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出师表》课件 (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出师表》课件 (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07 10:37: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出 师 表
“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也是封建社会下臣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文体知识: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写给刘禅(刘后主)奏疏。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 相 杜甫
诸葛亮生平
出生: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15岁: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27岁: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28岁: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41岁: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43岁: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诸葛亮生平
45岁: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46岁: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47岁: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48岁: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49岁: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50岁:诸葛亮再次北伐。
51岁:诸葛亮北伐,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54岁: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湖北襄阳诸葛亮铜像
陕西汉中诸葛亮墓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此时蜀汉伐吴惨败,元气大伤。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同时与孙吴修好,平息南方叛乱,稳定了蜀汉的政权。适逢曹魏内部又有动荡,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驻汉中,决定北上伐魏。临行前,他考虑到刘禅不懂得治理政事,故上表劝诫,以期他能稳定国内政局,不被小人所惑,使北伐无后顾之忧。
背景链接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xíng /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huán、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zhēn酌zhuó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先 帝 创 业 未半 而 中道 崩 殂,今天下三分,
益 州 疲 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
于 内,忠志之士忘 身 于 外者,
指刘备
统一中原的大业
表转折
帝王之死
开创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
指蜀汉
人力疲惫,民生凋敝
确实
时候
但是
但是,在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懈怠,
指朝廷
指战场
在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地作战,

奋不顾身
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
盖 追 先帝之殊 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 光 先帝 遗 德,恢 弘志士之气,不宜妄 自 菲薄,
引 喻 失 义,以 塞 忠 谏之路也。
这都是因为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礼遇,想报答给陛下。
表原因
追念
应该
特殊的礼遇
报答
广泛听取意见
发扬光大
遗留的美德
形作动 扩展
志气
随意地看轻自己
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
说话不恰当
忠诚
堵塞
因而
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指进谏
说出不恰当的话,从而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
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分为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确实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在朝廷上,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懈怠,在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奋不顾身地作战,这都是他们追念先帝的特殊礼遇,想报答给陛下。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扩展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随意地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从而堵塞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 府中,俱为一体;陟 罚 臧 否,不宜异 同。
若有作 奸 犯 科及为忠善者,宜付 有 司 论 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指皇宫
晋升
赞扬
批判
不同
指丞相府
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
交给
负责专职的官员
皇宫和丞相府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
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去评定他们受罚或受赏,
评定
彰显
公平严明的治理
偏心和私心
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心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中的赏罚标准不同。
皇宫和丞相府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丞相府中而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该交给负责专职的官员去评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当有偏心和私心,使宫内和丞相府中的赏罚标准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 实,志虑
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
选拔
形作名 忠良诚实的人

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
给予
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询问
弥补缺失疏漏
全部
好处
因此
我认为宫中的事,无论大小,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忠诚纯正,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予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无论大小,都要询问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缺失疏漏,可以得到很多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 均,晓 畅军事,试 用于昔日,
先帝称之曰 能 ,是以 众 议 举 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 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
公正

军队
精通
任用
大家
推举
能干
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评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都要询问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因此
形作名 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
将军向宠,性情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大家评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要询问他的意见,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不同才能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 以 兴 隆也;亲小人,
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
未 尝不叹息痛 恨于桓、灵也。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
兴盛
衰败
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
表原因
感到痛心遗憾
没有
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且感到痛心遗憾的。
形作动 亲近
形作动 疏远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情,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 悉 贞 良 死 节之臣,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忠正贤明,为保全节操而死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正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这些事情,对于桓帝、灵帝没有一次不发出叹息且感到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正贤明、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臣本布 衣,躬 耕于南阳,苟 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 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 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因此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务农耕种,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中有名望
平民百姓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拜访我。
亲自耕种
有名望
形作动 保全
苟且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屈尊就卑
感奋激发
奔走效劳
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感奋激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 值 倾 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自那时以来
指兵败
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务,在危机困难期间我收到了命令,
遇到
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务农耕种,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之中有名望。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感奋激发,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务,在危机困难期间我收到了命令,自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 临 崩 寄 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 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托付
将要
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早晚
指人烟稀少的地方
没有效果
我早晚忧愁叹息,害怕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接受遗命以来,
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 竭
驽 钝,攘除 奸 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 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 酌 损 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武器装备
比喻才能平庸
希望
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日的国都。
鼓励率领
竭尽
铲除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平定中原,
形作名 奸邪凶恶的敌人
用来……的
考虑
损害益处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至于考虑利弊得失,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害怕先帝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回到旧日的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考虑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愿陛下 托 臣以讨贼兴复之 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以 彰 其 咎;
交给
祭告
发扬圣德的话
用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并责令我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就惩治我的罪过,
功效
指不尽职
揭示
过失
讨伐
揭示他们的过失。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不尽职,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 诹 善 道,察 纳 雅 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 零,
不知所言。
深切追念
明察采纳
询问
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采纳正确的言论,
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方法
正确的言论
面对
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受恩、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情不自禁落泪,
流泪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并责令我取得功效,如果不取得功效,就惩治我的罪过,用来祭告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不尽职,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方法,明察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受恩、感激不尽。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情不自禁落泪,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话。
1.1、第一段,作者分析形势,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1)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2)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1.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明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客观条件)
问题探究
1.3、第一段提出什么建议?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对内
对外
内忧外患
建议一:
广开言路
宜:
开张圣听。
不宜:
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目的: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通忠谏之路。
1.4、总结: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分析当前形势,并提出建议—广开言路
2.1、作者在第二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其目的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2、第二段中指出具体如何执行?
明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问题探究
明确:提出建议——赏罚严明
2.3、总结: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宜:
宫中府中,赏罚一致。
不宜:
内外有别,偏私不公。
目的:昭陛下平明之理。
赏罚严明
3.1、第三、四两段列举了那些人?他们的优点是什么?
明确:第3段,宫中(内):
人物:郭攸之、费讳、董允等。
优点: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第4段,府中(外):
人物:将军向宠。
优点: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问题探究
3.2、总结:第三、四两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推荐文武贤臣
推荐宫中贤臣
姓名
特长
证明
工作
好处
郭攸之、费祎、董允
皆善良忠实、志虑忠纯
先帝简拔留给后主之材
咨以宫中之事
可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向宠
性行淑均,晓畅军事
先帝称赞,众人拥戴
咨以营中之事
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2、“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明确:亲贤臣,远小人
问题探究
4.1、第5段的中心句?
明确: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4.3、总结:第五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勉励刘禅,提出建议—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
问题探究
5.1、第六段中作者自叙身世,追念先帝的三顾之恩,目的是什么?
明确:为了突出先帝三顾之恩,表达作者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以陈情的方式为“出师”作铺垫。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2、第六段中作者自叙志趣过人,不求功名的句子:
5.3、第六段中写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问题探究
6.1、第七段中作者如何分配职分的?
明确:
诸葛亮的职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侍中、侍郎的职分: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2、总结:第七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追忆先帝托孤,表达兴复汉室的决心
问题探究
7.1、第八段中作者向陛下提出了怎么样的希望?
明确:
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7.2、总结:第八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请求出征,归结责任,勉励刘禅
7.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体现了诸葛亮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结尾是表文的结语,表明诸葛亮临行前的百感交集,无限眷恋之情。这本来是“表”这种文体的套语,但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全现,耿耿忠心尽袒。
多次提及先帝的用意
《出师表》中
①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
②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
③以父子之情感动激励后主
④加强劝说后主的说服力、权威性
诸葛亮的良苦用心
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部分 段落 要点 表达方式
1
广开言路
2
赏罚分明
3--5
亲贤远佞

6
叙述经历:三顾草庐
7
效忠心愿:托孤之事

8
归结责任,结束全篇

寓情于议
寓情于叙
抒发感情
全文以议论为主,同时在议论中融入叙事和抒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
主旨: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他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忠心。
文言现象总结:
一、古今异义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
2.诚宜开张圣听
3.陟罚臧否
4.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猥自枉屈
7.庶竭驽钝
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9.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10.当奖率三军
(古:时候 今:秋季)
(古: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古:功过好坏 今:表示否定)
(古:…的原因 今:表示因果关系)
(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今:低级恶劣)
(古义:辱 今义:卑鄙下流)
(古:希望 今:众多)
(古:痛心遗憾 今:十分憎恨)
(古:鼓励 今:奖励、奖品)
(古:眼泪 今:鼻涕)
文言现象总结:
一、古今异义
1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2.由是感激
(古:不同 今: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古:感奋激发 今:激动感谢)
文言现象总结:
二、一词多义
1.分:今天下三分
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分开,动词)
(本分,名词)
2.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每与臣论此事
3.遗:以光先帝遗德
以遗陛下
4.有:若有作奸犯科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评定)
(议论)
(遗留)
(给予)
(与“无”相对)
(同“又”,用来连接整数与零数,数词)
文言现象总结:
二、一词多义
5.明: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伤先帝之明
(严明)
(英明)
6.行:然后施行
性行淑均
必能使行阵和睦
7.任:受任于败军之际
则攸之、祎、允之任
8.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表涕零
(执行)
(品行)
(军队)
(任用)
(职责)
(将要)
(面对)
文言现象总结:
二、一词多义
9.于:还于旧都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苟全性命于乱世
(到)
(对)
(在)
文言现象总结:
三、词类活用
1.亲贤臣,远小人
2.苟全性命于乱世
3.此皆良实
4.优劣得所
5.以光先帝遗德
6.恢弘志士之气
7.北定中原
8.故五月渡泸
9.攘除奸凶
(形作动 扩展)
(形作名 忠良诚实的人)
(形作名 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形作动 亲近/疏远)
(形作动 保全)
(形作名 奸邪凶恶的敌人)
(名作动 发扬光大)
(方位名词作状语 向北)
(名词作状语,在五月)
成语总结:
1.优劣得所: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2.妄自菲薄:毫无根据地、过分地看轻自己。
3.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违法乱纪。
4.三顾茅庐:比喻诚心诚意地邀请人家。
5.不毛之地:指贫瘠的土地或荒凉的地区。
6.不求闻达: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
7.不知所云:原来是自谦的话,表示自己语无伦次。泛指思想混乱,说的话让人摸不着头绪。
8.感激涕零:形容极为感激。
9.计日可待:为期不远,不久就可以实现。
10.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成语总结:
11.亲贤远佞:亲近有才能的贤人,疏远阿谀奉承的小人。
12.引喻失义:指说话不恰当,不合道理。
13.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14.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15.陟罚臧否:泛指对下级的奖罚或提拔,赏罚褒贬。
理解性默写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
6.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的原因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不宜妄自菲薄;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哪两句一致。
9.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10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不利的客观条件:
①先帝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