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4课《寓言诗两首》(共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件:第24课《寓言诗两首》(共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7 16:09: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寓言诗两首 木偶探海记
海燕戒 关于寓言诗 寓言诗通过记事叙物,指出或隐含一个道理。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是通过虚构故事表达道理的一种文学体裁。
2.体会人物形象,感悟寓言寓意,明确寓意与故事的关系。
3.运用变易理论根据寓意增补心理、语言描写。
作者简介  1926年生,原名刘国正,北京人,汉族,中共党员。语言教育家、作家。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历任北京第八中学语文教师,北京教师进修学院讲师,人民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华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寓言诗及讽刺诗集《海燕戒》、《花神和雨神》、《最后的香肠》、《枭鸣集》、《刘征寓言诗》、《刺和花》,诗词集《流外楼诗词》、《画虎居诗词》、《霁月集》、《逍遥游》、《古韵新声》,寓言诗《老虎贴告示》,杂文集《刘征杂文选粹》、《美先生和刺先生》、《从画虎居笑谈》、《人向何处去》、《清水白石集》,论文集《语文教学谈》、《剪侧文谈》、《实和活》,《刘征诗书画集》、《刘征文集》(5卷)等。已出版三十种著作。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沾湿( )
镶嵌( )
俯冲( )
吟唱( )
老蚌( )
螃蟹( )( )
堂皇( )
埋葬( )
絮叨( )
整体感知速读两首寓言诗,理清两首寓言诗的结构。
木偶的考察
木偶探海记 木偶的观感
引出教训
小海燕在动物园长大,缺乏锻炼
海燕戒 小海燕向往虚无的蜃楼,不愿锻炼
指出教训
品味哲理 1.《木偶探海记》一文先写木偶在海上所作的考察,然后写木偶在大会上发表观感,最后引出教训:“要获得真知就要深入下去,浮在表面上什么也得不到。”
2.《海燕戒》叙述了动物园里长大的小海燕寻求幸福生活的悲惨命运,引出了小海燕要在大风大浪里锻炼成长,才能驾驭大海的道理。形象分析 1.《木偶探海记》塑造了一个木偶的艺术形象,他埋头苦干,在海里游了几千年,却没有自知之明,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不采取科学方法,就轻下结论,还执迷不悟。
2.《海燕戒》中小海燕这个形象,贪图安逸,盲目自信,草率行动,以致覆灭。诗人对它作了特殊的心理描写,又描写它对长者忠告的轻蔑态度和鲁莽行为,以致成为悲剧形象。质询疑点 1.木偶探海得出的结论为什么是不对的?木偶错在哪里?
测量海的深度,要设法深入海底,而“在海面上动摇西晃”只能测量海的广度;可见,木偶的指导思想错了。还有它不能扬长避短,它自身的特质适合浮在水面测量广度,不能深入海底测量深度;要测量深度,就应设法深入海底。可见木偶没有自知之明。面对老蚌、螃蟹的笑声,木偶反诘:“难道我没有到海上考察,难道我的见解是主观臆造?”,表现了它执迷不悟。
2.如何理解“小海燕跌跌撞撞向蜃楼飞去,一头栽进大海,再也没有回来”这句话的含义?
小海燕看到海市蜃楼,由于本性害怕艰苦锻炼和贪图享受,所以它只想好吃好玩的事物,把虚无的蜃楼当以为真,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就一头栽进了海里。它自取悲剧命运,一是不愿到海上大风大浪里锻炼自己,二是贪图享乐的生活,三是不听劝告。语言特色
《木偶探海记》和《海燕戒》这两首寓言诗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用对话贯穿的,语言明白如话,词语精当,句式富有变化,节奏分明,因为大致押韵,所以读起来会琅琅上口,十分有趣味,很适合少年儿童朗读。拓展练习①虚构有关小海燕的新故事,揭示新寓意;
②虚构其他动物的故事,也来警戒贪图享受。 拓展示例形象:小海燕、鹰、白鹭
故事提纲:春天,小海燕想学习捕食技能,为冬天储存食物→第一次找鹰拜师,由于太辛苦放弃了→第二次,找到白鹭想学捕鱼技术,可也迫于劳累放弃了→到了冬天,小海燕因为没有学到捕食技术,无法储存食物,活活饿死了。
寓意:做事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板书设计
木偶的考察
木偶探海记 木偶的观感
引出教训
小海燕在动物园长大,缺乏锻炼
海燕戒 小海燕向往虚无的蜃楼,不愿锻炼
指出教训作业寓意为倡导环保,发挥联想和想象写一篇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