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七年级(下)
2.陋室铭(课标篇目) 唐·刘禹锡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tiáo)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会神异。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第一层:以类比的方式开头,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第二层:描写居室环境与日常生活。第三层: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说说笑笑的都是博学的人(鸿:大),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结构图解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借陋室说理,突出居室主人品德高尚。
2.运用类比手法,通俗易懂。
3.骈散结合,以骈句为主,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有仙则名 名:出名,有名
(2)有龙则灵 灵:神异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这
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4)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5)往来无白丁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出名,有名
神异
这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6)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指佛经
(7)无丝竹之乱耳 丝:指弦乐器
竹:指管乐器
(8)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指官府文书
形:形体、躯体
调弄
不加装饰的琴
指佛经
指弦乐器
指管乐器
指官府文书
形体、躯体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惟吾德馨 惟:只,只有
(2)苔痕上2015阶绿 上:蔓延到……上
(3)往来无白丁 往来:交往的(人)
(4)无案牍之劳2016形 劳:使……劳累
(5)何陋之有 ☆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只,只有
蔓延到……上
交往的(人)
使……劳累
宾语前置的标志
3.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课下注释)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课下注释)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课下注释)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4)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4.断句
山 不 在 高 / 有 仙 则 名 / 水 不 在 深 / 有 龙 则 灵
/
/
/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5.说说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二字的表现力。
“上”:长上(长到), 苔痕本来为静态,写成了动态;“入”:映入,草色本来为静态,化静为动;“上”“入”二字运用拟人,富有情态,描绘出陋室自然环境的美。
6.《陋室铭》中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调素琴”“阅金经”借指高雅的生活;“丝竹之乱耳”“案牍之劳形”借指世俗的纷扰,放在一起是要表达作者想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高雅生活的人生愿望。
7.文中写了“陋室”不陋的哪几个方面?请具体说明。(内容理解)
①环境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交往的人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③情趣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结尾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 ,有什么深意?与同学交流一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应该如何看待作者所说的“惟吾德馨” ?(教材“思考探究” )
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 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说明陋室不陋关键在于“惟吾德馨” ,回应前文。
示例: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惟吾德馨” 仍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当今社会,我们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情趣,即使生活俭朴,也应追求高雅品质。
9.刘禹锡说“无丝竹之乱耳”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谈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精神追求?(对比理解)
刘禹锡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欧阳修追求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爱莲说(课标篇目)北宋·周敦颐
原文呈现 参考译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fán)。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yū)泥而不染,濯(zhuó)清涟(lián)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màn)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xiè)玩焉。
描写莲的形象和品格,说明作者爱莲的缘由。 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只喜欢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则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艳丽),(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爱,陶后鲜(xiǎ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通过对比,含蓄地表明作者的人生态度: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结构图解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写作特色 1.以花喻人,托物言志。2.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中心,加深立意。3.综合运用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
◎核心素养 一个人如果自制力强,不受环境影响,就能够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不随波逐流。
一、知识积累
1.课下注释重点字词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染:沾染(污秽)
(4)濯2023怀化清涟而不妖 濯:洗 涟:水波 妖:艳丽
(5)不蔓不枝 蔓:名词用作动词,指横生藤蔓
枝:名词用作动词,指旁生枝茎
多
只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名词用作动词,指横生藤蔓
名词用作动词,指旁生枝茎
(6)香远益清 益:更加 清:清芬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 植:竖立
(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9)陶后鲜2023怀化有闻 鲜:少
(10)宜乎众矣 宜:应当
更加
清芬
耸立的样子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应当
2.全国常考其他字词(含☆为课后习题字词)
(1)可爱者甚蕃/世人甚爱牡丹 甚:非常,很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予谓菊 谓:以为,认为
(4)陶后鲜有闻 闻:听到,听见
(5)同予者何人 同:相同,一样
非常,很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为,认为
听到,听见
相同,一样
3.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省略介词“于”)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课下注释)我则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我则只喜爱莲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居避世者。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断句
水 陆 草 木 之 花 / 可 爱 者 甚 蕃 / 晋 陶 渊 明 独 爱 菊 / 自 李 唐 来 / 世 人 甚 爱 牡 丹
/
/
/
/
二、内容理解与探究
5.文中爱菊、爱莲、爱牡丹代表的人生态度分别是什么?(内容理解)
爱菊代表隐居避世;爱莲代表追求高洁品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爱牡丹代表追求功名利禄。
6.文中三次写到菊和牡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写作技巧)
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第一次,表明自己的爱好与众不同;第二次,突出了莲的“君子” 形象;第三次,含蓄表达作者对莲一般美好品质的追求。
7.《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 ,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 的人生境界?(教材“思考探究” )
美好品质:洁身自好,正直质朴,豁达大度,保持独立人格,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出淤泥而不染” 指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8.这篇短文在做人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拓展表达)
无论环境怎样,都要保持高洁的品格,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独立,不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