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
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理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
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
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
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
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
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
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
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 )
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
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
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的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
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
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
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②“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④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⑤“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⑥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⑦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⑧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⑨……
⑩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一抔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抔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他们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游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注]坚硬的荒原: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小孩用牙齿啃穴,用口腔攒土,用泪水浇灌,种子在坚硬的荒原上生根发芽成长的结果,这些荒诞离奇的情节严重脱离了现实。
B.三个孩子艰难耕耘后“依然是孩子”却“满头白发”,写出了人类用有限的力量不断地与环境作抗争的过程之漫长,付出的代价之大。
C.面对三个孩子的战栗、抽泣,老人无动于衷,他不准孩子们享用果实,只狠心命令他们周而复始地播种耕耘,体现了他的严苛冷峻。
D.小说中的老人与《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处,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荒原的空旷、荒凉和寒冷,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播种耕耘做了铺垫。
B.作者对老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与对荒原的描写相照应,似乎他的身体、五官、声音和站立的姿态都是大自然的直接延伸。
C.尾段画线句点明前文冷漠无情的老人其实是“我们的意志”,使文章的情节内容发生逆转,并使构思的荒诞中透出合理。
D.老人和孩子在种子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后,又开始了新的开垦,这种循环、重复的手法,表现了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勇气。
8.小说的主体是老人和小孩,为什么以“坚硬的荒原”作为题目?
9.本文通过多重隐喻,诠释了“人类前行的历史,血泪斑斑”的道理。”请结合这篇小说的相关内容分析本文的隐喻。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正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谦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遂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谊追伤之,因以自喻。
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年三十三矣。
刘向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勾选相应位置。
每诏令A议下B诸老先生C未能言D谊尽为之E对F人人G各如其意H所出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与“亡国破家相随属”(《屈原列传》)中的“属”意思相同。
B.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C.正朔,指每年的第一天,正即正月,为每年的第一月,朔即初一,为每月的第一天。农历以冬至后第二个月为正月。
D.“谊追伤之,因以自喻”与“君子喻于义”(《论语·雍也》)中的“喻”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贾谊才华出众,他十八岁时在当地就很有名气,被河南郡守吴公招致门下,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
B.贾谊向文帝上奏议,希望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
C.文帝想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但是遭到了朝中大臣的反对和诋毁,文帝后来也就疏远了贾谊。
D.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对他的才华备加赞赏,于是拜他为梁怀王太傅,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
(2)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14.班固认为贾谊“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理由。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①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②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紫陌:京师的街道。曙(shǔ)光:破晓时的阳光。②凤凰池:也称凤池,这里指中书省。
15.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早朝出发的时间,描绘京城暮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
B.颔联写皇宫的金碧辉煌和雕栏玉砌,这升平景象实是诗人对王朝转衰的一种担忧。
C.颈联渲染上朝的盛况:鲜花迎接官员,柳条轻拂旗帜,此时晓星方落,露犹未干。
D.尾联点出酬和之题,说和诗难,不仅是对贾至的恭维,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的谦逊。
16.人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将岑参“气势雄伟,色彩瑰丽”的风格充分体现了出来,请结合本诗赏析岑参的这种诗歌风格。
四、默写题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在《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实一虚,既写出了战士们打仗的辛苦,又写出了家中妻子对远征战士的思念。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清冷的音乐情绪表达到极致,也将音乐的震撼力表现到极致。
(3)三国英雄人物和事迹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怀的对象,如唐宋诗词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兰山下的戈壁滩,布满着荆棘,也铺满着乱石。棘刺尖利,砾石坚硬,站在上面,硌得脚疼。
坚硬的石头是贺兰山,粗枥的树木是贺兰山,幼嫩的草芽也是贺兰山。龟裂的石缝是山上每一种植物通往土地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裂痕,你叫细碎的草籽如何抓住那些庞大而坚硬的石头?石缝向天,承接着时光,也迎接了雨水和阳光。当种子落进石缝后,它们就会在时光中演绎出眼前的美景。石缝是贺兰山留给生命的通道。一座山的格局,不是体态的巍峨和高大,而是让所有想留下来的生命能够繁衍生息。
石苔花印刻在石面上,五彩斑斓。那石头开花的光景,仿佛是从我的梦境中来。石苔花是大自然刻在石头上的岩画,而贺兰山岩画则是远古时期的人们种在石头上的石苔花,每一幅画面,都是他们生活、思想、文明的真实记录,无论是日月星辰还是生活盛景,都留在了石头上。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时光深处的人们,笃定贺兰山就是一块宝地,便定居于此。他们的后裔在山的庇佑和黄河水的浸润下,从山川草木中汲取力量,获得繁盛。
18.下列句子中的“光景”与文中划线句子中的“光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二十年光景,他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者。
B.我们俩初次见面的光景,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C.十一点钟光景,大群的债权人在林家铺子里吵闹得异常厉害。
D.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19.下列对句中加粗词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表假设,引导读者从另一方面思考“石缝”对植物的作用。
B.就,表示顺承关系,说明种子扎根在石缝后必然会生长,呈现美景给世人。
C.而是,与“不是”连用,表递进关系,说明山的格局不在外形,而在实质。
D.仿佛,不同于比喻中的比喻词,这里是“似乎”的意思,带有想象意味。
20.文中画框的句子如改成:“贺兰山有坚硬的石头、粗粽的树木,还有幼嫩的草芽。”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昆明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菌,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菌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①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许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②可是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做鸡油菌。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颜色浅黄,恰似鸡油一样。这种菌子只有做菜时配色用,没甚味道。
21.文中画框的句子突出了鸡油菌的“中看”,读来生动形象,这一表达效果是怎么取得的?
22.下面句子都有“一般”一词,说说二者意思上的不同。
(1)一般情况下……。
(2)都是一般大小,有一块银元那样大……
六、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言文,学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理解、背诵,而且语文、历史等学科考试中也有理解文言文的相关试题。有些学生对此颇有微词,有的说:“文言文是古代的东西,我们生活在现代社会,平时交际根本用不着,学它干什么?删掉多好!”有的说:“现代精品佳作不计其数,这些就足够我们学了,何必学文言文?”还有的说:“一个世纪之前,陈独秀《新青年》就已经倡导白话,反对文言了,为什么我们还要学习?”
这些看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但显然它们是较为偏颇的。请你针对以上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和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故选D。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
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
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
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
故选B。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
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
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故选C。
4.答案: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
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
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
5.答案: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两篇小说主旨也较为接近,都是通过描写老人挑战大自然来塑造‘硬汉’形象”错误。《老人与海》是通过圣地亚哥与鲨鱼的斗争,塑造了“硬汉”形象,表现“硬汉”精神。而本文不是为了塑造“硬汉”形象,“硬汉”是抽象的,象征着“我们的意志”。故选D。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对老人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错误,对老人的描写有肖像“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有语言“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有动作“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
8.答案:①“坚硬的荒原”创设了老人和孩子奋力抗争的背景,生存环境的险恶和创造活动的艰难衬托老人和小孩顽强不屈的形象。②“坚硬的荒原”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的特征与老人和孩子的外形特点一致,荒原象征着人类的命运,老人和小孩象征着人类的意志和力量,展现了人类向命运的抗争,弱小力量的顽强与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理解标题含义的能力。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这是景物描写,照应了题目,也创设了老人和孩子奋力抗争的背景。“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荒原荒凉的特点;
“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荒原上的穹隆比作沉重的铅,结合“笼罩”以及前文的“灰茫茫”等词语可知,渲染了悲凉、沉重的气氛,“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直接点明荒原的特点,表现了生存环境的险恶;
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老人和孩子要植树,可以想见多么艰难,这样的环境烘托出创造活动的艰难。然而不管多么艰难,创造活动都要进行,老人对三个孩子毫不怜悯,逼迫他们挖坑、攒土、浇水;三个孩子尽管十分可怜,甚至小小年纪就“满头白发”,但他们依然执行老人的命令,终于让树成活、结果,完成了创造活动。环境的艰难衬托老人和小孩顽强不屈的形象。
9.答案:①坚硬的荒原隐喻个体的生命、人类的命运:冷酷无情的老人隐喻人类的意志,而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隐喻人类自身弱小的力量。②三个孩子用牙齿刨坑、用舌头和喉咙给种子攒土、用眼泪为种子浇水,隐喻人类自身的弱小和承受的苦难:三个孩子“满头白发”则隐喻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过程的漫长和艰辛。③老人役使孩子流泪浇灌泥土种子,最终使种子长成“挺拔、繁茂、芳香”的大树,隐喻“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的人类凭借着自己弱小的力量去开掘生命的荒原,尽管过程漫长与艰辛,但终究能征服世界和冲破黑暗。④老人让孩子们重新刨坑、播种、攒土、浇水,隐喻了民族的生存、历史的进步,需要人类永不停息的前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作品意蕴,分析鉴赏小说主题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的“多重隐喻”,结合文章⑩段理解隐喻的本题和喻体。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一抔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可见坚硬的荒原隐喻个体的生命、人类的命运;冷酷无情的老人隐喻人类的意志,而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隐喻人类自身弱小的力量。
再理解“人类前行的历史,血泪斑斑”。“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扭转孩子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三个孩子用牙齿刨坑、用舌头和喉咙给种子攒土、用眼泪为种子浇水,隐喻人类自身的弱小和承受的苦难;三个孩子“满头白发”则隐喻人类征服自然,创造历史过程的漫长和艰辛。
第⑩段老人役使孩子流泪浇灌泥土种子,“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最终使种子长成“挺拔、繁茂、芳香”的大树,隐喻“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的人类凭借着自己弱小的力量去开掘生命的荒原,尽管过程漫长与艰辛,但终究能征服世界和冲破黑暗。
“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老人让孩子们重新刨坑、播种、攒土、浇水,隐喻了民族的生存、历史的进步,需要人类永不停息的前行。
10.答案:BDF
解析:句意:每次汉文帝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故为BDF。
11.答案:A
解析:A选项:撰写/接连;D选项:比方,类比/明白,知晓。故选A。
12.答案:A
解析:“后来又被文帝征为廷尉”错误,结合原文“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可知,被汉文帝征为廷尉的是“河南守吴公”。故选A。
13.答案:(1)但是此后各项法令更改,诸侯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
(2)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心愿没有实现,等到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
解析:(1)“更定”,更改;“就”,上任;“说”,主张。
(2)“以”,因为;“意不自得”,心愿〈理想、抱负〉没有实现,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及”,等到。
参考译文: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时,就因能够背诵诗书和会写文章闻名当地。河南郡守吴公听到他才学优异,把他召到门下,非常器重他。汉文帝即位不久,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为全国第一,过去与李斯同乡,(河南郡守吴公)曾经向李斯学习过,就征召他做廷尉。廷尉说贾谊年纪虽小,但通晓诸子百家之书。汉文帝就召贾谊做了博士。
这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是最年轻的。每次汉文帝下令讨论的问题布置下来,年长的博士们不能说上什么,而贾谊都能够一一回答,并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他们的意思。博士们于是认为贾谊才能出众。汉文帝很高兴,破格提拔,一年之内提升到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汉朝建立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当改订历法,改变服饰颜色,订立法令制度,确定官职名称,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项仪式的法度,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上奏皇上。汉文帝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是此后各项法令更改,诸侯到封地去上任,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汉文帝与大臣商议,让贾谊担任公卿的职位。绛侯、灌侯、东阳侯、冯敬这些人嫉妒他,就诋毁说:“洛阳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学识浅薄,一心想独揽大权,让许多事情变得混乱。”由于这样,汉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采纳贾谊的意见,并将他贬为长沙王太傅。
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心愿(理想、抱负)没有实现,等到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来悼念屈原。屈原是楚国一位贤明的臣子,遭受谗言而被放逐。于是写作了《离骚》,在篇末写道:“算了吧!国家没有人了解我。”贾谊追念哀悼他,因此以屈原自况。
一年多以后,汉文帝想念贾谊,征召他回京城长安。贾谊到了,进入朝廷求见,汉文帝正在承受神灵的降福,坐在宣室里接见贾谊。汉文帝因对鬼神之事有所感触,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原本。贾谊详细讲述其中的道理。一直谈到深夜,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谈论完了,汉文帝说:“我很久没看到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他了,今天看来,还比不上他啊。”于是任命贾谊作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的小儿子,很受宠爱,又喜欢读书,所以让贾谊作他的老师,他多次向贾谊请教成败得失。
几年之后,梁怀王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而伤心,常常哭泣。一年多以后,也死去了,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三岁。
刘向认为:“贾谊论述夏、商、周三代和秦王朝兴衰的道理,他的论述非常好,能透彻地了解治理国家的根本方针,即使古代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远远超过他。如果贾谊当时被重用,他的功绩和影响定很大,但是他受到大臣中平庸之辈的排挤和打击,令人非常惋惜痛心!”回过头去看看汉文帝暗暗地用身体力行来移风易俗,贾谊所陈述的主张被略微施行了。贾谊只活了三十二岁就过早地病逝,虽没有官至公卿,但还不算是没有受到赏识。
14.答案:班固认为贾谊虽然没有位列公卿,但也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理由如下:①早年文帝征召他为博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并有意让他位列公卿。②他提出的“法令更定,列侯就国”等主张也被文帝采用。③后来文再度征召他,让他辅佐自己宠爱的怀王。
解析:①由原文“文帝召以为博士……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可知,早年文帝征召他为博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并有意让他位列公卿。
②由原文“然诸法令更定,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可知,他提出的“法令更定,列侯就国”等主张也被文帝采用。
③由原文“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可知,后来文再度征召他,让他辅佐自己宠爱的怀王。
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实是诗人对王朝转衰的一种担忧”理解错误。颔联描写皇宫的繁华富丽,就是要借此来表达对王朝的歌颂和祝福,且此诗为宫廷唱和诗,用以歌功颂德。
故选B。
16.答案:①色彩瑰丽:本诗用词瑰丽,“紫陌”“春色阑”“金阙”“花”“柳”“旌旗”等皆有鲜艳明丽的色彩感,营造出了富丽堂皇的大唐盛景。②气势雄伟:皇州春色多彩,宫阙金光四射,钟鸣则万户开,千官在玉阶上攒动,宫殿楼台气势宏伟,上朝官员雄姿英发。充分展现了大明宫的繁荣,饱含了对王朝的歌颂,对统治者和同僚善治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气势雄伟:首联从宏大处开篇,写皇州春色多彩,充分展示皇宫的富丽之象,同时暗示天下大治的兴旺和繁华;颔联写春已降临,宫阙金光四射,钟鸣则万户开,千官在玉阶上攒动,宫殿楼台气势宏伟,一派升平之景象,反映了诗人渴望唐朝中兴的心境;颈联着力渲染上朝的情景,展现了一幅繁华的上朝盛况,上朝官员雄姿英发,盛唐气象,跃然纸上,充分展现了大明宫的繁荣,饱含了对王朝的歌颂,对统治者和同僚善治的赞美。
色彩瑰丽:本诗辞藻富丽堂皇,用了“紫陌”“春色阑”“金阙”“花”“柳”“旌旗”等富有鲜艳明丽的色彩感的辞藻表现宫廷气象,营造出了富丽堂皇的大唐盛景。
17.答案:(1)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2)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词:箸、娲、炼、逗、捷、襟。
18.答案:B
解析:B.情景,景象,和原文一样。A.时光;C.左右;D.境况。
19.答案:C
解析:“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否定前者,肯定后者。有强调突出后者的作用。
20.答案:①原文用“是”字句,表达肯定,确认,不容置疑的语气。突出贺兰山的地质和植被的特点。
②原文以“石头、树木、草芽”作主语,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强调了贺兰山的特点。
③原文使用排比、对比修辞,传达作者强烈的情感,贺兰山有着严酷的自然条件,但也不乏顽强的生命。
④使用短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解析:原文画框的句子是三个并列的短句,每个短句以“是”字句的结构构成排比,是表肯定,语气不容置疑,突出了贺兰山上石头坚硬,树木粗,但也有幼嫩的幼芽。让这些事物作主语,就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还有使用短句,构成排比,还形成了对比,增强了语句的音韵美,感情更加强烈。
21.答案:①(修辞上)运用比喻修辞,把菌子外形比作银元,突出圆整的特点;又把浅黄色的菌子比作鸡油,突出颜色上鲜嫩可爱。
②(语言上)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亲切活泼,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
解析:从修辞的角度看,“有一块银元那样大,滴溜儿圆”“恰似鸡油一样”运用了比喻。把鸡油菌的大小比作“银元”,突出了鸡油菌圆圆的外形特点;把鸡油菌的颜色比作“鸡油”,突出了其颜色浅黄,鲜嫩可爱。
从语言的角度看,使用口语“滴溜儿圆”,语言贴近生活,亲切活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强化了“银元”的比喻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答案:①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
②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中的“一般”,意思是“通常、普通、总体”,“一般情况”就是“通常情况”,强调共性特征。
分析“一般大小”中的“一般”,意思是“一样、同样”,“一般大小”就是“一样大小”,强调相同,差不多。
23.答案:例文:
传统古诗文,使人心不死、文明不息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同学在语文文言文、古诗词课上奋笔疾刷数理化习题;也有些同学为了考试而拼命修炼所谓的文言文答题技巧;更有人提出“文言文阅读有没有必要”的疑问……而我认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可以使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感知到诗意的美。春日,当别人感慨阴雨绵绵、春风乍起时,读过袁宏道“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的人,能领会到另一种温润清新之美。夏日,当别人厌烦烈日炎炎、蝉儿嘶鸣时,读过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人,能感受到夏日山林的静谧之美。秋日,当别人哀叹秋风萧瑟、万物寂寥时,读过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人,能体验到将目光看向长空万里的广阔美。冬日,当别人抱怨天寒地冻、单调冷清时,读过张岱“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人,能在冰天雪地里发现别样的韵致。文言文给寻常的景物加上一层文化美的滤镜,让我们感知到别样的美。
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启迪。“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只有对事物有了足够的见识,才能获得更丰厚的阅历和智慧。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尤其对学生而言,通过亲身体验去探索宇宙人生的道理是不切实际的,所以,我们学习文言文,要品味其文化内涵,与之产生共鸣,浸润我们的心灵。虽然我们还没有恋爱,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们懂得了真正的爱情是相濡以沫,至死不渝;虽然我们还没有走向社会和职场,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知道了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需要执着。文言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时空之门,丰盈了我们的知识,提升了我们的修养。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文化瑰宝,古籍里的尧舜之治告诉我们的来处,文人们的狼毫宣纸供我们一览大唐盛世风华。马背上即兴吟咏镌刻下成吉思汗踏下的广袤疆域,国门被轰开时刻的学者恸哭记录硝烟动荡……学习文言文,养的是胸中奔涌的文化自豪,聚的是昂扬的文化认同感,写下厚重遒劲的“华夏”二字。
文言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先贤的窗口,更是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所以,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提升自我,认真学习文言文,以此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解析: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是有关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内容,这既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紧紧相连,同时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紧紧相连。材料提供了三种较为偏颇的看法:
一、现代生活交际用不着文言文,不必学;
二、现代精品佳作太多,用不着学文言文;
三、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人反对文言了,所以更不必学习文言文。
第一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违背了联系的观点,割裂了历史,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抛弃;第二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忽视了文言文对现代人的重要作用;第三种看法的错误之处在于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仅从表面看待历史现象。所以在写作中要针对上述三种看法作深入分析,揭示其错误之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看法。
写作时可以把“现代生活交际用不着文言文,不必学”“现代精品佳作太多,用不着学文言文”“一个世纪前就已经有人反对文言了,所以更不必学习文言文”这三个观点作为行文中批驳的靶子,分别驳斥,揭示出错误之处,同时要提出正确的观点,应该学习文言文,这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更好的理解文言知识,获得内化文化精神,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使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立意:
1.学习文言文,就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
3.我们应该接受古代文言精华的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