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1.4水遇冷以后 课件(共16张PPT+视频+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2017秋) 四年级下册1.4水遇冷以后 课件(共16张PPT+视频+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06 15:30:55

文档简介

(共16张PPT)
水遇冷以后
你在什么时候见过露珠?
那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最高还是最低?
水遇冷以后
活动一: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酒精灯
石棉网
三脚架
烧杯
铝箔纸
玻璃棒
温水
实验材料:
思考:玻璃棒上出现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了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想一想:为什么温度低的时候才会出现露珠?
活动二: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试管 试管夹 温度计 烧杯 食盐 冰块 秒表 记号笔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用记号笔标记水面的位置。
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3.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活动二: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实验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填写活动手册P4”画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的内容。
2.小组汇报。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用记号笔标记水面的位置。
2.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3.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作凝固
盛冰的瓶子外壁有很多水珠,为什么
水缸里的水结冰后缸会裂开,为什么?
冬天进入室内,镜片上为什么会出现小水珠?
遇冷
遇热
遇热
遇冷《水遇冷以后》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遇冷以后》选自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冷和热”单元第四课。有了前一课《水受热以后》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冰遇热变水,水遇热变水蒸气的过程,本课着重从遇冷这一条件出发,揭示水蒸气遇冷变水,水遇冷变冰的另一转化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凝结和凝固的概念,进而理解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凝结、凝固现象。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聚焦部分,通过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珠?见到露珠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最高还是最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水蒸汽遇冷凝结的现象。
探究部分,包括“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和“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两个活动。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水蒸气遇冷以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水温度降低到0℃时会凝固成冰,并且体积会增大。
拓展部分,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
总结部分,联系上一课做好归纳总结,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认识到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冰、水、水蒸气并不陌生,通过上一节《水受热以后》,知道三者存在转化关系,但是对于三者在什么条件下发生转化和三者究竟是不是同一种物质,仍然会存在一些疑议,本节课通过遇冷这一条件入手,进一步探究水蒸气遇冷变水,水遇冷结冰,让孩子们理解凝结和凝固现象的同时,更加清楚的认识到水、水蒸气、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温度变化时能够发生转化。
学习目标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蒸气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实验、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 ℃时,水会结冰,水结冰体积会变大。
3、通过归纳总结,理解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四、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五、学习方法
以谈话法为主,结合实验探究法。
六、学习准备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温度计、记号笔、盐、秒表。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 提问导入 激发兴趣
师:①你们见过露珠吗?②什么时候见过的?③你们记得那个时候的气温,在一天当中是最高还是最低呢?)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出露珠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这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师:为什么温度低的时候才会出现露珠?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课题《水遇冷以后》
【板书】水遇冷以后
环节二 实验探究 初步建构
活动一: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教师演示)
实验设计:
①在烧杯中加热水,用锡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我看到玻璃棒上出现了水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玻璃棒上出现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玻璃棒之后变成的水。
师: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成了液态,这种现象叫作凝结。
(引入凝结的概念)
师: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课前的问题,为什么温度低的时候才会出现露珠?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露珠,所以看到露珠都是在温度低的时候。
活动二: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分组实验)
实验材料有烧杯、冰块、盐、试管、试管夹、水、记号笔
(一)实验设计
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用记号笔标记水面的位置。
②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③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实验要求
观察记录表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温度(℃) 试管清水
加盐碎冰
①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完成观察记录表和活动手册P4“画出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的内容。
②15分钟后小组汇报。
(三)根据观察记录表,完成活动手册P4“绘制水结冰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分析并回答问题。
①水结冰时的温度是 ______℃
②水结冰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
小组汇报
小结:
1、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
水结冰时,体积会增大;
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叫作凝固
巩固练习:下列属于凝结现象的是( )。
A.湿毛巾放在空中变干 B.冰袋上的小水珠 C.河面结冰
环节三 拓展提高 联系实际
出示生活中常见现象的图片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吗?
生:瓶子外壁有水珠就是水蒸气遇冷在瓶子上凝结成水滴
......
环节四 归纳总结 加深理解
师:孩子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知道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
生2:我知道冬天从外面回来眼镜上为什么会有雾,原来是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珠
生3:水结冰体积变大
......
师:看来这节课大家都有很多的收获,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水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环节四 归纳总结 加深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自然界中,水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