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11 核舟记
魏学洢
学习目标
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的文言词汇。
1
2
感受核舟的雕刻和构思之美,品味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
3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11
01
第一课时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
浙江宁波微雕大师李期慈在米粒大小象牙片上雕刻42位美国历任总统肖像
俄罗斯鄂木斯克的雕刻家科年科在蚊子腿上的微雕作品——埃菲尔铁塔
导入新课
六只平均0.7毫米的熊猫放在绣花针针孔里
米上刻字
《孙子兵法》鸡蛋微雕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下面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追随着明末文人魏学洢的笔触去走近微雕——核舟,感受它的奇巧。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号茅檐,明末嘉善人,明末天启年间著名的江南才子,明代文学家。其父因上疏指责魏忠贤结党,被害狱中。魏痛父冤枉,自己又受到阉党迫害,悲愤而死。他生前好学善文,撰有《茅檐集》。
魏学洢
背景知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批评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
《核舟记》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毅。王毅,字叔远,又名叔明,常熟人,号初平山人,王叔远除雕有多枚核舟外,还曾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东坡泛赤壁”的桃核舟,经过专家鉴定,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末清初的桃核雕刻品。
背景知识
《核舟记》选自清朝人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明末清初中国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收集明末清初人的文章,汇为一编,共20卷,所收篇章大抵真人真事,不尽是子虚乌有。张潮(1650—1709),字山来,号心斋居士,清代文学家、小说家、批评家、刻书家,官至翰林院孔目。
《核舟记》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毅。王毅,字叔远,又名叔明,常熟人,号初平山人,王叔远除雕有多枚核舟外,还曾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1994年,在宁波镇海发现了一枚“东坡泛赤壁”的桃核舟,经过专家鉴定,为王叔远晚年作品,是迄今发现的世上仅存的中国明末清初的桃核雕刻品。
背景知识
大苏泛赤壁: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最终他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他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佛印(1032—1098),宋代名僧。宋神宗钦仰其道风,赠号“佛印禅师”。
文体知识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一般来说,唐代的杂记以叙事为主,宋代则抒情、议论乃至考证的成分居多。根据文章所记的对象来分,可以分为:台阁名胜记、杂物书画记、山水游记。
《核舟记》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
从对象看:
《桃花源记》记的是事,是记叙文;而《核舟记》记的是工艺品,是说明文。
从语言看:
《桃花源记》多用描写;而《核舟记》则多用说明。
听读课文
诵读奇文
朗读指导
读准下列蓝色字的字音。
为宫室 ( ) 器皿 ( ) 罔不 ( ) 贻余( )
八分有奇( ) 二黍许( ) 轩敞( ) 箬篷( )
糁之 ( ) 峨冠( ) 多髯 ( ) 弥勒( )
矫首 ( ) 不属 ( ) 诎右臂 ( ) 一楫( )
椎髻 ( ) 右趾 ( ) 蒲葵扇 ( ) 壬戌( )
虞山 ( ) 篆章 ( ) 曾不盈寸( ) 修狭( )
yí
shǔ
wǎng
sǎn
xuān chǎnɡ
mǐn
wéi
xiá
jī
ruò
诵读奇文
jí
qū
zhǔ
jiǎo
mí lè
rán
é guān
zēng
zhuàn
yú
rén xū
pú
zhǐ
chuí jì
朗读指导
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每句一处)
罔 不 因 势 象 形。
盖 大 苏 泛 赤 壁 云。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
珠 可 历 历 数 也。
其 人 视 端 容 寂。
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诵读游记
/
/
/
/
/
/
朗读展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wéi]宫室、器皿[mǐn]、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xuān]敞[chǎnɡ]者/为舱,箬[ruò]篷/覆[fù]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核舟记
魏学洢
诵读奇文
朗读展示
船头/坐三人,中峨[é]冠[guān]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mí]勒[lè],袒胸/露乳,矫[jiǎ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zhǐ],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pú]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魏学洢
诵读奇文
朗读展示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yú]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zē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xiá]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核舟记
魏学洢
诵读奇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赠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直径
顺着,就着
无不,全都
模拟
做,这里指雕刻
曾经
赠
句首语气词
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句末语气词
疏通文意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有余,多一点儿。奇,零数、余数。
是
大约
表示约数
高而宽敞
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疏通文意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连词,表顺承关系
对着
一种青翠色颜料,这里是用石青
出自《后赤心赋》
出自《后赤心赋》
打开
关,关上
用颜料等涂上
疏通文意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高高的帽子。峨,高。
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指手卷的右端
两腮的胡子,也泛指胡须。
疏通文意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指手卷的左端
靠近
好像在说什么似的。语,说话。
疏通文意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弯曲
举
极像。类,像。
不相类似
靠
分明的样子
疏通文意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同“横”,横着
船桨
撑船的人
形状像椎的发髻
扳着
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
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若……然,好像……的样子。
疏通文意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楚明白,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字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船的顶部较平。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夷,平。
题写名字
篆字图章
清楚明白
天启壬戌年。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
常熟人王毅字叔远。虞山,山名,这里用来代指常熟。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朱红
疏通文意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人五个,窗八扇;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满
共,总共
和,连词
竟然
挑选
长而窄
神奇
“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疏通文意
总结归纳
词类活用
石青糁之
中峨冠而多髯者
居右者椎髻仰面
“衡”同“横”,横着,与“竖”相对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通假字
左手倚一衡木
总结归纳
古今异义
词语 例句 古义 今义
奇 长约八分有奇
可 高可二黍许
比 其两膝相比者
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曾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零数、余数
单的,不成对的(与“偶”相对)
大约
可以
靠近
比较
类似
归属
竟然
曾经
总结归纳
一词多义
形容词,奇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长约八分有奇
奇
为宫室、器皿
中轩敞者为舱
三十有四
炉上有壶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名词,零数、余数
动词,做,这里指雕刻
动词,是
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表示存在,跟“无”相对
副词,大约
动词,可以
为
有
可
总结归纳
一词多义
名词,物品的一头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端
中轩敞者为舱
居右者椎髻仰面
中峨冠而多髯者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形容词,端正
……的部分
……的人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句末语气词
动词,说
者
而
云
总结归纳
在数量的表达上,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以下不同:
①古代汉语量词系统不发达,数词常直接与名词结合,这与现代汉语不同。
②古代汉语在整数和零数之间一般会加上一个“有”(同“又”)字现代汉语里一般不用。
③数词和名词搭配时,若重点在名词上,古代汉语一般数词放在名词前,若重点在数词上,数词一般放在名词后;现代汉语里一般都是数词在名词前面。
数量词
苏、黄共阅一手卷。
舟尾横卧一辑。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辑,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课后作业
1.诵读课文
2.整理并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11
02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翻译词句
径寸之木 罔不因势象形
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启窗而观 石青糁之
其两膝相比者 其船背稍夷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直径
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
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
无不、全都
开、推开
副词,大约
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零数、余数
导入新课
中央电视台《民间有高人》栏目组正在向全国征集身怀绝技民间艺人,魏学洢推荐了王叔远和他的代表作《大苏泛赤壁》,请你完成相关任务。
情境任务
通读课文,完成“核舟”参赛报名表
感受核舟之奇
作品名称(主题)
创作者
推荐者
原材料
尺寸
总的特征
雕刻人物
雕刻物品
《大苏泛赤壁》
王叔远
魏学洢
桃核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曾不盈寸
奇巧/修狭
东坡、佛印、鲁直、两舟子
窗户、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对联、刻34字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向栏目组解说核舟雕刻技艺的“奇巧”。
提示:先找出相关语句,再分析并指出其“奇巧”之处。
雕刻技艺之奇
感受核舟之奇
示例1:从“盖大苏泛赤壁云”可知作品雕刻了一个情境,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画面,而且还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句子加以呼应,体现主题,可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示例2:从“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可知不仅雕刻画人物的外形,而且能刻画出人的神态,从有形到无形,可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向栏目组解说核舟雕刻技艺的“奇巧”。
提示:先找出相关语句,再分析并指出其“奇巧”之处。
雕刻技艺之奇
感受核舟之奇
示例3: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见核舟体积之小,侧面表现了雕刻技艺的“奇巧”。
示例4:从“珠可粒粒数也”可知连细小的珠子都清晰可见,“细若蚊足”可知雕刻笔画之细,可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向栏目组解说核舟雕刻技艺的“奇巧”。
提示:先找出相关语句,再分析并指出其“奇巧”之处。
雕刻技艺之奇
感受核舟之奇
示例5:从对核舟上五个人物将静态的人物动态化,表现出核舟中人物不同的个性特征,可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示例6:从“启窗而观”中可见窗户是可开关的,可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示例7:从“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可知核舟虽小,但内容丰富,可见雕刻技艺的“奇巧”。
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向栏目组解说核舟雕刻技艺的“奇巧”。
提示:先找出相关语句,再分析并指出其“奇巧”之处。
雕刻技艺之奇
感受核舟之奇
雕刻技艺之奇:
雕刻技艺奇在虚实相生
雕刻技艺奇在启动灵活
雕刻技艺奇在小多对比
雕刻技艺奇在动静结合
你准备向栏目组推荐《核舟记》这篇文章。请从写作技艺“奇巧”的角度说一说推荐的理由。
写作技艺之奇
感受核舟之奇
浏览课文,补充填空,概括各段内容。
奇在结构
感受核舟之奇
第1段:简介核舟雕刻者生活的时代、姓名及 ,点明核舟的来历和 。
第2段:详细介绍核舟 部分,着重介绍了船篷、小窗、栏杆以及对联。
第3段:详细介绍核舟 部分,着重表现苏轼、鲁直和佛印三人的动作、神情。
第4段:详细介绍核舟 部分,着重刻画了舟子的动作、表情。
第5段:详细介绍核舟 部分,着重介绍题名和篆章。
第6段:总结说明了核舟上所刻的人、物、文字及其数量,赞叹 。
精湛技艺
主题
船舱
船头
船尾
船背
雕刻者的技术
根据各段内容,划分段落。
奇在结构
感受核舟之奇
第一部分(1段):总述王叔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结构、舟上的人物和题名。
第三部分(第6段):总计核舟的人、物、文字数目,写作者对雕刻家技艺的赞美。
总
分
总
核舟
舟正面
船舱
船头
船尾
舟背面
(空间顺序)
感受核舟之奇
奇在结构
说说文章是如何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为什么文章不按“船头——船舱——船尾”的顺序介绍?
奇在结构
感受核舟之奇
这只核舟两头尖尖,中间部分较为厚实且有高度,刻有船舱、船篷,所以首先介绍中间部分,这是核舟视觉上的“主体”。
窗上又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船舱无疑就是背景部分了,先介绍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而且可以使读者初步感受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主体”已经明了,船头的三个人物的位置自然也就很清晰了。
苏东坡、黄鲁直、佛印是主要人物,所以先介绍。船尾舟子是陪衬人物,所以后描写。作者这样写,一是为了表达方便,二是为了遵循逻辑顺序。
分析下列句子,品味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奇在语言
感受核舟之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为了说明雕刻之能,先说尺寸之短,“径寸之木”,而后再说“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然后再进一步总结说“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通过这样的三个层次,就将王叔远的“奇巧”充分介绍出来了。这样既以综述的笔触说明王叔远微雕艺术之高明,后文再以“尝贻余核舟一”,自然引出对核舟的具体介绍。一句话将雕刻者的朝代、姓名,以及雕刻材料和作品之奇巧都表现出来,体现了语言的简洁性。
分析下列句子,品味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奇在语言
感受核舟之奇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这句话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船体长度和高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泰许”,可见核舟确实很小;而且因未经准确测量,使用了表示约数的“约”“有奇”“可”“许”,可见作者用语很有分寸感和严密性。
分析下列句子,品味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
奇在语言
感受核舟之奇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先列出“一辑”,以分出左右,引出二舟子,然后分别加以生动的说明介绍。居右者,呈现动态之美,因此先面部,后举止,重点在举止。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举止,后面容,重点在面容。一动一静,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描写引人入胜,体现语言的生动性。
语言特点:简洁、严密、生动
体会情感之奇
情境任务
节目组对这件参赛作品非常满意,并且还收到了著名作家魏学洢的推荐信,信里谈到了这个作品的来历。父亲被魏忠贤残害致死,魏学洢扶柩归乡,人生进入低谷。好朋友王叔远以“大苏泛赤壁”为主体雕刻核舟赠与自己。
请结合链接资料,探究王叔远雕刻这枚核舟的意图和魏学洢创作《核舟记》的意图。
[材料一]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人诬陷所作诗文有毁谤朝廷的意图,被捕入狱。最终他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担任一个有名无实的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他泛舟游览黄州城外的赤鼻矶(并非真正赤壁之战所在地),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文章流露了苏轼战胜灾祸困厄时欢欣愉悦的心境和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历来为世人所推崇,因此“大苏泛赤壁”也就成了历代绘画、雕刻、诗文、戏曲的题材。大苏泛赤壁是确有其事,但当时并没有鲁直和佛印陪同。
体会情感之奇
请结合链接资料,探究王叔远雕刻这枚核舟的意图和魏学洢创作《核舟记》的意图。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体会情感之奇
请结合链接资料,探究王叔远雕刻这枚核舟的意图和魏学洢创作《核舟记》的意图。
注:《赤壁赋》中的“壬戌”是元丰壬戌年,指1082年;而天启壬戌年是1622年,据考证这里的客“并非”黄庭坚和佛印。(之所以虚构三人夜游赤壁,是表达对一种理想的向往。苏轼和黄庭坚亦师亦友,志趣相投,苏轼潜心佛法,和佛印有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他们一起夜游赤壁才是最自在惬意的。)
[材料二]魏学伊的父亲魏大中是明朝一代名臣,因受宦官诬陷入狱。魏学洢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告,未能如愿,最终哀伤气绝而死。
[材料三]王叔远不止一次以“大苏泛赤壁”为题材创作核舟。明朝天启年间的壬戌年(1622),他再一次精心创作了一枚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的核舟,赠送给魏家。
体会情感之奇
请结合链接资料,探究王叔远雕刻这枚核舟的意图和魏学洢创作《核舟记》的意图。
王叔远对“大苏泛赤壁”这一题材的喜爱,更想借苏轼的旷达乐观和蔑视权贵的豪迈气概,去鼓励、劝慰魏学洢面对家庭变故,战胜灾祸困厄,表现了浓厚的情谊。
体会情感之奇
王叔远为何以“大苏泛赤壁”为主题雕刻核舟并赠送给魏学洢?
(1)表达对王叔远的感谢。
(2)对叔远高超技艺的赞扬,尤其是通过人物的陪衬与烘托来刻画东坡的精神气质这一艺术品质的高度赞扬。
(3)个人的悲惨际遇与国家的江河日下中,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及对“清风明月”的适意生活的向往。
体会情感之奇
如果你是魏学洢,在收到核舟后给王叔远写一封回信。你会在信里说些什么?
王叔远和他的微雕作品《大苏泛赤壁》最终本期节目的夺得桂冠,节目点击率创新高。愈来愈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了微雕这种艺术形式,更感受到了中国工匠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挑战极限的匠人精神,愿我们每位同学在我们的学习中也能刻苦钻研,努力拼搏。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阅读清代宋起风的《核工记》,分析两件微雕作品共同具有的妙处。
核工记 【清】宋起凤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课后作业
阅读清代宋起风的《核工记》,分析两件微雕作品共同具有的妙处。
【译文】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核桃做的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上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内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急急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课后作业
阅读清代宋起风的《核工记》,分析两件微雕作品共同具有的妙处。
【译文】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两件微雕作品共同具有的妙处:
体型虽小,表现的事物却很多;都紧扣某一个典故,具体而形象地再现故事情境;人物和其他事物,栩栩如生,生动传神。
板书设计
核舟记
魏学洢
小多对比 动静结合
小多对比 动静结合
核舟之奇
行文之奇
结构:总分总 空间顺序
语言:简洁、严密、生动
赞叹、感激王叔远
鼓励、劝慰魏学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