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件:第25课《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8-27 16:2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先 秦 诸 子 论 学 八 则学习先秦散文的必要 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直至今天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 一、认识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不少完整的句子。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的长达三、五百字,记录贵族事功、诉讼原委或赏赐情由等等,记叙的内容已经相当丰富。这些可以看作是古代散文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
二、先秦诸子简介孔子(551B.C.-479B.C.),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中从政时间很短,大部分是从事教育工作。
孔子开设私人学堂,打破只有贵族弟子才能接受教育的限制,弟子达三千人。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孔子整理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除乐经失传外,其他五经流传至今。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及时人(当时的人)谈论、应答的语录(记载人物谈话或对话的纪录)。
由孔子再传弟子记述编辑而成。
全书二十篇,各篇通常取句首二至三字作为篇名,如《述而篇》、《学而篇》 。因其文字浅显,接近口语;但言简意深,因而多成为后人的座右铭。
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名著。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战国时期鲁国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是孟子与其弟子所著。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荀子属于儒家,但他的思想明显有法家倾向。著名的法家人物李斯和韩非都出其门下。
《荀子》一书为荀子所著。吕不韦,(?—前235),战国时秦国相国。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年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写的,今存一百六十篇。它是杂家的代表著作。其书以道家为主,儒家为辅,兼收墨、法、名、农诸家,企图条和各家以成为新的思想体系。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惘,这里指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亡”通“无”:这里指不知道的东西让我们共同来读准这些音①不亦说乎
②不亦乐乎
③人不知而不愠
④可以为师矣
⑤学而不思则罔
⑥思而不学则殆⑦日知其所亡
⑧可谓好学也已矣
⑨心之官则思
⑩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则配尧禹
yì yuèlèyùnwéi y?w?ngdàiwúy?guānqièxi? shélòuyáo y?子 曰:“学 而 时习
之, 不 亦 说 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然后按一定时间实习它(指旧知识)也通“悦”,高兴,
愉快吗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高兴了解恼怒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但是 孔子说:“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以 为 师
矣。”
旧知识进而,然后新知识可以把作为了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然后
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
把(他,指 “温故而知新的
人”)作为老师了。 子曰:“学 而 不思则
罔, 思而不学
则 殆。”
但是通“惘”,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危险,也可解释为“疑惑”连词,就孔子说:“学习却不思
考就不能解决疑难。只
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
决疑难。”子夏曰:“日 知其所 亡,
月 无忘其所能,
可 谓 好 学 也已矣。?” 每天通“无”,指不知道的东西每月可以说喜欢了吧子夏说:“每天知道所未
知的,每月复习自己所能
的,可以说是好学吧。”心 之 官 则思,
思 则 得 之,
不思则不得也。 古代常指头脑这个器官思考获得 心这个器官是思考问
题的,思考就能有收获,
不思考就无所收获。锲 而 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 镂。 雕刻但是与“锲”同义,雕刻 雕刻(器物)中途舍弃,即使是糟朽的木头也雕不折;雕刻(器物)一直不放弃,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花纹。物 固 莫 不有长,莫不有
短,人 亦 然。 故 善学
者 假 人 之 长,
以 补 其 短。事物本来没有 所以(连词) 这样 ……的人 借助 长处 介词,用来 弥补自己的 也是不足 事物都有长短,人也是这
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能借
助、吸取别人的长处,用来
弥补自己的短处。以 修身自强,
则 配 尧舜。能 与……相配 就能 能培养自己的品德,
能自强,就可以和尧舜
齐名。 第一、二、四、六、七则说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品味主题第三、五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第八则说明学习与品德修养。考考你请试着从课文中找出组
近义词,并说出他们的
意思,看谁找得准开拓你的视野很多人说《论语》的第一则读起
来相互之间没有什么关系,逻辑
很混乱,你觉得它们之间有着怎
样的联系呢?
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从表面看,三句话各自独立,没什么联系。其实,孔子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绝不会说话不讲逻辑,没有条理;更何况《论语》的编著这里有子思这样的大师级学者,他们也决不会把互不联系的三句话随便地放在一起。仔细研究后会发现这三句话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治学的“三个境界”。孔子的“治学三境界” 第一境界是“学而时习之”,包括读书、练习、复习、实习,甚至包括社会实践,这是治学的基础,初级阶段。
第二境界,是与志同道合者讲谈、研讨、辩论,从而加深造诣,使学问提升到高级阶段。《学记》说,“独学而无友,必孤落而寡闻。”第一境界,就是这种“独学而无友”,“孤落而寡闻”的浅境界。提升的方法,就是要有“友”,有“朋”,通过和“朋”、“友”的讲谈、研讨和辩论,互相启发,互相促进,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于是大家的学问、思想渐渐进入新的境界。 最难达到的是第三境界。学问有相当造诣之后,却没有受到当权者的赏识和重用,然而也不因此怨恨,仍然安贫乐道,孜孜以求,就像身居陋巷的颜渊一样,那便是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做成的“君子”了。一方面,做学问要经过“人不知”的磨练才能有所成就。另一方面,孔子强调“人不知”时要“不愠”,也就是保持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若一“愠”而消极怠惰,失去奋斗的目标,在学问上还能有什么成就呢?孔子的“治学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