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21:2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文学报道领域,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从业二十多年来,舒晋瑜坚守在文学现场,与作家、诗人、学者交心,同时又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写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人物特写、深度访谈和新闻报道。她把视线从作家延展到学者这一更具写作难度的对象上,描摹还原出周有光、马识途等29位名家大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结集成《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以下称“《风骨》”)。
②写人难,写学者、作家更难。舒晋瑜面临的挑战有三:他们的著述体大思精,如何理清其中脉络,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呈现?除了早年的曲折经历,他们的生活多是静态的书斋求索,如何写得生动可感?不同于对话体的你来我往,作为单篇文章,人、事、思想、情怀等如何在叙述中有机呈现,让各种要素如盐入水?这些都考验着作者的叙事艺术。
③在《风骨》中,舒晋瑜通过精准地点题、巧妙地设置篇章体例、合理地剪裁写作素材,克服了这些困难。
④拿到书后翻看目录,一眼可见的不仅是那些灿若星辰的名字,更有名字后舒晋瑜颇费思量的标题。如“我的观点在人家看来太新潮”,写出了百岁老人周有光“苟日新,日日新”的特点;“我的生活字典里没有投降二字”,写出了马识途既是作家、学者,又是战士;“即使像蚂蚁爬,也要写下去”,凸显宗璞对写作《野葫芦引》的执着不弃;“全天候的诗歌爱好者和习作者”,强调邵燕祥与诗歌的须臾不可分离……作者没有从写作对象的学术成就和创作实绩入手,而是从他们的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入手,这就把与普通人颇有距离的名家大家拉到了读者面前。
⑤在每一章开头,作者用采访手记的形式记叙了自己与采访对象的交往,并以第一视角呈现出对其特质的观察。如在“草婴:像小草,更像战士”一章的采访手记中,舒晋瑜写2015年8月自己冒雨到上海华东医院看望草婴:“他正熟睡,面容苍白平静。我心里突然有一种冲动,想握住老人露在薄被外的双手。正是这双手,自1942年起陆续为中国读者介绍了众多苏俄作品,从肖洛霍夫到托尔斯泰,这双手,为中国读者推开了俄罗斯文学的窗户。”短短几句话,勾勒出时间的景深,一位饱经沧桑的俄罗斯文学盗火者的形象呼之欲出。《风骨》中涉及的主人公有29位,如何执牛耳而抓要害,写出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书中记载,人问顾恺之,为何画人不点睛?答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而章节的标题和采访手记,正是《风骨》一书的点睛之笔。
⑥在编织素材和记述行文上,舒晋瑜做到了三重“互见”,一是同异互见,二是文史互见,三是生熟互见。
⑦所谓“同异互见”,是说书中人物的刻画摹写是于同中见异,于异中见同。譬如都是翻译家,许渊冲、草婴、屠岸等人,在作者笔下,既有个性,又有相同的一面。许渊冲的特点是追求极致、有个性;草婴的特点是富于人道主义情怀,强调对译作中的人物饱含感情;屠岸的特点是强调不同批评观的碰撞阐发,要有“闻过则喜”的精神。但他们又都以真善美为最高的价值追求,都把翻译作为自己的终身志业,都秉持独立之精神,有着共同的知识分子气质。
⑧在讲述书中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作者时而穿插一段历史史实,时而引用一段传主原话,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时而点缀一段亲历见闻,既有历史还原,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可视作“文史互见”。如写马识途接受美洲华人作家协会为其颁发的“终身成就奖”时,竟然说自己的一生没有什么终身成就,只有终身遗憾。原来,作者先抑后扬,这遗憾正是作家一直忙于革命、建设,而罕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⑨《风骨》中收录的名家大家,多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很多都在报刊网络中高频率出现过,如何于熟悉中见陌生,考验作者的功力;而对于那些默默求索、社会知名度并没那么高的人物,又要于陌生中见熟悉。这种“生熟互见”也是舒晋瑜的叙事特色之一。譬如冯其庸是著名红学家,主持《红楼梦》的校注工作,新校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畅销几十年。在读者印象里,冯其庸是以红学家名世,但舒晋瑜却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挖掘了他在考证玄奘东归古道、多次深入甘肃和新疆的戈壁沙漠进行学术调查的经历。从已知到未知,看似跨度很大的研究,却都与冯其庸“重视文献记载,重视地面遗迹的调查,重视地下挖掘的新资料”的研究方法有关,彰显了他重实践的学风。
⑩在舒晋瑜娓娓道来的讲述中,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循人见精神,尽管书中的不少老人已经作古,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的讲述中,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
(摘编自张鹏禹《一部摹写当代学人风仪与襟抱的用功之作》)
1.下列对原文第①段、第⑩段相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舒晋瑜的名字是一块响亮的招牌”,“响亮的招牌”形象地说明了舒晋瑜在文学报道领域知名度之高。
B.“如猫头鹰般冷静而敏锐地洞察着文坛冷暖”,这一比喻揭示了舒晋瑜对文坛冷暖有冷静而敏锐的洞察力。
C.“当代学人的思想地形图呈现在我们面前”,用地形图比喻当代学人的思想,体现他们思想的丰富多样。
D.“听到他们留下的空谷足音,看见中华文脉传承中的光风霁月”,其中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是一部由舒晋瑜完成的合集,描摹还原出29位名家的人生旅痕、思想历程与文化情怀。
B.文章第②段介绍了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时面临的三大挑战,第③段领起下文第④~⑨段的内容。
C.《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对29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既能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又增强了可读性。
D.知名度高的人物写出其陌生感,知名度不高的人物写出其熟悉感,这是《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一大叙事特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舒晋瑜将写作对象从作家延展到学者,体现了她勇于迎接挑战、迎难而上的精神。
B.舒晋瑜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设置了章节的标题。
C.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但舒晋瑜却能发现并表现他们相同的一面。
D.舒晋瑜深入文学现场,是其《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4.对写“改革文学”的旗手蒋子龙,作者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先讲了1975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蒋子龙固执己见的“硬骨头”风格如溢目前。有人认为这一事例放在第⑧段中最好,请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某校校长是全国知名校长,作为校报记者的你打算借鉴舒晋瑜写作《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的哪些方法,来完成一篇以这位校长为对象的报告文学性质的文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访鲁迅故里
曹凌云
①入夜,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尽的兴致独自走出下榻的咸亨酒店,来到鲁迅路,漫步在鲁迅故里。刚过中秋,天空明净,皎洁的月亮高挂在鲁迅故里的上空,我踏着一地的月光,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周家新台门、土谷祠、绍兴鲁迅纪念馆等景点前走过。我曾多次参观、瞻仰过这些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如此夜访却是第一次。馆舍一律大门紧闭,路上也少遇行人,我在静谧中感受鲁迅故里的深沉与丰富。
②一路走来,月影中的粉墙灰瓦、古木垂萝、小桥流水,给我以感官上的宁静与慰藉。走了一圈,我仍然不想就此回到酒店休息,就在景区入口处的乌篷船游船码头选了一处又低又宽的石栏,坐下来细细光景。码头并不开阔,却停靠着十余只乌篷船,挤挤挨挨;河道是狭窄的,波光在月色灯影下微微闪动。眼前此刻,一切都显得安详。
③这与白天的鲁迅故里,是截然不同的情景。我这一次来绍兴,是应邀参加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白天主办方安排了“鲁迅故里行”采风。初秋的阳光依然猛烈,天气热如酷夏,“故里行”中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我挤在人流中,戴着旅游景区常见的自动感应讲解耳机,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前行。我想,病毒肆虐时期,仍有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是伟大的生命。
④这个生命孕育在绍兴的水土里,而且,绍兴给予他取之不尽的写作背景、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地域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呈现出迷人的风貌。他的文学之根、创作之魂,无疑在绍兴;故乡绍兴,也一直藏匿在他厚实的灵魂里。
⑤新台门周家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大宅院,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鲁迅就出生在这个殷实的周家。年幼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衣食无愁的日子,继祖母蒋氏给他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保姆长妈妈给他买来绘图本《山海经》,让他得到最初的文学滋养。十二岁时的鲁迅到绍兴城内的私塾三味书屋去读书,虽然塾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他的乐趣还在自家后面的百草园里,或者与母亲一起坐船到离绍兴三十里的安桥头外婆家去看社戏。少年鲁迅的心底,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萌芽。
⑥鲁迅十三岁时,家里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做官的祖父周福清被卷入了科场作弊案,鲁迅与弟弟避难在乡下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鲁迅过早地感受了人情冷暖,而面对突然重病的父亲,身为长子的他承担起一些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使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窘迫。现实残酷,世态炎凉,却磨砺了他的锐气和壮气,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与聪慧的道路。1898年5月,鲁迅怀揣八块银元的路费,辞别了垂泪的母亲,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他开始憬悟人生,感知使命,走向成熟。
⑦鲁迅是在绍兴开始文学创作的。风华正茂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时,写出了反映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反响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那是1911年冬天。虽然不久他便离开了绍兴,但故乡的凋敝、人民的疾苦却时刻触动着鲁迅的心,他陆续写出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等小说名篇,字里行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故乡是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四篇取材于绍兴或以绍兴为背景。对故乡的人与事的描写,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地方。
⑧故乡的美好让鲁迅的心灵有了安顿之处,故乡的苦难激发了鲁迅潜在的生命张力。在北京,在上海,鲁迅长时间生活在弥天的大黑暗里,他遭到围攻,腹背受敌,甚至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恐怖威胁,他毫不畏惧,坚强不屈,在冷冽的风中始终保持挺立的身姿。他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温和、宽厚、透彻、丰盈,有着一颗柔软之心的人,他热衷扶持青年作家,于后学提携不倦,影响着无数青年人。他以丰沛的精力、火烫的情怀、勇敢的进取、逼人的才华和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眷恋与热爱,对民族和人类命运有着深切关怀,让世人肃然起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号召力,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鲁迅先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家里人称呼他“大先生”;鲁迅先生的思想、人格、情怀、精神、作品都堪称“大”者,许多人尊称他“大先生”。
⑨深刻得“说不尽”的鲁迅,离不开绍兴,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称越州的水乡绍兴,也离不开鲁迅,因为鲁迅,使得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鲁迅也成为今日中国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化标帜。绍兴,用各种形式纪念鲁迅,推动着鲁迅文化深入民众、走向世界。绍兴的人民懂得,古城的活化与发展,最后发力的还是文化。
⑩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润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这一坐,已坐到夜半时分,周边寂静无声,闻无一人,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我也要回酒店休息了,明天还得奔赴远方。(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写病毒肆虐时期仍有众多游人来鲁迅故里寻访旧迹,静听鲁迅的故事,足见人们对伟大生命的敬重与惋惜。
B.文章对鲁迅早年生活的介绍,意在写出他的文学之根在故乡绍兴,他厚实的灵魂离不开故乡绍兴的滋养。
C.文章写鲁迅小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祝福》中对鲁镇年终祭祀大典迎接福神的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D.文中画线语句写出了绍兴让鲁迅的思想成熟而深刻;而作为文化标帜的鲁迅,也让绍兴更加深沉而丰富。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虚实结合,由夜访鲁迅故里想到故里往事,在现实与联想之间自如地转换,拓宽了文章的叙述空间。
B.文章把故乡比作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形象地写出了以故乡为题材或背景的作品数量之多,成就之大。
C.文章语言质朴,将鲁迅的成长、文学创作和斗争经历娓娓道来,在平实的叙述中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思考。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情思浓郁,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的抒情方式一致。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第⑧段写到鲁迅“挺立的身姿”和“柔软之心”,这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张守珪,陕州河北人也。守珪仪形瑰壮,善骑射,性慷慨,有节义。时卢齐卿为幽州刺史,深礼遇之,常共榻而坐,谓曰:“足下数年外必节度幽、凉,为国之良将,方以子孙相托,岂得以僚属常礼相期耶?”
先是,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为幽州长史,竟不能拒。及守珪到官,频出击之,每战皆捷。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遣使诈降。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悔至屈剌帐,贼徒初无降意,乃移其营帐渐向西北,密遣使引突厥,将杀悔以叛。会契丹别帅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叶,悔潜诱之,斩屈剌、可突干,尽诛其党,率余众以降。守珪因出师次于紫蒙川,大阅军实,宴赏将士,传屈剌、可突干等首于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五十三》,有删改)
文本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斩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传首。时可突干连年为边患,赵含章、薛楚玉皆不能讨。守珪到官,屡击破之。可突干困迫,遣使诈降,守珪使管记王悔就抚之。悔至其牙帐,察契丹上下初无降意,但稍徙营帐近西北,密遣人引突厥,谋杀悔以叛;悔知之。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过折夜勒兵斩屈剌及可突干,尽诛其党,帅余众来降。守珪出师紫蒙川,大阅以镇抚之。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上(唐玄宗)美张守珪之功,欲以为相。张九龄谏曰:“宰相者,代天理物,非赏功之官也。”上曰:“假以其名而不使任其职,可乎?”对曰:“不可。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且守珪才破契丹陛下即以为宰相若尽灭奚厥将以何官赏之?”上乃止。二月,守珪诣东都献捷,拜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赐二子官,赏赉甚厚。(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有删改)
10.文本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且A守B珪C才D破E契F丹G陛H下I即J以K为L宰M相N若O尽P灭Q奚R厥S将T以U何V官W赏X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足下,古代下称上或称同辈的敬词;《孔雀东南飞》中“足下蹑丝履”的“足下”与此不同。
B.东都,历代王朝在京师以东的都城,具体城市不一。隋唐时期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
C.初,指原本、本来,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初极狭,才通人”的“初”含义相同。
D.勒兵,指挥军队。此处“勒”的意思是由成语“悬崖勒马”中“勒”的意义引申来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契丹王屈剌、可突干被李过折斩除后,张守珪举行大规模阅兵活动,以镇抚契丹和突厥,并将屈剌、可突干的头颅传送到东都。
B.皇帝赞赏张守珪的战绩,并要拜他为宰相,遭到大臣张九龄的极力反对;后来皇帝对他加官并赏赐,赐其二子以官职。
C.材料一记载历史力求客观公允。如用“骁勇有谋略,颇为夷人所伏”这样不乏褒扬的语言评论犯边的契丹将领可突干。
D.材料二中的对话描写能折射出人物性格,可圈可点。如张九龄劝阻皇帝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张九龄敢于直谏的性格特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守珪察知其伪,遣右卫骑曹王悔诣其部落就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典兵马,争权不叶,悔说过折使图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司马迁认为“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请据此分析两则文本的异同。(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出塞作①
[唐]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
注 ①开元二十五年(737)三月,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宣慰,这首诗就写在此时。②猎天骄: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唐朝时的吐蕃;猎,打猎。③霍嫖姚:汉代曾做过嫖姚校尉的霍去病,这里借指崔希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吐蕃军队正在进行围猎,借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
B.颔联描绘出两幅生动传神的塞上风俗画,也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做铺垫。
C.颈联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暗示唐军作战英勇,进军神速。
D.尾联写朝廷要把镶玉的宝剑等珍贵器物赐给得胜的边帅,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
16.清代方东树在《唐宋诗举要》中评论本诗:“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请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说明君子与小人对于义与利的态度。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贤才犹豫不决,欲择良木而栖的情景。
(3)杜甫《登岳阳楼》中,表现诗人关心国事、潸然泪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有“三山二水”,“三山”,就是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二水”,就是延河与南川河。
“桥”是延安城的重要风景,最著名的要数王家坪的桥。这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远远望去①____________________。过了这座桥,便是著名的延安革命纪念馆。
随着城市的发展,延安城边那些或长或短、或粗或细的山沟里,也纷纷盖起了居民楼。为了方便人们出行和休闲,城市的建设者在山间打通隧道,在山上修建山体公园。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②____________________。
延安新城在山上,每到夜晚,新城区的延安大剧院华灯璀璨,尽显现代化气质;而延河畔、宝塔山的灯光秀,则一次次点燃人们心中的火热激情。此时,若登临凤凰山远眺延安城,会发现夜晚的延安绚丽夺目。
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延安,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窑洞里,找寻延安岁月的记忆,感受延安精神的魅力。我也经常会到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走一走。每去一次,我都会觉得自己是在与历史倾心对话,在接受崇高的精神洗礼。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B.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搞建设,还是应对地震、洪涝灾害等挑战,“人民”始终是价值底色。
C.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已的传奇故事。
D.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第①处以“桥”为本体,第②处以“道路”“群山”为本体;语言生动形象,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以改写成:“如今,延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各处革命遗迹,可以让游客受到革命教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因其全面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价值而不断登上热搜。
传统武术在思想哲学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太极拳、八卦掌中所体现的虚实相生、刚柔相济、攻防有度等特性,深受道家文化影响。少林长拳、罗汉拳等拳种刚健有力、朴实无华的特征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同样深入肌理,尤其是在武德这一层面。
武术竞技,既要以技取胜,又要点到为止,这是武术界信守的武德准则。古代记载中有越女和袁公“折竹代剑”的斗智较技,还有曹丕和邓展“以蔗为杖”的剑术较量,这种比武说明古人已认识到只有避免真刀真枪,才能达到既不会受到致命伤害又有竞技乐趣的目的。现代武术散打比赛中,各种对人体要害位置严禁击打的规定,以及大面积护具的穿戴,都是有意识地保护对手。由此可见,从古至今都重视武德。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因其在全面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价值而不断登上热搜。
B.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因其全面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存在了巨大价值而不断登上热搜。
C.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因其在全面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价值而不断登上热搜。
D.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武术因其全面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存在了巨大价值而不断登上热搜。
22.请依据文段分条概括传统武术的价值,每条不超过6个字。(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总结玩微信的心得:拜读了太多的人生警句,突然发现不知咋活了;喝了太多的心灵鸡汤,突然发现不知咋过了;了解了太多的养生之道,突然发现不知咋吃了;学了太多的秘诀和技巧,突然发现不知该咋做了……
法国哲学家、散文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少于800字。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D [“两个成语概括了《风骨》中人物的阅历”理解有误,“空谷足音”和“光风霁月”概括的是《风骨》中人物的精神。]
2.C [“对29位知名人物轶闻趣事的穿插”扩大范围,文章说“时而穿插一段轶闻趣事”,并没有说写29位知名人物时都穿插了轶闻趣事。“体现人物学术精神的一个侧面”缩小范围,文章说“在讲述书中人物的生活史、学术史、创作史的过程中”,那么穿插的轶闻趣事有的是生活方面的,有的是学术方面的,有的是写作方面的。]
3.A [B项“从《世说新语》中顾恺之画人不点睛一事中得到启发”错,原文“舒晋瑜恐怕是受到《世说新语》的启发”是本文作者的猜想,并未坐实。C项“现实中许渊冲等翻译家无法异中见同”错,文章第⑦段仅提到许渊冲等人在作者笔下既有个性,又有相同的一面,并未提到现实中。D项“根本原因”错,文中提到的《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多种,并未提其根本原因。]
4.蒋子龙1975年《机电局长的一天》发表后遭遇的“检查风波”能够体现本段开始所说“时而穿插一段历史史实”,体现了《风骨》“历史还原”的写作原则;写蒋子龙“并未平铺直叙,从他的少年时代讲起,而是如异峰突起般先讲了……”,能够体现本段所论《风骨》“又有散文、小说之笔法,具有一般人物特写所没有的文学性”的写作特点。
5.①拟一个精准的、能够体现校长性格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题。②在文章开头以第一视角设置一段采访手记,体现对校长的独特观察。③文章主体注意穿插校长的真实经历或轶闻趣事等,体现文章的真实性。④运用散文、小说笔法,以体现文章的文学性。⑤挖掘知名校长不为人知的、有价值的事例,以彰显校长某方面的精神特质。
6.A [“惋惜”错。根据原文第③段“我想,病毒肆虐时期,仍有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是伟大的生命”可知,文中并没有表现人们对伟大生命的惋惜。]
7.D [“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的抒情方式一致”错。作者情感是在夜访鲁迅故里的所见所感中娓娓道来的,并没有汪洋恣肆地抒发感情。]
8.①内容上,渲染了月夜寂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新时代的绍兴在鲁迅文化的影响下更具活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以步出酒店、夜访鲁迅故里开篇,以坐至夜半、回酒店休息收束,首尾圆合,结构完整。③主旨上,通过夜访鲁迅故里,更深刻地认识到鲁迅带给后世的影响,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升华主旨。
解析 ①内容上,“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润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现实”“周边寂静无声,闻无一人”,渲染了月夜寂静祥和的氛围;“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明天还得奔赴远方”,暗示了新时代的绍兴在鲁迅文化的影响下更具活力,引发读者的思考。
②结构上,首尾呼应。文章标题为“夜访鲁迅故里”,开头也写到“入夜,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尽的兴致独自走出下榻的咸亨酒店,来到鲁迅路,漫步在鲁迅故里”,以走出酒店、夜访鲁迅故里开篇,以坐至夜半、回酒店休息收束,首尾圆合,结构完整。
③主旨上,根据原文“因为鲁迅,使得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知,通过夜访鲁迅故里,作者更深刻地认识到鲁迅带给后世的影响,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升华主旨。
9.(1)“挺立的身姿”体现在鲁迅面对黑暗势力时的毫不畏惧、坚强不屈:①柔石被捕后,鲁迅受到牵连,但他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表现出对反动政府的蔑视;②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杀后,鲁迅非常震惊并赋诗一首,表现出他极度的悲愤。
(2)“柔软之心”体现在鲁迅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与提携:①鲁迅与白莽、柔石的交往中有对青年作家的信赖与关怀;②柔石被捕后,鲁迅担心天冷他没有被褥,没有收到洋铁碗,表明他对青年作家的牵挂和惦念。
解析 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挺立的身姿”体现在鲁迅面对黑暗势力时的毫不畏惧、坚强不屈。《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柔石被捕,鲁迅受到牵连,但他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表现出对反动政府的蔑视;“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杀后,鲁迅非常震惊,并赋诗一首,表现出他极度的悲愤。根据文中内容可知,“柔软之心”体现在鲁迅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与提携。如“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我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等,体现出鲁迅对青年作家的信赖与关怀;“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表明鲁迅对青年作家的牵挂和惦念。
10.GNS
解析 “且守珪才破契丹”中,“守珪”是主语,“破”是谓语,“契丹”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应在“丹”后断开;“陛下即以为宰相”中,“陛下”是主语,“以为”是谓语,“宰相”是宾语,结构完整,应在“相”后断开;“若尽灭奚厥”中,省略主语“张守珪”,“灭”是谓语,“奚厥”是宾语,应在“厥”后断开。
11.C [A项正确。敬词,您/脚底下。句意:您几年之后一定担任幽州、凉州的节度使/脚上穿着绸鞋。B项正确。C项含义不同。原本、本来/起初、开始。句意:觉察到契丹上下原本没有真心降附的意思/起初山洞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D项正确。句意:李过折就在夜间指挥军队杀了屈剌及可突干/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
12.A [“以镇抚契丹和突厥”错,镇抚的是李过折及其降兵。]
13.(1)张守珪觉察出他们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近他们,谋划这件事。
(2)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别掌管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
解析 (1)“察”,觉察;“诣”,到;“就”,接近、靠近。(2)“典”,掌管;“不叶”,不协,不和;“说”,游说,劝说。
14.(1)相同点:两则文本均记载了与张守珪守边除患有关的史实。
(2)不同点:①文本一重在通过记叙张守珪的事迹反映其才干和品行,体现了“叙事”“传世”的特点。②文本二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在叙述张守珪的事迹之后,还记载了张九龄与皇帝讨论如何赏赐张守珪军功一事,体现了“资于治道”的特点。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张守珪,是陕州河北人。守珪身躯魁梧,善于骑射,生性慷慨,崇尚节义。当时卢齐卿担任幽州刺史,非常看重他,常常共榻而坐,对他说:“您几年之后一定担任幽州、凉州的节度使,做国家的良将,我要把子孙托付给你,哪里能够用僚属的常礼对待你呢?”
原先,契丹及奚连年侵扰边境为患,契丹衙官可突干骁勇有谋略,很受夷人钦佩。赵含章、薛楚玉等前后担任幽州长史,始终不能抵抗他们。张守珪到任后,经常出击契丹,每次交战都能取胜。契丹首领屈剌与可突干恐惧,派遣使者前来假装投降。张守珪觉察出他们有诈,派右卫骑曹王悔到契丹的部落,接近他们,谋划这件事。王悔到屈剌帐营,贼人起初没有归降的意思,把军营逐渐迁往西北,暗中派使者招引突厥,准备杀掉王悔反叛。适逢契丹另一首领李过折与可突干争权不和,王悔暗中劝诱李过折,李过折杀掉了屈剌及可突干,并杀掉了他们的全部党羽,率领契丹余部投降于唐朝。张守珪于是进驻紫蒙川,大规模演习军队,犒赏将士,把屈剌、可突干的首级送到东都,悬挂在天津桥的南门示众。
文本二: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冬,十二月)乙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杀了契丹王屈剌及可突干,并将他们的头颅传送到京城。当时可突干连年侵扰边境为患,赵含章和薛楚玉都无法讨伐。张守珪任节度使后,多次击败了可突干。可突干势困计穷,派使者假装说要降附,张守珪就派管记王悔前去安抚。王悔到了可突干的牙帐,觉察到契丹上下原本没有真心降附的意思,只不过是把军营稍往西北移了一些,并秘密地派人去联兵突厥,密谋杀掉王悔而反叛;于是王悔知道可突干是诈降。牙官李过折与可突干分别掌管兵马,因争权不和,于是王悔游说李过折,让他对付可突干。李过折就在夜间指挥军队杀了屈剌及可突干,并杀掉了他们的党羽,然后率领其他部众来降附唐朝。张守珪率兵来到紫蒙川,大显兵威以镇抚契丹。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春,正月)唐玄宗赞美张守珪的功劳,想要任命他为宰相。张九龄进谏说:“宰相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为了赏功而封的官。”玄宗说:“只让他挂宰相的虚名,而不让他任实职,不知是否可以?”张九龄回答说:“不可以。权柄和官位是不能随便授与人的,是天子掌管的。再说张守珪刚打败了契丹,陛下就要任命他为宰相,如果以后消灭了奚与突厥,再加给他什么官呢?”玄宗于是中止了拜相的打算。二月,张守珪至东都报捷,拜官为右羽林大将军,兼任御史大夫,又赠其两个儿子官位,赏赐的东西很多。
15.C [“前句说出击,后句说防御”错,应是前者着重说防御,后者主要讲出击。]
16.①“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指前四句用“驱马”“射雕”写出敌人勇猛善战,表现出敌人的勇悍和嚣张气焰,烘托紧张氛围。②“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指后四句写出了唐军雍容镇静,应对自如,以一种压倒对方的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最后写慰劳军队,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只须轻轻点染,诗旨全出。③运用对比手法,越是渲染对方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暗喻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解析 “前四句目验天骄之盛”:本诗前四句写边境纷扰、战火将起的形势,刻画形象,有声有色,是实写。前两句写打猎声势之盛,渲染边关剑拔弩张之势。第三、四句写出吐蕃健儿盘马弯弓、勇猛强悍,暗示边情的紧急,为诗的下半部分做了铺垫。
“后四句侈陈中国之武”:后四句写唐军针对这种紧张形势进行军事部署,是虚写。第五、六句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末两句点出赏功慰军的题旨,收结颇为得体。
“写得兴高采烈,如火如锦,乃称题”:此诗写得很有特色,反映了当前的战斗情况,运用对比手法,先写吐蕃的强悍,气势咄咄逼人,造成心理上的紧张。再写唐军雍容镇静,有攻有守,以凌厉气势夺取最后的胜利。越是渲染对方的气焰之盛,越能衬托唐军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最后写慰劳军队,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17.(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3)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18.B [B项和文中“桥”的引号都表示突出强调。A项表示反语。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直接引用。]
19.(示例)①恍如一道美丽的彩虹  ②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解析 第①处,将“桥”比作彩虹,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橘红色的钢结构桥与彩虹凌波,从颜色和形状上相似。此处注意“以‘桥’为本体”,结合上文“橘红色”,于是得出答案:恍如一道美丽的彩虹。第②处,将“道路”穿过“群山”比作用线串珠子,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山间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从颜色和形状上与用线串翡翠珠子相似。此处注意前文语境“一条条道路穿过群山”,要求“以‘道路’‘群山’为本体”,“道路”为“线”,“群山”为“绿色的珠子”,于是得出答案:就像一条线串起一颗颗翡翠珠子。
20.①表达的内容不同。改句虽然表达出“游客到延安游览革命遗迹,可以接受革命教育”的意思,但未能表达出具体内容;原句表达更具体,内容更丰富。②强调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延安”上,强调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原句的重点落在“游客”上,强调游客主动感受革命精神,且与下文衔接更紧密。
解析 从内容上看,原句“在宝塔山上、延河桥边、土窑洞里”,内容上做了具体描述,改句则概括性强,缺乏具体内容。从结构上看,原句以“游客”为主语,用动词“来到”“找寻”“感受”描述游客,表明游客主动寻找、感受革命精神;改句以“延安”为主语,是延安使游客接受革命教育,缺乏主动性。而下文写“我”的行为,承接上文“游客”,所以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1.C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滥用介词导致主语残缺,应删掉“使得”,排除A、D两项;二是副词残缺,应为“在……方面”,排除B项。故选C。]
22.①强健身体;②熏陶思想;③修养道德。
解析 根据第一段“在全面健身、提高身体免疫力等方面存在的巨大价值”可以概括出,传统武术的价值为“强身健体”之类的内容。根据第二段“传统武术在思想哲学层面具有丰富的内涵”“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对传统武术的影响同样深入肌理”可以概括出,传统武术的价值为“熏陶思想”之类的内容。第三段谈的是“武术界信守的武德准则”,因此可以概括出传统武术的价值为“修养道德”之类的内容。
23.写作指导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本题中材料有两部分,一是玩微信的心得,二是帕斯卡尔的名言“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分析两段文字可知,前者是拜读了太多别人的心得、体会,失去了自我;后者强调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据此,写作应围绕“思想”“思考”的话题展开,分析思想之于人的重要性,失去思想就失去自我。
参考立意:①学会思考,活出自我;②做一个有思想的智者;③用心生活才能让自己产生思想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