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蜀相》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7 13:4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9张PPT。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内容特点: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自主欣赏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蜀相》 回顾欣赏方法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就是说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2.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3.超越原意,推陈出新。回顾欣赏方法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最好做到心灵相通。
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蜀 相 杜甫自主欣赏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主赏析 知其人论其世致君尧舜诗圣志,沉郁顿挫诗史风。
坎坷一生贫病卒,“三吏三别”穷后工。流亡结束居草堂,安史乱时寻丞相。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主赏析“天下计”写雄才大略,
“两朝开济”写宏伟业绩,
“老臣心”写忠心报国。“自”“空”
“自顾自地”“徒然,白白地”。萋萋碧草无人赏,婉转莺啼无人听。乐景写哀,反衬寂寞、凄凉之情。 以意逆志 清人评价:“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概括,是如椽之笔。” 蜀 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自主赏析此诗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本诗写作者怀敬仰之情瞻仰武侯祠,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惋惜其壮志未酬,借此抒发壮志未酬的痛苦之情。一、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和像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杜甫草堂 杜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诵读全诗 1.朗诵全诗,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如何?
 2.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结合背景,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读出感情。诵读提示: 《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
   要读准节拍,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会有抑扬顿挫的声调。要懂点格律,读准节拍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三、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其中写了那些主要的形象?
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和“英雄”的人物形象。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助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3.“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的诗意怎样理解,在这联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诗人对诸葛亮的死表示了无限的哀思,对于他未能实现复兴汉室、统一中国的天下大计,深表痛惜。诸葛亮虽然壮志未酬,但是,他所表现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给予后人的积极影响,却是无可估量的。这就是诗人泪满襟的一个没有说穿的原因。"长使"二字大大扩充了感染的范围,不仅把普天之下的,而且把千百年后所有的英雄人物全都包括在内,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震动与共鸣,而不能不为之同声一哭。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4.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 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是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是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有,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虽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三、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主旨 5.这种由来已久的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诗歌开头一句中"寻"字体现作者什么感情?第二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诗歌开头一句中"寻"字体现作者什么感情? 第二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另外,松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常作为某些坚贞品质的象征及生命长青的象征,以“柏”衬托蜀相诸葛亮的形象,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自”、“空”。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这二字修饰,而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整个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景中更含有诗人对忧国忧民的热血又知音少的感慨。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揣摩语言 想象意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寂寞和感伤寄寓冷清寂寥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自空——独自——白白地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炼字型诗歌鉴赏方法 (1)释义(2)描述(3)答手法(4)意境/感情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见满院萋萋碧草,
 却觉寂寞之心难言
闻数声呖呖黄鹂,
 倍感荒凉之境无限
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
 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
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6.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佩诸葛亮。写武侯祠,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到他的成就,由人及己,抒发感情,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本诗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和惋惜,不单发思古之幽情,更含有忧时忧国伤己的深心。 正如《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总结杜 甫总结本诗主旨 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四、拓展阅读:比较阅读 比较《蜀相》和《武侯庙》,你是否同意清人沈德潜德看法?请比较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不同意。
《武侯庙》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作者的不同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武侯庙》作者不可企及的。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③。
注: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 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练习检验1.“蜀先主”是指三国时期的刘备,“天下”二字既表明了刘备志在天下的气魄,也指出他威摄天下的功业。“千秋尚凛然”渲染、突出了刘备的 , 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 之情。
2.“得相”句是指刘备得到 的辅助,开创了大业。“生儿”句是指由于儿子刘禅 ,葬送了基业。 1.刘备的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的 敬仰` 赞美 之情 。
2.诸葛亮 不能效法先人贤德,狎近小人,愚昧软弱 3.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抒发了对盛极必衰的万分感叹。
B.颔联承“英雄气”写刘备的英雄业绩和英雄之志,对仗工整。
C.该诗不仅用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D.诗人咏史怀古,意在讽今,借刘备身后事业消亡的史实对唐王朝的统治者提出了警戒。 C比较阅读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将《蜀相》与《咏怀古迹五首之五》相比较,说一说:两首诗思想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
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 运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蜀相》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是叹惋诸葛亮未能完成自己的事业,也是借古人抒发诗人壮志未酬的怀抱。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和功业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却壮志未遂的精神叹惋不已!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
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
大星先已落军前。
南阳祠宇空秋草,
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慙(cán)传千古,
莫将成败论三分。对比阅读诸葛北伐必经的剑江的水流湍急,
他殒亡之地域五丈原的日头昏暗。
他意图统一中原未竟地不归刘襌,
他死前有对应的大星已陨落军中。
南阳卧龙冈武候庙徒然生出秋草,
四川西部关塞和山脉有雾霭阻隔。
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
谈理三国历史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1.蜀相:自比的成分较多;
武侯庙:诗中几乎没有涉及到自比。
2.蜀相:表达惋惜,遗憾的情感;
武侯庙: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表达对武侯的崇拜之情。
3.蜀相: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反衬);
武侯庙:大部分为描述,正衬成分多。
4.蜀相中“自”,“空”描写乐景;
武侯庙中“空”,“隔”描写凄清之景。 均表达了哀伤之情…… 杜甫的《蜀相》与《武侯庙》的在格律,主题,手法,情感等方面的对比。 高考拓展-----分析诗眼题型
(一)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二)答题步骤
1,解释这个字 2,解释这句话。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诗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作者寓情于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步骤3步骤4步骤1步骤2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试作简要分析。1,解释字 2,解释话。3,答手法。4,答思想感情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穿”指穿行,数指数数。在萧萧落叶中穿行,穿字写出了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只得数着飞过的流萤。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练习题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观念。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意境。练习题3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答: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迁移训练:找找诗眼
① 山青花欲燃”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燃直 圆一尽红 绿① 山青花欲燃”,不仅突出了山花火红的颜色,而且赋予了一种动态美。------炼动词
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人一种坚毅挺拔之美,浑圆之美。-------炼形容词
③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说明梅花之少,暗中突出一个“早”字。 ------炼数量词
④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写出了戍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炼虚词
⑤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绿”在句中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道出了作者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抓住了这些词,就抓住了诗的关键。----- 词类活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