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共23张PPT)+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别云间》课件(共23张PPT)+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19:07:29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别云间
新知导入
背诵《梅岭三章》。
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
别云间
夏完淳
学习目标
1、在诗歌的比较中,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理解词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基调。
3、了解词的起源、发展和流派,比较同一流派词人在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4、背诵默写这首诗。
新知讲解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写作背景
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读准字音和停顿
别云间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
首联叙事。
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
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理解诗意
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为山河破碎而流下的眼泪无尽地流着,却没有地方容纳,谁还能说天地广袤无边呢!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
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已经知道去黄泉的路很近了,要永远告别故乡真是难舍难分。
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
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
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回来从空中看看后继者们打着抗清的旗帜收复河山。
尾联盟恢复之志。
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
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
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
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感。
《梅岭三章》和《别云间》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人去阴间,是为了“招旧部”“斩阎罗”,以此表达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
魂归人间,是为了看战旗在空中飘扬,以此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或“表达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留恋”,或“表达对胜利的渴盼”)。
课堂总结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课堂练习
理解性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 ,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 , 。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5、夏完淳的《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 ,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 。
问答题: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 请简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拓展提高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狱中题壁》是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一四年(1898 年)戊成变法失败后诗人在狱中所作。望门投止思张俭:指诗人想到康有为和梁启超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望门投止,指在客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张俭,东汉人,因弹劫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因此都冒死接纳他。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仰慕他的为人,施刑时不用力,想出宫之后放走他。邓太后疑心,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1、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的?
2、这首诗和《别云间》表达了的情感有何不同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首联:自叙经历,艰苦不幸
颔联:时运不济,英雄之痛
颈联:杀身成仁—难舍故乡
尾联:坚贞不屈,尽忠报国
别云间 夏完淳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别云间》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梅岭三章》。
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年10月—1647年10月),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抗清英雄。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写作背景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主题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新课学习】
翻译全诗。
简要分析全诗。
《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合作探究】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
《梅岭三章》和《别云间》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扩展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狱中题壁》是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一四年(1898 年)戊成变法失败后诗人在狱中所作。望门投止思张俭:指诗人想到康有为和梁启超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望门投止,指在客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张俭,东汉人,因弹劫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因此都冒死接纳他。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仰慕他的为人,施刑时不用力,想出宫之后放走他。邓太后疑心,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的?
这首诗和《别云间》表达了的情感有何不同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 , 。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 , 。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5、夏完淳的《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 ,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 。
问答题: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 请简述。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作业布置】
北宋并默写这首诗。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别云间》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4、背诵默写这首诗。
【学习重点】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难点】
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
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习时间】1 课时
【教学进程】
【导入新课】
背诵《梅岭三章》。
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
板书课题。
【有关资料】
作者介绍
夏完淳(1631年10月—1647年10月),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人,祖籍浙江会稽。明末诗人、抗清英雄。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领兵激战,战败自杀殉国殉后,夏完淳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六岁。殉国前怒斥了洪承畴一事,称名于世。有《狱中上母书》等。
写作背景
顺治三年,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夏,作者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别云间》就是作者在被解送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
主题
这首诗表达的不是对生命苦短的感慨,而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新课学习】
翻译全诗。
【答案】
三年为抗清兵辗转飘零,今天兵败被俘成为阶下囚。
山河破碎,感伤的泪水流不断,国土沦丧,谁还能说天地宽?
已经知道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等到我魂魄归来的那一天,定要在空中看后继者的队伍抵抗清军。
简要分析全诗。
【答案】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叙事。自叙抗清斗争经历,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又”表现了诗人无限伤痛与遗憾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必死的决心与难舍故乡亲人的情怀。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盟恢复之志。
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
《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
【答案】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
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
【答案】
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
【合作探究】
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
【答案】
.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
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
【答案】
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感。
《梅岭三章》和《别云间》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分析】
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可知作者身去阴间也不会放弃斗争,而是会召集旧部,一起把阴间的统治者阎罗斩于马下。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战斗意志和誓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根据第二首诗中的“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可知作者毅魄归来,是为了在空中看一看灵旗。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既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的渴望。
【答案】
人去阴间,是为了“招旧部”“斩阎罗”,以此表达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魂归人间,是为了看战旗在空中飘扬,以此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或“表达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留恋”,或“表达对胜利的渴盼”)。
【扩展延伸】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狱中题壁》是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一四年(1898 年)戊成变法失败后诗人在狱中所作。望门投止思张俭:指诗人想到康有为和梁启超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望门投止,指在客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张俭,东汉人,因弹劫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因此都冒死接纳他。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仰慕他的为人,施刑时不用力,想出宫之后放走他。邓太后疑心,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的?
【答案】
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化用了张俭出逃投宿顺利和杜根装死免于一死的典故,祝福出逃的战友能够像张俭和杜根一样得到他人的接纳和保护,顺利度过此劫,完成维新大业。然而其中并没有提到自己,表现了视死如归的精神。
这首诗和《别云间》表达了的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以身许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慷慨赴难的崇高的爱国精神。《别云间》表达的是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对家乡亲人的无限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
【课堂检测】
理解性默写:
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 , 。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 , 。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
5、夏完淳的《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 ,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 。
【答案】
1.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2.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4.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5.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6.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问答题: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
【答案】
抗清事业难成,老父已经殉国,家中老母尚在,妻子有孕在身,今日踏上死亡之旅,再也难见故园和亲人,对此心中怎能无所留恋?
“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 请简述。
【答案】
见祖国山河破碎,饱受践踏,满目疮痍而流的悲愤之泪;为永别故乡、愧对亲人而流的伤心之泪;为自己身落敌手,壮志未酬,收复河山宏愿落空而流的遗恨之泪。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①对山河沦丧、壮志未酬的悲愤;
②对故乡、亲人的依恋;
③誓死抗清复明的决心和信念。
【作业布置】
北宋并默写这首诗。
【学后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别云间 单元 6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
学习目标 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默写这首诗。
重点 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难点 1、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2、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背诵《梅岭三章》。在生死关头,陈毅元帅仍愿意献身革命事业,并坚信革命事业必将胜利,那我们的古人,尤其是古代的少年,他们在生死关头的表现又是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夏完淳的《别云间》,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出答案。板书课题。 背诵 激趣
讲授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1、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2、掌握诗歌赏析的方法。3、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4、背诵默写这首诗。作者简介: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西部)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卒于公元1647年(清世祖顺治四年)。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写作背景:公元1645年,夏完淳(时年15岁)从父允彝、师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兵败,其父允彝自沉于松塘而死。夏完淳与师陈子龙继续坚持抵抗。1646年夏完淳与陈子龙、钱旃饮血为盟,共谋复明大业,上书鲁王(朱以海),鲁王遥授中书舍人,参谋太湖吴易军事。此时南京已陷落,身在义军之中的夏完淳依然抱有消灭敌人、恢复明朝的坚毅决心。为了抗清,义军上下结成了同仇敌忾的情谊。不久义军兵败,吴易被执,夏完淳只身流亡,隐匿民间,继续进行抗清活动。1647年(顺治四年)夏间,夏完淳因鲁王遥授中书舍人之职而上表谢恩,为清廷发觉,遭到逮捕。被解送南京后,夏完淳坚强不屈,顽强斗争,在接受变节降清的原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保洪承畴的审讯时,采取反话正说、寓贬于褒的方式当面声色俱厉地痛斥这个朝廷的叛徒、民族的败类,令洪承畴面红耳赤、颜面尽失。在南京狱中,夏完淳给嫡母盛氏写了绝笔《狱中上母书》,一方面以琐琐家事,谆谆嘱托,流露出对家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一方面又将复明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后嗣为念,表示要“报仇在来世”,体现出视死如归的气节。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别云间》是作者被清廷逮捕后,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读准字音和停顿:别云间 夏完淳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理解诗意首联: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过了三年漂泊在外的生活,今天又成了清兵的囚徒。首联叙事。作者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苦战被捕后的沉痛、愤懑之情。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允彝、师陈子龙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诗人起笔自叙抗清斗争经历,似乎平静出之,然细细咀嚼,自可读出诗人激越翻滚的情感波澜,自可读出平静的叙事之中深含着诗人满腔辛酸与无限沉痛。 颔联: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为山河破碎而流下的眼泪无尽地流着,却没有地方容纳,谁还能说天地广袤无边呢! 颔联抒写诗人按捺不住的满腔悲愤。身落敌手被囚禁的结局,使诗人恢复壮志难酬,复国理想终成泡影,作者在此抒发了英雄失路之悲。运不济,命途多舛,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忍不住向上苍发出“谁言天地宽”的质问与诘责。 颈联: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已经知道去黄泉的路很近了,要永远告别故乡真是难舍难分。颈联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作者在此已抱定了杀身成仁的决心,但又难以告别家乡和亲人,表现出了作者情感和心理的矛盾,抒发了依恋故乡之情。尾联: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自己死后成了鬼魂,也要回来从空中看看后继者们打着抗清的旗帜收复河山。尾联盟恢复之志。尽管故乡牵魂难别,但诗人终将恢复大志放在儿女私情之上,不以家运后嗣为念,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诗作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尽忠报国的赤子情怀。《别云间》一诗的题目有何深刻含义?从字面上看是别故乡,而诗人内心是把自己比作天上的一条龙,从此将要从云间消失了。品读“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赏析诗句中所表达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诗人将满腹哀怨化为一腔怒火,即使成了鬼魂,还要归来从空中看后继者率领部队起义。这是一种生命已止、战斗不息的精神,是个人立场的鲜明表白!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抗清精神,和对抗清事业后继有人的坚定信念。【合作探究】这首诗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写作背景相同,都是诗人在被押解途中所作,两首诗在思想感情上有何异同?请你简要分析。同:都包含着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满腔悲愤、对救亡图存大业未就的遗憾和强烈的爱国之情、誓死如归的精神。异:《别云间》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依恋和对抗清斗争的坚定信念。《梅岭三章》中,“百战多”写战斗之频繁,“旌旗十万”言牺牲之巨大,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那么,《别云间》一诗又是怎样表现斗争历程之艰难的?请结合首联分析。首联叙述了诗人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生活。其中“羁旅“一词将诗人从父起兵抗清到身落敌手这三年辗转飘零、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生活作了高度简洁的概括,深含着诗人满腔心酸和深切感。《梅岭三章》和《别云间》两首诗,一首想象人去阴间,一首想象魂归人间。请结合“去”“来”的目的,说说两位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人去阴间,是为了“招旧部”“斩阎罗”,以此表达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或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魂归人间,是为了看战旗在空中飘扬,以此表达壮志未酬的悲愤(或“表达对山河故乡的无限留恋”,或“表达对胜利的渴盼”)。 读读笔记读注音划停顿笔记背诵回答笔记讨论笔记 明确目标目标1、4目标2目标3目标3目标2目标3
理解性默写:1.《别云间》写作者几年来的生活遭遇,表达无限哀怨而又无可奈何心情的两句是: , 。2.《别云间》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诗句是: , 。3.《别云间》以落地有声的铮铮誓言作结,鲜明地昭示出诗人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精忠报国的赤子情怀,给后继者以深情的勉励的诗句是: , 。4.《别云间》中作者坦露对故乡、亲人的依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 , 。5、夏完淳的《别云间》中,表现出诗人的英雄气节和豪迈情怀的句子是: , 。6、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感的诗句是: , 。问答题:“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难在何处?“无限山河泪”包含了诗人流下的哪些“泪” 请简述。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扩展延伸】狱中题壁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注释】《狱中题壁》是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的诗作,是光绪二一四年(1898 年)戊成变法失败后诗人在狱中所作。望门投止思张俭:指诗人想到康有为和梁启超出逃,一定也会受到人们的欢迎。望门投止,指在客迫之中,见有人家,就去投宿。张俭,东汉人,因弹劫宦官侯览图谋不轨,反被诬陷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尊重他的正义行为,因此都冒死接纳他。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行刑者仰慕他的为人,施刑时不用力,想出宫之后放走他。邓太后疑心,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诗前两句是如何表现视死如归的精神的?这首诗和《别云间》表达了的情感有何不同 做练习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此诗是作者诀别故乡之作。起笔叙艰苦卓绝的飘零生涯,承笔发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转笔抒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结笔盟誓志恢复之决心。既表达了此去誓死不屈的决心,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全诗思路流畅清晰,感情跌宕豪壮。格调慷慨豪壮,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