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短文两篇 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 短文两篇 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08:54: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7张PPT)
17 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方法和表达的高洁志趣。
2.积累文言词句。
3.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第一课时 陋 室 铭
走近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今属河南)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遭贬。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代表作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乌衣巷》《秋词》《陋室铭》等,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文体知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
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墓志铭”“座右铭”“山川风物铭”。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语言的特色是一样的:要求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背景链接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失败后被降职为朗州司马,以后又任连州、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和州策知县是个势力之徒,他见刘禹锡贬官而来,便多般刁难,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由原先的三间屋缩小到一间半,一家老小无法安身,刘禹锡觉得这县官欺人太甚,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方法指导
初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
流畅
读音准确
句读分明
语句流利
音韵铿锵
朗读指导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方法指导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字字会解释:利用注释 利用工具书
利用已学知识 推测意思
2.句句会翻译:字字落实 连词成句
调整语句 适当增删
注意句式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疏通文意
在,在于
动词,有灵气

只是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蔓延到
映入
动词,有名,出名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指官府文书
指佛经
疏通文意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草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方法指导
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
3.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5.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活动方式: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展示
第一层:
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从“山不在高”到“惟吾德馨”。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第二层:
第三层:
从“南阳诸葛庐”到“何陋之有”。奇峰突起,连举三个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从“台痕上阶绿”到“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
读懂内容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陋室不“陋”,表现室主品德高尚的?
清幽的居室环境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高雅的生活情趣
不俗的交往人物
读懂内容
作者是怎样引出陋室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
全文的主旨是哪句?说说它的含义和作用。
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含义: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作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惟”字加强语气。
读懂内容
作者为什么要写诸葛庐、子云亭?
将自己所居陋室与诸葛庐、子云亭相类比,以古代明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明贤的志趣和抱负,突出“德馨”,表明陋室不“陋”。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深意?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表明了作者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情趣。
读懂内容
此文仅仅是在写陋室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托物言志: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陋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知识卡片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的“物”上,“物”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如岁寒三友“松、竹、梅”常用于抒发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陋室铭》借托“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读懂技巧
课文总结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贵,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高洁清峻的品格。
板书设计
陋室铭
类比点明题旨
山水喻陋室
仙龙喻德馨
惟吾德馨
具体描述
总结全文
居室环境清幽
交往人物脱俗
日常生活高雅
诸葛庐
子云亭
古贤自比 反问点题
陋室不陋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托物言志
第二课时 爱莲说
走近作者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字茂叔。因世居濂溪,被称为濂溪先生。周敦颐非常博学,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既可叙事也可议论。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它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述事理,也可以托物寓意,借物抒情。代表作有《爱莲说》《马说》。
背景链接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是周敦颐于熙宁元年(1068)擢为南康郡守时写的。他曾于府治东侧开辟一块40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污浊,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方法指导
初读课文,清楚流畅
清楚
流畅
读音准确
句读分明
语句流利
音韵铿锵
朗读指导
爱莲说 周敦颐(y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yì)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方法指导
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字字会解释:利用注释 利用工具书
利用已学知识 推测意思
2.句句会翻译:字字落实 连词成句
调整语句 适当增删
注意句式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助词,的



沾染(污秽)

过分艳丽
助词,放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而,连词,表转折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更加
竖立
连词,表转折
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
疏通文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认为
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指品德高尚的人

应当

疏通文意
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方法指导
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3.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4.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品质?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活动方式:自主阅读思考→小组交流→推荐代表展示
第一层:
(1)
划分文章层次,并概括每层大意。
从生长环境、外形、气质描写莲花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第二层:
(2)
评述三种花,揭示三种花的比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作者内心深沉的感叹。
读懂内容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
②“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体态:正直。
③“香远益清”。 气味,芳香,芳名远播。
④“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庄重、清高、品行端正。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读懂内容
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①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
②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
③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作者眼中的“莲”具有哪些品质?
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志洁行廉,美名传扬;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读懂内容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读懂内容
课文总结
托物言志:莲花,出于污泥不染其污,沐于清涟而不媚于世。处美境不忘形,超然物外刚正不阿,不攀附权贵,这是莲的气质风度,更是作者一生人格的写照。作者借花喻人,托物抒怀,表明自己不慕权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板书设计
爱莲说

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君子→托物言志
菊→隐逸者→逃避现实→正衬
牡丹→富贵者→庸俗逐利→反衬
不慕
名利,
洁身
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