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5:三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疾 趋 度 石 罅 瀑 见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良多趣味( )
(3)从山门右折( ) (4)虚空皆纬(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4.请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特点。
【答案】1.疾趋/度石罅/瀑见。 2. 同“缺”,中断 很,甚 向右 都 3.(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走几步听到很响的打雷声,心里感到害怕。 4.甲文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又是按季节来写。描写山水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乙文调动各种感官写水,如,听觉、视觉、触觉等。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时根据句意进行断句。本句句意为:快步走去,迈过一块石头缝隙,就看见了瀑布。“疾趋”与“度石罅”是先后两个动作,“瀑见”表示结果。据此可以断句为:疾趋/度石罅/瀑见。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中断。
(2)句意为:的确有很多趣味(趣味无穷)。良,很,甚。
(3)句意为:从五泄寺大门往右拐。右,向右。
(4)句意为:空空的都像编织物的横线。皆,都。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
(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月,日月。
(2)闻,听到。疾雷声,很响的打雷声。悸,害怕。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甲文先写山,后写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是对山的正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对山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山的连绵和高峻。写水按季节顺序来写,先写夏天,再写春冬之时,最后写秋天。“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对水的正面描写,“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对水的侧面描写,突出了夏天江水的盛大与湍急。
乙文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写水。“数步,闻疾雷声,心悸”是听觉。“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后注,水态愈伟”是视觉。“以面受沫,乍若披丝”是触觉。
二、(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B.仰视天如匹练然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C.有时朝发白帝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人大呼于旁则泉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半夜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盖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瞿塘关。
7.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答案】5.C 6.D 7.①句子是“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②特点是高耸、陡峭、崖壁平整。
【解析】5.考查一词多义。
A.动词,同“缺”,中断\名词,借指宫殿或京城;
B.……的样子\连词,然而,但是;
C.名词,早上\名词,早上;
D.连词,就\连词,如果;
故选C。
6.考查语句理解。
A.“亭午夜分”意为:正午和半夜。“亭”不是亭子的意思;
B.“虽乘奔御风”中的“虽”是即使的意思,不是虽然;
C.“盖石上一罅”中“盖”的意思是原来,不是盖着;
故选D。
7.考查筛选信息。
乙文中的“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是描写山的句子。意为: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两壁对耸”描写其高耸,“上入霄汉”描写其陡峭,“其平如削成”描写其平整。
三、(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duān) B.飞漱其间(sù)
C.饮少辄醉(zhè) D.觥筹交错(gōng)
9.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 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答案】8.D 9. ①A ②C ①B ②A 10.(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2)醉翁的心意(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11.【甲】示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示例: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解析】8.本题考查重点字音。
A.湍(duān)——(tuān);
B.漱(sù)——(shù);
C.辄(zhè)——(zhé);
D.觥(gōng)正确;
故选D。
9.本题考查文言文重点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1)①句意,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都被阻隔。绝,隔断;故选A。
②句意,江岸的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故选C。
(2)①句意,有一个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亭子。临,居高面下;故选B。
②句意,到溪边钓鱼。临,到。故选A。
10.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注意:
(1)御:驾着,驾驶。不以:不如。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
(2)“也”用于表肯定的判断句。“不在……在……”,前半句作否定,后半句作肯定,确切地说是个选择判断句。
11.本题考查对动静结合写法的概括。
在《三峡》中:“素湍”即为白色的急流,为动态,“绿潭”则是静态,“回清”回旋的清波是动态描写,而“倒影”又为静物,动静彼此交叉结合,有张有弛;《醉翁亭记》中,从第一句可以看出,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四、(2021·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向西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限:限制
14.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答案】12.C 13.D 14.D 15.(1)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悲惨凄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分析】12.考查断句。这段的大意是: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语法提示,找句末语气词和名词,名词一般做主语或宾语,在句首或句末。此题:云:句末语气助词。磴:石级,名词,做主语;苍山,名词,做主语。 根据内容和语法点可断句: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故选C。
13.考查重点词语含义。ABC正确;
D.有误,此句意思: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故选D。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BC正确。
D.有误。甲文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没有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乙文表现作者痴迷山水以及淡淡的忧国愁绪。故选D。
15.考查翻译。
(1)长啸:拉长声音鸣叫;属引:连续不断。凄异:凄惨悲凉。响:回声;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
(2)回视:回头看;或得曰:有的被日光照着;或否:有的没有照着。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
五、(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 (2)不以疾也 疾:
(3)发大溪口 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8.[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
19.[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1)顺流而下 (2)迅速,快 (3)出发 (4)好像……的样子 17.(1)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2)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18. 江水低于滟濒堆(数十丈) 江水高于滟灏堆(数十丈) 19.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人云霄可以看出。
【分析】16.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如……然”是“好像……的样子”;“疾”是古今异义词,“迅速,快”的意思。
17.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自(如果)、亭午夜分(正午和半夜)、曦(日光)”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呼(呼喊)、于(在)、则(就)、屡(多次)”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8.老相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概括填写作答。本题可依据“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和“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来概括填写作答。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甲]文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意思是: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采用正面描写的方法,突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乙]文画线句子“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的意思是:江水两旁山崖对立,高的仿佛到达了云端,而表面的平滑又像是用利刃切过。突出了三峡山势高峻的特点。
六、(2018·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 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2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2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20.D 21.C 22.(1)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有很多趣味。
(2)形状就像人背着刀牵着牛。 23. 湍急 迂回(深) 侧面 2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分析】两文均选自《《水经注》 作者:郦道元 年代:北魏20--22解析略
2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意思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从侧面写出了水的湍急。“朝发黄牛,暮宿黄牛”的意思是“早晨从黄牛山动身,晚上还在黄牛山过夜”,从侧面写出了水的迂回。
2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把握文章内容,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甲文描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山和水的特点,乙文写出了长江黄牛滩水道迂回曲折、地形险要的特点。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05:三峡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2023·西藏·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三峡》)
[乙]
从山门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
疾趋度石罅②瀑见。瀑行青壁间,撼山掉③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④如虹,忽卷掣折⑤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之极观也。
游人坐欹⑥岩下望,以面受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
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
(节选自《观第五泄①记》)
【注】①第五泄:第五级瀑布,今浙江境内。②罅(xià):缝隙,裂隙。③掉:摇动。④怒石横激:突兀的岩石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⑤掣折:转折。⑥欹(qī):斜靠。
1.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疾 趋 度 石 罅 瀑 见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 (2)良多趣味( )
(3)从山门右折( ) (4)虚空皆纬( )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数步,闻疾雷声,心悸。
4.请概括[甲][乙]两文写景的特点。
二、(2022·贵州安顺·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已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碎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5.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
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B.仰视天如匹练然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C.有时朝发白帝 朝服衣冠,窥镜(《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D.人大呼于旁则泉出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下列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半夜时分从亭子里自然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B.虽然乘着马在风中奔跑,也没有走水路快。
C.陆游一路行来,发现圣姥泉上面盖着一块有裂缝的石头。
D.乙文中作者从大溪口出发,进入瞿塘峡,经过圣姥泉,到达瞿塘关。
7.甲文中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写出了山连绵不断的特点,请找出乙文中描写山的句子并概括其特点。
三、(2022·海南·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8.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素湍绿潭(duān) B.飞漱其间(sù)
C.饮少辄醉(zhè) D.觥筹交错(gōng)
9.给下列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①沿溯阻绝( ) ②绝 多生怪柏( )
绝:A.隔断 B.独一无二 C.极(高) D.气息中止
(2)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②临溪而渔( )
临:A.到 B.居高面下 C.将要 D.照着字画模仿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1.【甲】【乙】两文同属山水散文,都有动静结合的写法,请各举一例。
四、(2021·四川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蒲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疾:快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西:向西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限:限制
14.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B.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C.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D.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15.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五、(2021·安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峰,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六日,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霄汉其平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水巴落,峡中平如油盎①。过圣姥泉,盖石上一罅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晚至瞿塘关,唐故夔州,与白帝城相连。关西门正对滟滪堆③。堆,碑石积成,出水数十丈。土人云:“方夏秋水涨时,水又高于堆数十丈。”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①油盎:油瓶。②罅:裂缝。③滟滪堆:在瞿塘峡口,是江心突出的巨石。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沿溯阻绝 沿: (2)不以疾也 疾:
(3)发大溪口 发: (4)仰视天如匹练然 如……然:
17.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18.[乙]文段写出了江水相对于滟濒堆在不同季节水位的高低变化:作者到瞿塘关时, ;等到夏秋水涨时, 。
19.[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六、(2018·山东滨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三峡》)
【乙】江水又东,迳黄牛山,下有滩,名曰黄牛滩。南岸重岭叠起,最外高崖间有石,色如人负刀牵牛,人黑牛黄,成就①分明。既人迹所绝,莫得究焉。此岩既高,加以江湍回,虽途迳信宿②,犹望见此物。故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纡深,回望如一矣。
(节选自《水经注》)
【注释】①成就:轮廓。②信宿:两三日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 B.不以疾也 疾:快
C.迳黄牛山 迳:经过 D.犹望见此物 犹:好像
2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绝 多生怪柏 既人迹所绝
C.虽乘奔御风 虽途迳信宿
D.故渔者歌曰 三朝三暮,黄牛如故
2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2)色如人负刀牵牛。
23.【甲】文“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侧重写水的 ;【乙】文“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侧重写水的 。这在写法上都属于 描写。
24.【甲】【乙】两文都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