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从课文的题目来看,你觉得这篇文章会写些什么呢?
一、回忆旧知,猜度标题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姓名不详。浙江绍兴东浦人夫家姓徐,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做裁缝;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招进了一个女婿。在鲁迅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山海经》是我国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走进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父亲的病》《琐记》《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十四孝图》《五猖会》《狗·猫·鼠》
启 示
平凡的小人物 普通的小事件 朴实的小题目
原名《旧事重提》,后改为《朝花夕拾》
回忆:《朝花夕拾》
这篇文章围绕阿长与《山海经》具体写了什么内容呢?
快速阅读课文,并说说本文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
二、快速阅读,梳理事件
技巧点拨:有的事件可以直接勾画关键词句,有的事件需要自己进行概括。
主要事件:
(1)介绍阿长的身份和称呼
(2)阿长喜欢切切察察
(3)阿长对“我”过分看管
(4)阿长睡觉会摆成个“大”字
(5)阿长元旦让“我”说吉利话,并给“我”吃福橘
(6)阿长给“我”灌输各种礼仪禁忌
(7)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8)阿长谋害“我”的隐鼠
(9)阿长给“我”买《山海经》
思考:文章主要分为那几部分?
三、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1.作者写作散文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总结独特情感,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那么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呢?请勾画出反映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并用示意图表达情感变化。
2.本文叙写了关于阿长的九件事,作者是如何将这写事件组织起来的呢?
三、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新的敬意
敬意淡薄
完全消失
不耐烦
不大佩服
本文是以“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
憎恶
怀恋
先抑
后扬
空前的敬意
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这种写法,可使文章有层次,情节多变,收到波澜起伏的艺术效果,也可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料之外的效果。还可以造成鲜明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结构布局,理清详略
普通平凡
地位低下,不被重视
理解第一部分
简介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的由来。(1-2)
第一层(3~5段) : 写阿长种种不好的习惯
1、喜欢“切切察察”
2、过分看管“告我的状”
3、睡觉时成“大”字
饶舌
多事
不拘小节
第二层(6~12段):写阿长懂得许多繁琐的规矩和教“我”的许多道理。
1、元旦吃福橘;
2、人死了要说“老掉了”; 3、死人、生了孩子的屋子不该走进去; 4、饭粒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最好吃下去; 5、晒裤字的竹竿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迷信、关心、爱护
第三层(13~18段) : 写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无知却也淳朴
第四层(1 9~29段) : 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及对“我”的影响。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听到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法可寻,买,没有好机会。“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热爱关心孩子
理解第三部分
补写阿长其他情况,抒发自己悼念之情。(30-31)
1.文章围绕阿长写的这些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
作用: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
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
1、阿长的身份和名字的由来
2、喜欢“切切察察”
3、喜欢“告状”,过分看管
4、睡觉爱摆“大”字
5、懂得许多规矩,吃福橘
6、教“我”许多道理
7、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8、谋害了“我”的隐鼠
9、为“我”买来《山海经》
略写身份,详写称呼
详写
略写
略写
略写
略写
略写,吃福橘详写
较详
较详
总结:从本文的详略安排,你有没有发现详略安排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与中心关系密切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2)能凸显人物形象的详写,有一定关系的略写。
(3)略写是对详写的补充,可使内容更丰富,使人物更丰满。
(4)一般来说,详写旨在凸显事件的深度,略写旨在突出事件的广度。
2.文章围绕阿长写的这些事。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么的人?结合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人?
阿长是一个 的人?
她是一个连真正名字也没有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饶舌多事、有许多麻烦的规矩、愚昧无知而又迷信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又有着淳朴、善良、和关心爱护孩子的美德。
去掉阿长的缺点,不仅不能使阿长的形象更加完美,反倒大大削弱了形象原有的生命力。
阿长不识字、没有文化,不免粗俗,性格上有很多愚昧、迷信、落后的东西,这确实是她的缺点,究其原因,她享受不到教育的权利,不正是封建社会造成的吗?与其说是她的过错,不如说是她的不幸。
历史时代的原因,她不可能完美。但她性格的内核却是淳朴、真诚、热心、善良的,表明她身上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
只有真实,形象才有生命气息,才能打动读者。
小贴士:本题可结合人物的时代背景去思考。
本文写了阿长很多的缺点,如果去掉这些缺点,好吗?
五、合作探究,理解叙述视角
回忆性的散文一般采用两种写作视角:一是回忆中的视角;二是写作时的视角。有时这两种视角会交织在一起。
《阿长与<山海经>》中也有两种叙述视角:一是写作时成年鲁迅的视角,二是回忆中童年鲁迅的感受。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妙处呢?
1.在回忆阿长的这篇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出代表“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的一些词语,体会文中“成年的我”与“童年的我”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品味视角之妙:
(1)“童年的感受”:
幼年鲁迅的童真表达
例如:第3段、5段、11段、14段、15段、17段、22段、25段、26段、27段。
从童年的“我”的视角叙述事件,充满了童真童趣,符合儿童心理,情感表达真实真诚、直白外露。
(2)“写作时的回忆”:
成年鲁迅的温馨回忆
例如:第1段、2段、12段、28段、29段、30段、31段
当时外界的黑暗让鲁迅先生感到压抑和悲哀,所以,从成年鲁迅的角度叙述事件,充满一种温情,这中温情有对阿长的怀恋和感激,愧疚与同情,也让鲁迅先生得以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从温暖的回忆中汲取继续战斗的力量。
1925年,鲁迅在北京大学担任讲师期间,因支持学生运动,而受到当时所谓的“正人君子”的攻击和排挤。1926年,北洋军阀枪杀进步学生,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则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等一系列文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控诉北洋军阀的残暴,因而遭到当局的通缉,不得不远走厦门避难。《朝花夕拾》是作者在1926年—1927年期间陆续写成的,目的是想通过对往事的追忆,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到光明的力量,抵御由外到内的慢慢黑暗。
背景资料
2.在文中,“童年的感受”和“写作时的回忆”有时又交织在一起,请找出来品一品。
品味视角之妙:
作者在文本中,常常用“大词小用”,既展现了童年的“我”的真实感觉,又包含着成年鲁迅对儿时的自己、对阿长的调侃。两种叙述视角的交织或交织使用,形成一种对比,产生一种幽默的效果。
例如:第1段、17段、19段
本文通过记叙 “我” 儿时与 长妈妈 相处的几件事,刻画了一位虽然没有 文化、粗俗、愚昧,但心地 善良,乐于助人,对生活有着 美好希望,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的普通保姆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怀念和祝愿之情。
六、整理归纳,课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