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过零丁洋
新知导入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
学习目标
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默写这首诗。
新知讲解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过零丁洋》选自《文山先生全集》。本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录自《指南录》,此诗作于1279年,即被元军所俘的第一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读准停顿
读准字音
遭逢féng 干戈gē
寥liáo落 飘piāo絮xù
惶恐huáng kǒng
零líng丁dīng
丹dān心 汗hàn青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自已由科甲出身。
干戈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兵力单薄。
四周星: 指四周年。
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如仕做官,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
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
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山河破碎:指宋朝国土被元军侵占。
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
浮沉:时起时浮。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浮。
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
颔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几渡者皆惊恐,故名“惶恐滩”。
惶恐:惶惑和恐惧,引申也有惭愧的意思。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如今被浮,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颈联: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
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红心,忠心。
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问,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名句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史册。
这是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
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情感高亢激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
【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
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
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合作探究】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是借景(物)抒情。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
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
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课堂总结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 。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问答题: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拓展提高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体会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2、这首诗和《过零丁洋》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
与本首诗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你还知道多少?
首联:步入仕途 起兵抗元(无怨无悔)
颔联:国家危难,命运艰辛(比喻忧国忧民)
颈联:形势险恶,境况危苦 (双关、对偶)
尾联:舍生取义,名垂青史(直抒胸臆)
板书设计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过零丁洋》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新课学习】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颔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3、简要叙述颈联中的“惶恐”和“零丁”的双重含义。
4、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扩展延伸】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体会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2、这首诗和《过零丁洋》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 。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问答题: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与本首诗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你还知道多少?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过零丁洋》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
写作背景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新课学习】
1、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答案】参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起兵抗元。
2、颔联中的“风飘絮”“雨打萍”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答案】
“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
3、简要叙述颈联中的“惶恐”和“零丁”的双重含义。
【答案】
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4、本诗尾联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合作探究】
1、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
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是借景(物)抒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扩展延伸】
从军行
骆宾王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1、体会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
【答案】
这两个字动感极强,“抱”字是说将士们拉开弓弦就像怀抱着明月,“践”字是写将士们纵马奔驰踏起漫天烟尘。这两句诗描写了大军直插敌腹、锐不可当的战斗画面(或:激烈的战斗场面),抒写了将士们建功立业的豪情。
2、这首诗和《过零丁洋》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都是直抒胸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甘愿血洒疆场的精神气概。文天祥的诗表现了文天祥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 。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
【答案】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问答题:
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示例: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用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命运。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
【答案】
主要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语气,表达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意志与决心。“取”和“照”,普通的动词表达神圣的意义,简单、直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民族气节与生死观,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与本首诗尾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名句你还知道多少?
【答案】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过零丁洋》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默写这首诗。
重点 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 1、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2、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翻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许多鲜活的面孔浮现在我们的眼前,岳飞、屈原、戚继光、郑成功……他们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共同认识一位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并学习他的《过零丁洋》。板书课题。 听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默写这首词。作者简介:文天祥,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其中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千古绝唱。写作背景: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当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虽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从容就义。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新课学习:读准停顿和字音过/零丁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遭逢féng 干戈gē 寥liáo落 飘piāo絮xù 惶恐huáng kǒng 零líng丁dīng 丹dān心 汗hàn青 逐句分析: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遭逢:遭遇,指受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自已由科甲出身。 干戈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指兵力单薄。 四周星: 指四周年。自幼刻苦研究经书,科举考试得中被朝廷选拔,如仕做官, 频繁的抗元战争中已度过了整整四年。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山河破碎:指宋朝国土被元军侵占。风飘絮:形容山河破碎如柳絮片片飞散。浮沉:时起时浮。 雨打萍:比喻个人经历坎坷不平如雨中浮萍时起时浮。我这一生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浮。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宋朝国势危亡如风中飘飞的柳絮。颔联: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县,为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是最险的一滩,几渡者皆惊恐,故名“惶恐滩”。 惶恐:惶惑和恐惧,引申也有惭愧的意思。 零丁洋:在今广东中山南的珠江口。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带兵抗元失败后经惶恐滩一带匆忙撤离,如今被浮,路过零丁洋,不禁叹息自己的孤苦零丁。 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前一个“惶恐”、“零丁”是指地名,后一个“惶恐”、“零丁”是写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危难国运的担忧和对自身处境的哀怨。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丹心:红心,忠心。汗青:史册。纸张发明之前,用竹简记事。制作竹简时,须用火烤去竹汗(水分),故称汗青。自古以来人生在世,谁能躲避一死,为国捐躯,留下一颗爱国之心永照青史。 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问修辞,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赏析: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史册。这是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情感高亢激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后世仁人志士常把它用来激励自己为民族大业慷慨激昂,视死如归。【合作探究】1、这是一首述志诗,有人说,诗的基调由悲郁而昂扬,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请选择诗中句子说明你的理由。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流露出忠贞报国的意愿,诗人抒情方式与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意思是: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是借景(物)抒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 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你还知道哪些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类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烈士不怕死,所死在忠贞。(唐·柳宗元《韦道安》)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陆游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
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明·于谦《石灰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 读读笔记划节奏注音读读课文概括笔记笔记笔记笔记讨论列举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4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2目标2、3目标3目标3
理解性默写:《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 《过零丁洋》诗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 《过零丁洋》诗中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国家多难、个人浮沉的诗是: ,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表现出来的“ ? ”的气概与孟子“舍生取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对孟子“舍生取义”生死观的最好诠释。问答题:1、请在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取”和“照”的表达效果。【扩展延伸】从军行骆宾王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注】汉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写军旅生活。“不求”句:典出班超《上书求代》“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1、体会诗中“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中“抱”“践”两字的含义,并赏析这两句诗。2、这首诗和《过零丁洋》尾联在抒情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两首诗分別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这首诗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整首都把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诗人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让人分不清哪些是叙事,哪些是抒情。叙事抒情两者交融,浑然一体,从而更深一步地将诗人那一腔爱国热情抒发出来,最后达到了感情的炽点。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