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多亏柏拉图的①_____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②____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风采。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28岁,审判时他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a. ),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b. )。”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宁愿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c. )。”不过他倒不必有这种担忧,因为虽然苏格拉底③____________,却惊人地多产,哪里还有别人复述的机会。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记载了一段对话,青年尤苏戴莫斯告诉苏格拉底,对人要坦率,欺骗是不正义的。于是,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论辩。请根据上下文语境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苏(苏格拉底):能否区别正义与非正义?
尤(尤苏戴莫斯):能够。
苏:虚伪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欺骗人属于正义还是非正义?
尤:非正义。
苏:①__________________,也属于非正义么?
尤:不是。
苏:是不是可以这样归纳:虚伪、欺骗用在敌人身上,属于正义行为,②___________。
尤:对。
苏:假如在士气消沉时,谎称援军来了;儿子生病不肯服药,父亲骗他,把药当饭给他吃。这种行为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尤:是正义的。
苏: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尤:的确我错了,如果你准许的话,我宁愿收回我已经说过的话。(节选自《回忆苏格拉底》)
5.国家语委出台的《通用规范汉字表》,要求我国新生儿的取名用字必须从中选取,避免乱取名、取怪名的现象。准备给孩子取名为张Z的张先生、准备给孩子取名为李叕裂的李女士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说:给孩子取什么名是我们的自由,我们想让自己的孩子个性张扬,与众不同,这有什么错吗?
请选择恰当的角度,对张先生、李女士进行说服劝解,要求有理有据,语言得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从泰勒斯开始的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的本质是水、宇宙的本质是火等的命题,充满了理性精神和理性推理,但没有严格的逻辑,苏格拉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进而去反思人生与宇宙。这一严格的理性,体现在后来与柏拉图的一个个对话录中。几乎每一场对话,苏格拉底都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有知识的智者提问,但对于这些有知识的智者的信心满满的回答,他却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最后在严格的逻辑的诘难和推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
严格的逻辑性,成为苏格拉底判定是真知还是假知、无知的标准。因此,苏格拉底留给世界最有名的名言是:人生在世,不经过审查,不经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正是在苏格拉底的路线上,产生了柏拉图,其提出追求现象后面的理想性的理式;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西方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一严格的逻辑中建立起来的。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的石破天惊之“问”和严格的逻辑去贯彻自己的“问”,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如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如笛卡尔的怀疑一切,如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如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追问,如德里达对深层结构的追问……
回到苏格拉底,由他而来的这一西方式的严格逻辑,最为重要的结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实验科学。按爱因斯坦的说法:西方文化的特质,在于两点,一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二是文艺复兴产生的实验科学。正如上面所说,这两点都是在苏格拉底所建立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在这一意义上,西方的哲学史家认为,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的创立者。
(摘编自张法《从四句哲学名言看西方哲学的特质》)
材料二:
大约在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间,在诸多古代文明中,中国、印度和希腊产生了今天我们称为哲学的学问。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注意到了人类精神发展在历史地理上的这种共同性,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概念,将这一时期看作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诞生了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印度出现了《奥义书》和佛陀,探究了怀疑主义、唯物主义、诡辩派和虚无主义等哲学思想;伊朗出现了查拉图斯特拉创立的琐罗亚斯德教(亦称祆教),将人世生活视为善与恶的斗争;希腊则贤哲如云,其中有荷马,哲学家巴门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等。这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巨大的,但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有着一定的共同性,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雅斯贝尔斯的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以中西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为例,尽管旨趣、思路、内容、特点多有不同,但是其内在的共同性是客观存在的。第一,哲学所思的基本趋向都是形而上。用中国哲学的话讲就是要研究“道”而非“器”的问题。为什么哲学研究会追问“道”?这与人的理性相关。康德曾指出,对事物运动变化终极原因和条件追求的形而上学倾向是人类理性的本性。海德格尔也说:“只消我们存在,我们就总是已经处于形而上学中的。”第二,哲学所思的本质特征都是概念思维。即使像西方早期哲学家讲的“水”“火”“数”,中国早期哲学典籍所说的“太极”“易”“象”等,虽然有一些感性的特征,但都已经是哲学的概念。
哲学的这些共同性,是我们将中国和西方的哲学都称之为哲学的学理根据,也是我们可以设想哲学的世界化和世界化的哲学的基本前提。哲学的这种共同性,是人类文明共同性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道路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也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摘编自杨河、于品海《历史中的哲学与哲学中的历史》)
材料三:
在年届七旬之际,孔子与苏格拉底的人生都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变:70岁的孔子从政治转向文化,潜心于《春秋》的编纂等多项文化事业,完成了为人间制定规则、确立准据、寻找意义之使命;与之不同的是,70岁的苏格拉底被人控告,并被判处死刑。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
孔子表达的是守成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肯定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强调历史对于当下及未来的规范作用,侧重于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性、稳定性、延续性。孔子的这种思想倾向,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思想史来说,长期盛行的是“代圣人立言”,即使是最有创造力的思想家,也要通过“集注”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就政治史而论,数千年来,真正触及内核的政治革新极为罕见,政治运作方式代代相袭,鲜有根本性的变化。
苏格拉底代表的则是批判的思想倾向。这种思想倾向于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缺陷、毛病;对于传统的做法、普遍性的积习,绝不视为当然。这种具有批判精神、质疑性格的思想倾向从苏格拉底后就一直流淌在西方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譬如在资本主义革命时期,出现了洛克对“君权神授论”的驳斥;到了20世纪,早期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是以“批判理论”而著称的。
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坚守的批判立场,整个社会就将缺乏自省自救的能力,失去自我更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以自己的不自由(死亡)作为代价,为西方文化注入了自我省察、自我批判、自我革新的精神因子。孔子对“旧”文化的“守护”与整理,既有助于民族精神的凝聚,更有助于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生活。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相互对立的思想倾向,在现当代中国都处于相对贫乏的状态。一方面,在面对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要么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要么彻底倒向另一边,认为只有儒家学说才能救中国、才能救人类。在这种非此即彼,看似坚定的立场背后,实际上是生硬、武断、简单化,是对传统文化的轻慢。另一方面,在面对社会现实的时候,我们更缺乏足够的批判意识与质疑性格。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式的批判精神,无论是一个小邦还是一个大国,都可能在浑浑噩噩的状态下一直酣睡下去,“不知东方之既白”。
(摘编自喻中《自由的孔子与不自由的苏格拉底》)
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谈到苏格拉底以无知的状态出场向智者提问,以严格的逻辑去追问,创立了形式逻辑。
B.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之“问”的影响而开创了他们自己的新时代。
C.材料二中谈到哲学思想在各个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有自己的不同特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
D.材料二中的“轴心时代”的论述表明,尽管世界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哲学所思的根本问题,本质上是一致的。
7.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宇宙本质等问题的回答,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自己的命题。
B.苏格拉底说的“不经过审查,不经过反思,是无价值的一生”,和《论语》中曾参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这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
C.孔子和苏格拉底在70岁时不同的生活境遇,促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思想。
D.苏格拉底的质疑性格与批判精神,能促使人们自省、自救、自我更新。
8.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孔子对于从夏商两代沿袭到周朝的礼乐制度高度礼赞。
B.朱熹通过“集注四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C.卢梭提出“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的理论。
D.中世纪,哥白尼以“日心说”对“地心说”提出了挑战。
9.材料二是如何运用举例论证来说理的?请结合论述层次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材料三的论述,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如何看待孔子与苏格拉底两种互相对立的思想倾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课 人应当坚持正义
1.(示例)①生花妙笔 ②栩栩如生 ③述而不作
解析 ①生花妙笔:杰出的写作才能。②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③述而不作: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加自己的创见。
2.(示例)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关联词位置不当,中途易辙,评家承认的不是“他”,而是“他的证词”,所以应把“由于”放在“他”前面;二是句式杂糅,“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中,应删掉“是”和文末的“的”。
3.(示例)a.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 b.就绝不会被判死刑 c.也不愿选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
解析 a处,从前文柏拉图栩栩如生地记述苏格拉底的审判过程和后文“有虚构的成分”的内容可知,此处可填“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之类的句子。b处,前文写色诺芬为老师辩护,把苏格拉底写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这是为了替苏格拉底洗清罪名,使他不被判处死刑,故此处可填“就绝不会被判死刑”之类的句子。c处,根据前文“宁愿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可知,此处应填与前句相对应的句子,故此处可填“也不愿选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之类的句子。
4.(示例)①欺骗敌人 ②用在朋友身上,属于非正义行为
③可你不是说对朋友和亲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坦率无欺吗
5.(示例一)给孩子取什么名的确是你们的自由,但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度的。比如出门走路是你们的自由,但不遵守交通规则就会出问题。姓名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规范人名其实是对人的自由的保护啊!
(示例二)现在社会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标准化,如果姓名采用怪异符号和生僻字,无疑在信息化处理面前竖起了一道屏障,从而给孩子今后的生活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一时的所谓取名“自由”,而牺牲了孩子将来更大的自由,岂不是得不偿失?
(示例三)孩子的个性应该体现在他的内在品质和将来的成就上,姓名不过是一个符号,用姓名来体现个性,未免舍本逐末。用多数人不认识、基本没人用的怪符号、生僻字起名,既不利于社会,又不利于自己,这又何苦?
6.D [A项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继而产生了亚里士多德,其创立了严格的形式逻辑”可知,形式逻辑并非苏格拉底所创。B项“材料一中谈到古希腊以后的西方哲学家都受苏格拉底……”错。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后来西方哲学史上开创新时代的哲学家,大都是以苏格拉底式……而产生巨大的时代影响的”可知,选项扩大了范围。C项“所以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就呈现出多样性”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想……必然会有自己的不同特点”可知,选项因果倒置。]
7.D [A项“苏格拉底走向了和泰勒斯等哲学家完全不同的‘回答’路线”错。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在“理性精神”“理性推理”等方面有所继承和发展,要求用严格的理性逻辑去审查命题。B项“自我反思精神是一致的,这表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错。苏格拉底此语强调的是用严格的逻辑理性审查、反思自己提出的命题,而曾参所言强调的则是人格养成过程中的自我省视。两者同言“反思”,但其内涵并不一致;据此也不能说明中西文化有内在相同之处。C项说法有误。材料三是“中西圣贤在七旬之际的不同境遇,体现了两种值得注意的思想与文化”,二者并非因果关系。]
8.C [材料三主要论证的是中国哲学中孔子守成的思想倾向和西方哲学中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卢梭的理论是从个人信仰角度强调“善”,而非认识论上的批判。]
9.材料二第一段首先提出“轴心时代”这一概念,然后举出大量的中西方哲学实例来加以论证;第二段首先提出东西方哲学内在存在着共同性,然后列举中国哲学的“道”和康德的“形而上学”、中国哲学的“太极”“易”“象”和西方哲学的“水”“火”“数”两组实例来加以论证。举例论证既丰富了材料的内涵,同时也增强了材料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有力度。
10.①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我们需要孔子的守成态度;在面对现实时,我们需要苏格拉底的批判精神。②这两种思想倾向虽然对立,但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来说,都能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