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共5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6 15:0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第一节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运用资料,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成因。(区域认知)
2.运用资料,分析人类面临环境问题的区域差异、表现和成因。(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地理实践力)
4.结合实例,正确认识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地协调观)
目标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目标二 环境问题的表现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
<
目标一
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填写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A: ,B: ,C: ,D: 。
(2)说出图中箭头表达的含义。
①人类通过 活动从自然界获取所需的 。
②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把 排放到环境中。
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影响环境。
④变化了的环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
物质、能量
废弃物
环境
生产
资源
废弃物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 问题
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 能力 自然资源枯竭、 等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 能力 环境污染等
承受
生态破坏
净化
判断
1.自然环境对人类排放的废弃物具有净化功能。(  )
2.城市建设一般不会造成环境问题。(  )
3.人口增长一定会带来环境问题。(  )
4.环境污染往往会引起生态破坏和自然资源枯竭。(  )

×
×

拓展延伸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其原因具体归纳如下:
(1)人口压力
环境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拓展延伸
(2)资源不合理利用
环境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拓展延伸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环境问题具体原因分析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人类社会的是
A.内圆
B.外圆
C.箭头①
D.箭头②

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传输方向、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用圆表示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人类社会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占据一定的空间,因此,表示人类社会的应是内圆。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1~3题。
2.下列人类活动能用图中箭头②表示的是
A.废弃物
B.生存空间
C.物质和能量
D.消费活动

消费活动是在人类社会中完成的,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用箭头②表示。
读“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模式图”,完成1~3题。
3.若箭头④表示沿海低地淹没,则箭头③表示
A.全球气候变暖
B.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C.极冰融化
D.海水膨胀

沿海低地淹没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和海水膨胀的结果,而温室气体大量排放(人类活动引起)则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2023·江苏苏州期末)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是描述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积累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大气污染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2023年1月31日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4.据图推断,四川盆地
A.南部晴天多于北部
B.南部降水多于北部
C.南部雾霾强于北部
D.南部污染弱于北部

由图可知,四川盆地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大于北部,说明四川盆地南部污染大于北部,D错误;
晴天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会使得气溶胶光学
厚度(AOD)数值较小,A错误;
降水多,可以带走相当一部分气溶胶,从而使
四川盆地南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值较小,
B错误;
四川盆地南部雾霾强于北部,使得四川盆地南
部气溶胶光学厚度(AOD)高于北部,C正确。
(2023·江苏苏州期末)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是描述近地面大气污染物积累程度的指标,数值越大,大气污染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四川盆地及周边地区2023年1月31日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分布图”。读图,完成4~5题。
5.该日AOD高值区出现的原因是
A.阴雨天气多,工业发达
B.工业污染重,地形封闭
C.暖湿气流北上受阻堆积
D.近地面大气逆温层较弱

降水多,可以带走相当一部分气溶胶,从而使AOD数值较小,A错误;
工业污染重,地形封闭,污染物不易扩散,B正确;
暖湿气流北上受阻堆积,易形成阴雨天气,阴雨天气时污染较轻,C错误;
近地面大气逆温层较弱,对流运动较强,污染物易扩散,D错误。
环境问题的表现
>
<
目标二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自然资源枯竭 森林减少、水资源 、矿产资源短缺等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环境污染 污染、 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等
危机
大气
水体
2.环境问题表现的区域差异
(1)城乡差异
(2)国家差异
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过度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影响
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掠夺式开发带来的 和快速工业化
      导致的_________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3.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有些环境问题已经超越国界和地域的界线,甚至发展成 环境问题,如酸雨、___________、全球变暖等。
(2)有些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 、水体污染等,有从___________
的趋势。
全球性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局部向全球
蔓延
连线
将主要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环境现象连线。
拓展延伸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人为原因
具体表现 主要人为原因 地域差异
资源 枯竭 森林减少 乱砍滥伐、森林火灾等 发达国家更突出
水资源危机 水污染和浪费严重、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增大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工业、交通等建设用地增加等 矿产资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拓展延伸
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其人为原因
生态 破坏 水土流失 滥伐、滥垦,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农村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
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樵采、农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海水入侵等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过度捕猎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工地扬尘等 城市地区、发达国家严重
水体污染 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土壤污染 农药、化肥、废水、废塑料以及重金属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被储存在大型罐体内,现有存储容量会在2023年用尽。为解决核污水的难题,日本政府拟将这数百万吨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种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排污方式,会极大危害海洋的生态环境。
据德国的一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电脑计算结果显示,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放核废水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1.[综合思维]核废水排入海洋可能带来哪些危害?
答案 造成海水污染;海洋生物受放射性污染死亡或变异,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放射性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对海洋渔业生产造成冲击。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污水被储存在大型罐体内,现有存储容量会在2023年用尽。为解决核污水的难题,日本政府拟将这数百万吨的核污水排入太平洋。这种成本最低、最快捷的排污方式,会极大危害海洋的生态环境。
据德国的一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的电脑计算结果显示,从福岛第一核电站排放核废水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就将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3年后美国和加拿大就将遭到核污染影响。
2.[地理实践力]你认为日本政府该如何处理核废水?
答案 将经过处理后的核废水装入大型罐体深埋到地层下;将装有核废水的金属罐投入选定海域4 000米以下的海底;化学方法稀释;将核废水蒸发等。
(2023·吉林长春期末)环境问题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
B.土壤污染只危害农作物
C.沙尘暴现象属于大气污染
D.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生态功能下降

环境问题主要有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类型,A错误;
土壤污染不只是危害农作物,污染物还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B错误;
沙尘暴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属于生态破坏,C错误;
乱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缩小,生物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下降,D正确。
(2023·吉林长春期末)环境问题一般指由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完成1~2题。
2.下列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B.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C.发达国家人均排放的污染物较发展中国家更多
D.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更严重

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A正确,不符合题意;
城市地区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B正确,不符合题意;
发达国家人均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排放量远高于发展中国家,C正确,不符合题意;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D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2021年5月26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发布《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公报,全国酸雨区面积约46.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酸雨的原因可能是
A.乱扔垃圾
B.使用含磷洗衣粉
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D.煤燃烧产生的气体

乱扔垃圾不会造成酸雨危害,A错误;
使用含磷洗衣粉主要造成水污染,B错误;
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主要造成水污染,C错误;
酸雨主要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酸性物质造成的,煤燃烧会产生大量酸性气体,D正确。故选D。
2021年5月26日,中国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发布《2020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根据公报,全国酸雨区面积约46.6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8%,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据此完成3~4题。
4.酸雨的危害在于
①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植物 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使大气受到污染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酸雨对环境的危害主要有: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导致农作物减产;腐蚀树木,毁坏森林;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①②③符合题意。
酸雨是大气污染(大气中酸性物质过多)的结果,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课时对点练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甘肃武威期末)读漫画,完成1~2题。
1.导致该环境问题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A.开矿毁坏岩层  B.任意排放废弃物
C.乱砍滥伐森林  D.过度抽取地下水

读图可知,图示环境问题是地面沉降,过度抽取地下水会导致地面沉降或塌陷,故选D。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甘肃武威期末)读漫画,完成1~2题。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①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物质和消费活动的产物
③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
品的再生速度
④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如果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及人类向环境排放新陈代谢物质和消费活动的产物没有超过环境承受能力,一般不会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只有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以及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才会产生环境问题,因此③④符合题意,选D。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福建福州期末)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实行十年全面禁捕,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是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上饶市鄱阳、余干两县依据“转捕为养”和“转捕为护”原则,帮助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据此完成3~4题。
3.出台禁捕政策应对的环境问题是
A.水源污染严重  B.渔业资源枯竭
C.湿地面积萎缩  D.淡水资源短缺

长江因为长期的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减少甚至枯竭,禁捕就是为了使鱼类得以休养生息,恢复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故B正确。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福建福州期末)2020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实行十年全面禁捕,做好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是禁捕退捕工作的重中之重。江西上饶市鄱阳、余干两县依据“转捕为养”和“转捕为护”原则,帮助退捕渔民转产就业。据此完成3~4题。
4.与长三角相比,上饶市退捕渔民转产就业压力更大的原因有
①淡水捕捞占比大 ②淡水养殖占比大 ③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慢 ④城镇化进程慢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与长三角相比,上饶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镇化进程慢,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小且发展慢,很难就地吸纳众多的渔民就业。根据“转捕为养”的政策可得知,鄱阳、余干两县的渔民淡水捕捞比重大而养殖比重小。故②错,①③④正确。故选C。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前某一年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极大值,之后会下降,至2060年实现“零排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据此完成5~6题。
5.“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酸雨蔓延  B.全球变暖  C.臭氧层破坏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由材料可知,“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是实现“碳”的“零排放”,而二氧化碳增加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可推知“碳达峰”“碳中和”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遏制全球变暖问题。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1年全国两会,“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即2030年前某一年会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极大值,之后会下降,至2060年实现“零排放”。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推动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改变,需要每个人在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行动起来,挖掘减排潜力。据此完成5~6题。
6.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我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是
A.中部地区开发风能
B.东部地区发展水电
C.西部地区全面造林
D.东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我国中部地区风能资源并不丰富,东部地区地形平坦,水能资源匮乏,A、B项错误;
西部地区气候较干旱,全面造林不现实,C项错误;
东北地区为我国老工业基地,优化产业结构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D项正确。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河北唐山期中)口罩中含有塑料,极难分解,在一些海岸的沙滩上,各种各样的口罩却是随处可见。据此完成7~9题。
7.随意乱扔的口罩,造成直接的环境污染类型是
A.大气污染   B.土壤污染
C.水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口罩属于固体垃圾,所以随意乱扔的口罩造成直接的环境污染类型是固体废弃物污染,故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3·河北唐山期中)口罩中含有塑料,极难分解,在一些海岸的沙滩上,各种各样的口罩却是随处可见。据此完成7~9题。
8.海滩上乱扔的口罩可能造成的生态问题,不包括
A.造成病毒在海洋生物链中扩散  B.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
C.危害海洋生物生命健康     D.造成海洋环境污染

由材料可知,口罩中含有塑料,极难分解,口罩会被海洋生物吞食,从而危害海洋生物生命健康;导致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口罩携带病毒,造成病毒在海洋生物链中扩散,A、B、C不符合题意。
海滩上乱扔的口罩会造成海洋环境污染,属于环境污染问题,但不属于生态问题,D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基础过关
(2023·河北唐山期中)口罩中含有塑料,极难分解,在一些海岸的沙滩上,各种各样的口罩却是随处可见。据此完成7~9题。
9.针对海滩乱扔口罩的现象,应采取的有效措施包括
①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 ②加强监督,杜绝民众乱扔口罩行为 ③加强对废弃口罩的集中处理 ④建立一定的处罚机制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针对海滩乱扔口罩的现象,可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加强对废弃口罩的集中处理,加强管理,建立一定的处罚机制,①③④正确。
完全杜绝民众乱扔口罩行为不现实,②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如图为“人类破坏活动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人类破坏活动后的气温曲线、径流量曲线分别是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湿地具有调节气温和径流的功能,湿地遭到破坏后,当地的气温和河流径流量年内变化应加大。图中显示,与甲气温曲线相比,乙气温曲线年内变化较大,与丙径流量曲线相比,丁径流量曲线年内变化较大,选项B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如图为“人类破坏活动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径流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1.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含沙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快
C.大量引水灌溉及对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选项D符合题意。
河流含沙量大增、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
不是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主要
原因,选项A、B不符合题意。
对河流的截流改道不符合三江平原的实际情况,选项C不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四川成都联考)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当地举办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时,常通过洒水来除尘和降温。右图示意托雷斯海峡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12~14题。
12.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可能是由于
A.工业生产规模大  B.追求高生活质量
C.水资源极其丰富  D.水资源利用率低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由材料信息“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可知,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欠发达,工业生产规模可能较小,人们生活质量不高,A、B错误。
由材料信息“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可知,该地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水资源不丰富,C错误。
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对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导致托雷斯海峡群岛居民人均用水量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D正确。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四川成都联考)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当地举办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时,常通过洒水来除尘和降温。右图示意托雷斯海峡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12~14题。
13.托雷斯海峡群岛旱季水资源的开源方式直接导致当地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能源枯竭   D.水土流失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旱季,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直接导致当地大气污染,对水污染影响较小,B正确,A错误。
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会耗用一定的能源,但不会直接导致能源枯竭,C错误。
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进行海水淡化没有破坏当地植被,与水土流失关系不大,D错误。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四川成都联考)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澳大利亚东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居民人均用水量却远超澳大利亚平均水平。在旱季,托雷斯海峡群岛利用柴油发电机供电,驱动海水淡化设备。当地举办大型户外体育活动时,常通过洒水来除尘和降温。右图示意托雷斯海峡群岛的位置。据此完成12~14题。
14.为节约水资源,托雷斯海峡群岛的大型户外体育活动建议调整到
①清晨 ②午后 ③傍晚 ④夜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托雷斯海峡群岛地处低纬度地区,气温高;清晨和傍晚气温低,适合进行大型户外体育活动,且此时洒较少的水就可以起到除尘和降温的作用,①③正确。
午后气温高,蒸发旺盛,利用洒水降温,所需水资源较多,②错误;
夜间,人们大都在休息,不适宜进行大型户外体育活动,④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2023·广东中山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鲍鱼其名为鱼,实则非鱼,种属原始海洋贝类,通常生长在水温较低的海底。鲍鱼的生长较慢,壳长10厘米以上的鲍鱼大约需长六七年。我国对鲍鱼的利用,过去仅限于自然采捕。近20多年来,从南方到北方开展了鲍鱼的人工育苗和规模化养殖。在福建东洛岛海域上,绵延数千米的渔排上养殖着鲍鱼,渔排上搭建的木屋错落成“户”,成为漂浮在海上的村庄,蔚为壮观。下面两图分别为东洛岛位置图、海上漂浮养殖鲍鱼景观图。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简述规模化自然采捕鲍鱼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 造成过度捕捞;致使野生鲍鱼产量下降,种群面临灭绝;破坏浅海的海洋环境。
(2)分析福建沿海实施鲍鱼养殖要应对的主要自然问题。(4分)
答案 台风;风暴潮;潮汐;海水温度。
(3)试分析海上漂浮养殖鲍鱼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8分)
答案 问题:海水富营养化;沿海海水盐度、酸碱性发生变化,不利于沿海其他海洋生物生存。
措施:合理控制漂浮养殖鲍鱼的规模;推行休养期、禁养期制度;做好沿岸海水环境的监测等。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