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课时练(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20:4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最后定稿,实际上是这篇文章的第十次改稿。该文的多次修改,凝聚了理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的集体智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全国范围内的一场①_____________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际上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由胡耀邦同志组织和推动的。该文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廓清了思想界、理论界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迷雾,恢复了党的②__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最终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顺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刊发,预示着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到来。对此,《光明日报》③____________。然而,作为该文责任编辑的王强华却始终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社会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会迟早出现的,不是由于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好文章要兼具价值性、实践性和观点性三个特性。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写文章就是要指明问题、①________________和解决问题,而只有能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的文章才会真正有人看、有人赞。实践性是指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文章应该是理论化、扩充版的随笔和系统化、学术版的杂谈。偶遇社会现象,惊讶与沉思之后记下所感所思,然后凝练、扩充、提升与完善,并最终修葺成文后公开发表。观点性是指文章要有新颖的观点且见解深刻。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相互抵触、自相矛盾。②_________________,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格性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文章标题简洁明确、直抒胸臆,恰似给小朋友戴上色彩亮丽的小帽,特色鲜明且易于记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其主要作者之一胡福明的终生代表作和当时年代理论创新的学界经典作的主要原因③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6个字。
4.请用“否定+肯定”的句式概括好文章的三个标准,每个句子不超过20个字。
(1)价值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践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观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三段论是演绎推理中一种简单的推理判断,包括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请仿照下面示例中对晏子之言的推理形式,写出材料逻辑推理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示例: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节选自《晏子使楚》)
大前提: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进。
小前提:我出使的不是狗国。
结论:我不从这个狗门进。
材料: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所以有力量,正是由于它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客观真理。
大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科学、是否先进,主要看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这句话理论内涵极其深刻,对我们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否符合国情”,这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条件和标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我们的自信建立在对自己国情的深刻了解上,建立在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上,是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的,故能有定力,故应坚定不移。
“是否有效管用”,这是个硬道理,直指制度的功能和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可取的唯一标准。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中国之治”是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也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现实根基。
“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是制度的价值体现,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的最终评判标准。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这是资本主义所绝对不可能做到的。”我国之所以能够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就在于我们党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具有显著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制度。
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应有这样的制度自信:在这种制度的基础上,我国人民能够发挥其无穷无尽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战胜的。
(摘编自陈耀辉《我们的制度具有无穷力量》,《人民日报》)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指出,当前,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条件,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方面,人的正确思想从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目的和归宿,同时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正确的实践,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实践。这就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由此开辟出中国革命新道路。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反对照抄照搬、思想僵化,强调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由此开辟出中国建设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践观点,逢山开路、遇河架桥,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现实实践丰富多彩,不可能用整齐划一的理论和方案来套用和裁剪;同时,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必然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概括提炼、总结推广。从这个角度讲,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是根本一致的。实践是群众的实践,群众是实践着的群众,没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真正有实践观点。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四个自信”,不是空泛的、抽象的,而是要贯彻到改革发展实践的各个方面。比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有方法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该改的必须坚决改,但对有些不能改的,什么时候都坚决不改,等等。这就是坚定理论自信,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体现。
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必须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给我们提供的是科学指南而不是具体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如果没有发展,就脱离了时代和实践,生机就会停止,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也就谈不上坚持。因此,只有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近百年来,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创新理论成果,对引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摘编自戚义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国纪检监察报》)
材料三:
自中国的“普罗米修斯”们从遥远的欧洲“盗来”思想火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而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达到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完整准确的理解,促成了对中国国情及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正确认识。在当年的时空背景下,正是真理标准大讨论所创设的这些条件的有机耦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阶段。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从“基本实现现代化”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思考中,在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贫穷”的持续探索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这项伟大而崭新的事业,接续照亮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
“大锅饭”变成“大包干”,“以阶级斗争为纲”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单一公有制转化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大地上划出了一个个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市场经济体系。凭借“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的实践勇气,凭借“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智慧,改革开放实现了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回答了中国发展之问,回应了时代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现实命题。
(摘编自关铭闻《坚定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念——纪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刊发四十周年》,《光明日报》)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我国制度优势的最佳证明,“中国之治”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还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
B.马克思认为,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实践这一全部社会生活本质的主体。
C.只要能坚定“四个自信”,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与推动理论创新,就能落实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D.中国发展节奏不仅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程度。
7.根据以上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社会制度如果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即表明该制度不仅符合具体的国情,还有效管用。
B.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我们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C.不论是革命年代的毛泽东,还是改革之初的邓小平,都强调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对教条主义。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的改革开放。
8.下列选项,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实践出真知,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了自说自话的空洞说教。
B.要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C.我们一方面要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D.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9.请简要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以上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理论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其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示例)①轰轰烈烈 ②实事求是 ③功不可没
解析 ①轰轰烈烈:形容气魄雄伟,声势浩大。②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③功不可没:功劳极大,不可抹灭。
2.(示例)这样的文章和这样的讨论迟早会出现的,不是由这位作者撰写、这张报纸发表,也一定会由另一位作者撰写、另一张报纸发表。
解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会”应直接修饰动词“出现”,故可将“会迟早出现”改为“迟早会出现”;二是搭配不当,“由于”是连词,“因为”的意思,后接表原因的分句,句中“这位作者撰写”不是表原因,可将“由于”改成介词“由”,以引出后面的主语“这位作者”。
3.(示例)①剖析问题(分析问题) ②文如其人 ③(也)正在于此
解析 第①处,要根据横线前后的“指明问题”“解决问题”来判断,此处是说对“写文章”的阐释,所填内容属于“指明问题”和“解决问题”中间的步骤,可填写“剖析问题”或“分析问题”。第②处,要根据后面的“文章最能体现作者的思维范式与人格性情”来判断,此处是说文章的风格和作者的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可填写“文如其人”。第③处,要根据前面的打比方所呈现出来的逻辑判断,同时要照顾到整个句子的主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成为……的主要原因”,可填写“(也)正在于此”。
4.(示例)(1)不是无病呻吟,而要有明确的必要性。
(2)不是偶有感发,而要有时代意义。
(3)不能模糊摇摆,而要深刻鲜明。
解析 文章的“价值性”,可根据“价值性是指文章的写作旨意,即行文的必要性”“对理论有所指、对实践有所用”来思考;文章的“实践性”,可根据“文章要有时代价值和当代意义”“偶遇社会现象……并最终修葺成文后公开发表”来思考;文章的“观点性”,可根据“文章的观点不能影影绰绰、模糊不清,也不能似是而非、左右摇摆,更不能相互抵触、自相矛盾”以及“见解深刻、观点鲜明”来思考。拟写时注意使用“否定+肯定”的句式。
5.大前提: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才有力量。
小前提: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
结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有力量的。
6.A [B项“那些具备一定思想认识的人一定能成为……的主体”错,材料二是“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而实践的主体是具有一定思想认识的人”。C项“只要能……就能”说法过于绝对。D项说法有误,材料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就一直在深层次上决定着中国的发展节奏”。]
7.D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改革开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推进的具体体现之一,不是其“根本目标”。]
8.D [D项说的是人类通过实践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意义,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
9.(1)相同点:在论证结构上,都采用了总分式论证结构,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思路清晰,结构严谨;在论证方法上,都采用了道理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不同点: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重在引用名言,侧重于道理论证;材料二注重道理论证与举例论证相结合。
10.①材料一从三个“符合”的实际内容方面重点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的深刻性;②材料二侧重探讨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应该坚持的四个原则;③材料三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程度对中国的发展节奏和对中国国情、所处历史阶段的认识方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