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1)荷花淀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植树娘子军纪念馆”徜徉,我心疼于陶凤娇们二十多年肩挑手提、超乎常人的辛苦。每年七月到九月,是她们最为忙碌的时候。她们必须在早上四五点钟开始起床,戴上斗笠,蒙着面纱,挑着四十棵每棵三斤多重营养袋的树苗共一百三十斤左右的担子,再带上十多斤的淡水和白天的口粮走向沙地。
①她们的仇敌是沙子。②她们要克服这个敌人。③可是敌人哪有那么容易束手就擒的?④趁着她们不停地在沙地上行走,沙子就会与她们的汗水混在一起,进入衣服内,攻击皮肤。⑤要不了多久,她们的身体就会因沙子的摩擦破皮,继而引起发炎、红肿……⑥对付沙子,她们经常在无人的地方集体赤身裸体,直到快回到近人烟处才再把衣服穿上。
我无端地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言辞: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
这样的言辞,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可是,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了突出陶凤娇们种树的艰辛,在用词上颇为讲究,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最后说鲁迅先生的言辞“似乎并不适合她们”,又说“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眼下万亩水稻田正值一年中最丰饶的季节,无边的稻浪翻滚起伏,充满自然的律动。一位白发老人站在田头,在田埂边走来走去,轻轻抚弄着稻穗,细细端详,他告诉我们,早年收稻,都要举行隆重的开镰仪式,那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开镰前夜,月华如水,在秋虫的鸣叫中,家家传来磨刀声。“唰唰唰”的磨刀声,正与秋声合辙,为每家每户的小院平添了几分喜庆。开镰第一日,碧空如洗,秋阳高照,在金色的稻田里,村子里几十个精壮汉子,手持镰刀依次排开。一声锣响,“开镰了!”汉子们挥舞银镰,镰刀起处,成片成片的水稻应声倒地,而后农人们又开始了另外的作业,将收割的水稻一一捆扎,井然有序地搬运到晒场,均匀摊开晾晒,风干后等待脱粒。开镰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也是一年里最醉人的时刻。
正是夕阳映照的下午,流连在田头,原本金黄的稻田被余晖染得愈加耀眼,熠熠生辉,这该是今秋最切题也最醉人的“魔幻一刻”。看到有人从市区远道驾车而来,他们为观美景,携相机、手机纷纷跳下车来,奔向金色的田野:有人以金色的稻海为背景,举着剪刀手,迫不及待地留下自己的风采;有人亲吻着稻穗拍照;有人高举相机指向稻田中行驶的收割机……
4.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莫泊桑《项链》)
B.人们不会忘记,山东大葱、辽宁白菜、陕西苹果、内蒙古土豆……“搬家式”支援,武汉需要什么就给什么。
C.“我,我早就吃过了,看到碗里还没吃干净,扔了怪可惜的……”“不,我全知道了。”(杨旭《金色的鱼钩》)
D.连续战斗数十天,每天都忙到深夜的河北省柏乡县城阳村村干部李增运,突发疾病,不幸离世……
5.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句子所用的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句话概括孙犁小说的特点。(不超过15个字)
一般来说,革命或社会现实主义等文学话语中的民间具有更多的被动性和片面性。显然,就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孙犁小说而言,借助民间思想资源有效统合了语义世界的多元矛盾与冲突,形成了革命乡土的丰富诗意况味以及整体诗化品格。由此,作为一种以革命与战争为“异在”的乡土诗化叙述,孙犁小说其实有着向民间倾斜的诗学必然性,民间生存智慧表现出了诗化传统、现代以及革命话语的意义通约性和开放性,对于多样精神资源的调和,说明革命语境下乡土诗意资源的获取与民间生存哲学之间某种必然的精神统一,而这一视野中的孙犁小说就此可以获得整体性的美学观照和阐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拓展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丈 夫
孙 犁
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
“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
“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
“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
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娘儿俩说着,就到了娘家村里,本来只离着三四里地。
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
“你看人家多么热闹,人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
“谁家?”女儿问。
“你婶子家。”
“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他女婿也来了。”
“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
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她大姐的女婿在绸缎店里当学徒,她的女婿在保府上学。那年正月里,两个女婿来住丈人家,大姐的女婿好赌钱,整天在家里成局;自己的女婿好念书,整天在家里翻书本。她那时候还不高兴自己的女婿这么呆气,人家那么好玩,好说笑,街上的青年子弟都找人家去热闹,自己的女婿这么孤僻,整天没个人来,只有几个老头子称赞。
后来丈夫走了,很少回家来,不在北平,就在上海。大姐的女婿却常来,穿得好,一来就住下,嘻嘻哈哈。她埋怨丈夫不回家,忘了她。可是丈夫并没有忘了她,有时回家来,也很爱她,她生了一个小孩,丈夫也很喜欢,只是怨她不识字,知道的事少。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裤腿,每天跑百八十里山路,也有了劲儿了。
“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
“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
“呸,呸,你怎么叫我和他比。”
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她大姐的丈夫的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他回到家来,后来跑到城里当了伪军。
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侍候着公公。上冬学,知道了一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她瞧不起她的大姐夫,这是个什么人呀!
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听说妹子来了,姐妹好几年不见面,来看望她。手里托着一包点心,身上穿着花丝葛,脸孔又白又胖,挺着大肚子,乍一见面很亲热,大姐说:
“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
“说起来,人家他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教孩子吃点心,问孩子:
“你想爹吗?”
“想啊!”
“快叫娘把他叫回来。”
“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
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
“听说你女婿又来了。”
“早走了。”
“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说说,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
姥姥说:
“看起这个来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
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在路上,她看见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后来回头一看,那一小队人进了她娘家的村了。
“大队长到咱家来了!”
“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去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
“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
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碡上,带着花镜念信,见儿媳妇回来,就说:
“信来得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
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
一九四二年中秋节记于阜平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题目虽为“丈夫”,但也写了女性的觉醒,小说中的“姑娘”具有“理解”“反思”能力,有“光荣”感,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
B.小说既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又写了战争后方普通人家的生活,表现了孙犁抗日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意识和情感态度。
C.小说中“鬼子从四月里翻天搅地”“一小队人背着枪走过去”,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特点,从字里行间可见抗日战争在紧张进行。
D.老二孩子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形象十分鲜明突出,他聪明可爱,思念着抗战的爸爸,他说“叫回来,打日本吧”,刺激了大姨和姥姥。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姐夫是没有人缘、偷生求荣的伪军,虽是次要人物,但也体现了作者的精心安排,他和女主人公的“丈夫”对比鲜明,凸显出“丈夫”抗日军人的光辉形象。
B.小说通过对比、烘托、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塑造了“二姐丈夫”这个抗日英雄的形象。
C.文中写吃过午饭后二姐带着孩子去娘家的一番对话“你还记得爹吗……打日本啊!”运用对话体,从小孩子的口中交代了“丈夫为什么不在家”,暗合上文。
D.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体小说”,语言清新自然、简洁凝练,比如“黑脸大个子老李”,寥寥数字,就把县游击大队长的外形特征和姓氏都交代出来了。
9.小说中开头和结尾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孙犁曾说,从抗日战争开始,他创作的作品是他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文章的真实性体现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8课 (1)荷花淀
1.(1)多用数量词,“四十棵”“三斤多”“一百三十斤”“十多斤”等突出担子重,具体真实。(2)多用动词,“戴”“蒙”“挑”“带”“走”等生动地突出了陶凤娇们种树的繁忙和辛苦。
2.②“克服”改为“制服”;⑤“发炎、红肿”改为“红肿、发炎”;⑥“对付沙子”前加“为了”。
解析 ②搭配不当,“克服”不能和“敌人”搭配;⑤语序不当,应先红肿,后发炎;⑥成分残缺,“对付沙子”前应加上“为了”。
3.(1)这两句话带有明显的启蒙气质革命意味,而陶凤娇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所以不适合她们。(2)陶凤娇们就如同鲁迅先生所说的地火,隐忍而坚韧;如同在沉默中爆发的熔岩,具有改天换地的强大能量。所以,没有什么言辞,比这两句话更适合她们的了。(3)这两句看似矛盾,实则具有深意,表达了对“植树娘子军”的赞赏和敬佩。
4.B [B项和文中的省略号均表示列举的省略。A项表示说话断断续续。C项表示话语被打断。D项表示情感复杂,难以言说。]
5.“月华”即月光,本句把月光比作水,月光与水都能给人以空明澄澈的感觉,它无处不在,又充满凉意;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月下的美感。
解析 “月华如水”是比喻句,本体是“月华”,即“月光”,喻体是“水”。把月光比喻成水首先是因为二者在颜色上都很皎洁,给人一种空明澄澈的感觉。其次,结合语境“开镰前夜”,秋天的月光正如“水”一般,会给人一种凉意。再次,月光如水般“洒”向人间,更能体现月光普照、无处不在的特点。所以这一修辞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月下的美感。
6.(示例)孙犁小说的特点是具有乡土诗意。
解析 要求不超过15个字,首先找出文段陈述的对象,从“显然,就特定政治语境下的孙犁小说而言……以及整体诗化品格”中可看出,对象是“孙犁小说”;再找出其特点,从这句话中可提炼出“革命乡土的丰富诗意况味以及整体诗化品格”;再结合后文可见,“乡土”“诗意”反复出现,并认为孙犁小说能在这种语境下“获得整体性的美学观照和阐释”;最后概括起来即“孙犁小说的特点是具有乡土诗意”。
7.C [A项“并积极投身到了抗日斗争中”错。小说中虽然写了“姑娘”理解了丈夫,但并没有写她投身到战争中。 B项“从正面描写战争的血腥、惨烈”错。小说并未从正面描写战争。D项“刺激了大姨和姥姥”错。大姨受到刺激,姥姥是对英雄行为感到欣慰。是欣慰地笑,并非受到刺激。]
8.B [“心理描写”错,本文在塑造“丈夫”形象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本文塑造“丈夫”形象时除了对比、烘托外,还运用了正面描写中的语言描写(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等,写出“丈夫”追求进步、乐观坚强的战士形象);对比体现在“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中;烘托主要体现在儿子的言语中,以及对妻子去上冬学的影响中。]
9.第一处:①展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做铺垫;②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对侵略者的痛恨。
第二处:①突出了人物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因收到丈夫来信而高兴、激动的心情;②表现了女性的觉醒,也更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 (1)由后文“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和第一处环境描写“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可知,开头的环境描写展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受到战争的影响,引出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为情节展开做铺垫;同时,由后文“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釆的……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可知,此处环境描写也衬托了人物的情感,表现出人物对侵略者的痛恨。
(2)由前文“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和第二处环境描写“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可知,突出了人物兴奋喜悦的情感,写媳妇连中秋圆月也忘看了,表现出媳妇因收到丈夫来信而高兴、激动的心情;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10.①小说刻画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村少妇和丈夫不断坚定抗战意志的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作为依托。②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如,丈夫说“抗日是受罪?你真糊涂透了”“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等,并通过“丈夫”同“大姐女婿”的对比,刻画出乐观、进步、坚定的抗战英雄形象,人物刻画细腻真实。③小说表现出农村妇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丈夫的“抗战英雄”的光辉形象,情节前后过渡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的体验。④小说语言质朴生动,还原了抗战时期真实农村淳朴的民风,给读者以身临真实农村生活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