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2024春高中地理第三章环境与国家安全综合检测卷(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06 21:4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2023年河南濮阳质量检测)海水养殖是利用沿海的浅海滩涂养殖海洋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活动。碳汇渔业是指在渔业生产活动中,不需要投饵料,而是通过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图2示意碳汇渔业生产过程。据此完成第3~4题。
图2
3.我国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有(  )
①替代陆地植物固碳 ②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③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④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为促进碳汇渔业发展,人们在海水养殖区实施人工上升流工程,其目的是(  )
A.促进寒暖流交汇 B.促进藻类生长繁殖
C.降低海洋表层水温 D.增加深海碳埋藏量
(2022年浙江绍兴期末)“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此完成第5~6题。
5.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易造成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渔业资源更丰富 B.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小
C.欧美各地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减少 D.促进作物生长,农业增产
6.为实现“碳中和”,普通民众可参与的是(  )
A.烘干机晾衣服 B.公交车出行
C.设计减排制度 D.过节送贺卡
“烧芭”是印度尼西亚传统农耕方式。每年6月至8月,当地居民放火将森林烧成“空地”。这种方式破坏生态的同时也会产生烟雾污染。图3为某月“烧芭”产生的烟雾污染分布图,完成第7~8题。
图3
7.当地农业“烧芭”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杀灭田间害虫,提高产量
B.破坏森林植被,引起世界重视
C.举行祭祀仪式,庆祝农业丰收
D.获得耕地资源,提升土地肥力
8.“烧芭”对新加坡造成的影响有(  )
A.破坏生态环境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加剧 D.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
(2023年浙江百校联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下表示意2000—202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条件下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9~10题。
地点 甲 乙
坡度 5°~15° 5°~15°
高度 2 500~3 000 m 3 000~3 500 m
坡向 半阳坡 半阴坡
增加面积 200 km2 520 km2
9.祁连山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有(  )
①强化水源涵养能力 ②丰富生物多样性 ③提供科学研究基地 ④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覆盖面积显著增加的自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条件较好 B.地处迎风坡,降水总量更大
C.地处半阴坡,水分蒸发较弱 D.坡度适宜,利于接受太阳辐射
(2023年山东威海期末)生态红线区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南京市陆地生态红线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四种类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为通过遥感影像提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RSEI上升越明显,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速度越快。图4示意1988—2017年南京市陆地生态红线区四种类型RSEI变化趋势占比统计。据此完成第11~12题。
图4
11.南京市四类陆地生态红线区中生态环境改善最快的是(  )
A.风景名胜区 B.森林公园
C.生态公益林 D.自然保护区
12.下列关于南京市保障生态安全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B.增加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C.利用遥感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D.严禁扩大城区面积,修复生态环境
(2022年云南昆明期中)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两支流组成。近30年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图5示意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13~14题。
图5
13.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气候冷干化 B.气候冷湿化
C.气候暖干化 D.气候暖湿化
14.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降水增加 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 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图6为哺乳动物、鸟类受威胁因素图,完成第15~16题。
图6
15.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均为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40%左右
C.鸟类受威胁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80%
D.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之和小于80%
16.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禁止捕猎所有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因素,人类可以袖手旁观
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怕寒冷,种类众多,在我国分布较广(如图7),对森林、江河堤坝、木质房屋建筑等破坏性大。据科学观察,在250亩山地森林中,只要有1只穿山甲,就可以使森林不受白蚁的危害。近几十年来,人类肆意捕杀和对穿山甲栖息地进行破坏,导致中华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锐减,这使得白蚁的破坏性增大,治理白蚁的资金投入和防治难度也在提高,从而成了“恶性链条”。据此完成第17~18题。
图7
17.影响我国白蚁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和热量 B.纬度和地形
C.海陆位置和降水 D.坡向和气温
18.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打破“恶性链条”的关键在(  )
A.投入剧毒化学药剂,灭杀白蚁 B.大力投入资金治理白蚁
C.对白蚁进行研究,开发白蚁资源 D.立法禁捕穿山甲,保护栖息环境
(2023年河南许昌期末)2021年9月,中国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煤电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包括(  )
A.燃烧产生大量烟尘,形成雾霾 B.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速全球变暖
C.产生大量煤渣 D.形成光化学烟雾
20.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的意义,不包括(  )
A.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B.促进国内早日实现碳达峰
C.助推全球能源转型 D.利于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向国际舞台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湖北荆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图8显示1870年以来人类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可作为制订未来减缓气候变化行为的依据。图中阴影区域为根据不同模式计算的187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计排放总量对应的升温幅度范围;黑色实心椭圆代表2000—2009年观测到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总量与全球升温幅度及不确定性;白色空心椭圆代表某一模式下升温幅度与对应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总量及不确定性。
图8
(1)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6分)
(2)如果未来温度比1870年升高2 ℃,与之对应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是多少?(4分)
(3)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大中二氧化碳累计的数量?(10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在太平洋中有一个“垃圾旋涡”(见图9阴影处),基本上是由浮动的废弃塑料物品和碎片构成。据研究人员统计,全球每年产生2.6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以垃圾的形式被抛进大海,而太平洋上这处“垃圾旋涡”是最集中的垃圾场,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到30米。这种“垃圾旋涡”所产生的危害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图9
(1)简要描述“垃圾旋涡”出现位置的大致范围,分析大量塑料垃圾的来源。(6分)
(2)参与构成“垃圾旋涡”巨大水流运动的洋流有哪些?(6分)
(3)分析太平洋“垃圾旋涡”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8分)
第三章综合检测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图1为地表碳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
1.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为延缓和减轻CO2浓度增加而导致的气候变化与危害,各国政府应(  )
A.改变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的使用比例
B.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
C.采用固碳技术,增加新能源污染税费
D.扩大耕地面积,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动植物呼吸作用放出CO2,②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③为动植物遗体和排出物产生CO2,④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排放CO2。人类影响大气中CO2含量的主要环节是燃烧化石燃料释放CO2。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所有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遵守国际公约,控制和削减CO2排放量是正确的途径,B项正确。
(2023年河南濮阳质量检测)海水养殖是利用沿海的浅海滩涂养殖海洋水生经济动植物的生产活动。碳汇渔业是指在渔业生产活动中,不需要投饵料,而是通过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并通过收获水生生物产品将碳移出水体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图2示意碳汇渔业生产过程。据此完成第3~4题。
图2
3.我国发展碳汇渔业的重要意义有(  )
①替代陆地植物固碳 ②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③缓解水体富营养化 ④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为促进碳汇渔业发展,人们在海水养殖区实施人工上升流工程,其目的是(  )
A.促进寒暖流交汇 B.促进藻类生长繁殖
C.降低海洋表层水温 D.增加深海碳埋藏量
【答案】3.D 4.B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在碳汇渔业中,藻类植物作为鱼类、贝类的饵料被大量消耗,可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③正确;碳汇渔业是一种新型的海水养殖模式,可以推进渔业生产方式转型,④正确;碳汇渔业不能替代陆地植物固碳,①错误;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但不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②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底层海洋存在碳埋藏,人们在海水养殖区实施人工上升流工程,可以把底层海洋存在碳带到海洋表层,降低深海碳埋藏量,促进藻类生长繁殖,D项错误,B项正确;人工上升流工程与寒暖流无关,A项错误;人工上升流工程可以把底层的低温海水带到表层,降低海洋表层水温,但不是其主要目的,C项错误。
(2022年浙江绍兴期末)“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和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据此完成第5~6题。
5.温室气体大量排放易造成的影响是(  )
A.海平面上升,沿海渔业资源更丰富 B.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小
C.欧美各地冬季暴雪天气明显减少 D.促进作物生长,农业增产
6.为实现“碳中和”,普通民众可参与的是(  )
A.烘干机晾衣服 B.公交车出行
C.设计减排制度 D.过节送贺卡
【答案】5.B 6.B [解析]第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全球变暖,极冰融化,冰盖面积减小,B项正确。第6题,为实现“碳中和”,普通公民可参与公交车出行,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助力“碳中和”,B项正确。
“烧芭”是印度尼西亚传统农耕方式。每年6月至8月,当地居民放火将森林烧成“空地”。这种方式破坏生态的同时也会产生烟雾污染。图3为某月“烧芭”产生的烟雾污染分布图,完成第7~8题。
图3
7.当地农业“烧芭”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杀灭田间害虫,提高产量
B.破坏森林植被,引起世界重视
C.举行祭祀仪式,庆祝农业丰收
D.获得耕地资源,提升土地肥力
8.“烧芭”对新加坡造成的影响有(  )
A.破坏生态环境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水土流失加剧 D.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
【答案】7.D 8.D [解析]第7题,该区域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土壤淋溶作用强,肥力较低,同时耕地面积有限。通过“烧芭”将森林烧成空地,一方面可以获得耕地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烧芭”提升土地肥力,从而有利于农业耕作,D项正确;其目的不是为了杀灭害虫,也不是为了举行祭祀仪式,更不是为了引起世界重视。第8题,“烧芭”燃烧时常常形成烟雾弥漫的景象,对新加坡造成的影响是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D项正确;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也是发生在印度尼西亚。
(2023年浙江百校联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下表示意2000—2020年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长条件下植被覆盖面积变化情况。据此完成第9~10题。
地点 甲 乙
坡度 5°~15° 5°~15°
高度 2 500~3 000 m 3 000~3 500 m
坡向 半阳坡 半阴坡
增加面积 200 km2 520 km2
9.祁连山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意义有(  )
①强化水源涵养能力 ②丰富生物多样性 ③提供科学研究基地 ④扩大耕地面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与甲地相比,乙地植被覆盖面积显著增加的自然原因是(  )
A.海拔较高,光照条件较好 B.地处迎风坡,降水总量更大
C.地处半阴坡,水分蒸发较弱 D.坡度适宜,利于接受太阳辐射
【答案】9.A 10.C [解析]第9题,祁连山区干旱,建立自然保护区有利于涵养水源和维护生物多样性,①②正确;提供科学研究基地不属于生态意义,排除③;扩大耕地面积不利于生态保护,④错误。第10题,祁连山地处西北干旱区,因此,植被的恢复状况与水分条件关联最大,水分条件与蒸发尺度有密切关联。比较乙地和甲地的坡度、高度、坡向可知,乙地海拔高,气温低,地处半阴坡,因此,乙地蒸发比甲地弱,土壤水分条件好,C项正确。
(2023年山东威海期末)生态红线区指为维护国家或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据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的保护需求,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南京市陆地生态红线区包括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四种类型。遥感生态指数(RSEI)为通过遥感影像提取湿度、绿度、干度、热度4个指标,RSEI上升越明显,表明该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提高速度越快。图4示意1988—2017年南京市陆地生态红线区四种类型RSEI变化趋势占比统计。据此完成第11~12题。
图4
11.南京市四类陆地生态红线区中生态环境改善最快的是(  )
A.风景名胜区 B.森林公园
C.生态公益林 D.自然保护区
12.下列关于南京市保障生态安全的措施,正确的是(  )
A.禁止开发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 B.增加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
C.利用遥感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 D.严禁扩大城区面积,修复生态环境
【答案】11.B 12.C [解析]第11题,读图可知,森林公园显著增加比例最高,应是南京市四类陆地生态红线区中生态环境改善最快的,B项正确。第12题,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二者应当同步进行,保障生态安全并不意味着要禁止开发自然资源,或严禁扩大城区面积,A、D项错误;“增加耕地面积,确保粮食安全”不是保障生态安全的措施,B项错误;保障生态安全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实时监测生态环境,C项正确。
(2022年云南昆明期中)和田河是塔里木河四大源流之一,也是唯一一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绿色生态走廊的河流,流域上游由玉龙喀什河(简称玉河,发源于昆仑山脉)与喀拉喀什河(简称喀河,发源于喀喇昆仑山脉)两支流组成。近30年来,该流域生态环境变得异常脆弱。图5示意玉河和喀河的降水、冰川径流、气温年代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第13~14题。
图5
13.和田河流域的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  )
A.气候冷干化 B.气候冷湿化
C.气候暖干化 D.气候暖湿化
14.对冰川消融产生抑制作用的有(  )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降水增加 ③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 ④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13.D 14.C [解析]第13题,读图可知,该流域近30年来,气温明显升高,降水量也明显增加,冰川径流呈现增加趋势,说明该区域气候暖湿化,D项正确。第14题,由图中可知,冰川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和降水变化趋势相关,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冰川融化,加速冰川消融,①错误;降水增加,冰川补给量增加,能抑制冰川消融,②正确;保护森林和人工造林,增加植被对二氧化碳的消耗,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能抑制冰川消融,③正确;大规模开发利用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抑制冰川消融,④正确。
图6为哺乳动物、鸟类受威胁因素图,完成第15~16题。
图6
15.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均为30%左右
B.外来物种入侵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比重达40%左右
C.鸟类受威胁最主要的原因是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80%
D.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之和小于80%
16.该图主要说明了(  )
A.我们要保护生物资源,禁止捕猎所有野生动物
B.栖息地的丧失是生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C.外来物种入侵能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可以大胆引入外来物种
D.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因素,人类可以袖手旁观
【答案】15.A 16.B [解析]第15题,读图可知,哺乳动物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和栖息地的丧失,两者比重均为30%左右,A项正确;读图可知,外来物种入侵是哺乳动物受威胁的重要原因,但是比重低于40%,B项错误;读图可知,鸟类受威胁因素中,图中显示栖息地的丧失比重达60%,因此是鸟类受威胁最主要的原因,C项错误;读图可知,鸟类受威胁的主要原因是偷猎、栖息地的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三者比重之和接近90%,D项错误。第16题,该图主要说明导致哺乳动物和鸟类受威胁的几大原因,其中主要原因是生物栖息地的丧失,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需要采取措施,不能袖手旁观;由此可以看出人类活动是造成生物灭绝的主要因素,人类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B项正确,D项错误;保护生物资源,并不是要禁止捕猎所有野生动物,A项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减少,C项错误。
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怕寒冷,种类众多,在我国分布较广(如图7),对森林、江河堤坝、木质房屋建筑等破坏性大。据科学观察,在250亩山地森林中,只要有1只穿山甲,就可以使森林不受白蚁的危害。近几十年来,人类肆意捕杀和对穿山甲栖息地进行破坏,导致中华穿山甲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锐减,这使得白蚁的破坏性增大,治理白蚁的资金投入和防治难度也在提高,从而成了“恶性链条”。据此完成第17~18题。
图7
17.影响我国白蚁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和热量 B.纬度和地形
C.海陆位置和降水 D.坡向和气温
18.从人地协调的角度,打破“恶性链条”的关键在(  )
A.投入剧毒化学药剂,灭杀白蚁 B.大力投入资金治理白蚁
C.对白蚁进行研究,开发白蚁资源 D.立法禁捕穿山甲,保护栖息环境
【答案】17.B 18.D [解析]第17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白蚁是喜温性的昆虫,怕寒冷,图中白蚁分布区北界呈东北—西南走向,东北部地势较低,分布北界纬度相对较高,但纬度更高处气温更低,不适合白蚁生存;西南部海拔高,气温低,不适合白蚁生存,因此影响我国白蚁分布北界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和地形,B项正确;材料主要表明白蚁生存与气温有关,与坡向、光照、降水等关系不是很大。第18题,投入剧毒化学药剂会加剧环境污染,A项错误;大力投入资金治理白蚁并非打破“恶性链条”的最佳方式,B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白蚁危害大,资金投入大,防治难度大,开发难度大,且并没有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出发,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穿山甲对白蚁的抑制作用显著,应加强立法,禁捕穿山甲,保护其栖息环境,从而利用自然界食物链原理治理白蚁危害,符合人地协调的理念,D项正确。
(2023年河南许昌期末)2021年9月,中国宣布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煤电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不包括(  )
A.燃烧产生大量烟尘,形成雾霾 B.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加速全球变暖
C.产生大量煤渣 D.形成光化学烟雾
20.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的意义,不包括(  )
A.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B.促进国内早日实现碳达峰
C.助推全球能源转型 D.利于中国可再生能源企业走向国际舞台
【答案】19.D 20.B [解析]第19题,煤电项目燃煤排放烟尘,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及煤渣,A、B、C项不符题意;光化学烟雾主要污染物来源是汽车尾气,D项符合题意。第20题,中国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是针对国外的,不能促进国内早日实现碳达峰,B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2023年湖北荆州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图8显示1870年以来人类累积碳排放与全球升温幅度的关系,可作为制订未来减缓气候变化行为的依据。图中阴影区域为根据不同模式计算的1870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累计排放总量对应的升温幅度范围;黑色实心椭圆代表2000—2009年观测到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总量与全球升温幅度及不确定性;白色空心椭圆代表某一模式下升温幅度与对应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总量及不确定性。
图8
(1)说明全球升温幅度随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变化的总体趋势。(6分)
(2)如果未来温度比1870年升高2 ℃,与之对应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是多少?(4分)
(3)有哪些措施可以减少大中二氧化碳累计的数量?(10分)
【答案】(1)全球升温幅度与二氧化碳累积排放量呈正相关;低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小,高排放模式升温幅度大。
(2)低排放模式:5 000×109吨;高排放模式:2 300×109吨。
(3)降低单位产值的能耗;使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植树造林;把二氧化碳封存于地下或海洋中;海洋生物固碳、海底沉积物封碳等。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 在太平洋中有一个“垃圾旋涡”(见图9阴影处),基本上是由浮动的废弃塑料物品和碎片构成。据研究人员统计,全球每年产生2.6亿吨塑料制品,其中10%以垃圾的形式被抛进大海,而太平洋上这处“垃圾旋涡”是最集中的垃圾场,面积达343万平方千米,中心最厚处达到30米。这种“垃圾旋涡”所产生的危害已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图9
(1)简要描述“垃圾旋涡”出现位置的大致范围,分析大量塑料垃圾的来源。(6分)
(2)参与构成“垃圾旋涡”巨大水流运动的洋流有哪些?(6分)
(3)分析太平洋“垃圾旋涡”可能会带来哪些危害。(8分)
【答案】(1)范围:“垃圾旋涡”位于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以北回归线附近为中心。来源:大量塑料垃圾随河流进入海洋;海洋船只等抛弃的废弃物随洋流运动进入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2)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3)难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大面积聚集于海域,污染海洋环境;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生长,导致一些鱼类和海鸟中毒死亡,以海产品为食的人类健康也会受到威胁;对海洋航运造成影响;影响海洋渔业捕捞;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