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历史七上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诸子百家 同步训练
一、 选择题
1.下面有关“诸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 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答案:C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思想是政治的反映,诸子百家反映春秋战国时代的特征,它的出现为国家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A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得出,因此选A。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
A.《诗》 B.《书》 C.《春秋》 D.《论语》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孔子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论语》
,因此选D。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B. “学而时习之”
C.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此题可以利用排除法,AB是孔子的,C选项是老子的,只有D是孟子的所言,因此选D。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5.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
A. 墨子 B.韩非子 C.孙武 D.孙膑
答案:C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孙子兵法》的作者。《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也兵家的鼻祖孙武,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而孙膑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反对空谈仁义,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因此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6.法家创始人韩非提出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所采用?( )
A. 商纣王 B.周文王 C.秦始皇 D.周幽王
答案:C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韩非子处在由奴隶主义向封建主义过渡社会大变革时期;主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思想,这一理论的实现是秦始皇,因此选C。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7.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家,他的一些言论,对今天仍然有着很大影响。其中,我们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中获取的精神营养是( )
A.注重气节,健全人格 B.人性本善,舍生取义
C.先义后利,关注民生 D.仁爱友善,以德服人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反映个人的气节,B关于人性,C关于民本,D关于仁爱,只有A符合对此言论的理解。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可能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 )
A.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
B.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
C.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地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
D.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造成,而是环境不好,应择善 而居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答案A荀子主张性本恶,但是可以从善,所以A是正确的B错误C不主张严厉惩罚D不是环境问题造成的。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9.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 ( http: / / www.21cnjy.com )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 万赵国大军围攻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 www-2-1-cnjy-com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
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为旧经济旧政治服务的受贵族垄断的“学在官府”的教育走向没落。《墨攻》的时代背景已经是春秋战国了,不存在学在官府的问题,墨家摩顶放踵以利天下,不可能无法办私学的,D项不正确。故答案选择D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0.法家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够成为显学而备受统治者推崇,是因为( )
①适应了当时社会改革的需要 ②符合当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③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④强调树立君主个人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21教育网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结合法家思想主张及战国时期的历史特征分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由分裂趋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法家思想正适应了这一趋势,因此备受推崇,因此选D。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1.下列对孙膑的介绍,不正确的是( )
A.是春秋时期兵家思想的杰出代表人物
B.他的思想深受《孙子兵法》的影响
C.广泛吸收了法家等学派的思想
D.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
答案:A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人物,因此A选项错误。因此选A。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2.在统治人民的 方法上区别最大的是( )
①孟子 ②墨子 ③庄子 ④韩非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这四个正好是儒墨道法。墨、道对于统治术的具体指导要少一些,观点没那么鲜明。而儒法的大部分理论都是针对于统治的,两者基本上是截然对立的。儒家崇尚道德教化,法家崇尚法术诈力,很多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在统治术的使用上,也有外儒内法之说,都是作为两个对立面来讲的。故选择B。
点评:此题要识记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观点。
13.促进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最重要原因是( )
A.社会大变革 B.经济的发展
C.政治剧变 D.统治阶级的提倡
答案:A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历史大变革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变革,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和文学艺术的繁荣。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A。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4.易中天在谈到自己的新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说:“我以儒家为线索贯穿这本书的始终,这里并没有尊孔之意,更没想过要独尊儒术,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 要反对‘独尊一家’。”据此,你认为易中天(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反对儒家思想,认为其不利于社会进步
B.尊崇各派思想,认为其都是进步的
C.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D.认为各种思想的碰撞交流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答案:D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做此题关键要看题目的意思来判断选项,这本书最后的结论反而是 要反对‘独尊一家’那么他的意思是各家思想都有其进步的一点,对待文化不能独尊一家,对待文化我们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ABC不符合题意,因此选D.
点评:此题较难,要理解。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C知识分子的不同认识 D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答案:B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能力。首先了解百家争鸣的背景,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旧的奴隶主阶级正在退出历史舞台,新的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正在确立中,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剧烈分化,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如墨家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法国则代表了新兴地主的利益;道家是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的代言者。所以诸子百家的观点,即不完全代表统治阶级利益,也不完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它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利益。
点评:此题较难,要理解。
二、填空
16、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的春秋晚期思想家是
,他是 学派的创始人,记载他的言论的著作是《 》。
答案:孔子|儒家|《论语》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有关孔子的知识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7.他的主要思想是“仁政”、“民贵君轻”,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是 。答案:孟子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主要考查有关孟子的知识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8、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祸福相依”,他是 学派的代表。
答案:道家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主要考查有关老子道家的知识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19、他强调“法治”,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秦始皇所采用,他是 学派的代表人物 。
答案:法家| 韩非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法家及韩非的有关知识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20、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自于 的《 》。
答案:孙武|孙子兵法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兵家的和孙武的有关知识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三、材料题
21.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 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请回答:
(1)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 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答案:(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本题为综合分析题,根据历史学习做出正确的分析。
点评:此题为理解提高题。
22、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① 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21教育网
② 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答案: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要经常性地复习和巩固。②不对。因为孔了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民,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教育思想的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是将它完全抛弃。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有关孔子的言论,我们通过孔子言论知道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对待文化要吸其精华、去其槽粕。
点评:此题难度一般,结合教材所学知识给出答案。
2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
讨论:
(1) 如何理解孟子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1)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是孟子的话的含义
(2) 举出我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正气的事例。
答案:(2)富贵不能淫: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贫贱不能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威武不能屈:司马迁忍辱写《史记》文天祥的《正气歌》等
(3)当今社会我们应当怎样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答案:(3)当今社会应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鞭挞不良风气,形成一股正气,使浩然之气发扬光大,个人应当加强做人准则,品行修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成风。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此题通过孟子话学会做人的基本的原则,通过学习历史总结历史人物的特点。
点评:此题较为简单,识记基础知识点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 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 王制》
请回答:
(1) 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答案:(1)民本思想
(2)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答案:(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答案:(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答案:(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知识点: 中华文化的勃兴
解析:分析: 本题围绕“民本”思想这一主题设问。三段材料都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回答问题时应准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扣题作答。
点评:此题紧扣材料,结合知识点给出答案。
25. 韩非子和董仲舒分别是战国和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据此回答:
(1)二人的思想主张有何异同
答案:(1)民本思想
(2)二人的思想各对时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试分析二人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答案:(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知识点: (1)同:①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实行君主专制;②都顺应了历史统一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③都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异:①韩非子主张严厉的法治;董仲舒提倡“仁政”,以德治民。②韩非子主张凭借君主的威势与法律统治国家;董仲舒则宣称皇帝代表天统治人民,以“天意”蒙骗人民。
(2)①韩非子的思想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国家的统一,后被秦始皇采纳,成为秦朝治国的主导思想。②董仲舒的主张适应了西汉统治者加强集权统治的需要,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后被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①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的统一,以发展经济,需要建立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的国家。韩非子的思想集中反映了战国时期地主阶级的上述要求。②汉朝建立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恢复了社会经济,此后,激进的法家思想和无为的道家思想都已经不适应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董仲舒正是适应西汉统治者建立集权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提出了他的理论——新儒学思想。
解析:分析: 本题主要是对战国时期韩非子和西汉董仲舒思想的背景、内容、影响进行比较。解题关键是抓住战国时期和西汉的时代特点进行相关分析,前者是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时期,后者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繁荣期。
点评:此题紧扣材料,结合知识点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