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一、说教材。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
四、说教学过程。
五、评析小结。
六、板书设计。说课内容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北师大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它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一般不只是对山水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兰亭集序》在写景的同时,就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上、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说教材1、教学目标:
本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但我们的学生基础普遍较差,依据教材和学生的自身情况,我将目标确定如下:
1)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大意,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在反复诵读中,赏析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3)正确理解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教学目标2、教学重点与难点:
?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做点拨,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熟读全文,积累文言词句。课文三四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抒发人生感悟,学生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理解困难,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生死观定为教学难点。
?
?
教学目标?
1、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启发学生动脑,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教法学法
教法学法2、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
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
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
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
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
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教学过程设计课前预习指导:
1、大声朗读课文两遍,做到读准字音和句读。
2、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到书面圈画和标注重要文言字词。
3、阅读:注释一和练习中有关王羲之的轶事。
两课时安排:
1、疏通文意并熟读积累。
2、把握文章思想感情。教学过程设计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汉字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文字,我们有世界上唯一的文字艺术——书法。提到书法就不得不提到书圣,大家以为谁敢承此冠冕呢?王羲之。提到王羲之又不得不提到他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不仅在书法上有很高的成就,它还是一篇淡雅脱俗、文思悠远的美文,可谓书艺双绝,它的魅力到底何在呢?让我们共赏奇文。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第一课时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和句读。点名读,并点评。
2、学生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教师就学生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点拨。
3、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落实课件上重点词句的含义(见课件),并让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这样就完成了“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这一教学重点。
4、重点研读:学生通过精读课文,欣赏文中美景,分析作者感情 。
(1)在欣赏文中美景时,可让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并赏析其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
(2)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可让学生分别找一个字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基调。文中可找出:“乐——痛——悲”。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积累本课重要文言词句。
(设计意图——以上教学环节,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既突破了重点,又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教学过程设计读中品导入:大家参加过同学聚会,心情如何?
(唤起学生共鸣,用乐导入)
兰亭集会,你品出了哪些“乐”?
1、学生找出文中的乐事——人贤、景美、情畅、酒酣、事雅。
2、有感情的自由朗读第一段,注意抑扬顿挫,尽可能读出逍遥自得的心情 。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在朗读赏析中让学生感受语言传达的美妙情境。)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活动一体悟作者的生死观:
思考一:兰亭聚饮,自是乐事,作者缘何生出了岂不痛哉的感慨?第四段的“悲”与痛一样吗?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小组展示发言后共同梳理:
*快然——陈迹 快然——老至 快然——死至
痛人生短暂,死之大事无从把握。
*反复吟诵“况修短随化”以下几句,注意一字一句慢读,“大”和“痛”要重读,末句用降调读出慨叹的语气。
*体会这种痛并非作者的一己之痛,而是昔人、今人、后人的共同之痛,作者由己悲人,更加深沉。
读中思活动二思考二:后两段弥漫着伤感的情绪,很消极,作者也很悲观。学生探究——是否赞成这个结论,提出依据。
(学生发言后)师生共同小结——王羲之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理想,他敢于逆潮流而动,在作品中直接表露自己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存的向往,以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大胆道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明确地指斥了当时风行的老庄哲学。 指出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读中思(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背景,知人论世,为正确理解作者的悲观铺垫。)
王羲之生活的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社会陷入旷日持久的混乱中,政治上极为严酷,司马氏篡权成功后,更是惧怕舆论的褒贬,对有异议的人极为残酷。对名士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死亡是令他们感到恐惧和哀伤的幽魂,驱之不散。他们将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飘忽的轻烟,充满对生之无常和死之无奈的感慨。
人生一瞬间,
忽如暮春草。
但恐须臾间,
魂气随风散。 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山野。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不再把积极入仕当成人生的理想。
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飘到哪里就是哪里。当然,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 “一死生”“齐彭殇”魏晋风度:
不修边幅
广袖长裙
飘带长垂
衣袂飘飘
头饰巍峨富丽
养生放纵
醉生梦死
等同生死
不谈国事
不求仕达
以荒诞对抗社会的黑暗,缓解人生短暂的伤感之情。
读中思思考三:如何评价作者的悲观?
(设计意图:作者的人生感悟不会脱离时代背景,仅凭一句否定庄子的话,就拔高王羲之的思想,把他凌驾于时代之上,显然是不真实的。与其认为王羲之的思想积极,不如正确评价他的悲观。)
点拨——
*王羲之的痛悲源于生命的短暂,他被死亡困扰着,他的悲观源于所处的时代,更源于对生命之爱。
*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学生再举出一些例子。)(通过思考探究,完成了我预设的教学难点。)
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沉溺于悲观: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强调投入过程的姿态是“满怀激情”“生龙活虎,不屈不挠”。(史铁生)
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的活!(刘伟)
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以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以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这唯一的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我们岂能不爱它!(周国平)
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周国平)
(如同王羲之身处乱世,饱受死亡的困扰,他们也曾痛失生之快乐,但面对生死,他们没有沉溺于悲观,这些活着的姿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死观。)
写一写:我有感于斯文——
(学生展示阅读感受,我再展示自己的感悟,作为本课的小结。)
王羲之认为死亡也是一件大事,而且谁也无法摆脱它的困扰,想到死亡就悲叹,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这悲痛源于生命的短暂、无常;更源于对生命深沉的眷恋,但书圣并未沉溺于悲观!生和死岂能一样,失去了生命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此生仅一次,焉能不执著!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设计意图——《兰亭集序》有一定的哲学内涵,以上三个活动的设计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诵读中品味、深思、感悟,层层深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甚至和作者产生共鸣,正确认识作者的生死观。教师的活动主要是提问、引导点拨、示范等,意在点燃激励学生,培养能力。)
读后感活动三评析小结教学过程设计体现以下两方面的特色: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改变了传统的逐句串讲的教法,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第二让学生带着问题作定向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学生根据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就是理解、感悟、思考的过程。
2、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比如认识作者的生死观,评价作者的悲观和自己对斯文的感悟等,这些没有规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来创造,可能不尽人意,但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得到了展现。
兰亭集序(王羲之)
快然—陈迹
乐——悲 快然—老至
快然—死至人生短暂
死无从把握——
生死观:死亡也是一件大事。死生有别。
设计意图——体现了作者感情变化、生死观和对作者悲观的评价,简练鲜明,重点突出。板书设计消极其表
执著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