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1-15 16:40:47

文档简介

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读新疆土地开垦示意图(图甲)和耕地转移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新疆耕地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75—1985年间耕地变化以开垦为主
B.1975—1985年间土地开垦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C.1985年净增耕地最多
D.1998年土地开垦力度最大
2.在新疆土地开垦与转移类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最大的是(  )
A.耕地→草地 B.草地→耕地
C.耕地→建设用地 D.耕地→林地
【答案】1.B
2.A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点评】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面积广阔,因气候影响,降水较少,冬季寒冷,故耕地质量不高,大面积的开垦造成严重生态破坏,为此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1.A、由图甲可知,1975—1985年间草地变耕地下降最为明显,所以耕地变化以退耕为主,A错误;
B、结合图甲、乙可知,1975—1985年间退耕还林还草比较突出,为此开垦土地面积总体下降,B正确;
C、由图甲可知,1985年净增耕地最少,C错误;
D、由图表信息可知,2005年土地开垦力度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2.由题意可知,如若对当地生态环境起改善作用则是退耕还林还草,根据图乙信息退耕面积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变草地,A正确。
故答案为:A。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他在讲话中给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提出了新要求: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说明了农业是(  )
A.“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B.“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C.“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D.“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河南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却不是我国商品粮基地,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崎岖,水热条件的限制较大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的制约
C.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劳动力短缺
D.农业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答案】3.C
4.B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地势平坦,雨热充足是农业发展的优势,但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阻碍集约化、大规模机械化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3.A、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指交通运输业,A错误;
B、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B错误;
C、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C正确;
D、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所有行业措施都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D错误。
故答案为:C。
4.A、河南省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夏季雨热充沛,A错误;
B、河南省是人口、农业大省,其农业类型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B正确;
C、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是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集约化生产,促进商品粮基地发展的,C错误;
D、农业科技、劳动力素质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所以不是阻碍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表为我国部分年份耕地减少情况(单位:万公顷)统计表。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年份 构成
建设用地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87年 19.2 16.4 4.7 5.9
1997年 17.6 16.5 16.5 7
2007年 20.5 39.5 13.5 10.7
5.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份是(  )
①甘肃 ②内蒙古 ③辽宁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
【答案】5.A
6.C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点评】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小,高质量耕地少,为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土地复垦整平工作,立法保护基本耕地,树立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5.①由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极易荒漠化,适合生态退耕还林,①正确;
②内蒙古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植被以草地为主,不适合耕地开垦,适宜生态退耕,②正确;
③辽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生态退耕不利于农业发展,③错误;
④江苏地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雨水充沛,适合发展农业种植,生态退耕不利于农业发展,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
故答案为:A。
6.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会破坏沿海生态系统,错误;
B、全面禁止建设用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错误;
C、建立灾害预警,减少灾害带来损坏耕地,可以保护我国基本耕地面积,正确;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影响经济的发展,错误。
故答案为:C。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8.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②退耕还林还牧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答案】7.B
8.D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面积少,高质量耕地少,为此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少,随着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加之城镇化、工业用地等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的突出问题,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改善耕地质量、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务之急。
7.A、题意可知,我国人均耕地从1953年到2015年急剧下降, 若受自然灾害影响,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这只是少部分,降幅不大,A错误;
B、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农业耕地面积减少,B正确;
C、水土流失会导致少数耕地面积减少,但不会大面积迅速减少,C错误;
D、环境污染会使少数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降幅不会很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8.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会影响农民经济收入,错误;
②退耕还林还牧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错误;
③ 我国是人口大国,控制人口增长 , 人均粮食拥有量会增加 ,正确;
④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错误;
⑤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人均粮食拥有量,正确;
⑥改善耕地质量 ,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正确。
综上所述: ③⑤⑥ 正确
故答案为:D
国家统计局2020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10.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1.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有(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9.C
10.C
11.D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适度进口是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的粮食主要从加拿大、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主要从美国进口小麦、玉米;主要从加拿大进口大豆、小麦;主要从泰国进口大米(水稻)。
9.由材料信息可知, 夏粮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但存在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等问题,故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C正确。
故答案为:C
10.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 与粮食流通成本高低无关,A错误;
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这是粮食种植的自然气候条件,与粮食流通成本高低无关,B错误;
C、由材料可知,我国粮食产区集中于东北,粮食要跨区域流通平衡,运输路程长,压力大,运费高,正确;
D、题意强调,中国国内区域粮食流通成本偏高 ,不涉及远洋海运,D错误。
故答案为:C
11.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不能减轻对外依存度,① 错误;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有利于提高豆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本国的大豆产量,减少对外依存度,②正确;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能长单位面积提高产量,但是否用于种植大豆,与减少大豆进口 无关,③错误;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使大豆种植专业化、规模化,有利于提高本国大豆产量,减少对外依存度,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 正确
故答案为:D
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20多年来,与世界比较,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的时代背景是(  )
A.中国已经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B.中国已经解决了贫困问题
C.中国出现了粮食危机
D.正面回应“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
13.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比1996年增产30%以上。中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②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④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12.D
13.D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人均粮食产量低,但近年来我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了真正的自力更生,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取得成绩同时我们应该时刻警醒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问题之一。
12.A、现阶段的中国仍然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A错误;
B、贫困问题是世界难题,也是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如今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B错误;
C、由图表信息可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量都高于世界水平,并取得显著成绩,C错误;
D、由图表信息可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人均产量高于世界水平,向世界说明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靠的是自力更生,D正确。
故答案为:D
13.①中国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耕地面积会微略增加,但不会大量增加 ,①错误;
②化肥、农药大量施用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也随即提高,②正确;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农业种植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③正确;
④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 正确
故答案为:D
作为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的贵州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当地分布着面积较广的稻作梯田(见下图),梯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怡人。当地在政府引导、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引着八方游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市场 B.气候和水源
C.土壤和市场 D.劳动力和交通
15.该案例给我国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  )
A.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
B.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
C.引进稻鱼模式,提高旅游收益
D.加强政策扶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
【答案】14.A
15.A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手段
14.材料中描述的冬季浸泡过冬,春季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显示了农业的季节变化,属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开展“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是适应当今游客对自然、人文天人合一景观的旅游需求,因此,市场也是该类模式的主导因素。故答案为:A。
15.当地的“稻—鱼—游”生态产业模式,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将旅游业、农业、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成功典例。故答案为:A。
二、综合题
16.我国东、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显著,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谋求和谐发展,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年前,西部大开发正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202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读我国两省级行政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对两个省级行政区知识的了解,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 青海省 广东省
地形 高原、山地为主    
城镇化水平     较高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人口密度     大
(2)两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影响其农业生产活动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3)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工业不发达,广东省矿产资源贫乏,但工业较发达,请分析原因。
【答案】(1)丘陵、平原为主;较低;较高;小
(2)青海省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广东省以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为主。自然因素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3)青海省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制约工业的发展。广东省虽然矿产资源贫乏,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发达,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离海远,是西部经济区,广东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青海省工业落后,人口稀少,城市化水平低,广东是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方便,人口密度是青海小,广东密集。
(2)青海因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大多为草地,所以以畜牧业为主,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因河谷地带地势低,气温较高;而广东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气温高,是水田农业,所以影响两地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3)青海省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下,工业发展受限制,工业落后;而广东省虽然矿产资源缺乏,但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便于与外界的联系,科拔发达,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方,所以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点评】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分析_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17.(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每年冬季,全国各地的农业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在此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繁殖、杂交配制等农业科研活动。新中国培育的约1万个农作物新品种,约7000个经过南繁培育。
种质资源是指包含一定遗传物质,并表现特定性状、能将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海南将发挥其种子“硅谷”的优势,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规划建立中转隔离基地(保护区)、检疫中心、种质保存中心、种源交易中心(下图)。中转隔离基地选址时避开居民住宅区,远离家禽饲养繁育基地,用于对进口的动物种用资源进行严格分区隔离、检疫。
(1)与甘肃、四川相比,说明海南育种制种的特点及原因。
(2)分析海南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3)简述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答案】(1)特点:海南育制种周期更短,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的种类更多。
原因:海南地处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育制种历史更久、知名度高,技术更先进。
(2)海岛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自贸港政策支持。
(3)丰富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依托全球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纬度低,地处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作物生长快,育制种周期更短,与甘肃、四川相比,海南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的种类更多。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说明海南育制种历史长、知名度高,技术更先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海岛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同时,海南为自贸港,有政策支持。
(3)根据材料,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因此,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可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是向全球引进优质的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可拉高我国的粮食单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
(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1 / 12.3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同步测试(B)(2023-2024学年高二地理同步测试AB版--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一、选择题
读新疆土地开垦示意图(图甲)和耕地转移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小题。
1.下列有关新疆耕地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75—1985年间耕地变化以开垦为主
B.1975—1985年间土地开垦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
C.1985年净增耕地最多
D.1998年土地开垦力度最大
2.在新疆土地开垦与转移类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改善作用最大的是(  )
A.耕地→草地 B.草地→耕地
C.耕地→建设用地 D.耕地→林地
2019年3月8日,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他在讲话中给河南这个农业大省提出了新要求: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说明了农业是(  )
A.“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B.“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C.“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D.“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4.河南省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却不是我国商品粮基地,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地形崎岖,水热条件的限制较大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的制约
C.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劳动力短缺
D.农业科技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下表为我国部分年份耕地减少情况(单位:万公顷)统计表。读表,完成下列小题。
年份 构成
建设用地 生态退耕 结构调整 灾毁
1987年 19.2 16.4 4.7 5.9
1997年 17.6 16.5 16.5 7
2007年 20.5 39.5 13.5 10.7
5.生态退耕较多的两个省份是(  )
①甘肃 ②内蒙古 ③辽宁④江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专家警示,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必须坚守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
B.加强土地资源管理,禁止建设用地
C.建立灾害预警系统,减少灾毁耕地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
结合中国人口、人均耕地和人均粮食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7.我国人均耕地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受自然灾害影响,有些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
B.人口不断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扩大
C.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迅速减少
D.环境污染严重,使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8.今后,为使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增加,适宜的做法有(  )
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②退耕还林还牧③控制人口增长
④围湖造田⑤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⑥改善耕地质量
A.②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⑥ D.③⑤⑥
国家统计局2020年8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但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此外,粮食生产日益向东北等水热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5%以上,粮食跨区域流通和平衡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上述材料最能反映出我国(  )
A.化肥、农药滥用,耕地质量下降
B.农业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C.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D.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扩大
10.中国粮食流通成本偏高,比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主要原因是(  )
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C.产销区运距远
D.粮食进口多,加大运输压力
11.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高达80%,为减少大豆进口,合理的措施有(  )
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019年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这是继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后,中国政府发布的第二部有关粮食安全问题的白皮书。20多年来,与世界比较,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2.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的时代背景是(  )
A.中国已经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
B.中国已经解决了贫困问题
C.中国出现了粮食危机
D.正面回应“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
13.2018年中国粮食产量比1996年增产30%以上。中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原因是(  )
①耕地面积大量增加 ②化肥、农药施用量增加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④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作为2018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的贵州肇兴侗寨是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当地分布着面积较广的稻作梯田(见下图),梯田浸泡过冬,春季波光粼粼,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景色怡人。当地在政府引导、企业帮扶下,形成了“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吸引着八方游客。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4.形成该生态产业模式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市场 B.气候和水源
C.土壤和市场 D.劳动力和交通
15.该案例给我国各地“精准扶贫”带来的启示是(  )
A.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融合
B.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扩大种植规模
C.引进稻鱼模式,提高旅游收益
D.加强政策扶持,发展绿色产品加工
二、综合题
16.我国东、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显著,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谋求和谐发展,一直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20年前,西部大开发正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2020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读我国两省级行政区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根据对两个省级行政区知识的了解,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 青海省 广东省
地形 高原、山地为主    
城镇化水平     较高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    
人口密度     大
(2)两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 影响其农业生产活动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
(3)青海省矿产资源丰富,但是工业不发达,广东省矿产资源贫乏,但工业较发达,请分析原因。
17.(2022高二上·南阳月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目前,我国有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种制种基地。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每年冬季,全国各地的农业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在此进行农作物品种选育、加代繁殖、杂交配制等农业科研活动。新中国培育的约1万个农作物新品种,约7000个经过南繁培育。
种质资源是指包含一定遗传物质,并表现特定性状、能将性状遗传给后代的动植物资源。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是种子净进口国。2020年《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提出,海南将发挥其种子“硅谷”的优势,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规划建立中转隔离基地(保护区)、检疫中心、种质保存中心、种源交易中心(下图)。中转隔离基地选址时避开居民住宅区,远离家禽饲养繁育基地,用于对进口的动物种用资源进行严格分区隔离、检疫。
(1)与甘肃、四川相比,说明海南育种制种的特点及原因。
(2)分析海南建成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3)简述海南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对国家粮食安全的作用。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A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点评】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土地面积广阔,因气候影响,降水较少,冬季寒冷,故耕地质量不高,大面积的开垦造成严重生态破坏,为此退耕还林还草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1.A、由图甲可知,1975—1985年间草地变耕地下降最为明显,所以耕地变化以退耕为主,A错误;
B、结合图甲、乙可知,1975—1985年间退耕还林还草比较突出,为此开垦土地面积总体下降,B正确;
C、由图甲可知,1985年净增耕地最少,C错误;
D、由图表信息可知,2005年土地开垦力度最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2.由题意可知,如若对当地生态环境起改善作用则是退耕还林还草,根据图乙信息退耕面积幅度最大的是耕地变草地,A正确。
故答案为:A。
【答案】3.C
4.B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河南省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地势平坦,雨热充足是农业发展的优势,但主要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模式阻碍集约化、大规模机械化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3.A、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指交通运输业,A错误;
B、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工业,B错误;
C、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C正确;
D、能促进经济发展的所有行业措施都可以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D错误。
故答案为:C。
4.A、河南省地处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开阔,夏季雨热充沛,A错误;
B、河南省是人口、农业大省,其农业类型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B正确;
C、农村人口外出打工,是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集约化生产,促进商品粮基地发展的,C错误;
D、农业科技、劳动力素质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提高,所以不是阻碍商品粮基地建设的主要原因,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5.A
6.C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
【解析】【点评】我国土地面积广阔,人均耕地面积小,高质量耕地少,为保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以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推进土地复垦整平工作,立法保护基本耕地,树立保护意识刻不容缓。
5.①由所学知识可知,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气候干燥少雨,植被稀少,极易荒漠化,适合生态退耕还林,①正确;
②内蒙古地处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少雨,植被以草地为主,不适合耕地开垦,适宜生态退耕,②正确;
③辽宁地处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地,生态退耕不利于农业发展,③错误;
④江苏地处江南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雨水充沛,适合发展农业种植,生态退耕不利于农业发展,④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正确。
故答案为:A。
6.A、大面积围垦沿海湿地,会破坏沿海生态系统,错误;
B、全面禁止建设用地,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影响日常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错误;
C、建立灾害预警,减少灾害带来损坏耕地,可以保护我国基本耕地面积,正确;
D、禁止大型工程建设,影响经济的发展,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7.B
8.D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面积少,高质量耕地少,为此我国人均粮食拥有量少,随着我国人口总量不断增长,加之城镇化、工业用地等使耕地面积减少,粮食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的突出问题,依靠农业科技提高粮食产量、改善耕地质量、控制人口增长是当务之急。
7.A、题意可知,我国人均耕地从1953年到2015年急剧下降, 若受自然灾害影响,耕地失去了农业生产能力,这只是少部分,降幅不大,A错误;
B、人均耕地急剧下降,主要原因一是人口快速增长;二是农业耕地面积减少,B正确;
C、水土流失会导致少数耕地面积减少,但不会大面积迅速减少,C错误;
D、环境污染会使少数耕地不能发展农业生产 ,降幅不会很大,D错误。
故答案为:B
8.①减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会影响农民经济收入,错误;
②退耕还林还牧 ,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错误;
③ 我国是人口大国,控制人口增长 , 人均粮食拥有量会增加 ,正确;
④围湖造田会破坏生态环境,错误;
⑤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能够提高人均粮食拥有量,正确;
⑥改善耕地质量 ,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正确。
综上所述: ③⑤⑥ 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9.C
10.C
11.D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适度进口是我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的粮食主要从加拿大、美国、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进口,主要从澳大利亚进口小麦;主要从美国进口小麦、玉米;主要从加拿大进口大豆、小麦;主要从泰国进口大米(水稻)。
9.由材料信息可知, 夏粮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但存在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缺口巨大等问题,故我国粮食生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C正确。
故答案为:C
10.A、玉米、稻谷库存量大 , 与粮食流通成本高低无关,A错误;
B、粮食生产向水热条件好的地区集中 ,这是粮食种植的自然气候条件,与粮食流通成本高低无关,B错误;
C、由材料可知,我国粮食产区集中于东北,粮食要跨区域流通平衡,运输路程长,压力大,运费高,正确;
D、题意强调,中国国内区域粮食流通成本偏高 ,不涉及远洋海运,D错误。
故答案为:C
11.①对大豆进口实行更严格的配额管理 ,不能减轻对外依存度,① 错误;
②增加农业补贴,实行大豆收购保护价 ,有利于提高豆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本国的大豆产量,减少对外依存度,②正确;
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提高耕地质量 ,能长单位面积提高产量,但是否用于种植大豆,与减少大豆进口 无关,③错误;
④加快土地流转,培植专业的大豆承包大户 ,使大豆种植专业化、规模化,有利于提高本国大豆产量,减少对外依存度,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④ 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2.D
13.D
【知识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人均粮食产量低,但近年来我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实现了真正的自力更生,把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取得成绩同时我们应该时刻警醒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国家安全问题之一。
12.A、现阶段的中国仍然存在粮食安全问题 ,A错误;
B、贫困问题是世界难题,也是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如今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中国,B错误;
C、由图表信息可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单位面积产量都高于世界水平,并取得显著成绩,C错误;
D、由图表信息可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巨大成就,人均产量高于世界水平,向世界说明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靠的是自力更生,D正确。
故答案为:D
13.①中国的耕地面积是有限的,耕地面积会微略增加,但不会大量增加 ,①错误;
②化肥、农药大量施用提高了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粮食总产量也随即提高,②正确;
③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 ,农业种植规模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③正确;
④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④正确。
综上所述:②③④ 正确
故答案为:D
【答案】14.A
15.A
【知识点】我国耕地资源概况;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点评】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手段
14.材料中描述的冬季浸泡过冬,春季稻鱼共生,金秋鱼肥稻香,显示了农业的季节变化,属于气候因素的影响,而开展“稻—鱼—游”的生态产业模式,是适应当今游客对自然、人文天人合一景观的旅游需求,因此,市场也是该类模式的主导因素。故答案为:A。
15.当地的“稻—鱼—游”生态产业模式,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并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将旅游业、农业、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发展模式,是精准扶贫的成功典例。故答案为:A。
16.【答案】(1)丘陵、平原为主;较低;较高;小
(2)青海省以畜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广东省以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为主。自然因素中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3)青海省虽然矿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制约工业的发展。广东省虽然矿产资源贫乏,但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发达,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
【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原则与途径;区域的特征;区域发展的异同;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离海远,是西部经济区,广东省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南方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青海省工业落后,人口稀少,城市化水平低,广东是沿海地区,对外贸易方便,人口密度是青海小,广东密集。
(2)青海因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温低,大多为草地,所以以畜牧业为主,而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因河谷地带地势低,气温较高;而广东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气温高,是水田农业,所以影响两地的自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3)青海省虽然有丰富的资源,但由于海拔高,地势起伏大,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科技水平低下,工业发展受限制,工业落后;而广东省虽然矿产资源缺乏,但拥有便利的水陆交通,便于与外界的联系,科拔发达,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方,所以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点评】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分析_
对比分析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自然环境因素差异
类型 描述、比较的方向和角度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地势、土壤、气候、水文(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等
地形特征 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或河谷等)及其分布,特殊地貌等
地势特征 海拔高低、地势起伏状况、地势倾斜方向、区域极值(海拔最高、最低值)
河流水文特征 年径流量、汛期、径流的季节变化、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流速等
河流水系特征 发源地、流向与注入的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水系形态、河道特征、上中下游的划分等
气候特征 气温(气温高低、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光照、降水(总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降水与热量的组合状况(如雨热同期)
土壤 类型及肥力状况。如: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如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2)人类活动因素差异
人类活动 差异成因 具体表现
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
市场、劳动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 机械化水平、劳动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 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条件差异 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 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 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17.【答案】(1)特点:海南育制种周期更短,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的种类更多。
原因:海南地处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育制种历史更久、知名度高,技术更先进。
(2)海岛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自贸港政策支持。
(3)丰富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依托全球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单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知识点】主要植被类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途径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纬度低,地处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沛,作物生长快,育制种周期更短,与甘肃、四川相比,海南可育种时间长,育种的种类更多。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说明海南育制种历史长、知名度高,技术更先进。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南地处我国南部沿海,海岛交通便利,便于种质资源引进和输出,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海南逐步成为全国南繁育种基地,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同时,海南为自贸港,有政策支持。
(3)根据材料,近年来,我国种质资源不断萎缩,因此,建立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可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种质品种数量、质量安全;是向全球引进优质的种质资源,选取、改良优质高产品种,可拉高我国的粮食单产量,保障粮食安全。
【点评】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不同的区位因素对不同区域各种人类活动影响的程度、途径和方式不同,不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要正确理解和区分“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区位条件”。
(1)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所要求的所有因素,若要求分析某种人类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解答时就要完整地罗列出影响其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主导因素:指影响某种人类活动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因素,也就不会有该种人类活动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如新疆绿洲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西藏河谷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城郊农业的主导因素是市场等。
(3)限制性因素:某种人类活动需要满足许多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满足,唯有某一个条件不能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是限制性因素。特别要注意的是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各种气象灾害等也都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4)区位条件对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分析,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分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