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年湖南张家界期末)锡林郭勒草原北与蒙古国接壤,南接河北坝上地区,西接阴山丘陵,东临大兴安岭,以典型草原为主,是我国最早一个列入国际生物圈检测体系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后期,生态破坏严重,黑风暴事件频发。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对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沙尘天气对草原退化推动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加剧地表侵蚀 ②掩埋当地植被 ③降低土壤含水量 ④改变地表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对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下列指标不属于调查范畴的是( )
A.生物多样性 B.生物生产量
C.牧业经济收入 D.植被覆盖度
(2022年山东泰安期末)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我国稀土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相对较弱。反观日本,国内虽没有稀土矿藏资源,却独有“另类稀土资源”,不断从全球获得高额利润,在世界稀土市场上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有新发现的大型稀土矿,世界稀土供应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图1示意2017年稀土产业全球专利各国所占比例。据此完成第3~5题。
图1
3.日本独有的“另类稀土资源”是指( )
A.高质量稀土产品和技术 B.探索可替代的新材料
C.开发海底的稀土资源 D.积极合作开发他国稀土
4.我国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我国稀土产业的( )
A.产品种类多样 B.生产规模较小
C.原料供应多元 D.产业链不完善
5.目前,面对国际稀土格局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我国应该( )
①整合稀土产业,实行总量控制 ②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 ③大量进口稀土产品,保护本国资源 ④加强地质勘探,扩大探明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023年陕西西安月考)干热岩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一般是指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2021年6月,我国实现了干热岩试验性发电。据此完成第6~8题。
6.储存热能的干热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板岩 B.石灰岩、板岩
C.玄武岩、石灰岩 D.花岗岩、玄武岩
7.与太阳能、风能等相比,干热岩能源的最大优势是( )
A.低碳且清洁环保 B.资源储量巨大
C.开发利用成本低 D.供能稳定性好
8.干热岩能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市场 B.政策
C.技术 D.劳动力
托帕石发电站是利用某类能源发电的全世界同类能源第三大发电站,占地面积为25平方千米。加利福尼亚州计划使该类能源发电比例达到总发电量的33%。图2示意托帕石发电站位置。读图,完成第9~11题。
图2
9.托帕石发电站发电的能源是( )
A.地热能 B.水能
C.煤炭 D.太阳能
10.托帕石地区该类能源丰富的原因是( )
A.地处沿海,风力强 B.海拔较高,降水少
C.板块边界,地热能丰富 D.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
11.托帕石地区开发该类能源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包括( )
①技术力量雄厚 ②资金充足 ③原料供应充足 ④离大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在德国和日本,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随处可见,这就是太阳能屋顶。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浪费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上海的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德国和日本,这是因为(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纬度偏低,晴天多
13.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23年广东揭阳期中)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包括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六类)的总和,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天山北坡经济带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生态足迹的总量取决于( )
①土地资源数量 ②土地利用结构 ③人均消费水平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主要由于该地( )
A.能源资源储藏量大 B.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
C.能源资源消费量大 D.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
18.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可以( )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B.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C.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D.适度降低消费水平
“生态脚印”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它是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得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因国民的生活形态、消费水平和国内原油大量出口,已成为地球上“生态脚印”最大的国家,排名紧随其后的国家是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等。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很多种类的自然资源会很快被消耗光。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容易被破坏 B.利用潜力大
C.再生能力差 D.数量有限
2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自然资源消费量小
C.生态系统承载力小 D.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金属。锡石是锡最主要的矿物,锡石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是锡石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的锡石产地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及南岭一带,其中广西南丹县大厂镇规模较大。云南的个旧锡矿开采历史悠久,素有中国“锡都”之称。锡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镀锡板生产,以及各种合金、食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等,同时也用于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等领域。图3示意我国西南地区的锡矿的主要分布。
图3
(1)简析中国成为世界锡石主要生产国的原因。(4分)
(2)简述云南个旧锡矿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6分)
(3)试分析云南个旧锡矿开发可能给当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4)请为中国“锡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22.(2023年湖南长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内,环境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具体描述。发达国家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注重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定期公布地区或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年都会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告”。
(1)结合身边实例,说明各种环境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的。(6分)
(2)我们平时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有关环境质量的信息?(6分)
(3)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8分)
第一章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3年湖南张家界期末)锡林郭勒草原北与蒙古国接壤,南接河北坝上地区,西接阴山丘陵,东临大兴安岭,以典型草原为主,是我国最早一个列入国际生物圈检测体系的自然保护区。20世纪后期,生态破坏严重,黑风暴事件频发。研究发现,沙尘天气对锡林郭勒草原退化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沙尘天气对草原退化推动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加剧地表侵蚀 ②掩埋当地植被 ③降低土壤含水量 ④改变地表形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拟对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下列指标不属于调查范畴的是( )
A.生物多样性 B.生物生产量
C.牧业经济收入 D.植被覆盖度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沙尘天气,风力大,加剧地表土壤遭受侵蚀,土壤肥力降低,植被长势变差,沙尘掩埋当地植物,威胁植物生长;土壤含水量降低,植被覆盖度下降,①②③正确;沙尘暴天气对草原地区地表形态影响较小,④错误。第2题,对锡林郭勒草原的生态功能进行评价,需要调查生物的生产量、生物多样性、植被覆盖率、载畜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等指标,牧业经济收入不属于调查范畴,C项正确。
(2022年山东泰安期末)稀土被誉为“工业维生素”“新材料之母”。我国稀土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但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相对较弱。反观日本,国内虽没有稀土矿藏资源,却独有“另类稀土资源”,不断从全球获得高额利润,在世界稀土市场上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近年来,世界各地都有新发现的大型稀土矿,世界稀土供应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图1示意2017年稀土产业全球专利各国所占比例。据此完成第3~5题。
图1
3.日本独有的“另类稀土资源”是指( )
A.高质量稀土产品和技术 B.探索可替代的新材料
C.开发海底的稀土资源 D.积极合作开发他国稀土
4.我国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我国稀土产业的( )
A.产品种类多样 B.生产规模较小
C.原料供应多元 D.产业链不完善
5.目前,面对国际稀土格局日趋激烈的竞争局面,我国应该( )
①整合稀土产业,实行总量控制 ②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 ③大量进口稀土产品,保护本国资源 ④加强地质勘探,扩大探明储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3.A 4.D 5.A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日本没有稀土矿藏资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日本稀土产业专利占比最高,所以日本独有的“另类稀土资源”是指高质量稀土产品和技术,A项正确。第4题,稀土产业链复杂,越接近产业链的下游科技含量越高,经济附加值越高。我国的稀土产品主要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稀土产业链下游的应用技术不发达,高端产品欠缺,即稀土产业链不完善使得我国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相对较弱,D项正确。第5题,整合稀土产业,实行总量控制,能够保障我国稀土资源的安全,①正确;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竞争力,能够提高我国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②正确;大量进口稀土产品不利于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③错误;加强地质勘探,扩大探明储量不能提高我国稀土国际话语权和定价权,④错误。
(2023年陕西西安月考)干热岩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一种赋存介质,一般是指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内部不存在流体或仅有少量地下流体的高温岩体,是国际公认的清洁能源,但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2021年6月,我国实现了干热岩试验性发电。据此完成第6~8题。
6.储存热能的干热岩最可能是( )
A.花岗岩、板岩 B.石灰岩、板岩
C.玄武岩、石灰岩 D.花岗岩、玄武岩
7.与太阳能、风能等相比,干热岩能源的最大优势是( )
A.低碳且清洁环保 B.资源储量巨大
C.开发利用成本低 D.供能稳定性好
8.干热岩能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市场 B.政策
C.技术 D.劳动力
【答案】6.A 7.D 8.C 【解析】第6题,由材料可知,干热岩温度大于200 ℃,埋深数千米,应为侵入型岩浆岩或变质岩,最可能是花岗岩(侵入型岩浆岩)、板岩(变质岩),A项正确;石灰岩(沉积岩)在高温之下会变质成大理岩,B、C项错误;玄武岩是喷出型岩浆岩,由地壳内部上升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凝而成,埋深较浅,D项错误。第7题,和干热岩相比,风能、太阳能同样具备储量大、可再生、清洁无污染的特点,A、B项错误;与太阳能、风能等相比,干热岩能源发电成本低,但对技术要求高,因而“开发利用成本低”不是最大优势,C项错误;风能、太阳能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大,而干热岩是一种地热资源,埋藏于地下,不会受到季节、气候、昼夜等自然条件的影响,因而供能稳定性好,D项正确。第8题,干热岩具有资源量巨大、分布范围广、清洁无污染、安全、热能连续性好、利用效率高和成本低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战略潜力的替代能源。但是以现有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手段,仅限于开发埋深度较浅、地形地貌不复杂的区域,因此干热岩能源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开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技术,C项正确。
托帕石发电站是利用某类能源发电的全世界同类能源第三大发电站,占地面积为25平方千米。加利福尼亚州计划使该类能源发电比例达到总发电量的33%。图2示意托帕石发电站位置。读图,完成第9~11题。
图2
9.托帕石发电站发电的能源是( )
A.地热能 B.水能
C.煤炭 D.太阳能
10.托帕石地区该类能源丰富的原因是( )
A.地处沿海,风力强 B.海拔较高,降水少
C.板块边界,地热能丰富 D.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
11.托帕石地区开发该类能源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包括( )
①技术力量雄厚 ②资金充足 ③原料供应充足 ④离大城市近,市场需求量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9.D 10.B 11.C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托帕石发电站周边多为时令河,气候干旱,降水少;位于30°~40°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且位于河流发育地附近,海拔高,大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能资源丰富。第10题,托帕石地区的发电站为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与其地势有关。海拔高,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第11题,托帕石发电站位于加利福尼亚州,该地区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资金充足,附近大城市多,对于电能的需求量大,所以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故①②④正确;原料供应充足不属于社会经济条件,故③错误。
在德国和日本,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随处可见,这就是太阳能屋顶。白天,“屋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把富余的电能送入电网。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浪费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据此完成第12~13题。
12.上海的年太阳辐射总量高于德国和日本,这是因为( )
A.地势高,空气稀薄 B.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纬度偏低,晴天多
13.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
A.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B.上海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C.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集中
D.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答案】12.D 13.A 【解析】第12题,德国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雨日天数多;而上海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降水天数较德国、日本少,晴天多,太阳能资源较丰富,D项正确。第13题,上海经济发达,常规能源缺乏;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但是能量较为分散;上海能源贫乏,需跨区域调入。
当代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据此完成第14~15题。
14.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
①环境污染 ②人口增长过快 ③生态破坏 ④资源短缺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加剧水土流失 ②诱发地质灾害 ③增加酸雨频率 ④影响生态群落 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14.A 15.A 【解析】第14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①③④正确;人口增长过快不属于环境问题,②错误。第15题,大量移植树木,使树木原生地的树木减少,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减弱,可能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减少地表水下渗,影响生态群落,①②④正确;酸雨是硫氧化物等气体增多导致的,与植被减少无关,③错误;树木减少,地表水下渗减弱,⑤错误。
(2023年广东揭阳期中)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包括耕地、草地、水域、林地、建筑用地、化石燃料用地六类)的总和,用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天山北坡经济带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是国家级重点开发地区之一。据此完成第16~18题。
16.生态足迹的总量取决于( )
①土地资源数量 ②土地利用结构 ③人均消费水平 ④人口数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7.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主要由于该地( )
A.能源资源储藏量大 B.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
C.能源资源消费量大 D.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
18.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可以( )
A.加大资源开发力度 B.提高环境承载能力
C.合理调整经济结构 D.适度降低消费水平
【答案】16.D 17.B 18.C 【解析】第16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足迹是人类活动所消耗的各类用地,人类活动消耗用地总量取决于人们的总消费水平,人们的总消费水平等于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口数量之积,因此生态足迹的总量取决于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口数量,③④正确;在生态足迹末饱和的情况下,与土地资源数量、土地利用结构无关,①②错误。第17题,天山北坡经济带能源生态足迹很大,意味着人类将土地资源用作能源用地数量多,表明当地工业结构以能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B项正确;能源资源储藏量大,与土地资源利用关系不大,A项错误;能源资源消费量大与土地资源利用关系不大,C项错误;人口空间分布与能源空间分布一致,并不能表明能源生产占用的土地面积大,D项错误。第18题,天山北坡经济带生态足迹的动态研究能够确定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结合当地的实际人口情况,可以调整土地利用类型,进而调整经济结构,C项正确;对于土地利用情况的研究不能促进资源开发的力度,A项错误;生态足迹可以与环境承载力相结合,判断经济可持续状态,不能提高环境承载能力,B项错误;研究生态足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足迹对消费水平影响较小,D项错误。
“生态脚印”是指各国消耗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冲击程度,它是根据每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各国自给自足能力的平衡关系得出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因国民的生活形态、消费水平和国内原油大量出口,已成为地球上“生态脚印”最大的国家,排名紧随其后的国家是新加坡、美国、科威特、丹麦等。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很多种类的自然资源会很快被消耗光。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特点是( )
A.容易被破坏 B.利用潜力大
C.再生能力差 D.数量有限
20.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 )
A.经济发展速度快 B.自然资源消费量小
C.生态系统承载力小 D.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不协调
【答案】19.D 20.D 【解析】第19题,由材料“人类若依照目前的速度继续消耗地球上的资源,很多种类的自然资源会很快被消耗光”可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具有数量有限的特点,D项正确。第20题,根据“生态脚印”的定义可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生态脚印”大,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消耗自然资源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即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保护不协调,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锡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金属。锡石是锡最主要的矿物,锡石矿的形成与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是锡石的主要生产国。中国的锡石产地主要分布于云南、广西及南岭一带,其中广西南丹县大厂镇规模较大。云南的个旧锡矿开采历史悠久,素有中国“锡都”之称。锡在国民经济各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用于镀锡板生产,以及各种合金、食品的容器和包装材料等,同时也用于原子能工业、航空工业等领域。图3示意我国西南地区的锡矿的主要分布。
图3
(1)简析中国成为世界锡石主要生产国的原因。(4分)
(2)简述云南个旧锡矿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6分)
(3)试分析云南个旧锡矿开发可能给当地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
(4)请为中国“锡都”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答案】(1)地处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岩浆活动形成了巨大的锡矿带,锡石资源丰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技术水平有限,工业加工水平不高;锡的用途广泛,国际市场需求量大。
(2)锡矿资源丰富;附近水电、煤炭等能源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良好;临近珠三角经济发达区,市场广阔;距海较近,海运便利。
(3)锡矿开采易造成植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土地石漠化日趋严重;冶金工业能耗大,排放废弃物多,易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
(4)加强矿区规划管理,严禁滥采乱挖现象;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和矿区复垦,优化环境;发展锡矿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锡产品附加值;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2.(2023年湖南长沙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区域内,环境总体或某些环境要素对人群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具体描述。发达国家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注重对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定期公布地区或全国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状况。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每年都会发布“中国环境状况公告”。
(1)结合身边实例,说明各种环境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并影响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的。(6分)
(2)我们平时可以从哪些途径获得有关环境质量的信息?(6分)
(3)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试举例说明。(8分)
【答案】(1)自然环境因素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生活质量、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水、大气和阳光等的质量立竿见影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健康状况;水和土壤的丰歉程度与质量也影响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社会环境因素更是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主要影响人们的生活;科技、生产力等既能影响生产,也能影响生活。
(2)上网查询,收看电视,订阅报刊等。
(3)二者呈正相关,环境质量越高,生活质量越有保障。例如,伴随北京产业结构升级,原有污染企业外迁,生态环境好转,生活幸福指数有明显的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