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万山红遍 李可染
满目红山,瀑布如练,意境非凡
请欣赏这幅画作,说出你的感受。
漓江胜景
井冈山
作 者 简 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其作品意境开阔,笔墨浑厚,气韵生动,格调浓重,熔文学性、音乐性和造型美于一炉。而且他对艺术创作进行深入研究,著有《李可染论艺术》。
14.山水画的意境
统编版 · 语文 · 九下 · 第四单元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学习目标
一
整体感知,理解观点,辨析概念之间的关系。
默读课文。
【背景资料】课文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的《漫谈山水画》一文,该文探讨了山水画的历史、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和意匠问题。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文章开门见山,在第1 段就明确提出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山水画不是对“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
2.作者对中国山水画创作提出了什么观点?
本文的核心概念就是意境,与意境相关的概念是“山水画” “景”“情”及“意匠”。作者用下定义的方式对“意境”做出界定: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这是对概念的阐释,是学术论文展开阐述的第一步。
3.圈画出文章中的核心概念及其他相关概念,说说你对这些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解。
在文章开头,作者就把“意境”和“景”“情”的关系进行了阐发。在文章末尾,作者又提到了和意境相关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意匠”。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 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二
再读课文,
梳理论述思路。
知识回顾
了解议论文的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体现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或者称为“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
“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得出综合性结论。
议论文最重要的部分是分析问题的部分,即本论部分。要按一定的向度分层展开论述。所谓“向度”即论述展开的方向。这个“向度”有四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
理清文章的层次。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按照上述结构来写的议论文,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按照上面我们讲的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在文中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补全结构图。
【方法点拨】
首先,在文中找出标示其论述思路的关键语句。
如全文的总领句:“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段落的首尾句:“什么是意境?”“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文中的过渡句:“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
其次,特别关注第 2 段与第3 段、第4 段之间的关系,第5 段和第6 段、第7 段之间的关系。
再读全文,理清课文论述思路,
用思维导图画出全文结构图。
一(1)
二(2—4)
开门见山,点明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借助实例进行理论阐述。
三(5—8)
四(9—10)
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承上启下,提出“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
山水画的意境
三
细读文本,分析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第3、4段,引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旨在具休阐释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人家耳熟能详,有景物描写、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引用古人“缘物寄情”的名句,旨在说明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合个人感情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1.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古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语句。分别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第7段,引用毛泽东《沁园春·雪》,旨在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人研究现实。这也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同时,引用领袖诗词,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又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性。
第8段,引用四川人民对于四川景物的概括(“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超,青城大下雨”),意在说明“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文艺论文中所引用的实例与一般议论性文章中材料所起作用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两篇课文中的作者不仅举出实例,而且紧贴理论对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寻找理论和实例的切合点。
2. 比较阅读本文第 6 段和《不求甚解》中第 5-6 段的实例,想想它们在论述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不同之处: 课文第 6 段中“齐白石画虾”的实例不仅是论证作者观点,即要获得意境,“要深入全面认识对象, 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的材料,更是作者对中国画研究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中国画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而《不求甚解》中第5—6 段的正、反两个实例,都只是论证作者提 出观点的材料,实例本身不是作者对专业问题的研究思路和过 程呈现。
2. 比较阅读本文第 6 段和《不求甚解》中第 5-6 段的实例,想想它们在论述中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不但可行,而且有效。与外国风景画相比,中国山水画讲究意境,但意境并非山水画所独有,它也是我国传统诗论中常有的概念,散文中也有这一概念。山水画出现于唐代。唐以前,绘画主要是画师的工作。 到了唐代,不是画师的文人也喜欢绘画,文人作画有一个特点: 他们经常把诗和画的精神融汇在一起,比如王维与苏东坡,他们不但是诗人也是画 家。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 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文人发现,好的诗和画都会具有“意境”,诗与画本就是一体两面。因此,李可染多以古诗词为例探讨山水画的意境恰恰是符合文人画的精神气质的。
3.在举例论证山水画的意境时,李可染用了大家喜闻乐见 的诗歌,尤其是毛泽东同志的诗歌。他用诗歌来论证绘画的做法可行吗?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节选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请从以下诗文中选择一段,模仿课文写一段话,替代《沁园春 ·雪》作为本文的实例。
写景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的诗人和画家心里一 直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开头那一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营造的广阔寂寥的背景空间,就以其荒寒寂寞的氛围、凛冽逼人的寒气,折射了诗人在严酷的政治环境中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气质。
四
归纳文艺论文
的阅读策略
文艺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这些实例不同于议论文的论据,它不仅仅是佐证观点的材料,更是作者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问题的深刻认知,起到揭示观点、完善观点、丰富观点、呈现思路等作用,加深我们对其文艺观点的理解。
文 体 知 识
文 艺 论 文
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回顾、小结、初步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五
借鉴文中理论方法,
用于日常鉴赏和写作
审美实践
观看课件出示的几幅山水画,根据本课学的知识,说说对画的理解、感受。
范宽《溪山行旅图》
李可染《万山红遍》
《溪山行旅图》一画中的山石用密如雨点的墨痕皴点,表现出北方山石浑厚苍劲之感,展现出一种逼人的磅礴气势。
《万山红遍》用全景式构图描绘了自然景色,用浓重的积墨法表现出山的浑厚,用朱砂色层层点满画面,全面展现了深秋景色。
学习了本文,你有哪些关于绘画和写作的启示?
绘画方面的启示:
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写作方面的启示:
尽量熟悉我们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写作要在客观事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
对所写景物有强烈、真挚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才能打动人心。
要思考和感悟生活,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本文是谈山水画的意境的文章,学完本课,相信同学们对中国的山水画有了很多了解。艺术都是相通的,意境不仅在画画中很重要,在写作中也很重要,同学们课下可以去找找相关的画作或文学欣赏,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课文总结
审美实践
课外选择一幅你喜欢的山水画或一篇散文,说说你对其中意境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