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 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6 21:39: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0%。2019年9月发生的澳大利亚山火持续数月,导致全国大部分林区着火,损失惨重,但大部分桉树仅仅只是烧光了枝叶,山火过后快速“复活”。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 000千米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到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图1示意澳大利亚的山火分布区域。读图,完成第1~3题。
图1
1.新西兰冰川上的焦糖色物质由(  )
A.东北信风挟带 B.东南信风挟带
C.盛行西风挟带 D.极地东风挟带
2.焦糖色物质覆盖导致新西兰冰川(  )
A.旅游价值提高 B.反射作用增强
C.厚度增大 D.融化速度加快
3.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结束后,起火区域(  )
A.树种更单一 B.土壤矿物质减少
C.荒漠化减轻 D.土壤含水量增加
图2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图2
4.“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 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 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方 B.东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2023年吉林长春开学考试)近年由于降雨和径流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使青海湖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目前,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据此完成第6~7题。
6.青海湖流域环境安全风险等级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B.地形崎岖,河流众多
C.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 D.生物种类单一,数量少
7.保障青海湖流域的环境安全,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发展灌溉,合理控制耕地面积 B.改良耕作制度、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C.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 D.实施灌草相结合的生物工程
(2022年云南昆明期中)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两条支流组成。近30年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图3示意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3
8.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气候冷干化 B.气候冷湿化
C.气候暖干化 D.气候暖湿化
9.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变暖 ②降水增加 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 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强度不同 B.发源山系不同
C.地表径流速度不同 D.植被分布不同
(2023年海南琼海模拟联考)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2.6亿千瓦,其中,燃煤发电10.9亿千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燃煤发电仍将占据重要地位。燃煤发电会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对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我国能源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取决于(  )
①能源结构 ②农业科技水平 ③经济规模 ④能源进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为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亟须(  )
A.迅速缩减工业规模 B.加快减排技术革新
C.大幅提高农业比重 D.引导居民消费降级
图4为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图4
13.下列有关全球各地区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与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14.目前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是(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图5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5~16题。
图5
15.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
A.全球各纬度降水量均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
(2022年浙江绍兴期末)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易造成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渔业资源更丰富 B.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
C.欧美各地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减少 D.促进作物生长,农业增产
18.为实现碳中和,普通民众可参与的是(  )
A.烘干机晾衣服 B.公交车出行
C.设计减排制度 D.过节送纸质贺卡
图6为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图6
19.全球气候变暖属于(  )
A.环境污染问题 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生态破坏问题 D.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20.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有(  )
A.海南岛的面积减小 B.中亚地区相对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北欧地区雪线下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丹顶鹤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杂食性鸟类,属于候鸟。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丹顶鹤每年10—11月向南迁徙越冬,次年2—3月返回繁殖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分布数量最多的越冬地。研究表明,丹顶鹤最偏爱稻田和草滩,其次是芦苇地。图7示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位置,下表示意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下分布的丹顶鹤数量。
图7
生境类型 生境面积/km2 丹顶鹤数量/只
草滩 230.37 351
盐地碱蓬滩 175.53 17
泥滩 3 176.36 37
芦苇滩 107.04 136
水产养殖塘 251.17 236
盐田 324.51 16
稻田 6.67 140
大米草滩 81.54 34
(1)说明丹顶鹤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越冬时偏爱稻田的原因。(4分)
(2)与稻田相比,推测芦苇滩更有利于丹顶鹤越冬的条件。(6分)
(3)鄱阳湖也是丹顶鹤的越冬地,但冬季在鄱阳湖越冬的丹顶鹤数量极少,试分析其原因。(6分)
(4)近年来,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部分丹顶鹤不再南飞越冬。推测其可能采取的措施。(4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某机构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该机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倒“U”形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形曲线。从工业革命开始将这些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8),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
图8
(1)简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及成因。(6分)
(2)说明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4分)
(3)简述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4)S4阶段以后,为减少碳排放总量,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第三章综合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澳大利亚的国树——桉树占全国森林面积的80%。2019年9月发生的澳大利亚山火持续数月,导致全国大部分林区着火,损失惨重,但大部分桉树仅仅只是烧光了枝叶,山火过后快速“复活”。澳大利亚山火肆虐,浓烟四处飘散,连2 000千米外的新西兰冰川都受到影响,原本白茫茫的冰川,被澳大利亚吹来的烟雾污染至焦糖色。图1示意澳大利亚的山火分布区域。读图,完成第1~3题。
图1
1.新西兰冰川上的焦糖色物质由(  )
A.东北信风挟带 B.东南信风挟带
C.盛行西风挟带 D.极地东风挟带
2.焦糖色物质覆盖导致新西兰冰川(  )
A.旅游价值提高 B.反射作用增强
C.厚度增大 D.融化速度加快
3.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结束后,起火区域(  )
A.树种更单一 B.土壤矿物质减少
C.荒漠化减轻 D.土壤含水量增加
【答案】1.C 2.D 3.A 【解析】第1题,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位于中纬度,盛行西风可以挟带澳大利亚火灾引起的浓烟飘向新西兰,浓烟物质沉降,使得新西兰冰川上出现焦糖色,C项符合题意。第2题,焦糖色物质覆盖在冰川上,由于颜色加深,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吸收能力增强,温度升高,可能导致新西兰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厚度变薄,D项正确,B、C项错误;焦糖色物质覆盖冰川,破坏了冰川景观,导致旅游价值下降,A项错误。第3题,澳大利亚森林火灾结束后,起火区域大量树种被烧毁,只有少数树种存活,从而使得当地树种更单一,A项正确;森林火灾后,灰烬中矿物质非常丰富,因此在短期内土壤矿物质会增多,B项错误;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植被覆盖率下降,荒漠化可能加重,C项错误;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后,起火区域蒸发量增加,植被的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因此土壤含水量减少,D项错误。
图2为北太平洋主要“垃圾洲”(由大量塑料物品和碎屑物组成的漂浮物聚集区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4~5题。
图2
4.“垃圾洲”的固体漂浮物主要来自(  )
①大气沉降 ②河流输入 ③海洋运输 ④海底上泛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2011年,日本发生“3·11”大地震,震中位于图中甲地,附近海域产生大量的固体漂浮物。这些漂浮物在洋流作用下主要漂向(  )
A.西北方 B.东南方
C.东北方 D.西南方
【答案】4.C 5.C 【解析】第4题,“垃圾洲”位于海洋中,垃圾来源显然不可能是大气沉降;太平洋平均深度达4 000多米,垃圾也不可能从这么深的海底往上泛。这些垃圾一部分是陆地上河流挟带,还有一部分是海洋运输的船只排放。第5题,日本附近海域有日本暖流,流向东北,所以固体漂浮物会随着洋流漂向东北方向,C项正确。
(2023年吉林长春开学考试)近年由于降雨和径流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使青海湖本来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恶化。目前,青海省在青海湖地区开展水土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据此完成第6~7题。
6.青海湖流域环境安全风险等级高的根本原因是(  )
A.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 B.地形崎岖,河流众多
C.光照弱,植被覆盖率低 D.生物种类单一,数量少
7.保障青海湖流域的环境安全,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发展灌溉,合理控制耕地面积 B.改良耕作制度、围栏封育、轮封轮牧
C.引进物种,增加生物种类 D.实施灌草相结合的生物工程
【答案】6.A  7.C 【解析】第6题,青海湖流域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气候寒冷,环境安全风险等级高,A项正确;地形崎岖,河流众多不是青海湖环境安全风险等级高的根本原因,B项错误;青海湖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C项错误;青海湖流域生物种类较多,D项错误。第7题,发展灌溉,合理控制耕地面积与改良耕作制度、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实施灌草相结合的生物工程都是保障青海湖流域环境安全的可行性措施;而引进物种,因外来物种缺乏天敌,生长繁殖迅速,进而导致本地物种生存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危害环境安全,故C项正确。
(2022年云南昆明期中)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两条支流组成。近30年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图3示意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8~10题。
图3
8.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气候冷干化 B.气候冷湿化
C.气候暖干化 D.气候暖湿化
9.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变暖 ②降水增加 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 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0.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的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强度不同 B.发源山系不同
C.地表径流速度不同 D.植被分布不同
【答案】8.D 9.C 10.B 【解析】第8题,读图可知,该流域近30年来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也明显增加,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气候暖湿化,D项正确。第9题,由图中可知,冰川径流量变化趋势与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相关,全球变暖有利于冰川融化,加速冰川消融,①错误;降水增加,冰川补给量增加,能抑制冰川消融,②正确;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消耗,能缓解全球变暖,抑制冰川消融,③正确;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减缓全球变暖,抑制冰川消融,④正确。第10题,读图可知,玉河与喀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降水差异上,都位于高山区,人类活动强度都较小,A项错误;都是河流的源头,山区河流落差大,地表径流速度差别不大,C项错误;都位于高山上的积雪冰川带,都没有植被分布,D项错误;两河发源的山系不同,受局部地形的影响,降水量的变化差异较大,B项正确。
(2023年海南琼海模拟联考)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2.6亿千瓦,其中,燃煤发电10.9亿千瓦。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燃煤发电仍将占据重要地位。燃煤发电会排放大量CO2,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我国作为世界上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对全球碳达峰和碳中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我国能源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取决于(  )
①能源结构 ②农业科技水平 ③经济规模 ④能源进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2.为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亟须(  )
A.迅速缩减工业规模 B.加快减排技术革新
C.大幅提高农业比重 D.引导居民消费降级
【答案】11.A 12.B 【解析】第11题,由材料可知,燃煤发电在我国仍将占据重要地位,我国能源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规模较大,能源需求量大,能源消费结构中燃煤占比较大,①③正确;农业科技水平对能源碳排放影响不大,②错误;能源进口受能源消费结构影响,能源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并不是取决于能源进口,④错误。第12题,为尽快实现碳中和,我国必须加快减排技术革新,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碳汇等,B项正确;缩减工业规模、增加农业比重不利于经济发展,不是合理的措施,A、C项错误;居民消费降级对减排促进作用较小,不是实现碳中和的合理方式,D项错误。
图4为全球不同程度退化土地的分布情况图。据此完成第13~14题。
图4
13.下列有关全球各地区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土地退化以土地盐碱化和土地沙漠化为主
B.非洲土地退化严重主要与沙尘暴频发相关
C.欧洲降水丰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
D.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超过北美洲
14.目前我国农牧过渡地区防治土地退化的主要对策是(  )
A.加强湿地管理,维护其生态功能 B.禁樵禁牧,保护基本农田
C.合理利用土地,退耕还草 D.有机质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答案】13.D 14.C 【解析】第13题,亚洲土地退化主要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主;非洲土地退化以人为破坏植被为主要原因;欧洲水土流失远没有亚洲等地严重;南美洲和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相当,但北美洲面积远大于南美洲,所以南美洲严重退化土地面积所占比重超过北美洲。第14题,农牧过渡地区土地退化主要是过度放牧或过度农垦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是主要措施之一,在部分地区实行退耕还草,有利于生态的恢复。
图5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5~16题。
图5
15.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6.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  )
A.全球各纬度降水量均增加
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
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
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
【答案】15.D 16.C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CO2;②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CO2;④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CO2。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CO2。第16题,全球气候变暖,各地降水变化并不一致,A项错误;因气温升高,热带雨林的面积可能会扩大,B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C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冰川数量减少, D项错误。
(2022年浙江绍兴期末)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此完成第17~18题。
17.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易造成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渔业资源更丰富 B.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
C.欧美各地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减少 D.促进作物生长,农业增产
18.为实现碳中和,普通民众可参与的是(  )
A.烘干机晾衣服 B.公交车出行
C.设计减排制度 D.过节送纸质贺卡
【答案】17.B 18.B 【解析】第17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少,B项正确。第18题,为实现碳中和,普通公民可参与的是公交车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助力碳中和,B项正确。
图6为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9~20题。
图6
19.全球气候变暖属于(  )
A.环境污染问题 B.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C.生态破坏问题 D.自然资源枯竭问题
20.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有(  )
A.海南岛的面积减小 B.中亚地区相对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北欧地区雪线下降
【答案】19.B 20.A 【解析】第19题,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空气中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含量增大导致,是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第20题,全球变暖可能使蒸发加大,从而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所以中亚地区可能会更加干旱,B项错误;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与臭氧层空洞有关,与全球变暖关系不大,C项错误;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雪线上升,D项错误。冰川会大量融化,海平面会上升,我国海南岛的面积会减少,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丹顶鹤是一种生活在水边的杂食性鸟类,属于候鸟。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繁殖地。丹顶鹤每年10—11月向南迁徙越冬,次年2—3月返回繁殖地。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丹顶鹤分布数量最多的越冬地。研究表明,丹顶鹤最偏爱稻田和草滩,其次是芦苇地。图7示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位置,下表示意该地区不同生境类型下分布的丹顶鹤数量。
图7
生境类型 生境面积/km2 丹顶鹤数量/只
草滩 230.37 351
盐地碱蓬滩 175.53 17
泥滩 3 176.36 37
芦苇滩 107.04 136
水产养殖塘 251.17 236
盐田 324.51 16
稻田 6.67 140
大米草滩 81.54 34
(1)说明丹顶鹤在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越冬时偏爱稻田的原因。(4分)
(2)与稻田相比,推测芦苇滩更有利于丹顶鹤越冬的条件。(6分)
(3)鄱阳湖也是丹顶鹤的越冬地,但冬季在鄱阳湖越冬的丹顶鹤数量极少,试分析其原因。(6分)
(4)近年来,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部分丹顶鹤不再南飞越冬。推测其可能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1)水稻收获后,有稻谷散落于地面,利于丹顶鹤觅食;稻田平坦开阔,水较浅,利于丹顶鹤活动。
(2)芦苇滩的水源丰富,鱼类等食物多;芦苇高大,隐藏条件好;丹顶鹤在芦苇滩中可避风寒。
(3)到鄱阳湖的迁徙路线远且需经过人口密集区;鄱阳湖冬季水位低,水面小;湖泊周边人类活动多;鄱阳湖湿地人工开发严重。
(4)人为投放食物;建造避风鸟屋等。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某机构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该机构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演变,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倒“U”形曲线、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和碳排放总量倒“U”形曲线。从工业革命开始将这些曲线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8),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强度峰值之后阶段。
图8
(1)简述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及成因。(6分)
(2)说明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4分)
(3)简述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4分)
(4)S4阶段以后,为减少碳排放总量,人类可以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煤炭等矿产资源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导致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频发,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以替代矿物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