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爱莲说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7《爱莲说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22:37:0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3张PPT)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说说大家喜欢的花:
导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朗读并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读——品——析”的方法学习《爱莲说》,并理解文中衬托和象征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莲”所代表的君子的高洁品格。
文体介绍
“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写法上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篇幅一般不长,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道理。如《师说》《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等。
《陋室铭》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爱莲说》以散句为主,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因他筑室濂溪,后人遂称他为濂溪先生。
【代表作】《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等。
文学常识
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周敦颐集》,卷三。周敦颐在南康军(今属江西,“军”是宋代行政区域名)任职时,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
整体感知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fán
zhuó
xiè
xiǎn
会爱莲之意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
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读:结合注释 抓住关键 译得通顺
水上、陆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


值得喜爱

指唐朝

会爱莲之意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 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节;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洁净地挺立,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它啊。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沾染
洗涤
表转折
艳丽
水波
长枝蔓,长枝节。
更加
远闻
竖立
耸立的样子
亵,亲近而不庄重
语气词
会爱莲之意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
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认为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应当
叹词,表示感慨
一、一词多义
1.水陆草木之花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助词,的。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莲之爱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1.香远益清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动词,远播。
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的东西
2.莲,花之君子者也。
判断句的标志。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人
二、词类活用
1.不蔓不枝
名词作动词,长枝蔓,长枝节。
2.香远益清
形容词作动词,远播。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形容词做状语,从远处。
三、特殊句式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也”表判断。
3.菊之爱
宾语前置,即“爱菊”。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省略句,“出”后省略介词“于”。
深入研读
1.作者喜欢莲花的原因。(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这几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莲花的?又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品读:读出韵味
舒缓
一顿一挫
一抑一扬
读出节奏
读出韵味
深入研读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高洁、质朴。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正直。
(3)“香远益清”
气味:芳香。
(4)“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风度气质:清高、品行端正。
包图网
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包图网
2.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写对莲花的喜爱吗?作者以莲花想到君子,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分析描写莲的语句,说说作者心中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
濯清莲而不妖
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香远益清,亭亭净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单纯
美好的姿态气质
端庄严肃、品行高洁
生在淤泥中却不受污染
被清水洗涤却不妖艳
中空外直,不依附其他
流芳远播、独立
远观
莲的特点
知人论世
《宋史》中对周敦颐的记载:担任分宁主簿,面对疑案,只审讯了一次就审清楚了;担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敢于和凶悍的上级争辩,为囚犯主持公道,使其免于一死;担任桂阳令,教郡守读书,政绩显著;担任南昌县令,百姓敬畏,富家大姓、黠吏恶少都惴惴不安;担任合州判官,上级是非不分,对他态度不佳,他处之超然;担任广东转运判官,他洗冤昭雪,福泽万民,不辞劳苦,体察民生。周敦颐积极入世,为民做官!也曾经历官场的冷暖、险恶,但始终保持清白操守,洁身自好,初心不改!
总结:周敦颐为官正直,不媚权贵,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难怪黄庭坚如是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他就像自己所写的《爱莲说》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包图网
托物言志
手法链接:托物言志,文章整体的构思方法。以物写人,通过赋予“物”以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品读托物言志类文章的必须解决的三个递升性问题:“托何物”、“托物何”、“言何志”。
借赞莲言君子之志,
渴慕做像莲一样的的君子。
3.课文除了写莲,还写了哪几种花?
牡丹和菊花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
陶渊明——菊——隐逸者——陶后鲜有闻
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矣 
菊花迎霜斗寒
陶渊明不与世俗交往隐士的象征
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菊花傲然物外
为什么说牡丹是富贵者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反映了人们怎样的生活态度呢?
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
——[唐]李肇
“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唐·刘禹锡《赏牡丹》
“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
唐朝初期,特别推崇牡丹,把它誉为国花。到贞元时,对牡丹的赏玩,更成为盛行长安的风气。暮春时节,权贵们不惜高价争相购买。
衬托
 
手法链接:衬托,是突出形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为了使所描写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就用另外的形象来映衬它,其作用在于“衬”。衬托有正衬、反衬等形式。
作者写莲的同时,还写了菊与牡丹,这样写有何用意?
通过不同角度的衬托,突出莲花的高洁,烘托了文章的主题。
菊花的傲然凌霜
莲的洁身自好
牡丹的绚丽浓艳
莲的质朴、自然
正面衬托
反面衬托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文章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说说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借赞花来赞人。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文章主题:
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
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
我爱蜡烛,因为它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恰如默默无闻,甘为孺子牛的老师。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