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的估算》活动设计
乌鲁木齐市93小学 陈艳
设计说明:
大数的估算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内容,作为综合实践课,还没有人涉足过本课,翻看教材前后,本课出现于此是引导学生用估算来检测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结果,会根据具体的要求在今后生活中进行大估或小估,能正确、灵活、合理的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综合实践课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践,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想这样设计这课:
一、利用情境图,唤起学生已有经验。
二、大胆放手,交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三、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我思考:如何利用情境图引入本课,情境图在本课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学生在观察情境图时可以获取哪些经验?
我思考: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师不断的指挥吗?要不要带领学生先进行一组后再放手?学生自主开展活动能突破本课的核心吗?活动后学生可以收获哪些新的经验?
我思考:算法多样化?看到估算二字取整法还用老师再次教授吗?大估、小估的依据是什么?需要点破吗?多样化后的更科学方法学生如何体会?点破?还是不点?
我思考:为什么要学习估算?估算到底有什么作用?学习了估算什么时候能用到?怎样用?活动本身如何体现估算的作用?……
问号太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太多,一节课要有一节课的价值,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学习,再学习。
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较大数的估算方法,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2、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估算方法,在交流活动中培养学生倾听、欣赏、互助的良好的学习品格,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归纳一些估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灵活、合理地对具体数据进行估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是一台家庭用的体重称,它的称重范围是0——120千克。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台称一次最多能称出几位同学的体重?其实生活中有的时候并不需要精确的计算,只要大致估算出结果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估算的本领。
1、课件出示:北京2008奥运主会场图。
2、提出问题:知道这是什么建筑物吗?课前老师查询了有关北京奥运会主会场的一些数据:课件出示:鸟巢(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鸟巢(国家体育场)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鸟巢(国家体育场)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鸟巢(国家体育场)建筑面积258,000M 。鸟巢(国家体育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其中临时坐席约11000个。
师:你从中了解到什么?
师:十万个座位是怎样一个概念,你们能想象出来吗?
课件出示:体育场的俯视效果图、内部效果图。
想一想,这里的十万个座位是怎样安排的?
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课本P35页体育场看台图。
同学们对体育场看台的座位安排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这里还有一个体育场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后,根据这个体育场的特点及看台座位的排列情况,估一估这个体育场的看台大约有多少个座位。
2、要求:
(1)独立思考,估算整个体育场座位数;
(2)汇报交流,说一说自己估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结果。
3、交流汇报。
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汇报 你估算的结果是多少?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思考的?
引导学生评价。
4、尝试练习。
课件呈现P35页“估一估”。
如果每个看台的座位数相同,你能估计出这个体育场的座位数吗?
(1)要求:独立思考、估算,有困难的可以和同学交流解决。
(2)交流反馈,学生评价。
4、归纳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的就是用乘法估算较大的数,这是估算时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实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要学会应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数据进行估算。
三、拓展练习,巩固应用。
1、估算营业额。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营业额 206 201 206 204 205 198 196 198 195 203
你能根据表中信息估计这个月上旬的营业额吗?
小结:像这样是根据找中位数来取整进行估算,也是常用的估算方法。
2、课本P36页“练一练”的第1题。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
师:看着这张报纸,我又想到了一个数学问题,这一版报纸共有多少个字?
学生汇报交流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按块算(用这样的方法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每块的字数应大致相同。如果不同怎么办呢?——可以把一个大块分割成若干小块)
(2)数出一行有多少个字,再乘以行数。(可以吗?——可以)
(3)用折的方法,(然后呢——引导学生说出步骤,折的目的是什么?平均分成若干块。)
根据学生回答形成板书:每分×数量=总字数
组织学生评价。
3、课本P36页“练一练”的第3题。估一估有多少粒大豆。(重点训练分割法,即样本法)
师: 那如果要估计这里一共有多少粒大豆,用什么办法比较好
两种方法:
(1)数出有几行,每行有几颗。(引导学生评价,这种方法用来数大豆的颗数会遇上什么问题?)
(2)平均分成几部分,数出每份有多少,然后再乘份数。
刚才数报纸的字数时我们可以折一折,但现在不好折了,如果是真实的大豆就更折不了,那有什么办法也可以将这些大豆平均分成几份呢?学生交流估算方法,进行评价
(3)出示准确数,引导反思:
师:准确的大豆颗数是851颗,为什么估计的结果和准确数有一定的差距?(因为估算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师:那估算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
四、回顾反思,培养能力。
师:这节课在估算过程中你遇到过困难吗?能不能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师:我们可以看出经过估计,我们已经得到一个比较集中和准确的数据。你觉得估算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课后练习,形成能力。
小调查:
了解身边存在哪些浪费现象,估一估浪费现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
活动反思:
教是因为需要教。虽然已经拖课了,但教师学生仍在讨论、探究,丝毫不想下课的感觉。大家畅所欲言,方法多种多样,已超出了本课学生需要了解的范围,层层上升,不断聚集经验。作为教师的我也要向他们学习。
报纸字数的估计:由于我自身没能提出准确的要求,答案异彩纷呈:
① 估一个板块更准,可以用行字数×行数=总数,要适当调整数据的大小。
② 估一个板面,用折的方法,顾名思义,取样,再乘以块数。
这就是学生自己优选的过程,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策略
绿豆数量估计:从实物到铺在纸上的绿豆估算,学生从已有经验结合前两个活动有了更多的策略:
① 取样:抓出10粒,看有几个这样的10粒。
② 大估:用手掌所覆盖的粒数看有几个这样的手掌数。
③ 精确估:利用尺规画区域—>数,再乘以区域数。
④ 测一粒绿豆的面积,再测纸的面积,大面积÷小面积=粒数。
画龙点睛,最后一个环节:
估800粒,数851粒,有这么大的误差,估是不是就没有用了?
学生回顾反思,估能得到一个比较集中的数据,解决生活中一部分问题。
上完这节课,作为教师的我看到了学生在情境图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思路越来越广,其实本课并没有太过花哨的设计,一直利用书中情境图围绕教材,围绕学生开展活动,也许这就是“合适的才是有效的”吧!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