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2.6《兰亭集序》课件(102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三2.6《兰亭集序》课件(102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7 08:5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02张PPT。书










︾兰亭集序晋 王羲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寄寓于山水中的情感,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致和理趣。
3、背诵全文。? 出绍兴市区,沿着山阴路(古之“山阴道”)向西南而行,经13公里之路程,来到兰渚山下,一个如今占地面积30715平方米的书法圣地兰亭就展现在面前了。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时于此又设过驿亭,“兰亭”一名便由此而生。“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流觞亭“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华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角。 御碑正面刻着清康熙帝临摹所书《兰亭集序》。“御碑亭”的精雕石狮 碑的反面刻着清乾隆帝所书《兰亭即事》诗,祖孙皇帝手迹同处一碑,世所罕见。 荷叶青蛙跳池砚 兰亭书法博物馆的“古砚展”。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里都会举办“中国兰亭书法节”,书坛名家雅集兰亭,研讨书学,泼墨挥毫,流觞赋诗,盛况非凡。茂林修竹 流觞曲水兰亭风景兰亭的艺术价值表现“君民碑”
“父子碑”
“祖孙碑” 人称“兰亭三绝”君民碑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痕迹,其中“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韵犹存。 父子碑 鹅池碑亭中立一
镌有“鹅池”两字的石碑。相传王羲之刚写完“鹅”字,欲书“池”字时,忽圣旨到,遂搁笔迎旨。于书法颇自负的小儿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池”字,这两字“鹅”瘦“池”肥,一碑二字,父子合壁,成为千古佳话。 祖孙碑 御碑亭是一座气势
恢弘的八角攒尖顶建筑。
亭中立有一巨碑,正面
为康熙所临《兰亭序》,背面为乾隆御笔“兰亭即事诗”,此碑高6.86米,宽2.64米,厚0.44米,重达18000公斤。祖孙两位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人称“祖孙碑”,这在国内绝无仅有,堪称国宝。 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魏晋时期具有承前起后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汉隶发展至魏晋基本奠定了汉字形态;另一方面,楷、行、草书又得到长足发展。 就在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世誉为“书圣”,他写的《乐毅论》《黄庭经》等楷书被称为“书之圣”,他的行草书被尊为“草之圣”,他写的行草 《 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 为“行书第一”,他就是王羲之。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人(现山东省临沂县)。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出身世家大族(王谢之家,祖王正,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善谋略,亦是书家),但性情耿直,严守操节。起家秘书郎,后迁参军,长史。拜护军将军,调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在会稽任内适逢灾荒,开仓赈济百姓。因与上司扬州刺史王述失和,遂称病辞职,从此优游林下,寄情山水,专攻书法。 羲之幼有美名。《晋书?王羲之传》称其“幼讷于言,人未之奇”,七岁学书,十二岁时得其父传授学书笔法。又从卫夫人学书,融汇古今,独创一家,时人称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书迹虽为后人摹刻,已非原迹,得羲之笔法神采的,尤以永和九年记兰亭修禊之《兰亭集序》为极品,后人尊为行书典范。书法刻本以《乐毅论》《兰亭序》
《十七帖》为著。其子王献之
也是书法名家。父子齐名,
世称“二王”“二圣”。《世说新语?雅量》: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此正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王羲之逸闻之一知识拓展: 因为这个典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问题思考郗鉴何以选中王羲之? 因为其率真自然的气度,行为举止看似未经修饰,却是毫无心机的真性情,而“真诚”就是人最难能可贵的。袒腹东床《晋书?王羲之传》:
“羲之尝在聚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王羲之逸闻之二知识拓展:何法盛《晋中兴书》:
“山阴道士养群鹅,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归。”
王羲之曾写《黄庭经》,换取山阴道士的好鹅。按《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写的是《道德经》。 王羲之逸闻之三知识拓展:王羲之以书换鹅图王羲之其书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
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王羲之《黄庭经》墨迹(唐临本)姨母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贞观22年,唐太宗病危,临终前叫来儿子李治(即唐高宗),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愿。吾欲得《兰亭序》,汝意如何?”
就这样,《兰亭序》做了唐太宗的随葬品。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兰亭序》均为摹本。 兰亭书法拓本之揽胜请您欣赏 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因是草稿,无意于求工,故潇洒自然,点画富于变化,重字皆作别构,其中尤以二十个“之”字,写法个个不同,或端整如楷,或流利似草,变化不一,尽态极妍,通篇章法、结构、用笔虽各自称雄,但互不侵夺,配合默契,显示出浓轩得体,圆润流畅,充分表现出晋人潇洒自然的风致,无愧于“天下第一行书”称号。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点曳之工,裁成之妙----唐太宗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黄庭坚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
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
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序
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
“后序”或“跋”。文体“序”关于《兰亭集序》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谢万之遁、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汇集起来,编辑成一本《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
王羲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课文朗读“美读” ——“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叶圣陶语)“节奏” ——不破词语和句子的完整。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课


读岁在癸丑临文嗟悼修禊游目骋怀趣舍万殊字词读音(guǐ)(kuài?? jī)(jiē)(xì)(chěng)(qǔ)会稽流觞曲水放浪形骸齐彭殇(shāng)(hái) (shāng)文言知识梳理★通假字“趣”通“取”,趋向,取向★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面对面★趣舍万殊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虽无丝竹管弦之盛。用来……,表凭借。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原因,表原因。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然。纵然、即使。□一词多义□一词多义修: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乃重修岳阳楼
□修守战之具 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期年之后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高

修建
整治至,及
一周年
约定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临:
□未尝不临文嗟悼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招致
达到
得到面对,引申为阅读
面对,迎
面对
将要情趣,情致次: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旁边
下一等
名作状,按次序
行军途中的驻地信:
□信可乐也
□轻诺必寡信
□忌不自信
□信口开河 副词,实在
讲信用
相信
随便之:
□所之既倦
□以之兴怀
□夫人之相与
□足以极视听之娱 动词,到,往
那,指文中“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取独
的◆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
使动用法,使……流;使(水)弯曲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形容词作名词,贤才;年少的人和年长的人
◆所以游目骋怀
使……纵展,使……放开,动词作使动
◆固知一死生
◆齐彭殇为妄作
◆一觞一咏 ◆词类活用环绕,名作动看作一样,数量词意动形容词意动,看作相等名作动,喝酒●古今异义●列坐其次
古义:曲水旁边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俯察品类之盛
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物品的种类
●或取诸怀抱
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 怀里抱着
●所以游目骋怀
古义:用来……的……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夫人”古义: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人”,人们
今义: 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古今异义●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义:这篇文章
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俯仰”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特殊句式◎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亦将有感于斯文
◎悟言一室之内
◎引以为流觞曲水
◎死生亦大矣 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省略介词“于”省略介词宾语“之” 判断句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2、理清思路,读出语气、感情。
思考:
勾画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 诵读明意 整体感知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情感变化: 乐——痛——悲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句子:鉴赏第一、二段——乐什么? 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王实甫《西厢记》里
唱道: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本文四美俱全,足可乐也。 同学们能从原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吗?可以小组合作,力争找得又快又全。 合作探究 品析课文良辰江南草长暮春之初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美景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景象描述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课堂活动:学生描述示例:1、语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描述:江南的三月是最美的了,良辰美景,令人心醉。文人雅士游历汇聚在群山的怀抱之中,高耸的峰峦披上了青绿的外衣,向游人诉说着她的妩媚。近处裸露的岩石又显出她的刚健。乔木和灌木呈现出参差的生机,一丛丛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我们的亭边,那清澈的山泉时急时缓地流淌着,带给我们文思的跃动和灵感……2、语句: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描述:今天的天空格外高远、空旷,平日游来游去的云朵儿,怕打扰我们的盛会,现在不知飘到何处去了,只有暖融融的太阳均匀地洒着她的光辉。清风拂面,柔柔的,软软的,风里还夹杂着山花和竹林的清香。让我们暂且无忧无虑地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福祉吧。小结: 景物描写素净淡雅,清丽可爱。一切过于浓郁的色彩,作者都不用,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嫣红”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líng);清新淡雅,自然为文,这是色调的淡雅;作者喜悦有度,从容沉稳,这是心境的淡雅。常言道:“文如其人”,作品格调的淡雅也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艺术体现。乐事流觞曲水群贤毕至修禊一觞一咏赏心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作者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作者仰看,世界是如此阔大,宇宙是如此浩渺;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目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 良辰:美
景乐事赏心暮春之初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乐小结:根据提示,熟读成诵鉴赏第三段——痛什么? ①王羲之为我们列举了哪两种生活方式?他们有怎样的共同点?
②作者为什么而痛呢?合作探究 品析课文感 慨 人 生取诸怀抱,
悟言一室之内因寄所托,
放浪形骸之外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志同道合的知己晤谈一室,“酒逢知己千杯少”。寄情于自己喜好的事物,不受世俗礼教的束缚,纵情哀乐。合作交流:质疑: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就着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施展人生的抱负?结合时代背景理解。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合作交流: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岂不痛哉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生死合作探究 品析课文人生美好感慨横生时间无情生命有限启示:珍惜生命,积极生活,务求当下鉴赏第四段——悲什么? 为什么说“一生死”、“齐彭殇”是“虚诞”、“妄作”? 合作探究 品析课文“一死生”“齐彭殇”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
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
死生”“齐彭殇”。 合作探讨: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或者人生观?合作探讨: 作者认为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珍惜时间,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古文观止》:
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慨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第四段的“悲”与第三段“痛”是一样的情感吗?合作探讨:生命有限悲夫————由己推人古人后人今人合作探究 品析课文 无论时代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喻古人之兴感 斥今人之虚诞 引后人为同调 千古同悲 王羲之的人生观并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大发感慨,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既然“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就应该追求真正的人生之乐。而文中的会稽雅集就是作者获得的真正之乐。因此,作者对这次集会的“成果”倍加珍惜,“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期在暗淡的人世间留下会稽山的一叶苍翠,在混浊的人事长河中溅进兰亭曲水的一脉清波。可谓“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小结: 作者说“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你还读过哪些抒人生无常之感、发时不我待之叹的古代诗文? 合作交流: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拓展探究:?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贤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学生交流生命箴言,口述自己对人生和生命的看法: 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于是就设法增加它的密度。
-----王瑶 “一个人只要认真思考过死亡,不管
是否获得使自己满意的结果,他都好像是
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了人生的
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
胸怀,在沉浮人世的同时也能跳出来加以
审视。他固然仍有自己的追求,但不会把
成功和失败看得太重要。他清楚一切幸福
和苦难的相对性质,因而快乐时不会忘
形,痛苦时也不致失态。” -----周国平勇于拼搏
锐意进取与你共勉无悔青春
无悔人生《兰亭序》 MTV欣赏作业: 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