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含答案)2024春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6 21:30: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单元综合检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作为百年党史的一部分,中国对外援助自1950年以来,历经70余年风雨,已向160多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数千个成套和物资援助项目,开展上万个技术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合作项目,培训各类人员40多万人次。从坦赞铁路到喀喇昆仑公路,从杂交水稻到菌草,从青蒿素到新冠疫苗,中国援助不仅有力推动全球发展车轮滚滚向前,也生动诠释了大党大国的担当。
中国援外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既积极促进受援国民生改善、经济发展,也为我国发展、人民幸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成为促进贸易投资、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路径。中国援建的大批公路、铁路、港口、通信等项目,推动受援国发展能力提升,激发了其对华贸易增长,带动了大量中国企业、品牌、产品、技术“走出去”“扎下根”,国际市场得到拓展,产供链更加强韧。中国援助带动数倍社会融资投入,助力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建设。中国帮助建设的中老铁路迄今已发送货物500余万吨,其中跨境货物80余万吨,中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行跨境货运列车,货物涵盖2 000余种商品。万象至昆明运输成本下降 40%~50%,为区域物流保通发挥特殊作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立足国家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中国援外“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对接发展中国家国情与发展意愿,广泛开展智援,分享符合受援国需要的治国理政经验,减贫、反腐等中国经验赢得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与支持,“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阿拉伯古谚成为新时尚。
尤为重要的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中国援外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的新的伟大贡献。习近平主席在6月24日举行的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期间,宣布成立全球发展促进中心、把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整合升级为“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这些援外重大成果,为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新动力。50余年前,中国被发展中国家“抬进了联合国”。50余年后,美西方一些国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上借涉疆、涉港问题对中国无端攻击,广大发展中国家同样为中国仗义执言。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中国援外是南南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朋友间的理念圭臬。近期,中国第一时间向阿富汗、汤加、乌克兰等国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30多个亚非拉国家提供紧急粮食援助,惠及上千万受灾民众。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每每雪中送炭,回馈中国的出手相助。汶川地震后,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向中国提供资金或物资援助。新冠疫情初期,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第一时间向中国提供各类援助。“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开展援外的无私之举,赢得了不断壮大的全球“朋友圈”。
中国援外是马克思国际主义思想中国化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中国援外既是利他的,又是互利的。利他,就是以义为先,不求回报,真心实意帮助对方实现自主发展。不利他坚决不做,只利己坚决不为。互利,就是以利他为先,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提高彼此的利他能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利他与互利是相通共融的,对象是可以转化的。中国援外助力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发展又使中国援外有了更大更有效的投入,可以更好地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也顺应援外向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的历史趋势。
中国援外坚持相互尊重、平等自愿。援外不是大国博弈的竞技场,而是国际合作的大舞台。一些国家的个别政客和媒体将中国援外炒作为“搞利益置换”、推行“新殖民主义”,甚至将中国抗疫援助污蔑为搞“疫苗外交”“在联合国拉票”。实际上,和一些国家将援助附加政治条件、强调援助的所谓“民主”属性的做法不同,中国援外坚持受援国提出、受援国同意、受援国主导,以受援国欢迎不欢迎、同意不同意、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标准,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从不干涉内政,从不强人所难,从不针对任何第三方,也从不要求受援国选边站队。正是中国援外的尊重、平等特质,使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守道义的形象深入人心,欧洲《现代外交》杂志批判一些国家将援助视为富国对穷国的施舍,称赞中国将受援国视为平等伙伴而非盟友的做法。
中国援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情怀。一代代中国援外人抛洒血汗、舍利取义,赢得了民心口碑、朴素真情,没有利益交换,却比真金白银更持久。公道自在人心。中国倡导的坚持公平正义、反对霸权独裁得到众多受援国的认同和支持。这种认同和支持是必然的,是不以个别势力的私利所左右的。中国援外“赠人玫瑰”后,“手有余香”,既非巧取豪夺,也非人为设计,而是契合道义,光明正大。中国愿同所有国家一道,借助全球发展倡议的东风,发挥各自优势,做大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蛋糕,形成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振兴的国际合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国合平《中国对外援助展现大党大国担当》,《人民日报》)
1.下列对“中国对外援助”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对外援助已在多个领域促进受援国发展,同时优化了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B.中国对外援助内容不限于经济技术援助,还有分享治国理政经验等“智援”项目。
C.中国对外援助遵循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全新的理论贡献。
D.中国对外援助彰显了大党大国的担当,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因为中国对接发展中国家国情与发展意愿,广泛开展智援,所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来到中国求知。
B.中国对外援助带动数倍社会融资投入。迄今为止,中国帮助建设的中老铁路已发送各类货物共计580余万吨。
C.作者运用举例论证,通过汶川地震期间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我国提供援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将受援国视为平等伙伴。
D.对外援助助力中国发展,中国发展又促使对外援助的有效投入增加,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观的很好例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外援助,即使在疫情期间,也能引领抗疫国际合作。
B.中国在对外援助中反对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体现了“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君子和而不同”等儒家思想。
C.中国驰援韩国物资寄语“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和中国援助比利时物资寄语“团结就是力量”,都能支持本文观点。
D.针对当前国际局势,我们既要驳斥国际上对于中国外援的污名化现象,也要发挥自身优势,同所有国家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在国际援助方面,中国的援助力度不断加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们在对外援助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原则?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为一篇好的政论文,本文具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深巷里的老墙
梁 衡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
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却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地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一天,我偶然与儿子说起这几日读墙的感觉,他说:“你不知道咱们这房子的西边有一面老墙,每当夕阳晚照时,那种历史的沧桑感让人心里发颤。”
第二天,我就去寻访这堵老墙。原来它曾是一座三层楼高的民居,已三面坍塌,唯留下一个楼的直角兀立在窄巷之上。直角往南的一面墙还比较完整,袒露着砖块横竖相砌的纹路和白色的灰缝,甚至你都能感觉到还有一位砖瓦匠正在工作。而靠北的那段已经塌得只剩下一条棱线,清晰地露出墙的筋骨结构。只见碎砖破瓦如瀑布一样倾泻下来,犬牙交错的砖块间露出当年填充的红土。唯有那个高高的楼角还十分完整,在蓝天的背景下划出一个标准的直角图形。楼角上方白云来去,一只孤雁在天际盘旋,风在轻轻地打着口哨。这时晚霞烧红了天边,风雨楼台,残阳如血。我一时惊呆了,如果要给眼前的这幅画起个名字,就叫岁月。我知道严田这个村子是有来头的,历史上曾出了二十七位进士。你看脚下的石板路与河边的洗衣石,路上一低头就是一块废弃的古碑,村口一棵宋代的老樟树七八个人才能合抱。岳飞曾在这一带驻军,与悲壮的《满江红》不同,他在这里留下了一首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上下街连五里遥,青帘酒肆接花桥。十年征战风光别,满地芊芊草色娇。”当年的芊芊草色,现在依旧点染在寻常百姓家的墙头上。
在走回家的路上,我有意绕来绕去多走了几条巷子。为的是再多读几段老墙。有一座土墙矮房,早已被主人遗弃,夯筑的红土墙面上夹杂着石块草根。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现在这绿苔青瓦的屋檐压得很低,直遮住了老土墙的额头。墙脚正绽放着一束灿烂的花。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把墙比作“一页读不完的书”,既说明了墙的内涵丰富,也暗示出下文写墙的文字会如书中记载的一样客观。
B.学画的儿子在婺源农村没敢再画一笔画,从侧面表现了大自然墙体绘画的神妙,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
C.引述岳飞轻松愉快的小诗《花桥》,写出了严田村的悠久历史,既与前文“岁月”图形成反差,又和谐相融、协调一致。
D.墙脚那束“灿烂的花”与姜夔《扬州慢》中开在桥边的那丛“红药”,都烘托出所咏对象的衰败,异曲同工。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写徽式民居巷窄、墙高、房近而造成出入不便,欲扬先抑,增加了散文的叙述层次。
B.文章先对墙的变化与特点作整体描述,然后聚焦老墙及土墙细部刻画,点面结合,详略相宜。
C.文章结尾,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
D.文章间或采用第二人称,便于作者抒发情感,同时将读者引入文本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8.本文写墙时,在花草、苔藓等植被方面花费了不少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梁衡认为,散文之美有三个层次,一是描写美,二是意境美,三是哲理美。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子昂①上言: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太学者,政教之地也,君臣上下之取则也,俎豆揖让之所兴也,天子于此得贤臣焉。今委而不论,虽欲睦人伦兴治纲失之本而求之末不可得也。“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奈何为天下而轻礼乐哉?愿引胄子使归太学,国家之大务不可废已。(节选自《新唐书·陈子昂传》,有删改)
文本二:
庚子秋,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曌,故赞②贬之曰:“子昂之于言,其聋瞽欤!”呜呼,甚哉!其不探伯玉之为《政理书》之深意也。明堂大学③,在昔帝王所以恢大教化之地,自非右文好治之主,为之犹愧无以称其举,岂淫艳荒惑、险刻残诐妇人之所宜与乎?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彼傅、吕者,本好历数才技之书,但能领略大体,颛务记览,以济其末学,讵可引伯玉而为之等夷耶?杜子美、韩退之,唐之伟人也。杜云:“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其推尚伯玉之功也如此。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同当时尝欲具疏于朝廷,以辨伯玉之不然,会除外官,不果。
癸卯春,伯玉县人、金华道士喻拱之过门,言其邑令庞君子明于本观陈公读书台旧基,构大屋四楹,题之曰“拾遗亭”。栋宇宏豁,轩楹虚显,步倚眺听,依然风尚,将记其实,愿烦执事。同曰:“伯玉,同之郡人也。昔不幸而死于贼简之手,心常悼之矣。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记此何敢妄!”遂述前事,使揭于亭上,聊以阐独坐之幽。其山川之胜,登临之美,今古不易,有子美之诗存焉。
(节选自文同《拾遗亭记》,有删改)
注 ①子昂: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这里是指陈子昂向武后(武则天,即武曌)上书进言。②赞:纪传体史书中篇末的评论性文字。③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大学:古称太学,中国古代最高的官方学府。
10.文本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画“√”,每画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虽A欲B睦C人D伦E兴F治G纲H失I之J本K而L求M之N末O不P可Q得R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恨”意为遗憾,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此三者,吾遗恨也”的“恨”含义相同。
B.“今委而不论”与“俯首系颈,委命下吏”(《过秦论》)两句中的“委”含义相同。
C.“济”意为补益,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济”含义不同。
D.癸卯,干支名称,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这里是纪年,其后一年是甲辰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子昂认为太学是实行政治教化的地方,治理国家要重视礼乐,他希望武后让学子回到太学读书,并认为这是国家的大事。
B.文同对《新唐书》把陈子昂和傅弈、吕才放在同一传记心有不平,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
C.杜甫认为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韩愈认为唐朝诗文的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都推崇陈子昂的功绩。
D.文同曾打算向朝廷上奏来为陈子昂辩解,正逢改任新的地方官职而作罢。射洪县令庞子明建“拾遗亭”,文同追述了往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人或以己见而遽抑之,人之才识,信夫有相绝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不幸而不得列于佳传,是故恳恳欲为之伸地下之枉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同写《拾遗亭记》有何意图?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秋望①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②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③,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④?
注 ①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②弢:装箭的袋子。③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④郭汾阳:郭子仪,唐代名将,“安史之乱”中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宫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颔联上句描写了诗人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诗人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抒情,以问句作结,诗人从前三联所见到的“望”中景象自然转出,抒发感慨,情感复杂而又耐人寻味。
16.中山大学教授陈志明说,从《秋望》一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边地动乱的影子,而且还具体感受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边地动乱的影子”是怎样体现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陆游在《书愤》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了世事艰难,追述了自己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和其他意象组合成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①跨时代现实题材剧《胡同》热播引发热议。②剧作落脚于一个四合院中的充满亲情护佑的几家人相互之间的情谊为日常对象,③可以堪称是一部优秀的电视剧。④《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予以高度肯定,[甲]称其“以小见大,尺幅千里。”
《胡同》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故事。该剧分为三个时代篇章,选取三个代表性的年代,讲述了一家三代三位女性从居委会的开创、发展到发扬,始终秉持为人民服务之初心的故事。
演员排兵布阵上的[乙]别出心裁成为《胡同》一大创新。人气明星自带流量,表演生动有活力,为新剧赚足眼球。此外,《胡同》还吸引了吴刚等十余位演技派加盟,老戏骨们将剧中人物演得[丙]惟妙惟肖。《胡同》以京腔京韵书写生活烟火,“胡同串子”“得嘞”“您受累了”,这些话听来京味儿十足。[丁]抖空竹的,拉洋片儿的,变戏法的等等构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剖面,尽展瑰丽多姿的文化传承和蓬勃生命力。
18.对文中画横线处的判断和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甲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末的句号放在后引号外。
B.乙处成语“别出心裁”使用正确。
C.丙处成语使用有误,应改为“栩栩如生”。
D.丁处标点使用有误,应将句中的两个逗号都改为顿号。
19.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个长句,请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中国人走到哪里,都可以想办法种点儿菜。”如今“种菜情结”,已不是长辈的专属,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洒满阳光的阳台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年轻人转型为“城市农夫”,开始在自家阳台种菜。
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时尚性是当今阳台种菜的第一位。“今天,你种菜了吗?”成了都市流行的寒暄语。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小阳台成为“桃花源”。阳台虽小,但在方寸之间,与泥土、种子相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松身心,享受难得的田园时光。
在住宅小区的阳台种菜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毕竟城市空间人口密集,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家和邻居共享瓜果之乐。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B.妙玉笑道:“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
C.“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地说。
D.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一般情况下,人们只看到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安逸地游动,但潜入水下后我们才会发现,原来它的鸭蹼一直都在拼命地划动着,没有一刻停歇。——鸭子定律
材料二:刺破水面的锐利冰锋,它可能只露出一角。——作家林达
材料三:在这些无数的疤痕中/见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的细节/在这些星辰般的碎片里/看到了人类/在苦难中前行的脚步……——《假如国宝会说话》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第一单元 单元综合检测
1.C [“中国对外援助……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全新的理论贡献”错,由原文“习近平外交思想为中国援外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中国为全人类发展进步作出的新的伟大贡献”可知,习主席的外交思想为人类发展进步作出了全新的伟大贡献,选项偷换概念。“理论贡献”也不准确。]
2.D [A项“所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来到中国求知”错,对于原文“‘求知哪怕远在中国’的阿拉伯古谚”的理解不当,原文是为了说明中国经验赢得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同与支持,而且没有因果关系。B项“发送各类货物共计580余万吨”错,由原文“中国帮助建设的中老铁路迄今已发送货物500余万吨,其中跨境货物80余万吨”可知,80余万吨是包含在500余万吨之内的。C项“通过汶川地震期间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我国提供援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将受援国视为平等伙伴”错,论点与论据不符。列举汶川地震和新冠疫情期间,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向我国提供援助的事实,是为了证明广大发展中国家也每每雪中送炭,回馈中国的出手相助。]
3.A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外援助”错,由原文“中国对外援助自1950年以来,历经70余年风雨”“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可知,并不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对外援助”。]
4.①互利共赢。中国援外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既积极促进受援国的发展,也为我国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②平等尊重。中国的援助以受援国的意愿作为援助政策的衡量标准,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③可持续性。中国的援助坚持“授人以渔”,广泛开展智援,推动受援国实现自主和可持续发展。④开放合作。中国愿同所有国家一道,发挥各自优势,做大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蛋糕。
5.①政治性。政治立场鲜明。阐述我国对外援助的成就,表明中国援外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立场鲜明、态度坚决。②文学性。善用名言、格言式句子,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文中多处使用名言,在增强说理的同时,也体现出文章的文学性,增强了可读性。“不利他坚决不做,只利己坚决不为”犹如格言,让人印象深刻。③准确性(严谨性)。在论述中国援外所取得的成就时,列出大量数字,更加精准、可信。④逻辑性。从多角度展现中国援外如何展现大党大国担当,逻辑清楚,运用引用、举例等论证手法,具有说服力。
6.C [A项“也暗示出下文写墙的文字会如书中记载的一样客观”错。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并不强调客观,而且下文也并不都是客观的记述。B项“也反映出儿子对大自然的敬畏”表达不准确,从文中“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可体会出此处是儿子对大自然的敬仰。D项“都烘托出所咏对象的衰败”错。作者写那束“灿烂的花”,是为了表现墙的顽强生命力。]
7.D [“便于作者抒发情感”错。作者在文中间用第二人称,是在想象中与读者对话,这是为了将读者引入文本情境,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并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
8.在内容和主题上,作者对花草、苔藓等植被的描写,表现了墙的岁月的久远,同时借这些植物也表现了墙的顽强生命力,表明了“墙”一直是活的,暗喻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顽强。在表达上,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让文章充满意境之美。
解析 文章的主题是墙,但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与墙相关的花草、苔藓等植被,作者如此布局,是用“活”的植物来表现“死”的墙。在内容上,如文中“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而一坡青瓦斜披而下,瓦上长满嫩绿的厚厚的苔藓。苔藓这东西很有意思,不管是老砖、旧瓦、朽木、断墙,都一律公平地给穿上鲜亮的绿装”,此处借植物既突出了墙的岁月的久远,也表现了墙的生命力的顽强,作者写墙,就是写中国的历史,所以,对这些植物的描写,暗喻了中华民族生命力的顽强。在表达上,作者通过对这些植物的描写,让文章的内容充实饱满,比如“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牧丹花’”,这让文章读起来意趣盎然,也营造了一种意境之美。
9.(1)文章的文笔优美,如“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体现了描写美的特点。
(2)作者描写老墙时,将坍塌的砖瓦、残存的棱线、高耸的楼角等,配以蓝天、白云、孤雁、夕阳、风等,动静结合,营造出苍凉雄浑的意境。
(3)最后,文章还体现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如结尾“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将老墙置于历史与现实的大背景中,在对比之中抒发感慨;两个问句,发人深思。这充分体现了文章的哲理美。
10.答案 EHO
解析 “睦人伦”与“兴治纲”内容并列,都是动宾结构,句式对称,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E、H处断开。“失之本而求之末”是表假设条件的句子,“不可得也”是结果,应在中间断开,故应在O处断开。
11.B [A项正确。均为“遗憾”。B项错误。放弃/交付,交给。句意:现在弃而不论/低着头,颈上捆着绳子,把自己的性命交给狱官(处理)。C项正确。补益/渡河。句意:来对肤浅无本的学问(有点)补益(罢了)/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D项正确。]
12.B [“他认为陈子昂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功绩更大”说法有误。由文本二中“缘事警奸,立文矫僭,伯玉之言有味乎其中矣”可知,文同认为伯玉的言论大有深意,他是遵照事理告诫狡诈的人,写文矫正僭越之事;由文本二“同被诏校《唐书》新本,见史策伯玉与傅弈、吕才同传,谓伯玉以王者之术说武曌”可知,“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后”是《新唐书》中的说法。]
13.(1)后来人中有的凭个人的见解而仓促贬低他,人的才华见识,的确相差极大。
(2)而今陈子昂不幸,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中,因此(我)诚挚地想为陈子昂昭雪他在黄泉之下的冤屈。
解析 (1)“遽”,仓促,匆忙;“抑”,贬斥,贬低;“信”,的确,确实。(2)“佳传”,美好的传记,这里指宣扬功德的传记;“恳恳”,至诚,诚挚;“枉”,冤屈,冤枉。
14.①表达对陈子昂(伯玉)当年不幸被迫害致死的哀悼;②追述陈子昂(伯玉)过去的事情,为其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而鸣冤;③让陈子昂(伯玉)的事迹显露在拾遗亭上,流传后世。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陈子昂上书说:陛下正在大兴教化,然而太学久已荒废,学校荒芜,听不到诵读《诗经》《尚书》的声音,英明的诏令还没有提及这件事,所以愚臣私下感到遗憾。太学,是施行政治教化的地方,君臣上下从这里获得治国方略,仁孝礼仪从这里兴起,天子可以在这里得到贤臣。现在弃而不论,虽然想和睦人伦,兴治纲纪,但因舍本而求末,终究不可得到。“君子三年不讲礼仪,礼仪必然败坏;三年不习乐,乐必然崩毁”,为什么既要治理国家而又轻视礼乐呢?希望陛下(武后)引导学子并使他们回到太学读书,这是国家的大事,千万不可废弃。
文本二:
庚子年秋天,我受诏命校对《新唐书》,发现史册中伯玉和傅弈、吕才被安排在同一传记中,说伯玉用儒家行王道的方略劝说武曌,因此《新唐书·陈子昂传》“赞语”中贬低他:“陈子昂的言论,难道是对耳聋眼瞎(的人)说的吗?”唉,太过分了!他们没有深入探究伯玉在《政理书》中的深刻用意吧。明堂与太学,在过去是帝王用来恢宏博大教育感化的场所,倘若不是崇尚文治、追求美政的君主,(即使)建了明堂和太学,尚且认为他的行为没有(达到文治)而感到愧疚,难道是奢华荒淫惑乱、阴险忌刻不正的女人(武后)适合做的吗?遵照事理告诫狡诈的人,写文矫正僭越之事,伯玉的言论大有深意啊。那傅弈、吕才,本来擅长历法才智本领的书籍,只能理解大体意思,专心致力记诵阅览,来对肤浅无本的学问(有点)补益(罢了),岂可把伯玉和他们当作同等的人看待呢?杜甫、韩愈,是唐代(文学中的)伟大人物。杜甫称赞:“(陈子昂的)忠心和义气能流传千古,《感遇》诗篇尚留三十八首。”韩愈赞叹:“唐朝诗文繁荣兴旺,是从陈子昂开始的。”他们推崇伯玉的功绩大抵如此。后来人中有的凭个人的见解而仓促贬低他,人的才华见识,的确相差极大。我曾经打算向朝廷上奏分条陈述,来辨析陈伯玉不是这样的,正逢我被任命为新的地方官职,就没有结果了。
癸卯年春,陈伯玉的同乡、金华山道士喻拱之登门拜访,告诉我射洪县令庞子明在金华道观陈子昂读书台旧址,建造四间高大的屋宇,并为这屋宇题写名字叫“拾遗亭”。屋宇高大开阔,廊间空旷明亮,缓步(走过)又斜靠(廊柱),眺望(远景)聆听(亭外的声音),(眼前的)风景和习俗依旧,(我)打算如实记载下来,恭请当地官员(收下)。我坦言:“伯玉,是我的同郡人。当年不幸被坏人段简迫害致死,心中常常哀悼他。而今陈子昂不幸,没有被列入宣扬功德的传记中,因此(我)诚挚地想为陈子昂昭雪他在黄泉之下的冤屈。记下这个想法又怎么敢随便说呢!”于是追述(伯玉)过去的事情,让(伯玉的事迹)显露在拾遗亭上,借以用来表明(自己)独坐时(内心深处的)想法。这里的山河景致优美,(感受)登上此地的美妙,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还有杜甫的诗篇(保存)在这里。
15.B [“表明诗人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错。颔联写出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
16.①第四句“将军弢箭射天狼”,“天狼”原是星宿名,比喻残暴的侵略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原指诗人拉满弓箭要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将军弢箭射天狼”用此典,刻画了战场上将军弯弓搭箭,满引待发的形象,以防备敌人犯边,暗指边地动乱不止。
②第五句“黄尘古渡迷飞挽”,“飞挽”指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这一句描绘了尘土飞扬,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一派繁忙的场景,暗示了边地动乱频发,战士们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③最后一句“只今谁是郭汾阳”,朔方节度使郭汾阳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一代名将。明代边患严重,此处诗人通过对名将的呼唤,感慨此时军中缺乏领军人物,诗人对国家前景充满忧虑,以此暗示边地动乱频发。
解析 颔联写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追野马”与“射天狼”对举,不必作如实的理解,这两句只是说,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此联写出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情绪饱满、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还揭示出他们行为的思想基础——“射天狼”以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颈联上句“黄尘古渡迷飞挽”,大意是说船驶在黄尘漫漫的古渡口,水流湍急,士兵们只好扶挽着坐在船中。所写的是诗人视线从训练场移开后在黄河渡口见到的景象。这里,尘土飞扬,运输粮草的车队、船队一派繁忙。暗示了边地动乱频发,战士们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颈联下句“白月横空冷战场”所写,时、地都已转换。其时月亮升起来了。诗人的目光从熙来攘往的黄河渡口移到了洒满月光的无人声的清冷的古战场上。这是战争爆发前的沉寂,练兵场上的紧张与黄河渡口的繁忙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诗人的心不觉收紧了。一个“冷”字虽是专用以描写古战场的清冷与寒冷,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尾联抒情,从前三联见到的望中景象中自然转出。诗人深知,战斗的交败,主帅起着决定性作用。他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在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诗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担心,以此暗示边地动乱频发。
17.(1)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2)朝闻道 夕死可矣 (3)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18.C [A项正确。B项正确。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C项错误。此处形容老戏骨们精湛的演技,应用“惟妙惟肖”,不能改成“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D项正确。]
19.②句式杂糅,应删掉“为日常对象”,或者将“落脚于”改为“以”;③成分赘余,应删掉“可以”。
20.《胡同》采用了三段式的巧妙结构,串联起祖孙三代的故事,他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
解析 首先把句子主干提炼出来,即“《胡同》串联起祖孙三代的故事”;再将状语成分“以三段式的巧妙结构”改成一个句子,即“《胡同》采用了三段式的巧妙结构”;然后以“祖孙三代”为主语组织句子“他们积极投身祖国建设与发展”“奉献青春与热血”。最后在保证句子连贯、通顺的情况下,组织答案即可。
21.A [A项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均为泛指,没有具体指代某人或某物。B项特指湘云和黛玉。C项特指祥林嫂。D项特指周萍。]
22.(示例)①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 ②能让人缓解压力
③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
解析 第①处,对应上文“已不是”,下文应用“而……”,结合后文“对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时尚性是当今阳台种菜的第一位”可知,此处是说“种菜已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所以,此处可填“而成为城市年轻人的时尚”。第②处,上文说“不少年轻人还将阳台种菜视为一种自我减压的方式”,下文“放松身心”则是压力得到缓解的结果,所以,此处可填“能让人缓解压力”。第③处,上文说“楼上楼下邻居因为阳台浇菜渗水而争吵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建设‘阳台菜园’的先决条件”是应解决好邻里关系问题,所以,此处可填“不影响邻里关系(邻居和他人)”。
23.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材料一讲的是“鸭子定律”——安逸需要底气,悠闲需要实力。那些表面上漫不经心的轻松与自在,都是“假象”,真相是水下一刻不曾停歇的努力;没有一种光鲜亮丽是理所当然的。材料二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比如厚积薄发;一个有深度有厚度的人,往往是低调的等等。材料三的句子,有诗意,有哲理,让人看到了器物中蕴藏的历史,看到了疤痕、碎片中人类的前行脚步,令人想到表面背后的真相,细节背后的浩瀚文明。
写作时,可以综合三则材料来确定立意: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表面上风轻云淡,从容淡定,其实已经历过世间繁华;经历了无数伤痛和苦难、奋斗和拼搏,才能换来表面的从容自在,甚至是美丽的伤疤。亦可互相参照,分别提炼。但不论哪种思路,关键都在于讲清“表面现象(轻松、安逸、成功、幸福、文明……)”与“内里本质(奋斗、坚韧、苦难、拼搏、积淀、岁月……)”的关系——“发现荣耀表层背后的艰辛、深蕴、苦难”,且要注意立意的最佳论述顺序——“由表及里”。
参考立意:①透过表象发现本质。②美丽背后是汗水,疤痕背后是人生;伤疤亦美丽,碎片也温柔。③厚积薄发,绽放精彩。④唯有奋斗不息,方能从容自在。⑤磨难中成长,汗水中奋起。⑥做厚重之人,行低调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