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丰富的心灵·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现代戏曲”这个概念有两重可能的含义:一是作为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用于显示当代戏曲与传统戏曲形态有别,这里“现代”只是指其与传统的差异;二是作为具有价值内涵的概念,认为传统戏曲在新的时代行将被淘汰且必然被淘汰,因此要追求“进步”,使之演变为现代戏曲。如果在前一种意义上使用现代戏曲这个概念,它只是一种命名策略;但是在多数相关的论述中,“现代”都包含了对变化的鼓励与对传统的批评与否定。
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那就是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转化而来的文化达尔文主义——将自然界生物进化的模式平移到艺术的发展变化中,认为艺术也必将不断“进步”,新的艺术必将战胜和取代旧的,而且新总比旧好。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许多致力于戏曲“现代化”的人声称,如果戏曲在题材选择和思想意识等方面不做根本的改造,戏曲就将终结其生命,因为新社会的观众审美趣味变化了,传统戏曲“必定”会被时代淘汰。现代戏曲的倡导者就像传统戏曲命运的预言者,他们不只拥有“观众审美趣味变化”这个想当然地虚构出来的唯一利器。对传统戏曲各式各样的“历史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的描述,在此前提下对传统戏曲各种弊端的激烈批判,都成为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
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演变,当代戏曲已经彻底完成了从以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向剧场艺术这单一形态的变化。相对隔绝、封闭的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成为戏曲呈现的主要场所。这样的变化不仅发生在城市里,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的演出形态。戏曲的剧场艺术化包括戏曲演出功能的纯化,使之越来越变成可供艺术欣赏的精神创造,逐渐改变了戏曲被当成其他人类活动之附庸的现象。
戏曲的剧场化倾向还有另一个观察维度,就是戏曲舞台呈现的精致化。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台湾省戏曲学者曾永义提出过“精致歌仔戏”的口号,正是大陆当代戏曲演进趋势的隔空回响。传统戏曲固然在每个细部都不乏力求精致的努力,但是全面与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却是近代以来戏曲转化为剧场艺术后的新取向。戏曲的演出氛围从自由松弛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转变为认真严肃的“纯艺术”,原有的民间性状是被刻意剔除了的。
在戏曲的当代演变中,最重要的变化还是对戏剧的整体性前所未有的强调。当代戏曲不仅在剧本的结构上注重戏剧的整一性,在舞台呈现上同样极大地提升了整一性;不仅编剧将一部戏看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整体,演员按整部戏的思维设计自己的舞台表达;在戏曲音乐领域亦是如此,全剧从每个唱段的唱腔到过门、幕间曲和情绪音乐等等,均经过认真设计,并有使之成为整体的强烈主观意识。
近代以来戏曲的演变,体现了编剧、演员、作曲(唱腔设计)和逐渐介入戏曲领域的导演等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从广场艺术和厅堂艺术向剧场艺术的转化是根本,整体化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至于这些演变是否具有现代品格,实关乎我们对“现代”的定义和理解。
(摘编自傅谨《“现代戏曲”与戏曲的现代演变》)
材料二:
过去对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走向的研究缺少对演剧体制历史考量和剧种特性的细致划界,因而导致当代戏曲发展呈现出濒危剧种现代化、地方小戏大戏化、戏曲艺术话剧化的弊端。传统戏曲、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戏改方针没有任何区分地在所有剧种中都加以推行,结果导致剧种特质的一律化、京剧化、话剧化。现在之所以要提出戏曲艺术未来发展的“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多重走向问题,其出发点就是要反思百年来戏曲变革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首先对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重新加以确认,并从班社演剧体制上加以还原,对剧种历史的沿革、影响力、主要特征加以区分,从而真正确立不同剧种依据自身特性而自由选择发展的走向。这是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的研究反思,是建立在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不可取代性的基础上的。
(摘编自邹元江《“戏曲现代化”焦虑与当代戏曲发展的未来走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认为“现代戏曲”的“现代”有“对变化的鼓励,追求进步”的意思,并据此立论,提出并阐释了自己的主张。
B.现代戏曲的倡导者认为“观众审美趣味在改变”,他们描述传统戏曲的多种局限性,并对传统戏曲的各种弊端展开激烈批判。
C.近代以来,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因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
D.重新确认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考量还原班社演剧体制、研究区分不同剧种的特性,是剧种选择未来发展走向的重要前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化达尔文主义认为艺术的发展变化和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是一样的,必将不断“进步”,这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
B.戏曲剧场化倾向是戏曲现代化演变的根本,戏曲的整体性是最为全方位的演变结果,这些演变体现了相关从业者的共同努力。
C.“还原生态,回归本体,政府扶持,民间主导”的戏曲艺术未来发展多重走向的理念,有利于开拓或突破戏曲艺术当代发展瓶颈。
D.中国戏曲剧种丰富,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和不可取代性,鼓励不同形式戏曲自由发展,促成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刘崇景打妻》作为旦丑戏,淋漓尽致地将楚剧极善于表现日常生活情趣的特点载歌载舞地传递了出来,具有极强的与观众沟通的亲和力。
B.我国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茅威涛说要让所有人穿着燕尾服进剧场看越剧,这同样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戏曲精致化呈现的强烈意愿。
C.《秋江》的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只有手持船桨作“行船状”的演员。“好看”是它的“写”,“行船”是它的“意”。
D.经过河南豫剧三团几代创演人员轮流到朝阳沟村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努力,豫剧《朝阳沟》成为“用河南话讲河南事”的现代戏曲典范。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材料二指出,要“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重建戏曲生态的多样性”。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二裂叶银杏之思
徐 鲁
德国大诗人、文学家歌德是中国文化的推崇者和热爱者。去小城魏玛的歌德故居拜谒时,纪念馆的一位女士告诉我,歌德在这栋老屋里住了五十多个春秋,其间他读了不少中国及东方的典籍,还学习写过方块汉字。在歌德的《东西诗集》里,有不少诗篇的思想和神韵,是他依照中国古典诗歌和戏剧的风格创作的。也可以说,那是歌德向中国古典诗歌的“致敬”之作。
《歌德谈话录》里有一则他与助手艾克曼的对话,说到1827年前后,他读到一部中国传奇(专家推测是《风月好逑传》)的法译本。他对艾克曼说:“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他评价中国人的感情和文化不是“飞腾动荡”的,而是“平易近人”的。据说,歌德晚年曾打算以这部传奇故事为题材写一部叙事长诗,可惜还未来得及完成就仙逝了。
歌德故居庭院里有一棵银杏树,据说这是歌德当年托人从中国移栽过去的。银杏是中国古老的树种,树叶形如小扇,中有缺口,好像是两片叶脉的合体。1815年,66岁的歌德特意挑选了数枚金色的银杏树叶赠送给自己的恋人,并且写下了一首充满思辨色彩的爱情名诗《二裂叶银杏》。诗中写道:“它是一个生命的实体,由它自己自行分离?还是两者选择在一起,而被人们看成一体?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我发现了真正的含义。你有没有根据我的诗章,感到我是一,而又成双?”
近几年来,得益于一些出版社的穿针引线,我先后与俄罗斯、意大利、波兰、巴西、日本等国家的插画家合作,一起创作了不少讲述“美丽中国”故事的图画书。几乎每本书的合作过程,都会有不少涉及文化上的差异、碰撞与交融的小花絮,也引起我些许的“二裂叶银杏之思”。
以我与意大利年轻插画家爱丽丝·科宾尼合作的《神奇的小草》为例。这本图画书讲述的是中国药学家、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获得诺奖后,全世界都知道了她用一株神奇的小草造福人类的故事。我们当然应该给孩子们讲述这个伟大的医学发现故事,因为任何科学发现的故事里,都蕴藏着人类共有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励志意义;我还觉得,屠呦呦从普通的植物青蒿中提取了神奇的青蒿素,不仅是一个科学发现故事,也是一个精彩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从远古的神农尝百草,到唐朝的“药王”孙思邈,再到明代的“药圣”、《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直至屠呦呦,这几位药学家的故事无不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青蒿素的提取,就是屠呦呦从东晋时期药学家、炼丹术士葛洪的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等文字里获得了灵感。此外,传统草药也浸染着一代代中国人童年时代苦涩与快乐的记忆。就我个人经历来说,小时候在乡村长大,有时生了病,几乎全是靠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从山野采来的草药如车前子、柴胡、远志、蒲公英等治好的,所以我对草药也有很深的感恩之情。
在创作这本书的图画之前,爱丽丝·科宾尼没有到过中国。她在颇具个性的绘画里融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草药的理解,别出心裁地完成了对这个“中国故事”的诠释和演绎。我最喜欢的是她用比较写实的风格,突出了故事里涉及的一些中国草药的特征,让小读者一看就能明白这是什么植物。她画的采药老爷爷的形象,也是我始料未及的。2018年我去意大利博洛尼亚参加《神奇的小草》意文版首发式时,特意问过她:故事里的小呦呦,画的是现代服饰,为什么采药老爷爷却是古装的?她告诉我说她是有意在采药爷爷的造型上,融入了中国古代“道家”的形象。在她心目中,中国古代医学家就是古代“道家”的形象。这番解释让我觉得,科宾尼隐约明白了中医和草药的几分“真谛”,那就是延年益寿。她用自己的绘画表达了一个西方青年对中医和中国草药的哲学理解与文化解读,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深度。我很感谢她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和理解。目前,这本图画书除了意大利版,还被巴西新成立的一家出版社选为该社出版的第一本书。我希望《神奇的小草》能像小草的种子一样,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小读者,播下对中国文化、传统中医、中国草药学以及中国语言文字的好奇与热爱的小种子。
再回到歌德《二裂叶银杏》那首诗的最后两句,我曾试译为:“你有没有感觉到在我的诗中,我是一个,却又有你的踪影?”由此我觉得,“二裂叶银杏”也可视为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映照的一个生动而贴切的象征。
(选自《天津日报》2022年10月19日,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大量引用歌德的作品和言论,不但突出了歌德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和热爱,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别具魅力。
B.《神奇的小草》为讲述“美丽中国”故事图画书之一,借屠呦呦的故事来揭示科学探索精神和励志意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C.作者对传统草药有很深的感情,一方面是因为小时候生了病,几乎都是被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从山野采来的草药治好的。
D.爱丽丝·科宾尼用现代服饰画小呦呦,而用古装画采药老爷爷,表明她热爱并深刻理解中医和中国草药中所蕴含的哲学与文化。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拜谒小城魏玛的歌德故居写起,自然引出故居庭院里的银杏树,进而引发二裂叶银杏之思,可谓水到渠成。
B.作者评价爱丽丝·科宾尼的创作时既称赞其“颇具个性”“别出心裁”,也批评其“始料不及”,可谓一分为二、褒贬分明。
C.文章结尾处再次提及《二裂叶银杏》并对其最后两句作不同翻译,既照应前文,也凸显了二裂叶银杏的象征意义。
D.文章融记游、叙事、抒情于一体,汇聚古今,熔铸中西,联想丰富而主题鲜明,真正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8.如何理解标题“二裂叶银杏之思”的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为何花大量笔墨叙写“我”与爱丽丝·科宾尼合作创作《神奇的小草》一事?(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晋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灭吴之志,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襄阳。祜绥怀远近,甚得江、汉之心,与吴人开布大信,降者欲去皆听之,减戍逻之卒,以垦田八百余顷。其始至也,军无百日之粮,及其季年,乃有十年之积。祜在军,常轻裘缓带,身不被甲,铃阁[注]之下,侍卫不过十数人。初,广汉太守弘农王濬为羊祜参军,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濬为人志大奢侈,不可专任,宜有以裁之。”祜曰:“濬有大才,将以济其所欲,必可用也。”更转为车骑从事中郎。濬在益州,明立威信,蛮夷多归附之。俄迁大司农,时帝与羊祜阴谋伐吴,祜以为伐吴宜藉上流之势,密表留濬,复为益州刺史,使治水军。咸宁二年冬十月,以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祜上疏请伐吴,帝深纳之。而朝议方以秦、凉为忧,祜复表曰:“吴平则胡自定,但当速济大功耳。”议者多有不同,祜叹曰:“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唯度支尚书杜预、中书令张华与帝意合,赞成其计。三年冬十二月,吴夏口督孙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诏遣侍臣诘羊祜不追讨之意,并欲移荆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辇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陈伐吴之计,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帝欲使祜卧护诸将,祜曰:“取吴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当劳圣虑耳。功名之际,臣不敢居,若事了,当有所付授,愿审择其人也。”十一月,羊祜疾笃,举杜预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闻祜卒为之罢市巷哭声相接吴守边将士亦为之泣。祜好游岘山,襄阳人建碑立庙于其地,岁时祭祀,望其碑者无不流涕,因谓之堕泪碑。(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晋灭吴》,有删改)
注 铃阁:将帅居住办事的地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南州民闻祜A卒B为之C罢D市E巷F哭声相接G吴H守边将士I亦为之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仆射,秦代始设官职,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书省的次官。
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阴谋,文中指晋武帝与羊祜暗中谋划;现多用作名词,指暗中做坏事的计谋。
D.辇,用人力推挽的车,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辇;文中让羊祜乘辇是一种礼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羊祜在荆州安抚远近百姓,对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善待吴国降兵,重视垦田生产,使军队粮食丰盈,获得军民拥戴。
B.有人以秦、凉地区的胡人可能成为隐患为由反对伐吴,羊祜认为只要快速行动成就灭吴大功,胡人就不足为虑,但仍然没有说服众人。
C.晋武帝认可羊祜的伐吴之计,但当吴国的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离去后,他仍然追究羊祜的不追讨之过。
D.羊祜殚精竭虑,积劳成疾,但他不贪图灭吴之功,只是提醒晋武帝要谨慎选择灭吴之后的治理者,并在病危之际举荐杜预治理吴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与不取,岂非更事者恨于后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祜病,不宜数入,更遣张华就问筹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羊祜“密表留濬”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将入关安陆遇兵寇[注]
[唐]杜荀鹤
家贫无计早离家,离得家来蹇滞多。
已是数程行雨雪,更堪中路阻兵戈。
几州户口看成血,一旦天心却许和。
四面烟尘少无处,不知吾土自如何。
注 此诗作于唐僖宗乾符年间。其间,王仙芝、黄巢先后领导起义军对抗朝廷,兵锋席卷南北,兵火遍及全国。本诗写的是诗人入京途中的感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回顾离家的原因,用“蹇滞”二字概括了自己身在旅途的状态。
B.颔联写旅途中雨雪交加,表明自己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
C.颈联写兵事所经,伤残已甚,却意外得知朝廷同意招降纳叛。
D.本诗叙事、抒情不加雕饰,语言朴实,格律工整,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16.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贾谊《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古代衣服因为原料质地较硬,制成后较为硬挺,穿着前需置于石上舂捣,使之柔软,称为“捣衣”。古代诗词中常用“捣衣”或“砧声”来表现妇人思念征夫、游子思家怀乡、征人对常年征战不满等情绪,比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喀纳斯被誉为“神的后花园”,其风景①____________,而这里的图瓦人的村落则被誉为“神的后花园中的自留地”。我办公室的墙上就挂着一张喀纳斯图瓦人村落的照片,谁见了都会赞不绝口。照片上,远山近岭被白雪覆盖;从山腰到山脚,满是白桦林,它们细密的枝条直指云天;一座座小木屋②____________地分布在白桦林中,屋顶飘出的袅袅炊烟和空中的云朵牵起了手。
冬天的喀纳斯只有一种色调——白,一种洁净的白。山白、水白、树白、屋白、云白、雾白、炊烟白……白,让这里分外静谧,一切似乎也都慢了下来——火炉旁的男男女女,他们悠闲地喝着奶茶;牲畜在围栏里咀嚼着干草,慢条斯理的样子;雪地里的鸡有一搭没一搭地刨着什么……
也许是受我墙上那张照片的影响吧,前年冬日,一位搞摄影的朋友不顾一切地从杭州去了喀纳斯,一待就是大半个月,每天都要打电话来告诉我他的奇遇。那里简直就是个童话世界:雾凇在阳光下闪耀光芒,雪鸡在雪地里踱步,狐狸在林间探头探脑,被积雪覆盖着的小木屋像一朵朵大蘑菇……他每次都跟我说,来到这里,所有的烦恼都③____________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明星指着自己的脚踝说“脚裸”;一位歌星在某档节目中被问“三国是哪三国”时,竟然回答“刘备、张飞、关羽”;还有一位演员发微博喜欢“引经据典”,可经常用错成语、曲解原著……这样的尴尬场面屡见不鲜,“艺人没文化”的批评声音也不绝于耳。
“文艺”一词,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文化和艺术,我们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将文化课与艺术课、文化素质与艺术水平对立起来,这在客观上导致了重艺术技能轻文化素养的现象。如今,它的弊端逐渐显现,如一些表演系的学生,由于文化素养差,直接影响了台词功力,很难塑造好的人物角色,更不要说开宗立派成为艺术家。此外,娱乐圈频繁“爆雷”的吸毒、家暴等事件的出现,恰恰说明不是艺术修养过于精湛,而是②_________________。
艺术就像是金字塔,塔基就是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二者是③__________________。爱因斯坦不仅创立了“相对论”,小提琴拉得也很好。而艺术家达·芬奇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师、数学家、天文学家、植物学家、动物学家。
21.下列句子中的“这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这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最近天气很冷呀,也就三四度这样。
B.两个翅膀展开或许可以达到12米这样。
C.“好男儿要立志四方。”他妈妈经常这样说。
D.她勤俭持家,一个月也就一千块这样的零花。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明代著名书法家汤临初《书指》云:“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意思是,学书法是先由生疏到熟练,但为了避免太熟以致媚俗,则熟后又须生新颖,使之渐入高雅之境。这句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汤临初对书法艺术的阐述,既在艺术领域给人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人们以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四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C [“原因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错。由材料一第3段“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也产生了不少影响,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可知,近代以来,戏曲的呈现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对传统戏曲的批评”,而不是“传统戏曲对每个细部都力求精致,而当代戏曲则有着全面而始终如一的精致化诉求”。]
2.A [“这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错。由材料一第2段“从艺术角度看,在现代戏曲这个口号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一个魔障……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可知,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戏曲曾经多次遭遇死亡威胁,所以这并不是“戏曲需要‘现代化’的客观理论支撑”。]
3.B [A项“日常生活情趣的特点载歌载舞地传递了出来,具有极强的与观众沟通的亲和力”不符合材料一第4段中“戏曲的演出氛围从自由松弛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转变为认真严肃的‘纯艺术’,原有的民间性状是被刻意剔除了的”的观点。B项“让所有人穿着燕尾服进剧场看越剧,这同样形象地表达了她对戏曲精致化呈现的强烈意愿”符合材料一第4段中“从创作到演出的每个环节都精心雕琢,力求完善,尽可能使之成为一个完美无瑕的有机体,这是当代戏曲作品包含着丰富内涵的新趋势”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C项“《秋江》的舞台上既没有船,也没有水,只有手持船桨作‘行船状’的演员”不符合材料一“戏曲‘现代化’”的观点,还保留着戏曲的传统,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D项“豫剧《朝阳沟》成为‘用河南话讲河南事’的现代戏曲典范”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体现的是不同剧种依据自身特性而自由选择发展的走向,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4.①首先介绍现代戏曲这个概念的含义;②接着从艺术角度分析戏曲需要“现代化”的理由;③其次阐述了对传统戏曲的批评使戏曲剧场化;④然后介绍了在戏曲的当代演变中,对戏剧的整体性前所未有的强调;⑤最后总结出这些演变是否具有现代品格,关乎我们对“现代”的定义和理解。
5.①摒弃错误的思想观点,对古代戏曲的审美特性重新加以确认;②回归戏曲的演出形式,以广场艺术为主、辅以少量厅堂艺术的多形态,取消相对隔绝、封闭和性能单一的剧场演出,让农村民营剧团在广场环境中演出;③还原戏曲的民间性状,使演出氛围是自由松弛的表演和轻松散漫的欣赏。
6.D [“她热爱并深刻理解”错。文中说的是“科宾尼隐约明白了中医和草药的几分‘真谛’”“对中医和中国草药的哲学理解与文化解读,有一定的准确性和深度”。]
7.B [“批评其‘始料不及’”“一分为二、褒贬分明”错。从文意来看,“她画的采药老爷爷的形象,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并不是批评,因而也谈不上“贬”。]
8.①“二裂叶银杏”是中国古老的树种,被歌德移栽到庭院里,挑选树叶送给恋人,并写下名诗《二裂叶银杏》。②“二裂叶银杏”是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映照的一个生动而贴切的象征,中国传统文化也像它一样传播并融入西方。
9.①这是“我”去歌德故居拜谒、看见银杏树时所生发的自然联想。②这件事是“我”的亲身经历,也是能够体现“二裂叶银杏之思”的典型事例。③能够表达向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小读者传播中国文化的愿望,凸显东西方文化相互融合、映照,深化文章主旨。
10.BEG
解析 句意: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
11.B [“文中指第四年”“‘季’指第四”错,“季”在此表示“第三年”,也可理解为末年。]
12.D [“积劳成疾”“举荐杜预治理吴地”错。]
13.(1)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得分点:“与”“更事者”“恨”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得分点:“以”“数”“就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伐吴要借助上流之势;②王濬在益州有威信,得民心;③王濬有大才,可重用。(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晋武帝泰始)五年(269)春季二月,晋武帝(司马炎)有灭吴的志向,任命尚书左仆射羊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羊祜对荆州远近百姓都加以安抚,深得长江和汉水流域百姓的欢心,对待吴国军民开诚布公讲求信义,投降的人想返回吴国,听任他们离开,减少戍守、巡逻的军队,并让他们开垦八百多顷田地。(羊祜)刚到荆州的时候,军队所剩的粮食已不够支撑百日,到了后期,积存的粮食能够吃十年。羊祜在军中,经常穿着轻便皮袍,衣带宽松,不披铠甲,在他居住的地方,侍卫也不过十多人。当初,广汉太守弘农人王濬担任羊祜的参军,羊祜十分了解他。羊祜哥哥家的儿子羊暨说:“王濬这个人志气大,喜好奢侈,不能重用,应该限制他。”羊祜说:“王濬很有才能,如果满足他的要求,一定可以任用。”又升王濬为车骑从事中郎。王濬在益州,很有威信,当地少数民族都来归附他。不久升任大司农,当时晋武帝与羊祜秘密商议征伐吴国,羊祜认为攻打吴国应当利用长江上游益州的地势,秘密上表请求留王濬再任益州刺史,命令他训练水军。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冬季十月,任命羊祜为征南大将军。羊祜上疏请求讨伐吴国,晋武帝很赞同羊祜的意见。但当时朝廷大臣正在担忧秦州、凉州地区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说:“平定吴国后,胡人就安定了,现在应当迅速完成平定吴国的伟大功业。”朝中有很多人不同意羊祜的意见,羊祜叹息说:“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赐给的东西如果不去拿取,这难道不让经历此事的人因为失去时机(或‘在事后’)而感到遗憾吗?”只有度支尚书杜预和中书令张华与晋武帝的意见相合,赞同羊祜的建议。晋武帝咸宁三年(277)冬季十二月,吴国夏口督孙慎进犯江夏、汝南两郡,劫掠一千多家后离去。晋武帝下诏派遣侍卫大臣责问羊祜为何不出兵追击,并想将他调离荆州。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夏季六月,羊祜因病请求入朝,到了洛阳,晋武帝让他乘辇车上朝,不用参拜就赐座。羊祜当面向晋武帝陈述伐吴的计谋,晋武帝很赞赏。因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晋武帝就又派张华去羊祜那里询问伐吴的策略。晋武帝想让羊祜卧病统率众将伐吴,羊祜说:“夺取吴国不用我亲自出征,但在平定吴国之后,陛下应该慎重考虑。我不敢贪图功名,如果灭吴大事完成,委派大臣去治理时,希望您慎重选择合适人选。”十一月,羊祜病危,推荐杜预代替他。羊祜病死,晋武帝哭得很悲伤。荆州百姓听说羊祜病逝,为他罢市,巷里哭声不断,就连吴国戍边将士也为羊祜之死而流泪。羊祜喜好游览岘山,襄阳百姓就在山上建庙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着纪念碑的人无不流泪,所以人们称这座碑为“堕泪碑”。
15.B [“能够承受战乱所带来的痛苦”错。“更堪”应该理解为“哪堪”,意思是“不能承受”。]
16.①旅途的困顿之情。旅途雨雪交加,又遇战乱,只能滞留外地。②对朝廷的失望之情。战乱已使很多州郡血流成河,朝廷居然同意与叛贼讲和。③对故乡的担忧之情。到处是战乱,百姓居无定所,担心故乡百姓的安全。
17.(1)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3)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18.(示例)①妙不可言(美不胜收) ②错落有致(高低错落)
③烟消云散(烟消雾散/风吹云散/无影无踪)
解析 第①处,妙不可言: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第②处,是说一座座小木屋分布在白桦林中的状态,应是有层次,看起来赏心悦目,可填“错落有致”或“高低错落”。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第③处,烟消云散:形容事物消失净尽。烟消雾散:比喻事物消失得干干净净。风吹云散:比喻事物的消失、完结。无影无踪:一点影子、踪迹也没有;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19.(示例一)火炉旁的男男女女在悠闲地喝着奶茶,围栏里的牲畜慢条斯理地咀嚼着干草,雪地里的鸡有一搭没一搭地刨着什么……
(示例二)男男女女在火炉旁悠闲地喝着奶茶,牲畜在围栏里慢条斯理地咀嚼着干草,鸡在雪地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刨着什么……
解析 整句指几个句子结构相同或相似,首先选择一个句子作模板,把其他两个句子变为一致的句式即可。也可以结合句子具体情况单列模板,所有句子句式相同即可。可以“雪地里的鸡有一搭没一搭地刨着什么”为模板,把另外两个句子也变为“主语(定中)+谓语(状中)+宾语”的结构:火炉旁的男男女女在悠闲地喝着奶茶,围栏里的牲畜慢条斯理地咀嚼着干草。也可以把主语单独提到句首,句子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男男女女在火炉旁悠闲地喝着奶茶,牲畜在围栏里慢条斯理地咀嚼着干草,鸡在雪地里有一搭没一搭地刨着什么。
20.(1)构成:本句由三句结构相似的主谓句构成,语气一致,意思密切相关。
(2)效果:增强语言气势,节奏感强,具有音韵美;展现了雪后喀纳斯美丽迷人的童话世界。
解析 (1)构成:三个句子都是“……在(哪里)……”结构的主谓句,句子结构一致,句意相关,都是关于喀纳斯的迷人世界的内容。
(2)表达效果:三个句子句式一致,增强语言气势,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具有音韵美;内容上,描绘白雪的世界,动静和谐的场面,“雾凇”空灵美妙,“踱步”“探头探脑”生动形象,展现了雪后喀纳斯美丽迷人的童话世界。
21.C [文中“这样”指代前面确切的表述“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一位明星……可经常用错成语、曲解原著”。A项表示大概的表述。B项表示猜测。C项指代前面确切的表述“好男儿要立志四方”。D项表示大概的表述。]
22.(示例)①很难将其分开 ②文化素养欠缺 ③互通互鉴、相互促进的
解析 第①处,由后文“它们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可知,此处应是表示我们很难将文化与艺术这两者割裂开来,故可填“很难将其分开”。第②处,该段讲述文化与艺术的紧密关联,而此处探究的是娱乐圈诸多丑闻出现的本质原因,因此,由前文“恰恰说明不是艺术修养过于精湛,而是”的选择关系可知,可填“文化素养欠缺”。第③处,由后文中爱因斯坦和达·芬奇兼精科学文化和艺术修养的真实事例可知,此处应是想表达文化与艺术相互成就的意思,故可填“互通互鉴、相互促进的”。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关系型的材料作文题。本题中材料部分引用了汤临初《书指》中的话,阐述了学书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
根据材料中的“体现了他对中国书法艺术中‘生’与‘熟’”的思考不难看出,这是一道二元关系的作文题。根据材料中对汤临初书法见解的解释“学书法是先由生疏到熟练,但为了避免太熟以致媚俗,则熟后又须生新颖,使之渐入高雅之境”可知,“生”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是生疏,二是新颖。汤临初的话揭示了学习书法过程的三个阶段,由生疏到熟练,再由熟练到新颖。由此也可以把这道作文题理解为三元关系的作文题,和2022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中围棋的本手、妙手、俗手很相似。
“书必先生而后熟”,此处的“生”是指生疏、生硬,“熟”是熟练、精熟。由生到熟,是刻苦修炼的结果,强调的是在书法技艺上所下的功夫。用笔只有达到娴熟的程度,技巧了然于心,才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亦必先熟而后生”,此处的“生”则与前一次不同,指新变、创造、升华等。这句话是说,止于精熟,用笔流走于习惯,看似自如流畅,却缺少变化,显得庸常;注重雕琢,流于技术,囿于成法,看似精巧,却缺少神韵,落于俗套。因此学书不能停留在“熟”的阶段,而应由熟到生。“生”的背后隐藏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透射出的是高妙的创造力和艺术境界。从“生”到“熟”是基础,是继承;从“熟”到“生”是突破,是创新。这句话启示我们为人做事既要勤学不怠,脚踏实地,反复实践,技成于熟,业成于精;又要摆脱束缚桎梏,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另辟蹊径,取得突破。
提示语中的“既在艺术领域给人们带来启发,也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给人们以启示”一句暗示考生,写作时注意从书法艺术领域拓展到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要运用到类比分析论证。这道作文题在审题方面没有难度,难度在于阐述清楚“生疏”“熟练”“新颖”三者的关系,注意纵深论述。
参考立意:①由生到熟练功夫,由熟至生出新意;②先生后熟,以熟化生;③生疏练至熟练,熟练开辟新生;④以生入熟,以熟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