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课件(共30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课件(共30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18:53:21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背诵课文。
新知导入
齐读课文,回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句子翻译。
齐师伐我( )
肉食者鄙( )
牺牲玉帛( )
弗敢加也( )
必以信( )
小信未孚( )
神弗福也 ( )
小大之狱( )
攻打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虚夸,夸大
实情
使信服
赐福,保佑
案件
虽不能察( )
必以情( )
忠之属也( )
公将鼓之( )
齐师败绩( )
公问其故( )
难测也( )
望其旗靡( )
惧有伏焉( )
即使
诚实

击鼓进军
大败
原因,缘故
推测,估计
倒下
埋伏
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
夫战,勇气也 ( )
何以战 (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
再而衰,三而竭 ( )
莲,花之君子者也 ( )
帝感其诚 ( )
何陋之有 ( )
甚矣,汝之不惠 ( )
必以分人 ( )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
省略句
判断句
被动句
倒装句
倒装句
省略句
翻译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为什么(何必)要参与呢?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衣食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有,一定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臣子。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祭祀用的东西,我不敢虚报夸大,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
翻译句子: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进军),可以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进军),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进军),士气就耗尽了。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像齐国这样的大国,是很难预测的,我害怕他们有埋伏(在那里)。
新知讲解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与长勺之战有关,看题目《曹刿论战》,这里的战就是——
长勺之战
曹刿是谁?有人知道吗?
曹刿,春秋时代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春秋时期的作战:
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击鼓是进攻的信号。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打败的一方往往离开车辙,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读课文,按请见——论战——参战——释疑顺序,复述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阅读第一段:
1)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
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
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
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
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
1、“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3、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4、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5、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⑴战前: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
⑵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不畏强权,誓死卫国
——齐师伐我,公将战
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乡人”,三问三答
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与之乘,“未可”,“可矣”
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问其故”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战后论取胜之道:蓄养士气的重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合作探究:
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
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
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曹刿
平民
政治家
军事家
鲁庄公
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君王
平庸无奇
并非昏君
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特别是第二段,“鼓之”“驰之”可见庄工的不察战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可见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语言描写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详写:战前对话、战后论述取胜原因
略写:战争过程、庄公问计
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段论述取胜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处完整表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战争过程、庄公问计略写。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是什么?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⑵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尝试背课文,总结本文的成语并解释。
一鼓作气: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课堂总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课堂练习
选择题: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勺之战”说明了必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B. 本文通过大篇幅人物对话,刻画了乡人的冷漠、鲁庄公的鄙陋,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
C.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出曹刿没有忘记兵不厌诈的道理,谨慎亲察敌情,确认齐军是溃败才乘胜追击。
D. 从鲁庄公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在军事上一无所知,是一位无能的昏君。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拓展提高
(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今缘山行军( ) ⑵乃敕各持一把茅( )⑶犹难尽克( )⑷诸将并曰(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2)其诸要害已固守。
简要分析陆逊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和曹刿有共同之处。
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
请见——肉食者鄙——爱国热情
问战——取信于民——政治远见
参战——抓住时机——军事才能
评战——解释原因——谋略过人
曹刿
远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难点】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回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句子翻译。
【新课学习】
阅读第一段:
1)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2)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合作探究】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是什么?
【扩展延伸】
(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今缘山行军( )
⑵乃敕各持一把茅( )
⑶犹难尽克( )
⑷诸将并曰(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其诸要害已固守。
简要分析陆逊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和曹刿有共同之处。
【课堂检测】
选择题: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勺之战”说明了必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B. 本文通过大篇幅人物对话,刻画了乡人的冷漠、鲁庄公的鄙陋,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
C.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出曹刿没有忘记兵不厌诈的道理,谨慎亲察敌情,确认齐军是溃败才乘胜追击。
D. 从鲁庄公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在军事上一无所知,是一位无能的昏君。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作业布置】
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刿论战》导学案
【学习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4、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学习难点】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
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学习时间】2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回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句子翻译。
【新课学习】
阅读第一段:
1)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
【答案】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答案】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
【答案】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
鲁国战胜齐国后,曹刿向鲁庄公解释了自己决策的原因。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
【答案】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合作探究】
“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
【答案】⑴战前: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
⑵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
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答案】
齐师伐我,公将战——不畏强权,誓死卫国
“乡人”,三问三答——礼贤下士、广开言路
与之乘,“未可”,“可矣——知人善用,用人不疑
“问其故”——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
【答案】
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战后论取胜之道:蓄养士气的重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
【答案】
曹刿形象: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形象: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答案】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特别是第二段,“鼓之”“驰之”可见庄工的不察战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可见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语言描写
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
【答案】
详写:战前对话、战后论述取胜原因
略写:战争过程、庄公问计
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段论述取胜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处完整表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战争过程、庄公问计略写。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是什么?
【答案】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⑵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
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
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
【扩展延伸】
(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
……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⑴今缘山行军( )
⑵乃敕各持一把茅( )
⑶犹难尽克( )
⑷诸将并曰( )
【答案】⑴沿着;⑵命令;⑶战胜、攻克⑷一起、都。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其诸要害已固守。
【答案】
(1)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2)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或加强)了防守。
简要分析陆逊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和曹刿有共同之处。
【答案】避其锋芒(消磨对方锐气);及时出击
【附译文】
(刘备)亲率将领们,沿长江南岸翻山越岭向吴进发,驻军在夷道县的猇亭。吴国将领都请求出兵迎击。陆逊说:“刘备率军沿长江东下,锐气正盛,而且凭据高山,坚守险要,很难向他们发起迅猛的进攻。即使攻击成功,也不能完全将他们击败;如果攻击不利,将损伤我们的主力,绝不是小小的失误。目前,我们只有褒奖和激励将士,多方采纳和实施破敌的策略,观察形势变化。如果这一带为平原旷野,我们还要担心有互相追逐的困扰。如今他们沿着山岭部署军队,不但兵力无法展开,反而因困在树木乱石之中,自己渐渐精疲力竭,我们要有耐心,等待他们自己败坏而加以攻击。”将领们仍不理解,认为陆逊惧怕刘备大军,对他非常不满。
……
闰六月,陆逊要向蜀军发动进攻,将领们都说:“发动进攻,应在刘备立足未稳的时候,如今蜀军已深入我吴地五六百里,和我们对峙七八个月,他们的各个险要的地方都已经巩固(加强)了防守,现在进攻不会顺利。”陆逊说:“刘备是个很狡猾的家伙,再加之经验丰富,蜀军刚集结时,他思虑周详,我们无法向他发动攻击。如今蜀军已驻扎很长时间,却仍找不到我军的漏洞,将士疲惫,心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现在正是我们对他前后夹击的好机会。”于是下令先向蜀军的一个营垒发动攻击,战斗失利。将领们都说:“白白损兵折将。”陆逊说:“我已经有了破敌之策。”于是命令每人拿一束茅草,用火攻击,得胜。
【课堂检测】
选择题:
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
【答案】C
【解析】论的是作战的问题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答案】D
【解析】先决条件是取信于民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勺之战”说明了必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
B. 本文通过大篇幅人物对话,刻画了乡人的冷漠、鲁庄公的鄙陋,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
C.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出曹刿没有忘记兵不厌诈的道理,谨慎亲察敌情,确认齐军是溃败才乘胜追击。
D. 从鲁庄公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在军事上一无所知,是一位无能的昏君。

【答案】D
【解析】鲁庄公善于听取良言,从而取得战争胜利,并不是一位无能的昏君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
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
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
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答案】C
【解析】详写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略写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
【作业布置】
学习这篇文章之后,你能从曹刿或鲁庄公身上获得什么启示或明白什么道理?(结合文章说理由)
【答案】
从曹刿身上获得启示:可从远见、爱国、责任感等方面说
从鲁庄公身上获得启示主要是反面的、领导与人民的关系方面说。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4、背诵课文。
重点 1、借助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3、感受古人地政治智慧,体会他们地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地差别。2、学习文章地精练笔法和详略安排。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齐读课文,回忆文言词语、特殊句式、句子翻译。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 )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忠之属也( ) 公将鼓之( ) 齐师败绩( )公问其故( )难测也( ) 望其旗靡( )惧有伏焉( )下列句子属于什么句式?夫战,勇气也 ( )何以战 (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 )再而衰,三而竭 ( )莲,花之君子者也 ( )帝感其诚 ( )何陋之有 ( )甚矣,汝之不惠 ( )必以分人( )翻译句子: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新课学习】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本文与长勺之战有关,看题目《曹刿论战》,这里的战就是——长勺之战曹刿是谁?有人知道吗?曹刿,春秋时代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读课文,按请见——论战——参战——释疑顺序,复述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阅读第一段:1)说说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可以分为几层。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第二层(从“问”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鲁庄公认为要做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阅读第二段,说说在进行具体的反攻战时,鲁庄公与曹刿做了怎样的战略决策。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反攻,但是被曹刿阻止,等待齐人三鼓之后才肯发起反攻战;而在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作了充分的判断后才发起追击战。请你阅读第三段,结合曹刿的解释,谈谈你对他战略决策的领悟。按照曹刿的说法,这次战役是把准了两个时机:一是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正所谓兵不厌诈,这是不可不提高警惕的。直到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读课文,思考如下问题:1、“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里?⑴战前: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灵、而不是百姓。 ⑵战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 ⑶战后:“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鲁庄公真是“肉食者鄙”吗? 不畏强权,誓死卫国——齐师伐我,公将战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乡人”,三问三答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与之乘,“未可”,“可矣”虚怀若谷,谦虚好学——“问其故”2、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⑴战前三问。明白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⑵战中能掌握将士心理,能观察敌情,把握战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3)战后论取胜之道:蓄养士气的重要;看准战机,再做行动,谨慎判断,谨防埋伏。 3、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特别是第二段,“鼓之”“驰之”可见庄工的不察战情,急躁冒进,“未可”“可矣”可见曹刿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语言描写 4、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详写:战前对话、战后论述取胜原因略写:战争过程、庄公问计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将其“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段论述取胜原因,把他的作战必须抓准时机、谨慎又果断的战略思想表现出来;这两处完整表现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战争过程、庄公问计略写。5、 纵观全文,弱小的鲁国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原因有哪些? ⑴战前准备充分;取信于民,这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⑵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时机。抓住了有利的反攻时机,待“彼竭我盈”之时,后发制人。抓住了恰当的追击时机,详察敌情,确证无埋伏时,乘胜追击,大获全胜。合作探究:请你结合上述分析,说说曹刿、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尝试背课文,总结本文的成语并解释。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彼竭我盈:彼:他,对方;竭:尽;盈:充满。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辙乱旗靡:辙:车辙;靡:倒下。车辙错乱,旗子倒下。形容军队溃败逃窜。 回答读复述笔记回答笔记笔记笔记读读思考回答 目标1、4目标2目标3目标2、3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2目标3目标1
选择题:选择题: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
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
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
D、“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B.本文第二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勺之战”说明了必须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在军事上采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善于把握战机才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B. 本文通过大篇幅人物对话,刻画了乡人的冷漠、鲁庄公的鄙陋,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C. 从“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看出曹刿没有忘记兵不厌诈的道理,谨慎亲察敌情,确认齐军是溃败才乘胜追击。D. 从鲁庄公与曹刿的论战中,可以看出鲁庄公在政治上缺乏远见,在军事上一无所知,是一位无能的昏君。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语言简练生动。“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中的“将”字传神地刻画了鲁庄公急躁冒进、驽钝鄙陋的形象。B.本文记录了曹刿对战争的论述。他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是以弱胜强的关键。C.本文剪裁详略得当。文章详尽地叙述了交战双方的对峙与交锋,而对曹刿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则写得比较简略。D.作者善于用衬托手法刻画人物。如写乡人的劝阻,就衬托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拓展延伸】(刘备)率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猇亭①。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②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励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则是平原广野,当恐有颠沛交逐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③于木石之间,徐制④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⑤,更尝⑥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⑦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⑧,兵疲意沮,计不复生,犄⑨角此寇,正在今日。”乃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节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夷道猇(xiāo)亭:地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市西北。②纵:即使、纵然③罢:同“疲”,疲乏④制:掌握⑤猾虏:狡猾的家伙。⑥尝:经历⑦干:做⑧便:便利⑨犄(jī)角: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⑴今缘山行军( ) ⑵乃敕各持一把茅( )⑶犹难尽克( )⑷诸将并曰(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2)其诸要害已固守。 简要分析陆逊采取的方法有哪些和曹刿有共同之处。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