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12年10月,位于古丝绸之路东道北段的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出土了17枚铜币,经鉴定为贵霜帝国的钱币。这表明贵霜帝国( )
A.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B.沟通了中亚与欧洲之间的商贸联系
C.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枢地带
D.保存和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
6.继希腊人之后,罗马人登上了地中海的舞台,他们征服了希腊化的世界,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然而,古罗马学者贺拉斯却说,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贺拉斯所说的“征服”是指( )
A.商业征服 B.宗教征服
C.财富征服 D.文化征服
7.4世纪中后期,遭到匈奴进攻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境内,并于410年攻占罗马城。此后日耳曼人各支陆续进入西罗马帝国,最终在476年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据此可知,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 )
A.匈奴人的进攻 B.西哥特人的占领
C.欧洲的民族大迁徙 D.西罗马帝国的没落
8.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阿拉伯人抛弃荒凉沙漠的困苦生活,勇往直前。当时的一个阿拉伯诗人写道:“你抛弃自己的故乡,不是为了寻找天堂。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由此可见,驱动阿拉伯帝国向外扩张的原因主要是( )
A.解决粮食问题 B.经济利益驱使
C.传播伊斯兰教 D.商业活动需要
【能力提升】
9.伏尔加河和顿河是现代西方人的母亲河,在这里生活着现代西方人最初的祖先印欧人。游牧和迁徙成为印欧人最显著的特征。印欧人的大迁徙中,形成了欧洲的一些古老民族。印欧人能够实现大迁徙的主要原因是( )
A.原始农业的产生 B.畜牧业发达
C.铁器的发明和使用 D.马的驯化和马拉战车的发明
10.波斯帝国相继征服了巴比伦、埃及、色雷斯和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等。波斯人统治期间,希腊、小亚细亚和波斯的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开始了希腊化的进程。这反映了( )
A.希腊文明产生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
B.战争客观上加速了东西方之间文明交流
C.战争深刻影响了东西方历史发展进程
D.波斯帝国是东方文明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11.“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来自北面的入侵者印欧人与来自南面的入侵者闪米特人为争夺这肥沃的大河流域而展开长达数千年的斗争的历史。”此观点强调了( )
A.人类文明在冲突中发展 B.古代战争的目的
C.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D.历史形成的残酷性
12.《三国志·吴书》中的列传所记载的60位大臣,约有一半是从中原南迁而来的,他们带着大量的宗族、佃客、宾客等依附民,如鲁肃南迁就带领了300多人。另据记载,213年,因担心曹军肆虐而选择渡江南下的淮南人多达10万户。据此可推知,汉末三国的人口迁徙( )
A.加剧了南方的社会动荡 B.实现了政治中心的南移
C.助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配合了游牧民族的内迁
13.自战国至于秦朝,多有向西北方向移民的历史记载。汉武帝时期,以西北为主要方向的大规模移民运动进入高潮。但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导致上述变化的客观原因是( )
A.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B.气候条件变化
C.战乱和时局不稳 D.南方经济发达
14.3—5世纪,日耳曼各部族不断南迁,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中古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表明,日耳曼人的迁徙( )
A.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 B.摧毁了古罗马帝国的文化
C.阻碍了欧洲农耕文明历史进程 D.确立了欧洲文化优势地位
15.5世纪,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尔人征服北非,并大肆破坏罗马文化的痕迹。汪达尔王国灭亡后,北非逐渐变成沙漠民族的地区。此后,统治北非的拜占庭人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由此可知,汪达尔人的迁徙( )
A.恶化了北非的生态环境 B.促使罗马文化中心转移
C.导致罗马帝国的分裂 D.改变了区域文化的形态
16.在阿拉伯帝国早期对外征服和对被征服地进行统治时,统治者强令被他们占领的中亚各国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并强迫当地居民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他们征服的各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阿拉伯帝国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加速殖民扩张扩大统治区域 B.加快东西文化融合
C.以文化征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D.向外传播伊斯兰教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少数民族祖先很早就与中原政权有接触。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安置政策。朝廷在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本族人民的同时,也设机构进行管辖。自汉以来,内迁民族就已经“随所居郡县,使宰牧之,与编户大同,而不输贡赋”,即内迁民族的百姓也作为编户齐民,而且在赋税上还有所优待。十六国和北朝政权大体都沿用魏晋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民族百姓受治于相同的法律,在判罚上有贵族、平民的差别,并无民族差别。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材料二 3世纪,日耳曼人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罗马人视日耳曼人为蛮族,与他们结成单纯的军事同盟。蛮族在需要时提供军事帮助,罗马人按照约定提供钱物,双方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蛮族整体定居在帝国境内后,双方依然是两个独立的群体。蛮族首领实际上是独立的国王,蛮族只效忠于自己的国王。各日耳曼王国吸收罗马的一些体制,同时保持着自己的政治传统,地方基本自治,自主性很大。蛮族在罗马人的帮助下编撰法典,多是原来习惯法的成文化。罗马人和蛮族分别使用自己的法律,同罪不同罚。最终,蛮族入侵后的西方形成多族群并立的局面。
——摘编自刘家和、刘林海《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魏晋政权与内迁民族的关系和罗马帝国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的不同对中国和西欧历史发展的影响。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00年……亚欧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千米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大陆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3—6世纪形成高潮的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可接近性”的机会。他们的行动不仅为农耕世界的社会经济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也使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游牧民族大多融入农耕世界,从而加快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并对中国和西欧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一直影响到今天。
——摘编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3—6世纪亚欧大陆民族大迁徙在欧洲的表现,并分析亚欧民族大迁移对世界政治格局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最初生活在里海地区的印欧人“主要依靠畜牧为生,所以只要他们发现有更为理想的地方,就会朝那里迁徙”,这说明印欧人大迁徙植根于其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故选B项。
2【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波斯帝国的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利安人的入侵中断了古印度的哈拉帕文化,同时建立了新的吠陀文化,而雅利安人又属于印欧人的一支,这说明印欧人迁徙影响南亚文化发展,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200年左右,东部地中海区域出现了一股较大的民族迁徙浪潮。埃及文献称这些移民为“海上国家的人”,现代学者称他们为“海上民族”,其移民导致了以赫梯帝国为代表的很多文化中心的衰落,故A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贵霜帝国是大月氏人西迁而建立的,它的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结合材料在古丝绸之路上发现了该帝国的钱币可知,贵霜帝国促进了南亚与中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故A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被征服的希腊人最终征服了罗马人”指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但却被希腊的文化征服,故D项正确。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的民族大迁徙导致日耳曼人等外族入侵西罗马帝国,加速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故选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为了新月地带的城市和尼罗河谷的沃野”“却是那面包和椰枣,把你吸引到了远方”可知,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使,故B项正确;材料中“面包和椰枣”指代经济利益,与解决粮食问题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传播伊斯兰教,排除C项;商业活动需要属于经济利益驱使的一部分,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由于人类身体上的局限,进行大规模的迁徙是很困难的。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印欧人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印欧人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故D项正确。
10【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多种文化间实现了和平共处和相互适应”可知,波斯帝国征服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巴尔干半岛北部等地,以其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庞大帝国的制度文明,加速了东西方文明互相交流,故B项正确;希腊文明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过程,并未受益于波斯帝国的征服,排除A项;C项夸大了波斯帝国战争征服的影响,排除;D项表述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排除。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实际上是对大河流域肥沃土地的争夺的历史,体现了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重要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文明冲突和历史形成的残酷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D两项;古代战争的目的不仅仅是争夺大河流域,排除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三国的南迁人口不仅数量多,而且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势力和组织能力,这为江南地区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技术、生产工具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南方社会的稳定,排除A项;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仍在北方黄河流域,排除B项;汉末三国的人口南迁是为了躲避战乱,并非配合游牧民族的内迁,排除D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自西汉末年起,移民方向发生了由西北而东南的反方向转化的倾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起,由于战乱和时局不稳,移民方向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南迁的日耳曼人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建立了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在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形成了以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这说明日耳曼人的迁徙推动了区域文明的发展与转型,故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汪达尔人破坏了北非的罗马文化痕迹后,即使拜占庭的统治也无法改变当地的文化形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汪达尔人改变了北非的文化形态,而非生态环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非地区文化的发展变化,未涉及罗马文化中心的转移,排除B项;罗马帝国分裂是在4世纪,排除C项。
16【答案】C
【解析】阿拉伯帝国强迫被占领地区的人民改变原来的宗教信仰,接受新的宗教信仰,破坏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其目的在于通过文化手段控制新征服地区,巩固自己的统治,故C项正确。
17【答案】(1)不同:魏晋政权对内迁少数民族采取与内地近似的管理制度并给予优待,内迁的少数民族也积极学习中原制度,推行汉法;罗马帝国对进入帝国的蛮族采取分治措施,内迁的日耳曼人保持自己的制度、文化和法律,有很强的自主性。
(2)影响:对中国——为隋唐时期大一统的再次实现奠定基础;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得以长久保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西欧——没有形成民族认同,出现多民族并存的局面;形成了西欧封建制度,使西欧长期处于分裂局面。
18【答案】(1)影响:带动了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区域文明的形成;使亚欧大陆走出了蒙昧时代。
(2)表现:日耳曼人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或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影响:政治格局——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第三单元 第7课
【基础巩固】
1.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也把各种瘟疫和传染病带到美洲。在殖民者到达美洲后的一个世纪,当地人口减少了95%,仅在墨西哥,人口就锐减了3 500万。美洲人口的锐减( )
A.便利了欧洲殖民者建立殖民统治
B.导致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
C.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D.促使东方迅速从属于西方
2.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阿姆斯特丹等。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B.一系列新国家的建立
C.欧洲人移民到美洲 D.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3.艾周昌在《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中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主要是因为( )
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非洲人外出打工
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
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欧洲手工工场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
4.新航路开辟以来,欧洲人、非洲人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非洲人将西非音乐、语言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到一起;克里奥尔语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结果。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
A.世界人口结构出现变化 B.非洲语言向现代化转型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加速 D.美洲形成多元文化社会
5.1788年1月18日,由菲利普船长率领的一支有6艘船共1 530人的船队“第一舰队” 抵达澳大利亚的植物学湾,当中有736名囚犯。 8天后的1788年1月26日,他们正式在澳大利亚杰克逊港建立起第一个英国殖民区。这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 )
A.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 B.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
C.原住民遭到驱赶屠杀 D.是英国“第一舰队”发现的
6.英国人到来之前,澳大利亚的原住民人口达75万人,1901年只剩下9万多人。18世纪,新西兰的原住民有25万人,19世纪中叶只剩下5万多人。这一变化客观上导致大洋洲( )
A.难民救助问题尤为突出 B.华工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
C.混血人种成为最大族群 D.主流文化出现替代性变化
7.鸦片战争前,出国华工主要是自愿结伴出洋谋生的,人数较少,规模很小,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后至民国初期,出国华工在700万人以上,且分散在世界各地。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对中国疯狂地倾销商品 B.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最低廉
C.鸦片战争后华工出国合法化 D.中国沿海剩余劳动力增多
8.法国将军福煦曾经称赞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第一流的工人,可以培训成一流的军人,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中国工人的作战英勇 B.法国缺乏作战的兵力
C.中国劳工技术水平高 D.华工对协约国贡献大
【能力提升】
9.据统计,16—20世纪,6 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3 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奴隶贸易将1 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
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产生
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
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这说明( )
A.人口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全球性传播
B.传染病造成原住民的死亡
C.传染病造成美洲原有社会的解体
D.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11.17世纪,马尼拉地区每年有大量人口流入墨西哥,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而马尼拉人口迁移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据此可知,当时( )
A.美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B.殖民扩张加强世界联系
C.亚洲和美洲生活水平相当 D.人口迁移促进经济发展
12.克里奥尔人是拉丁美洲的土生白人,17世纪时,他们一面承认自己在种族、语言和宗教上与宗主国西班牙的一致性,一面又强调社会环境和习惯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有别于西班牙,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这主要反映了拉美地区( )
A.民族意识觉醒 B.族群混合程度高
C.启蒙思想传播 D.反殖民运动兴起
13.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文明构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表现为欧洲文明的全面移植,以及移植物在大洋洲的本土化,进而形成具有大洋洲属性与特征的新文明。这反映出( )
A.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B.外来文明本土化形成新文明
C.新文明的形成会伴随新移民 D.外来文明会被本土文明取代
14.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续定招工章程条约》,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材料反映出清政府( )
A.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B.注重维护国家尊严
C.产生近代维权意识 D.大力提倡华工出国
15.19世纪中叶以后,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形成了劳动力输出的苦力贸易,使华工广布于美洲和大洋洲。由此可见,苦力贸易( )
A.使华工成为各国建设的主要劳力 B.为中国带来了巨额外汇收入
C.提升了中国在世界的社会影响力 D.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传播
16.据统计,1775—1815年大约有25万人移居美国,1820—1860年则有约500万人移居美国,比 1790年整个美国的人口还要多。对美国而言,移民的涌入( )
A.加速了工业化发展进程 B.消除了国内的种族矛盾
C.带来了巨大的人口压力 D.促成了国内市场的形成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德]马克思《资本论》
材料二 近代华工,无论是被拐贩出国的契约华工,还是为生计所迫而沦落海外的华工,都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伴随着中国主权的丧失和传统经济的崩溃而产生的。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兴起、并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及战后达到高潮的苦力贸易,历时30年之久。据不完全统计,这个时期有大量华工被西方殖民者贩往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到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仍有大批华工被西方殖民者募往东南亚地区乃至非洲。破产的农民、手工业工人被迫出洋,与被拐骗出国的契约华工一同,沦为西方资本的奴隶或雇佣劳动力。
——摘编自吴建雍《鸦片战争与近代华工》
(1)根据材料一,分析马克思对西班牙等国殖民活动的评价。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华工出洋的特点。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洲人的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的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摘编自[美]帕里特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列强迫使清政府设立通商口岸后,上海、天津等沿海城市和新兴的工矿城市吸收了大批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形成一股新移民浪潮。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迁入城镇的城市化移民发挥了与传统移民完全不同的作用。中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城市移民中产生,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新角色。近代列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以及东南沿海的人口压力,使东南沿海地区劳工出国成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这一迁移的过程持续时间长、分布广泛。迁入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华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劳动,也充当矿工。中国移民对迁入国在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诸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已为举世公认。
——摘编自葛剑雄等《简明中国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和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欧洲和中国海外移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共同作用。
答案
1【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16世纪欧洲殖民者入侵美洲导致当地人口锐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口锐减促使非洲人口逐渐流向美洲地区,客观上有利于殖民统治的建立,故A项正确;导致美洲被纳入世界市场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而不是人口的锐减,排除B项;促进欧洲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是早期的殖民扩张,排除C项;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6—18世纪”“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对在美洲新掠夺的土地的命名,是殖民扩张的结果,故D项正确。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殖民者在扩张过程中将非洲黑人贩卖至美洲,使得“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不是黑人离开家园的原因,而是欧洲殖民者贩卖奴隶的原因之一,排除;奴隶主要被贩卖到美洲,不是欧洲,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非洲人来到美洲,共同生活,他们的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使美洲发展成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共1 530人的船队‘第一舰队’……当中有736名囚犯”可知,罪犯占了近一半,说明当时的澳大利亚是英国流放罪犯的场所,故A项正确。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使华工出国合法化,因此出国华工人数激增,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将军对一战中的中国劳工给予较高评价,甚至称赞他们“在现代战争下堪称楷模”,这一赞誉充分证明了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非常大,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中,中国劳工主要提供后勤服务,很少参与作战,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法国缺少兵力,排除B项;材料中法国将军福煦对华工给予较高评价,主要原因在于华工对协约国的贡献大,且材料不能反映华工的技术水平高,排除C项。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殖民扩张使得各个大洲进行人口迁徙,产生了很多国际移民,这些移民使得各地人口的人种组成更加丰富,故C项正确;A项是材料的表象,并未体现出人口迁徙所反映出的内容,排除;材料没有强调国家的产生,没有体现出经济问题,排除B、D两项。
10【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将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说明人口的全球流动导致了各种疾病的全球性传播,故A项正确。
1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马尼拉地区的人口大量流入墨西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墨西哥的劳动力短缺危机,扩大了瓷器以及白银贸易”,“也为菲律宾带来了高产作物和大量商品收入”,这反映出人口迁移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17世纪,欧洲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没有将亚洲和美洲的生活水平进行对比,排除C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一面又强调社会环境和习惯使得他们在文化上有别于西班牙,并且宣称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可知,克里奥尔人突出强调自身与宗主国之间的差异,而且克里奥尔人认可印第安人的祖先是自己的祖先,体现了民族认同意识,这是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故选A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欧洲文明随移民进入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区,与当地的文明融合,形成了新文明,由此可知外来文明本土化会形成新文明,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西方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排除A项;是新移民催生了新文明,而非新文明的形成使新移民产生,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4【答案】C
【解析】材料“第一次全面提出了华工的权利及招工各国应负的责任,包含了工期、工时、工食、工资、往返路费、满期安置、患病医治、招募行为等”说明清政府注重维护华工的各种权益,这是近代维权意识的具体体现,故C项正确;1866年处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国际地位因战败而明显下降,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维护国家的尊严,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维护华工权益,而不是提倡华工出国,故D项错误。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美洲、大洋洲等地的华工由于相同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各地形成了一个个唐人街,客观上传播着中华文化,故D项正确。
16【答案】 A
【解析】美国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这一时期大量人口移居美国,为美国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进而加速了美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美国国内的种族矛盾一直存在,排除B项;这一时期大量移民的涌入对美国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排除C项;国内市场的形成是本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移民涌入的结果,排除D项。
17【答案】(1)评价: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特点:主要包含契约华工和因生计所迫出国的华工两类;始于鸦片战争后,延续时间长;华工流至的地域广。
18【答案】(1)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中国移民的历史背景:列强侵略;社会动荡;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商业发展;东南沿海存在人口压力。
(2)主要不同之处:欧洲海外移民是出于先进生产方式对外扩张的需要;中国海外移民是迫于生存的压力。
共同作用:改进生产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改变人口结构,扩大生存空间;促进文化交融,增强各地联系。第三单元 第8课
【基础巩固】
1.二战后,西欧、北美和大洋洲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这一现象( )
A.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实现社会转型
B.推动了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体现了南半球国家工业生产的国际化
2.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使雇佣单位对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80年代,国际人口迁移出现( )
A.劳工迁移趋势 B.灰领迁移趋势
C.蓝领迁移趋势 D.精英迁移趋势
3.二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有色人种,使30多万黑人被迫到国外避难。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造成大量居民外流。材料中难民的产生是因为( )
A.战争问题 B.经济问题
C.种族主义、自然灾害 D.宗教或部族矛盾
4.1933—1944年,美国政府采取了宽容政策,接纳了大量的欧洲犹太知识难民。这场移民潮出现的背景是( )
A.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B.罗斯福新政的全面推行
C.德国实行民族迫害政策 D.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5.面对难民问题,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下哪一机构是为解决难民问题而设置的( )
A.联合国安理会 B.联合国难民署
C.世界贸易组织 D.世界卫生组织
6.拉丁裔美国人是指从拉丁美洲移居到美国的移民及族群,近年来超过非裔美国人成为第一大少数族群。他们大多以西班牙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如迈阿密的居民中有将近3/4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西班牙语。由此可知,大量移民涌入美国( )
A.导致美国调整官方语言 B.激化了美国的种族矛盾
C.迫使政府改革选举制度 D.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7.在一年一度的新年电视演讲中,新加坡领导人要用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4种语言向全国人民发表演说。在政府看来,英语是科学、工艺、技术、商业及行政管理所采用的语言,而华语、马来语和泰米尔语则是各族群文化遗产与优良传统的载体,不可消失。据此可知,在新加坡( )
A.英语地位最为突出 B.马来人的数量最多
C.多元文化和谐共处 D.各民族实现了平等
8.1996年,塞缪尔·亨廷顿指出:东亚社会,正在发展……非西方社会越来越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亨廷顿意在说明( )
A.世界文明应具有多元性
B.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明的一体化
C.东亚社会引领世界发展
D.两极对峙格局下东西方对抗趋缓
【能力提升】
9.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迁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口外流的趋势开始逆转,外来移民主要流向西欧和北欧。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B.两极格局确立的影响
C.二战后流亡人口返乡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10.自2005年以来,德国制定政策,允许投资德国公司并带来益处的外国公民在3—5年后获得德国绿卡;欧盟委员会也制定和实施了《全球移徙和流动办法》,支持与新兴国家发展“流动伙伴关系”,更好地解决外来移民融入劳动力队伍的问题。这反映了( )
A.欧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 B.南北国家经济差距的缩小
C.全球劳动力流动的扩大化 D.跨国公司对移民的依赖性
11.理论上,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据统计,2011年年初,大约有3 390万人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这一数量相较于2005年的1 920万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反映出( )
A.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 B.西方国家相互推诿救助责任
C.人道主义原则获得普遍认同 D.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安定
12.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支稳定的移民潮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特别是阿尔及利亚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移民的涌入( )
A.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彻底瓦解
B.为欧洲恐怖主义提供了温床
C.引发带有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
D.使欧洲种族和文化日益多元化
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欧洲民众对移民群体的增长速度和高生育率深感不安。他们开始担忧“欧拉伯(欧洲的阿拉伯化)”的出现,开始思考“who are we(我们是谁)”的问题,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
A.人们否定了社会交往 B.南北方民族的融合
C.多元文化主义的困境 D.弱势群体的边缘化
14.据有关资料记载,美国的跨族婚姻从1970年的30万宗发展到2000年的310万宗。在1990年进行人口普查时,有130万的美国人因理不清他们的族裔血脉,无法确切登记,干脆就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美国( )
A.种族族群界限消失 B.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
C.人口结构发生改变 D.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
15.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指出:“1965年希望减少美国的移民的人只占美国人口的33%,1977年占42%,1986年占49%,在1990年和1993年占61%。(20世纪)90年代的民意调查持续表明60%或以上的美国民众赞同减少移民人数。”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在这一时期美国人口增长过快,财政负担加重
B.移民增多导致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并严重对立
C.大量移民与美国本土民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
D.美国政府推行的歧视性移民政策的影响
16.“Shanghai Lander(上海客)”是早期典型的不列颠人部族的一支。他们既维系着族群的认同又具有全球性视野,同时具有融入上海的强烈欲望并渴求新知,是上海最早的“全球族”中的代表。如今,中国人正在续写着“Shanghai Lander”的全球迁移史,并且替代早期的英国移民成为惹人瞩目的力量。这种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推动全球移民的发展
B.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
C.中国经济不断崛起推动中国人走向世界
D.经济全球化冲击了民族国家意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4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移民局,通过了《鼓励移民法》。由于美国采取了多种鼓励自由移民的优惠政策,大量移民源源不断地来到美国。据统计,在1850—1940年,大约6 000万人离开欧洲,其中约一半去了美国,其余的去了拉美、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等地区。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工业革命:变革世界的引擎》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现新的国际移民浪潮。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和90年代早期,移民活动之盛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联合国的数据表明,全球移民总量从1965年的7 500万增长到1990年的1.2亿。这一时期,移民的流向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而劳动移民成为移民主体,其中高素质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移民成为突出现象,同时也形成了一支以大量的难民、非法移民为主体的廉价劳动力移民群体。
——摘编自李其荣《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人口迁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时期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并概述这一时期欧洲移民对世界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国际移民新浪潮的特点,并谈谈你对这一新浪潮的认识。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以后,欧洲所接纳的移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移民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的经济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向欧洲,生产的扩大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二战夺走了欧洲大量的青壮劳动力,人口的低出生率又不能及时弥补劳动力缺口。这样,欧洲成为大规模移民运动的目的地之一。对此,欧洲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欢迎的,并主动到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劳工。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二 1973年以后,招募劳工(不管是外籍劳工还是殖民地劳工)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停止,但欧洲共同体内部的移民事实上还在继续,技术劳工和高层次人才的移民不断增加。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把欧共体作为一个单一的劳动力市场以及把欧盟内部的流动看作类似于民族经济内部的流动开始成为习惯。
——摘编自薛永生《战后欧洲移民与移民政策研究》
材料三 在社会就业层面上,大量移民对当地劳动力市场也形成了冲击。尽管移民人口的失业率远高于当地人,但许多欧洲人和某些政党依然认为,大量移民的存在明显挤压了本国公民的就业空间。在国家安全层面上,大量移民的存在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由于缺乏有效的一体化社会融合政策,来自北非的移民及其后代,在社会教育、就业、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倍遭歧视,因而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摘编自刘晓平《战后欧洲移民政策与地中海南北移民问题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早期欧洲移民人数增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73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洲移民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移民对欧洲社会的影响。
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属于世界经济发达地区,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的大量劳动力进入西欧、北美和大洋洲,促进了这些地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2【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国际人口迁移出现精英迁移趋势,故选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二战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压迫国内有色人种”“非洲1982—1984年的特大旱灾”可知,这些难民的产生是因为种族主义和自然灾害,故选C项。
4【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德国在欧洲大肆迫害犹太人,导致欧洲的犹太人大量流亡美国,故选C项。
5【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联合国难民署是联合国成立的解决难民问题的国际组织,故选B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拉丁裔美国人近年来超过非裔美国人成为第一大少数族群,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西班牙语为母语,以英语为第二语言,这反映出大量移民的涌入促进了美国多元文化的交融,故D项正确;美国的官方语言一直是英语,排除A项;材料强调大量移民涌入美国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融,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与改革选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均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这反映出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故选C项。
8【答案】A
【解析】材料“伸张自己的文化价值,并拒绝那些由西方‘强加’给他们的文化价值”说明每个地区都在发展自己的文明,各个文明共同发展,也体现了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文明的多元性,而不是文明一体化形成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东亚社会拒绝文化侵略,并不是引领世界发展,故C项错误;两极对峙格局于1991年瓦解,故D项错误。
9【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的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经济发展较快,因此对于外来移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故A项正确。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劳动力向以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愈发凸显,材料中德国和欧盟的做法正是对这一趋势的应对,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无法反映欧洲经济模式的转型,排除A项;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发达国家容易拉大南北国家的经济差距,排除B项;虽然跨国公司在当代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发展并不依赖移民,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联合国难民署有义务为那些不愿意接受难民迁入地政府管辖的难民提供国际保护和援助”可知,面对国际社会的难民问题,联合国难民署主动承担起救助难民的责任,被联合国难民署认定为“受关注的人群”的人数也大量增加,这反映出联合国救助难民的主体作用,故选A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从印度、巴基斯坦、西印度群岛和非洲流向英国”“法国吸收了来自其前北非殖民地……的大批移民”“荷兰成为许多印度尼西亚人的家园”反映了大量移民促进了欧洲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故D项正确;“彻底瓦解”的说法明显具有片面性,仅从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恐怖主义,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带有种族色彩的社会冲突,排除C项。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开始怀疑若干年后欧洲还能否是欧洲人的欧洲”可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全球人口流动,但也为欧洲人带来了认同焦虑,这意味着多元文化主义陷入发展困境,故C项正确;现代人并不否定社会交往,故A项错误;进入欧洲的移民不仅有南方的居民,故B项错误;材料并非指弱势群体的边缘化,故D项错误。
1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的跨族婚姻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且不少美国人在人口普查时由于理不清自己的族裔血脉而干脆填写“美利坚族裔”,这反映出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民族族群界限,促进了美国各族裔的融合同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故D项正确;美国跨族婚姻模糊了种族族群界限,但是“消失”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非反映种族差异导致社会关系混乱,而是反映跨族婚姻促进民族国家认同,排除B项;材料不是反映人口结构发生改变,而是反映跨族婚姻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C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来移民不断涌入,与美国本土民众在文化和生活上的冲突扩大,导致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对移民持排斥态度,故选C项。
16【答案】D
【解析】材料中向“全球族”演进的历史现象,反映了经济全球化不断冲击着民族国家意识,带来人的身份认知的变化,故D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全球移民是互相推动的,A项说法过于片面,排除;材料并未体现英国的对外扩张推动全球化发展,排除B项;材料不仅体现了中国人走向世界,还有英国人,C项说法不全面,排除。
17【答案】(1)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欧洲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新型交通工具的发明为移民提供了便利;《鼓励移民法》的通过为移民提供了政策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欧洲社会局势动荡,美国相对稳定,推动了欧洲人移民美国。
积极影响:为世界各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特点:移民的主流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居;移民的主体是劳动移民。
认识:国际移民新浪潮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也有利于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18【答案】(1)原因:欧洲经济发展迅速;劳动力短缺;欧洲各国政府主动吸引移民;西欧福利制度的建立。
(2)特点:高素质人才移民增加;欧共体内部人员流动性增强。
(3)影响:积极影响——弥补了战后欧洲劳动力的短缺,促进了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强了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极影响——冲击了欧洲原有的劳动力市场,挤压了欧洲公民的就业空间;造成了移民来源国的人才流失;对欧洲国家安全构成挑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