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材料中的“人民”应该指( )。
A.雅典成年男性公民 B.妇女 C.全体希腊人 D.外邦人
2.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面对法西斯侵略,国际正义力量,携手合作,相互支援,共同捍卫人类的和平与安全,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有:
①签署《联合国家宣言》②诺曼底登陆③雅尔塔会议④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成立团体,举行各种抗议和示威活动,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平等权利。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①妇女地位与贡献超过了男性 ②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
③不少国家制定了专门保障妇女的法规 ④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尽管大西洋把英、法、美三国永远地分隔开来,但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目标是( )
A.废除君主专制制度 B.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C.实现民族解放独立 D.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5.十九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把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
A.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 B.牛顿的经典力学
C.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6.下面两次国际会议的共同点是( )
巴黎和会 雅尔塔会议
A.两次会议的最大受益者都是美国
B.都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
C.都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都重新确立了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
7.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是
A.摆脱了民族危机
B.维护了国家统一
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废除了奴隶制度
8.下列当今世界国际性组织的做标图案中属于“联合国”的是( )
A. B.
C. D.
9.德国的一位法学家说:“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材料中的宗教指的是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10.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是大国关系的真实写照,20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下列哪些国家之间关系的演变印证了上述言论( )
①美国和苏联 ②美国和日本 ③美国和法国 ④美国和英国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1.历史事实是对历史的真实描述,历史观点是对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结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欧洲殖民者从事黑奴贸易,赚取高额利润
B.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C.欧洲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居民采取种族灭绝政策
12.文艺复兴运动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共同影响是( )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引发资产阶级革命 D.科学指导工人运动
13.某国际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根据这一国际条约建立的国际组织是( )
A.三国同盟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C.欧洲联盟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4.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经济危机,为了摆脱危机,各国采取不同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希特勒建立纳粹政权。这一时期,应对危机的措施与德国最为类似的一个国家是( )
A.意大利 B.日本 C.苏联 D.法国
15.把社会主义由一种理论思潮、一种政治理想,首次变成了现实,变成了一种崭新的国家制度的革命事件是( )
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 C.巴黎公社革命 D.法国大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16题11分,17题11分,18题10分,19题8分)
16.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世界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世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发展壮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明之光】
材料一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1)材料一中哪些图片属于亚洲的古代文明成果?请写出它们的名称(注意与上一题答案顺序要相同)。
【传播途径】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文明交往主要有哪两种方式?
【交流互鉴】
材料三 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
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亚洲人民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孕育亚洲文明的自然地理因素。找出材料三中一项与古代印度河一恒河流域有关的交流互鉴的文明成果。
材料四 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4)历史上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施改革,这次改革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对待人类世界的不同文明?(至少两点)
17.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索养包括五大方面,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到立德树人的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材料一 列宁曾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引起的。
(1)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实行了什么政策?
【时空观念】时间和空间是历史最重要的两个维度。
材料二
(2)上面年代尺呈现的是苏联历史的发展进程。请分别写出序号①处对应的在苏联召开的为了协调盟军行动的国际会议名称与②处对应的历史事件。
材料三 以下是16-18世纪著名的“三角贸易”路线示意图。
(3)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三角贸易的起点和终点是哪里?
【史料实证】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
材料四 观察以下史料
《掷铁饼者》雕塑 帕特农神庙遗址
(4)按照载体或表现形式,史料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图中史料属于哪类史料?该史料所属地区文化为后来的哪场思想解放运动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历史解释】对于历史要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以下是关于工业革命的材料。
材料五 工业革命……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人类社会面临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二难局面。
——摘编自张跃发《近代文明史》
(5)依据材料五,指出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一项解决办法。
【家国情怀】历史充满人文情怀。
材料六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如果只为自身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
——摘自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6)材料六概括了马克思的职业理想。运用史实,举一例说明马克思如何为这一理想而奋斗?作为青少年,我们可以从马克思身上学到什么?(任答一点即可)
18.战争苦难思和平,构建和谐社会、共铸命运共同体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合作才能共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部编版教科书《世界历史》(九下)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突出的矛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材料二 在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指出,“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国分裂。”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战后“同盟国分裂”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材料三 一战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没能建立起支撑公允和持久和平的国际体系,二战后国际关系中的雅尔塔体系本质上也是基于大国划分势力范围。苏美争霸使世界陷入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尽管竞争和对抗激烈,但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并且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发挥着作用。
——傅莹《看世界》
(3)依据材料三,找出美苏争霸没有引发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原因。
材料四 “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
——刘金质《冷战史》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开始于哪一年?根据材料四,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是什么?“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五 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习近平2021年1月25日在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的特别致辞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国应有怎样的担当?(至少两点)
19.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年全面爆发,1945年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统计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900万,另有2000多万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0000亿美元。
数据未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丙次世界大战战后大事记(部分) ①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
③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④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请回答:
(1)世纪是一种常用的纪年方式,请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哪一世纪?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2)根据材料中两次世界大战战后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写序号即可)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1.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伯里克利所说的“人民”并非指的是城邦的所有居民,雅典民主政治仅限于雅典本邦的成年男性公民,A项正确;妇女、奴隶、外邦人、未成年人是不具有政治权利的, 全体雅典居民、全体希腊居民、外邦人和奴隶或多或少都包含了不具有雅典政治权利的人,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其一系列决定有利于以同盟国的联合力量击败德、日法西斯,制裁德国和维护战后的世界和平。苏联出兵东北,中国东北对日宣战都展现了国际正义力量,携手合作,相互支援的精神,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A、B、C项内容均不完整,排除A、B、C项,故选D项。
3.D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妇女的独立意识增强,她们成立团体,举行各种抗议和示威活动,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平等权利,不少国家制定了专门法规,以保障妇女的权利,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②③④正确;“妇女地位与贡献超过了男性”的说法过于绝对,①错误。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英、法、美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上看,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受到严重阻碍,为了扫除障碍,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三国革命的共同目标,B项正确;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独立前的美国面临的是英国殖民统治,排除A项;实现民族解放独立的是美国独立战争,排除C项;打击欧洲封建势力的是法国大革命,排除D项。故选B项.
5.C
【详解】依据题干“十九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的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了万物”的谬论”结合所学知识,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C选项符合题意。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提出时间是16世纪,A选项不符合题意;牛顿的经典力学提出时间为17世纪,B选项不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时间为20世纪,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上确立了凡尔赛体系,确定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统治秩序;二战期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确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雏形。因此,两次国际会议的共同点是都重新确立了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D项正确;巴黎和会确定的是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的统治秩序,美国不是最大收益国,排除A项;刺激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的是绥靖政策,排除B项;巴黎和会没有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召开的会议,与消除矛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7.C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俄国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作用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详解】
8.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D项是联合国的标志,D项正确;A项是欧盟的标志,排除A项;B项是世贸组织的标志,排除B项;C项是APEC的标志,排除C项。故选D项。
9.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中的宗教指的是基督教。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诞生了基督教,创始人是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早期基督教反对罗马暴政,谴责富人剥削。公元2世纪以后,基督教教义发生变化,宣扬忍耐顺从、君权神授等思想。4世纪后期,罗马帝国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大大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土生土长得宗教,排除;C项起源于古印度,流行于亚洲,排除;D项兴起于阿拉伯半岛,排除。故选B。
10.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中,美国和苏联是同盟、合作关系,二战结束后,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美国和苏联之间关系的演变印证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中,美国和日本是战场上的敌人。二战结束后,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美国和日本之间关系的演变印证了“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故①②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美国和法国的关系演变不能印证“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排除③;美国和英国的关系演变不能印证“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排除④。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欧洲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属于对西方殖民扩张的评价,因此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ABD项都是对事件的描述,属于历史叙述,不是观点,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二者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排除BC项;文艺复兴是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3.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信息“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可知出自1949年的《北大西洋公约》,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以达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D项正确;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排除A项;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排除B项;欧洲联盟是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的欧洲经济、政治共同体,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严重打击了日本,为了转嫁危机,维护统治,日本军部掌握国家掌权,建立了法西斯专政,与德国应对危机的措施最为类似,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国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5.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 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故B正确;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A错误;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不久就失败了,故C错误;法国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故D错误。综上答案B。
16.(1)文明成果:图二和图三;《汉谟拉比法典》,种姓制度(注意和上题顺序相符)。
(2)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3)地理因素:河流(大河流域)。成果:阿拉伯数字。
(4)改革:大化改新。看法:应该以开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至少两点)
【详解】(1)名称: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一中的图一属于非洲的文明成果,它是金字塔;图二属于亚洲的文明成果,它是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图三属于亚洲的古代文明成果,它是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图四属于欧洲的文明成果,它是雅典的帕特农神庙。
(2)方式: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二“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可知,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由材料二“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可知,古代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还有和平交往。
(3)因素: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三“从公元前数千年起,生活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恒河、黄河—长江等流域的人们,开始耕耘灌溉、铸器造皿、建设家园”可知,孕育亚洲文明的自然地理因素是河流。
成果: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三 “《诗经》《论语》《一千零一夜》、楔形文字、阿拉伯数字、造纸术、印刷术……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可知,材料三中与古代印度有关的文明成果是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把古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加以改进后传播到西方,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4)改革:根据所学知识,从646年开始,日本效仿中国隋唐制度实施改革,这次改革是大化改新。
看法: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四“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可知,我们应该以开明、尊重、平等、包容的态度对待人类文明,维护文明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民族的文明;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17.(1)新经济政策
(2)雅尔塔会议;苏联解体
(3)欧洲
(4)实物史料;文艺复兴
(5)影响: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办法:合理利用科技,节能减排,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道路等。
(6)发表《共产党宣言》;学习:树立远大理想;刻苦专研,不怕困难等。
【详解】(1)政策:根据所学知识,由“列宁曾多次指出,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几年内,俄国农村的灾难并不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引起的。”这一认识推动了苏俄(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2)名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1年苏联解体。
(3)起点终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角贸易”的路线是:欧洲——非洲——美洲——欧洲,故三角贸易的起点和终点是欧洲。
(4)史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掷铁饼者》雕像和帕特农神庙遗址都属于实物史料。
运动:根据所学知识,《掷铁饼者》雕像和帕特农神庙遗址都属于古希腊文化,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5)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工业革命……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可得出,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是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最突出的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公共卫生安全。
办法:根据所学知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答案言之有理,属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方法即可,如合理利用科技,节能减排,走开发和保护相结合的道路等。
(6)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伦敦正式出版;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是第一国际的创始人之一;1871年3月28日,马克思指导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
学习: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马克思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刻苦专研,不怕困难等。
18.(1)最突出的矛盾:英德矛盾。性质:(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2)两极格局。
(3)原因:①美苏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②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
(4)1947年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多极化趋势。
(5)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详解】(1)矛盾: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可知,“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突出的矛盾是英德矛盾。
性质:根据所学知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帝国主义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
(2)格局:根据所学知识,1945年2月,美国、英国、苏联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等,战后“同盟国分裂”形成的世界政治格局是两极格局。
(3)原因: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三“苏美争霸使世界陷入了长达40余年的冷战,尽管竞争和对抗激烈,但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并且在冷战结束后继续发挥着作用”可知,美苏争霸没有引发新的大规模战争的原因是美苏两大集团力量的相对均衡维系了世界大体和平,包括联合国在内的一系列国际治理机制日臻成熟。
(4)时间:根据所学知识,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原则: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三““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多次公开提及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并认为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是建立新秩序 的'首要原则’”可知,美国建立新秩序的“首要原则”是维护美国的领导地位。
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呈现的发展趋势是多极化。
(5)担当:根据所学知识,由“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最大程度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可知,大国应有的担当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摆脱意识形态偏见;增强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
19.(1)时间:二十世纪危害:两次世界大战都给世界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示例一】事件:③④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力量,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
【示例二】事件:①②
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等;亚洲的中国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
【详解】(1)时间: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一战是1914-1918,二战是1939-1945,再结合所学可知,世纪在百位上加1,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于20世纪。
危害:根据材料“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统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是都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论述:开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为主题”,可以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影响等要素进行归纳,注意在进行论述的时候分三步走,第一步,提出观点:如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二步由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史实为观点服务,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第三步:总结观点,进行升华,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力量,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还可从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等观点着手,注意三步走即可,如:【示例一】事件:③④;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非洲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独立。结论:两次世界大战沉重削弱了帝国主义殖民力量,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条件。【示例二】事件:①②;观点: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等;亚洲的中国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结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国家力量,社会主义力量发展壮大,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